【精品】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表不遗漏
分析数据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课堂中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思想,一部电视剧有它的主题歌。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难点的确立正是一堂课的"中心"与"主题"。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程目标: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能力目标: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整理一组数据的能力。
2、会列频率分布表和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会利用频率分布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通过整理一组数据来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
1、正确而简便地确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时每个长方形的高。
2、会活用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结合教案和课件阐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
(一)复习设计与导入:
首先通过两个复习题的练习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然后出示课本第180页的引例。让学生明白: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有时还希望知识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如何知道呢,今天我们学习了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不难得到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导入。象这样可消除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目性。又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目的和学习频率分布的意义。使学生在理性上得到充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欲望。同时抓住"小范围"这一关键词,使学生明白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分组。这样,为后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在这时板书课题进入新课恰到好处。
(二)新课讲解设计与思路。
教学"得到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是这节课的重点。前3个步骤是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组。让学生明白: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分组的准备阶段,决定组距和组数是分组的进行阶段,决定分点是分组的完成阶段。后的第四,五步教学的重中之重。列频率分由表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操作与实践,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频率分布表"这些概念。而频率分布直方图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其这一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使学生达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更到",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得到充分锻炼。这一知识点中"小长方形和高的确定"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频率确定小长方形的高,一种是根据频数确定小长形的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应让学生明白其来龙去脉。同时强调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最后对以上五个步骤进行方法小结。小结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前三步是对数据进行分组,后两步是进行频率分布统计。使学生明白频率分布表从数值上比较具体反映数据的频率分布,而后者则比较形象直观。更突出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练习与作业设计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利用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得到突破。设计的练习有课本第189页习题第1题,第187页练习第1题和形形色色的直方图。特别是形形色色的直方图中的三个题(20xx年辽宁省中考题,20xx年徐州市中考题,20xx年济南市中考题)。这些题更能体现运用频率分布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0xx年辽宁省中考题的纵轴是频数。20xx年度徐州市中考题在纵轴上标明了的具体数值,算频率时一定要乘以组距2,学生很容易忽视。而20xx年济南中考题中的小长方形是横放着的,而且反映的是百分比。这此题都是课本中例题的变式。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三道中考题要注意小长形的高的表示的是什么有的是,有的是频数,有的是频数与数据总数的百分比,有的是频率等等。直方图中的小长形有的是竖着放的,有的是横着放的。另外,本节课的课堂作业是课本第189页的第2,3题。学生通过课堂作业的练习,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反馈给教师。
(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针对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本节课在"发散"的同时注重了"聚"。一是在教学进行数据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时,进行了"聚"(方法小结);二是在进行"形形色色的直方图"练习时进行了"聚";三是课堂练习之后的小结更是注重了"聚",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美好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聚"的好处在于有助于为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学习经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祖国的下一代。
四,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容量小的缺点,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精美的文字,图形使课程内容更形象直观;美妙逼真的声音是教学过程更富有生机。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提问: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分多次进行教学的,在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课时是在学生二年级学习过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新教材中的这一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充分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生成知识。本节课在设计上我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放在数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在比赛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说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用平均数表示一组资料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依据了本节课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学生只有准确的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才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二者相结合,运用平均数知识、灵活地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平均数的概念本身比较难理解;运用新知识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历来是新授课教学中的难点。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就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交互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前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取队名、确定计数员、讨论比赛方法。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四个不同的层次,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意见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第一次比赛:每组选一人参赛。在学生认为不能代表本组水平时,进行第二次比赛。
第二次比赛:每组选四人进行比赛。比赛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判断谁获胜,说出的获胜理由,指出:在每队参赛人数相等时,可以比较总数来决定胜负。
在胜利方欢呼时,教师宣布加入输球队,继续进行比赛,使成绩发生变化失败方获胜,激起原获胜队的不满。在矛盾中引导学生思考:当人数不相等时,怎样比较才公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公平的比较方法求平均数。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学生体会到计算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习的必要性。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求出每队的平均数?
接着让学生自己想方法,求刚才比赛时男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a、移多补少的方法;b、把较大数多的部分移给小数,使各数平均;c、用计算的方法。对每一种方法,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并及时沟通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后,教师提问:男队拍球的平均数是8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了8个?拍了8个吗?那怎么变成了8个?
女队的平均数是7,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探讨:7代表了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7?
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了解到的平均数的例子,感知平均数应用的广泛性。
接着,我出示两条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1)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日平均接待游客2900人。
(2)20xx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
让学生谈自己对这3个数据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教科书P81,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让学生在熟悉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同时,直观感知:平均数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2、月平均用水量
先介绍近期我国西南地区缺水的现状及月人均用水量让学生了解信息;再对比展示某居民用户20xx年每个季度的用水情况,并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据,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节水教育。
3、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计算机画面上出现课本第72页数学故事中的画面,让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判断,并阐明理由。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4、GDP大比拼(机动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作用。
5、打靶游戏(机动题)让学生体会加入新的数据后队员平均数的影响。 这两道题我将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你有哪些收获?在交流中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方法,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作业布置:课本P71第1题。用于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六、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使用的主要媒体是多媒体课件和磁性圆形贴片。通过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磁性圆形贴片的运用主要是便于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七、说教学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及时回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行后续教学提供有效信息。
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要善于用贴切自然的激励法。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从而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获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鼓励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特长,形成一股积极探究的氛围。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的中间我将写上课题《分一分》,课题下面的较为明显的分成三份:左边和中间展示两组比赛的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算式,右边列举出平均数的三种计算方法,强化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指导。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分类统计".《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之后教材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场景图,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和参加两项比赛的动物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教材这样安排,使学生看到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安排学生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张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
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分类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教师用和学生用统计表1份,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的素材,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仔细观察、大胆的猜测、主动的交流,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对统计表的比较,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统计下的多样性,尝试着根据统计表给出建议,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入手,激发孩子喜好运动的天性,再引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统计表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提问: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并说说要填些什么,对应哪个问题。
(意图:让学生仔细看这两者表格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同时也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
2、学生自主填表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图: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填表的情况,并说说是如何统计数据的。
4、组织比较
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意图: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续性,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需要去正确分类整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三层: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本环节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
我延续了例题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习题后,让学生先补充完成第1题的第二张统计表的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降低练习难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2题便彻底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表,然后说说是按怎样的分类进行统计的;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延续例题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进一步体验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现在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好吗?
【设计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身边的调查统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感受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价值,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层:回顾总结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再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课时安排说明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近似数和精确数;第二课时,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等相关知识。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较小数据以及近似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似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近似数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数,并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2.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本节的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数据的有效数字。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回顾复习、学习新知、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个环节:回顾复习
活动内容:
1.阅读报道
中国是世界面积第3大国;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中国共划分34个省级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约12.9533亿,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万人。
2.回答问题
你能找出这篇报道中的精确数据和近似数据吗?
3.知识回顾
1.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明确近似数产生的原因。
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并能进行合理比较。
活动目的:改变原有的直接复习知识模式,通过阅读一篇报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达到复习上一节内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变枯燥的概念复习,使复习环节变得更加有趣;其二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此报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活动注意事项:(1)复习过程中虽然不直接的对概念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仍应对上节所学概念加以巩固(2)复习一方面是对上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应为新课的学习和探究作和铺垫和作准备工作。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学习新概念
(1)精确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两个新的概念,为下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活动注意事项:(1)对于精确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确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机的统一。让学生明确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2)对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从那个数字起,到那个数字止;(3)这两个概念是这节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个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
例3按要求取右图中(见教科书)溶液体积的近似数,并指出每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四舍五入到1毫升;(2)四舍五入到10毫升
解:(1)四舍五入到1毫升,就得到近似数17毫升,这个数有两个有效数字,分别是1,7;
(2)四舍五入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这个数有一个有效数字,是2.
例4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xxxx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数据来源:www.stats.gov.cn)
(1)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3)精确到亿位;(4)精确到十亿位。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3的学习让学生对精确
度和有效数字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例4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
活动注意事项:(1)在例3的学习中,第二个问题得到近似数20毫升,部分学生会误认识有效数字的个数是两个,这时,教师一定要对该知识分析透彻,从定义的角度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的判断有效数字。(2)例4中对于较大数据,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例如:例4中,若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据,则(2)和(3)的结果均可表示为1300000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释,否则难以区分,因此,教师最好要求学生对于某些数据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03精确到百分位,有一个有效数字B.1423精确到个位,有四个有效数字
c.87.4精确到十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D.5.670×10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
2.下列各近似数精确到万位的是()
A.35000B.4亿5千万c.3.5×104D.4×104
3.0.03296精确到万分位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4.近似数0.8050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5.近似数4.8×105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6.近似数5.31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7.一箱雪梨的质量为20.95㎏,按下面的要求分别取值:
(1)精确到10㎏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2)精确到1㎏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3)精确到0.1㎏是㎏,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活动目的: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落实学生对精确度和有效数字这两个知识点的应用。
活动注意事项:(1)前六个练习题是没有实际背景的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应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第七题是实际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间的互相转化。(2)例如近似数4.8×105精确到哪一位的这类判断精确度的题目要强调先还原数据,再判断精确到哪一位。
第五个环节:拓展提高
活动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可以粗略的看成是一个长方体,撒哈拉沙漠的长度大约是5149900m,沙漠的深度大约是3.66m。已知撒哈拉沙漠中沙的体积约为3345km3。
(1)将沙漠的沙子的体积表示成立方米,并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撒哈拉沙漠的宽度是多少?(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3)如果一粒沙子体积大约是0.0368mm3,那么,撒哈拉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解:(1)3345km3=3345×109m3=3.345×103×109m3≈3.3×1012m3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要通过数据的计算,再按要求取近似数据。
活动注意事项:(1)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数据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计算过程提倡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运算;(3)对于能力达不到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不做过高要求。
第六个环节:知识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1.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2.会按照要求利用科学记数法取近似数。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畅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活动目的:一方面通过小结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概括和升华,对学生易错的知识加以强调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活动注意事项:在总结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仔细聆听,对于学生的错误和漏洞要及时作出纠正和补充。
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教材习题3.3知识技能1,2
【【精品】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精品】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集合九篇01-10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高中高一数学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11-08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