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9 11:12: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执教的课题是山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下面我将结合多媒体为大家介绍我开发设计的《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课标解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理解与体验的课程。

  教材分析:

  山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活动三,“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在让学生通过收集家乡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身体、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对家乡的正确广泛的认知非常重要,此阶段孩子接受能力很强,稍加引导,领略家乡风情,必将让孩子们形成一个对家乡直观的认识,形成对家乡的深厚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

  3、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教师准备好关于家乡的信息资料、图片、照片等资料。

  2、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相关媒体搜集家乡的歌舞图片、传说故事等。

  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二年级的年龄特点我的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一、故事导入,引发探究兴趣;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三、我是小小导游员;四、我是小小故事王;五、我是小小歌唱家;六、夸一夸

  家乡的歌”展示地方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舞蹈等,旨评价任务设计:通过教学环节“一、二、三、四、五、六”来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通过教学环节“二、三、四、五”来检测教学目标2、3的达成。

  下面我将解读课件的演示具体介绍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环节一:故事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1、让学生听《沂蒙山小调》教师讲沂蒙红嫂的故事;

  2、带领学生走进我们的家乡“文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声乐体验和故事导入,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

  环节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让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家长的故事、传说以及歌舞戏曲资料

  2、小组推荐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汇报,并说说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搜集信息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能够集思广益,让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更加充实,在自身资料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能听一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让他们提前对家乡的事物有所了解。说一说自己搜集资料的方式也能给组内成员很大的启示,旅游、网络、报纸、电视等资料都是很好的途径】

  环节三:说一说家乡的风景名胜。

  1、这一环节由学生主持,教师和其他同学充当听众。

  2、学生讲解完之后并给出是通过何种渠道收集到的这些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小学生都有着很强烈的表现欲,这一环节正是让他们自我充分发挥,学生登上讲台,拿着指挥棒,一一解读自己了解的风景、名胜,调动了主讲学生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激发起听课学生的兴趣,一幅幅美景展现在眼前,有一种美不胜收之感。让学生产生对家乡地理人文景观的好奇和热爱。】

  环节四:讲一讲家乡有的传说和故事。

  1、由学生自发交流,主要有:《王母娘娘洗脚盆》《三瓣石》《李龙王》

  《仙女麻姑》《龙石晒字》《神枪手于得水》等的传说和故事。

  2、并讲讲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的。

  【设计意图: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有这么多优美动听的故事更加能够深深地吸引住他们的听觉,在倾听和幻想中,感知年代久远的传奇。在讲通过何种方式获得这些故事时能够和全班同学分享经验,供大家效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环节五:唱一唱家乡的歌曲或戏曲。

  1、学生来唱家乡的歌《文登是我家》。

  2、听歌曲《爱在文登》

  【设计意图:歌舞体验往往能够以情动人,在倾听之余,设计让学生能够唱起来,跳起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家乡不仅山美、水美、人美还有着动人的歌曲,对家长的热爱之情就会更加热烈和真挚。】

  环节六:夸一夸。

  1、通过交流学生有什么感受。

  2、用家乡话夸一夸家乡的美

  3、伴着音乐再一次领略家乡文登的优美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歌舞体验,学生很容易融入其中,随之歌唱,随之舞动,在歌声中,体会到家乡的故事好听,家乡的歌很优美,进一步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

  下面介绍作业设计:课后,请大家继续搜索关于文登的有趣的或者你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继续挖掘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升对家乡的关注和了解。】

  以上就是我开发设计的《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与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书写“骄傲”,学生跟着写。理解“骄傲”的意思,用骄傲说话。教师补齐课题,学生质疑:我指的是谁?你指的是谁?谁为谁骄傲?为什么?(“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骄傲一词是文后要求书写的,也是本文的题眼,所以让学生写写,再抓住题眼,理解意思,造句,这既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又是培养学生抓题眼来理解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初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检查初读:认读生字,分节朗读课文,注意评价

  教师引导:为什么老奶奶为小男孩骄傲?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一说。(从文题中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书,概括要义。)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教师再问:小男孩是怎么打碎玻璃的,惹祸以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边读边画,把读懂的相互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能牵动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又提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要求走进文本。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教师点拨:你们玩游戏的时候开心吗?那么你能开心的读一读吗?(学生读,评议后再读)

  教师抓住“……像……又像……“让学生仿句说话。

  学生读第2自然段,理解“像兔子一样逃跑的心情”。教师引导:谁见过兔子逃跑的样子?(学生模仿)那你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吧!(指名读,读的不好,激励学生再读。一起读)

  教师引问:小男孩惹了祸,会怎么想呢?学生读第3自然段,理解“不自在”的意思。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不自在”的感受。(学生多元的理解)教师指名学生读出“不自在”的情感,同桌读,评议后读,全班读。

  教师学小男孩的样子读这段,然后,让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激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学生向学生挑战。小组向小组挑战。

  教师引导:小男孩后来是怎么做的?学生读第4自然段,读后谈自己的理解(几个学生的看法不同),教师继续引导:小男孩还完钱后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启发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小男孩是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从多方面来回答的),这时,一学生提出要读一读课文,并且要求男女生比赛。老师及时扇情。

  引导:老奶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学生读5、6自然段。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老奶奶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很活跃,谈出各自的看法)

  紧扣语言的训练展开教学活动的。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态、心理、动作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练习说话;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练习朗读;等等,都是为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意识,注重基础性的把握。

  四、,总结全文,归纳领悟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老奶奶是宽容的人,小男孩是负责任的人。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只有放飞学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巧妙拓展,丰富教学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拿出一封信,说是老奶奶给寄来的(学生问:“是真的吗?”,老师说是真的。)在学生好奇的状态下,打开,要学生读一读。(勉励小男孩学习的话)。

  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六、写字指导

  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写字。首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观察生字,让他们自己提出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范写生字,边写边讲。学生“描和写”生字。

  七、课后作业。

  让学生给老奶奶写信。

说课稿 篇3

  分析教材和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 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分析教学目标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呼告这种形式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听录音朗读后果注音):

  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二、整体感知: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例子如下:

  (1)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研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白桦林 红高粱 马群 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东北地区的风情?

  教师小结(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6 . 请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并加一体会

  四、小结

  再品全文,说说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技巧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五、拓展迁移。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借鉴本文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笔算除法》。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除法运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重要的学习内容,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借此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圈划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算的过程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综合各种实际情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和方法。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中,商的位置确定。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加上谈话引导、讲练结合等多种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优化组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法为学

  法导航,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掌握尝试计算、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现实情境

  师:(课件出示)今天是学校每周一次的“阅读日”,四一班的图书管理员来到图书室,告诉他:

  “这里新进了92本连环画,每班可以分30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假设你就是图书管理员,你会提什么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可以分成几个班?”这一问题,问:你会解答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2÷30.)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决呢?你能尝试计算吗?

  本环节复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新试商做了铺垫。

  教师创设的阅读日的情境是学生很熟悉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第二个环节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计算交流:

  (1)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基础,学生能口算出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2本

  (2)有的同学可能用估算法,92≈90,92÷30≈3,即可以分给3个班。

  (3)如果有同学用笔算,则让他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如果没有,可以告诉学

  生这题可以用笔算,同时列出除法竖式,师:请同学们想一想,92除以30应该商几?3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92里面有3个30,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正好

  分完吗?使学生明确每班分30本,分给3个班,只分了90本,还剩2本。(讲解的同时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笔算这道题的,强调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最后提示学生写清横式得数和答语,找准单位。(同时板书)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3.师:看到同学们这么顺利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图书室的老师又说了:“这里还有140本故事书,每班分30本。你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在订正笔算时,师问:“商是几?为什么商4?”让学生巩固试商的过程:

  30×4=120﹤140,

  30×5=150﹥140,

  所以商4.师继续问:“你把4写在什么位置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使学生明确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用前三位除,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最后要提醒学生把题做完整。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

  互动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试商及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学习

  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学生学会例1

  后,尝试解决例2,既活用了教材,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360÷90 420÷60

  351÷70 632÷90

  (四)、第四环节是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多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又锻炼

  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

  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说课稿 篇5

  一、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二、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对本段教材的教学作出以下两点处理:

  1、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原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一种纯数理之间的推理,是符号之间的运算,欠缺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例1的教学

  例题由两道题组成。

  第(1)题采用“神州五号”的题材。此素材有利于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且蕴含了相似变换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好的编排。

  第(2)题给出的两个比,我认为过于单调,且没能涵盖比的各种呈现形式,为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我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第(1)题的基础上自主举例练习化简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等各种比。

  以上两点处理均基于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数学资源的多元化的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个性处理的,并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②能力目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尝试来化简并探讨出不同类型比的多种化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探究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

  1、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上课开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果珍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果珍,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三杯果珍,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

  10克果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果珍;第三杯400毫升的水,40克果珍.同时我也以此在讲台上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设计意图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又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有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说出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通过类比让学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最后强调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哪些词语是很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同时、相同、0除外”这些关键词。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理解最简整数比

  通过类比让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然后达成共识:(1)是一个比;

  (2)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3)前项与后项互质。

  (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先类比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对这个概念产生共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

  (四)教学例1

  1、教学第(1)题

  (1)出示例1的第(1)题。

  (2)让学生阅读例题,说说图片中的事件,并按要求列出两个比,然后尝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两个比化成两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3)师生点评,小结。

  (4)提出问题:两面旗的长、宽不一样,但化成最简单整数比后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

  2、谈话:以上我们学习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知识,但比的呈现形式有很多,你能不能自己举例出不同的比,并进行化简呢?

  (1)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每小组分别举出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一个例,并在小组内完成探究练习。

  (2)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3)简单小结各种比的化简办法。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资源多元化,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46页的“做一做”。

  2、游戏:小蜗牛找家。

  3、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5,比值不变。( )

  (2)比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除以2。( )

  (3):1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3:48。( )

  4、完成教材48页第6题。

  (设计意图:层次性训练中,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个性。第1、2题是基础性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第3题是判断题,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第四题使用讨论形式,通过全班的辩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的。其实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一)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二)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试商的原理。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在本课时中我联系我校开展的“名家名作伴我成长”读书活动创设了读书日分书这样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吨作交流的空间。两道例题的教学前,不忘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也是新课程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同时也是初步检验计算正确的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1(1)中通过92÷30为什么要商3和商要写在哪一位上?并通过演示直观图进行点拨来帮助理解。例1(2)中结合学生商位置的错误,来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并让学生说一说检找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在纠正错误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计算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最后出示了“张大叔家的小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100千克的饲料够吃几天?还剩几千克?如果小猪一天吃40千克呢?”或“有500吨货物,每节限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不懂就要问》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 “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鄂教版《话说地球》的第二课时《看看地球的表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看看地球的表面》是鄂教版六年级品社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课第二课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用观看视频和图片、搜集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球体,地球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为了解人类对两极的探索作好铺垫。并从中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其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品社课的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看图、查找、识记等形式多样活动中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美丽。

  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教学重点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在地球的地貌上的全面观察,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很零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层层递进和整体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 二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用合作交流、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地球仪、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大自然中景色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品社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看地球,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景色宜人,美不胜收,你喜欢吗?想进一步认识她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究,从七大洲、四大洋入手,直奔重点海陆分布情况。地球分成了七大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大洲,你能在地球上找到它们吗?课件出示:东西半球图。生合作完成后逐个点击七大洲

  第二步:看一看、议一议、找一找,感受地球的美丽

  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貌?通过动手、动脑、交流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热爱地球的情感。

  第三步:积累知识拓展延伸

  以“地球地貌世界之最”为主题,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办一期小报进行展示。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看看地球表面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七大洲 四大洋

  丰富的地表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烙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

  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在这里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烙一张,两张饼,同时思考要花费几分钟。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入手。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探索“如何尽快的烙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而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圆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发现了“保证每次锅里都同时烙2张饼,所用时间最短”的最省时方法。然后从探究烙2张和3张的最省时的方法入手,小组内深入探究烙4张、5张和6张饼的方法及最佳方法,让学生亲历了发现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数学思维。。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讨论交流发现烙单数饼和双数饼的最佳方法、“烙饼的最少时间=烙的饼数×每面需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操作实验和交流比较中解决,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3、巩固应用,拓展升华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

  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通过改变烙饼的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善于动脑,统筹合理安排生活中的事,不仅能省时,还可以品尝到劳动的快乐。

  总之,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优化思想,真正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智能开发、身心点化”。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提高并熟练平面锉削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使用,并熟练用外卡钳对尺寸公差及尺寸差的测量技能。

  3、掌握刀口尺的使用。

  4、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um。

  根据以上大纲要求,结合课题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正确使用量具,掌握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二)教学重点--更多资料在

  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如何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题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教学;

  2、入门指导:操作要领讲解及操作难点演示。

  3、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针对操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结束指导:验收工件,并总结一天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教师重点在巡回指导中进行纠正。

  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领导量具的测法技能和加工技巧。--更多资料在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操作

  五、教学时数:6小时

  六、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2、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3、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4、巡回指导:5小时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关于聘用合同模板合集十篇07-18

关于担保合同模板合集十篇10-14

关于学期学习计划模板合集十篇02-06

兰亭集序说课稿合集十篇04-06

关于专业求职信模板合集十篇02-13

关于数学生活日记模板合集十篇01-31

关于观察春天的日记模板合集十篇02-09

关于晚会邀请函模板合集十篇01-31

关于实习感谢信模板合集十篇02-01

关于《陋室铭》教案模板合集十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