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21 14:58: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30米快速跑和游戏龟兔运动赛,希望老师们提出意见。

  一、教学对象及基本情况

  1、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

  2、基本情况:学生思维积极,活泼好动,活动能力强,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女生特点:勤动脑,友善。男生特点:好动,有竟争意识。男女生人数均衡。但因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自我意识强,友好合作精神不够。

  二、教学内容

  1、走和跑:30米快速跑 4-2

  2、游 戏:龟兔运动赛 2-1

  三、教学目标

  1、小学阶段“走和跑”教材的教学目标

  逐步形成走与跑的正确姿势,提高自然奔跑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运用。增强下肢力量,提高速度和耐力素质,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树立“我能跑得更快、我能坚持到底、我能超越他人”的自信和勇气,养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认真负责,自觉、自主锻练、友好合作的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并能遵守走和跑的竞赛规则,做到公平竞争。

  2、小学一、二年段“走和跑”教材的教学目标

  学会一些简单自然的走和跑的动作,在游戏中体会跑得快、跑得直的方法,发展学生快速应变奔跑能力。乐于关心他人、礼貌待人、友好地和同伴合作活动,形成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体育的乐趣,满足成功的欲望,建立学习的信心. 并能遵守走和跑的竞赛规则。

  (1) 课次目标:

  “走和跑”——30米快速跑

  4—1体会游戏中积极躲闪快跑的方法,懂得在游戏过程中关心他人、互相鼓励、遵守规则的习惯。锻炼奔跑能力。

  4—2知道自然站立式起跑接快速跑的动作方法,使学生懂得自然站立式起跑脚的位置,能与小伙伴友好合作锻炼,学会互相帮助。

  4—3体验蹲、坐、跪、站、卧等预备姿势接直线快速跑到终点的奔跑过程,引导学生善观察、勤思考学习,增强“我能跑的更快”的学习信心,锻炼快速应变奔跑能力。

  4—4在师生与学生自我的评价的过程中,积极正确互相的提出希望和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快速跑的兴趣。

  3、 本课教学目标

  (1)走和跑----30米快速跑4---2

  知道自然站立式起跑接快速跑的动作,使学生懂得自然站立式起跑脚的位置,能与小伙伴友好合作锻炼, 学会互相帮助。

  (2)游戏:“龟兔运物赛”

  初步掌握游戏的方法、规则、培养学生在游戏过程互帮互助、友好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思想

  本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学校“身心体育”的课题,将学生的自我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作为基本目标,依据学生个体生长、发育,机能、素质水平和心理发展存在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基础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并明确自己所要努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以一个学习者、促进者,创设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友好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顺次达成不同的目标,让学生不断地有新的目标、新的追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所有的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满足成功的欲望,建立体育活动的信心.

  五、教学主题:《快乐的动物园》

  六、教学方案

  课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语言,教具创设情景以歌舞形式,师生唱着《我是小小驾驶员》将学生带入快乐的动物园。然后出示《快乐的动物园》一幅图画,让学生寻找各种动物,并请学生戴上各种动物的头饰,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由感知——思维——创想模仿动物动作的练习。接着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模仿各种动物猎物前的休闲的动作和听到哨声紧急奔跑练习。通过观察了解学生跑的能力。教师稍作小结后,师生共同分析动物猎物起跑和人的站、蹲起跑动作的不同,导引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儿歌的形式师生共同边念边练,互相合作喊口令进行站立式起跑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学。在学生基本能做到自然前后开立动作后,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四—五种动物奔跑活动的场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能力自由选择,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游戏追逐跑的练习,让奔跑能力强的排前面,带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奔跑兴趣。接着通过听一段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游戏“龟兔运物比赛”,在游戏中着重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友好合作精神及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最后教师创设从快乐的动物园回来,重复《我是小小驾驶员》的歌舞结束本课。

  七、教学特色

  本课围绕《快乐的动物园》为主题,以情景贯穿课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自然、宽松、愉快,良好的适应自我能力得到发挥提高的气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氛围中,建立一种真诚、信任和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既重视群体教学,又注意学生个体化帮助,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让每个学生享受体育成功的快乐。

  八、教学效果

  1、运动技能:学生基本掌握自然站立式起跑接直线快速跑,和游戏方法、规则。

  2、运动量密度:约全课35%-40%、基本35%、心率130次/分左右、强度1.5左右。

  3、心育意向:,基本达到肯谦让,并能友好合作锻炼、有较好的集体荣誉感。

  4、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预防措施。

  在30米快速跑的教学中,可能学生对自己选择组别有困难,教师可参照上学期考察成绩作为依据,课前提示一些学生组别。

  游戏“龟兔运物比赛”是出现不遵守规则和合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互相责怪,应以提早提醒学生。

  为您服务!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学内容

  《五彩的烟花》是浙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它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以《五彩的烟花》为题,意在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放烟花的习俗,表现烟花灿烂辉煌的瞬间。烟花绽放开来,色彩绚丽,姿态万千,如鲜花盛开、星星眨眼、孔雀开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体验用油画棒(蜡笔)涂色和用线造型表现烟花的活动,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蜡笔)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教学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运用点、线和色彩表现烟花燃放的情景和对烟花的感受。

  二、说教学对象

  一年级美术课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偏重于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参与美术活动。一年级小朋友评述能力较低,尤其是书面语言的评述能力更差,我们可以通过给作品取名字,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作品等方式培养其评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掌握涂色的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蜡笔水彩的表现技法,通过用点、线和色彩来表现烟花,培养对形与色的感受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同龄人作品和大画家作品的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方法

  兴趣导入法:一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为了能较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特意设计了同学们喜欢的奥运福娃为导入,并说福娃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通过听放烟花的声音引出课题,这样很快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法: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美术也不例外,所以我通过播放放烟花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性素材。

  综合探索法:在教学如何在纸上画烟花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作画的方法,而是在获取动画作画的乐趣之后,鼓励学生在讨论和尝试中概括出作画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环节:导入——感知——创作——评述

  1、导入时以学生喜爱的福娃为话题,并通过猜福娃送来的礼物引出课题,并贴出设计好了的烟花二字,富有趣味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节日的烟花图片,从形与色上感知烟花的美,获取感性材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3、先用Flash作画,感受作画的乐趣,同时动画的效果更形象地概括了烟花的形与色,为下步在纸上作画作好了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尝试的方法概括出运用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充分体现课标中所倡导的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是引导者的理念.

  4、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制定多个评价角度,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分别评出色彩奖,创作新奖,场面奖等,使大多数学生都能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同时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含义,达到学科之间的整合,使美术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学习,也是课标所提出的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

  1、将“烟花”二字根据字形的特点,设计成烟花的效果,让人一看很形象化,课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什么样的烟花,给烟花加上修饰语,这也是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2、将学生讨论、尝试之后小结的创作方法分步骤板书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参照进行创作,同时也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一种肯定。

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1.跨越式跳高,2.游戏“打鸭脚”自选.

  设计思想: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教学器材、设施来设计,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跨越式跳高”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健身能力。做到以强身育人为宗旨,始终贯彻“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人教版)第二册跳跃单元内容之一。“跨越式”在生活中常被运用跨越跳过一定高度物的自然动作,更是许多孩子用来展示自己跳跃能力的方法。跨越式跳高因简单易行,并具有发展弹跳力,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深受师生喜爱。“跨越式”跳高的学习不仅是深入学习“俯卧式”、“背越式”跳高的奠基石,也是其它跳跃运动项目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点难点:跨越式跳高技术并不复杂,学生基本有了些跳高技术,但都比较自然随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这节课我确定重点与难点为:

  1.重点 起跳技术,过杆与落地技术。

  理论依据:跳高过程是人体运动由动能(冲力)快速转化成势能(高度)连续过程,主要通过起跳来转化;而过杆姿势方法决定跳高的水平。

  2.难点 助跑、起跳、过杆及落地用力协调性、连贯性。

  理论依据:因跳高技术是一个需要完整动作过程,如果跑、起跳、过杆、落地不连贯,不能协调完成,那么整个跳高技术就不能掌握,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定它为难点。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学生的身体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处在快速增长时期,这阶段学生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体能恢复快特点,加之争强好胜,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具有初生牛牛犊不怕虎的性格,正是开展体育锻炼黄金阶段。但由于个体差异大,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相对偏弱些,自我抑制能力差,练习时间无法长时间集中弱点,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素质好的大胆创新学习,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帮助,引导他们掌握技术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学生的跳跃基础,结合教材的作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按水平四《标准》来确定学习目标的。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运动技能、技巧,运用所学跳跃各种障碍。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熟练运用所学的跳跃技术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依据学龄特点,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法优势基础上。主要运用:

  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火花。2.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提高学习的信心。3.游戏法,用游戏活动的方法开展教学。 学法:自主尝试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采用“听、看、想、练、问、比”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讨论,观察、练习等方式获得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即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过程,结合学生的运动基础,本课教学流程为:准备部分、游戏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分,约2分钟

  常规工作后把准备好的挂图,分解动作图解,完整动作图片,跳高各技术组成部分要领及一些跳高运动员比赛图片发放、挂起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

  意图: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明确任务、目标、方向。

  (二)游戏“打鸭脚” (约7分钟)

  玩法1、将全班分成若干组,用单脚支撑,在指定的圆池内跳动(直径5米),一人蒙眼在圈中间,用胶皮杆在地面划圈平扫,由慢到快,灵活扫动,扫到哪里,学生必须采用单脚跳躲的方法躲闪。

  玩法2、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四人先在圈外用小沙包打池内鸭子的脚,。其它同学在圈子内跑动,被打到的换打的。

  作用:这个游戏通过躲、跳、跨、跑活动,发展学生弹跳及灵活性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克服了心理的紧张气氛。

  意图:一是热身,放松肌肉、关节、神经为更强练习做好准备。二是激活课堂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为学习跳远打下基础。

  (三)基本部分 约27分钟

  1.游戏“猴子摘桃” 3分钟

  ①你能找出让自己摘到更高的桃子的办法吗?把桃(球)挂在不同高度,让猴子(学生)跳起摸球。

  练习方法:通过原地、短距离助跑,单或双脚起跳摸吊着的不同高度的球。 ②你的脚能踢到多少个桃子(球)?练习方法:通过原地、短距离助跑,用脚尖踢不同高度吊着的球。

  目的:用游戏活动发展弹跳力,提高练习兴趣,练习不同起跳、摆腿技术。 意图:让学生通过要摘桃就得跳起来,要踢高就得把腿摆起来,将本能的跳跃能力发挥出来。达到起跳、腾空、落地、身体平衡素质练习。

  2.讨论:2分钟,出示讨论提纲(1)跳高由那几部分组成?(2)跑得快就跳得高吗?让同学之间讨论学习内容、通过对图片、概念、动作要领学习从理论认识跳高是什么。

  意图:利用恢复些体力时间设问激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尝试“鲤鱼跃龙门” 约4分钟

  用“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发起尝试跳高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选择小组,尝试着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完成练习3到4次。部分弱势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过斜杆来完成任务。

  老师巡回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别人练习情况。

  目的:了解学生基础,发现问题,①助跑与起跳不能连贯;②起跳方法不合理;③腾空不过杆;④心理紧张;⑤女生中出现双脚起跳等问题。

  收获:初步认识跳高完整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四环节组成,体会到并非跑得快就跳得高。

  意图:用游戏方法复习跨越式跳高技术,用“成功”激发热情,用鼓励增强信心,变被动为主动。为下一步教学准备。

  4.讲解、示范,针对主要问题,交流改进方法:约5分钟

  ①请两到三位跳高“高手”给同学们表演示范。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分析动作,分析大的问题。

  ②老师做分步动作与完整动作示范,并与学生交流、解答问题。

  目的:使学生在大脑里快速形成正确动作表象,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能针对性的练习与改进。

  ③技术引导:(口诀)助跑自然轻松要快,后步小;起跳先脚跟后前掌,迅蹬伸;身过杆,落摆腿,屈缓冲。

  5. 分组学习 约9分钟

  根据学生的水平基础重新分组,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① 学困生练习

  这部分学生多为女生和独生子,身体素质差些,运动能力低。

  从自己弱势出发,分步掌握到整体配合至基本掌握跳高技术,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紧张状况。

  方法:进行分解强化训练为主,降低技术要求,用助跳器帮助起跳,从过斜杆起步,用橡皮筋做杆,用海棉垫保护,减轻心理压力。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各环节技术,达到可以完成助跑起跳过杆完成跳高动作。

  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

  ②一般生练习

  这类学生有一定基础,自己通过认真观察和图片资料自学,在经过同学帮助和教师的点拨,很快掌握新知识。

  通过多次反复完整动作练习,熟练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

  方法:根据自己存在“问题”通过不断次练习与改进;观摩其他同学跳高动作;与他人讨论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纠正错误、多余动作,寻找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跳高方法。

  目的:熟练中巩固提高自己的跳高技术。

  ③优秀生练习

  发挥骨干作用,帮助弱生,并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强调安全问题。

  对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水平高,掌握动作快,大胆鼓励他们自己根据获得信息,自己确定高度目标,并进一步探索其它跳高方法,如剪式、卧式、背式跳高,鼓励大胆创新,向更高的高度发起挑战。

  目的: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老师巡回参与小组练习,全面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重点放在学困生和一般群体上。 意图: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动作水平的高低,按其不同级别,要求不同,练习方法不同,满足其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6.创造记录 约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发起挑战,不断提高跳越高度,并找到自己最好和跳高成绩。 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对自己与他人点评、互评,用掌声鼓励同学。小组长记录情况。

  老师参与技术薄弱组的活动,进一步指导和鼓励。

  目的:让学生将所学展现出来,用实力证明自己,我能行。

  意图: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检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放松练习 2分钟

  在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荡漾着美丽的白塔……。”《让我们荡起双浆》歌曲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根着老师用些节奏轻快,难度小的动作放松机体,缓和情绪,恢复体力。

  (四)学习总结 2分钟

  把同学集中起来,认真听取每个小组长的简单汇报,用提问方法帮助同学复习所学知识内容,明确“要想跳得高,必须弹跳好和必须要的助跑速度与起跳的合理结合,此外不同的跳高姿势,在腾空中身体重心高度与横杆间有着不同的距离,因此,选择过杆技术是跳高的又一个条件。”大家知道今后努力方向。回收器材,下课

  六、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全班同学能基本掌握正确动作要领,完成率在85%左右。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35%左右,最高心率为150--160次/分,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让学生既出汗又脸带微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七、场地器材:

  跳高架8付、橡皮筋4条、录音机1台、海绵垫12张、小黑板2块、跨越式跳高挂图一套、各阶段动作练习图片、动作分解图片(多张)录音机一台,录音带二盒。

  

说课稿 篇4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面积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这部份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物体表面的大小在生活中接触较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使用体验的学习方法,多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内容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感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交流与实践,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取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合作探究,建立正确的表象,并通过自学,让学生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这一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引导出来,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文具盒、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说话: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要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是非常抽象的,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齐白石的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齐白石的画最基本的一些特点。作者先对齐白石和他的童年生活做了简单的介绍,强调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他绘画的深远影响。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齐白石的画,一是讲他的画生动亲切,一是讲他对中国画的贡献,把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最后总结齐白石的画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幸福美好。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实际,依照我区打造“文化课堂”精神,将《齐白石的画》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 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 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3) 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4、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的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遵循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原则,体现“创建文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精神,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加强体验与领悟,激发学生的共鸣,感受到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和他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

  三、说学法:

  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品味读——有感情读”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领悟课文的情感和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开课便设置关卡——读对词语才能欣赏到齐白石的画,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复习生词。继而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并用串生词的办法来归纳全文主要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最后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了解齐白石画作的特点。

  (二)以读促思,精读悟情。

  课文的4、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

  在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你最喜欢齐白石的哪一幅画?喜欢它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感受小鸡争夺蚯蚓的乐趣;想象蝌蚪嬉戏时的快乐;欣赏蝗虫的美好、灵动,感受劳动气息;感悟小虾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绘画技艺的高超。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本的韵味。并学会抓关键词“生动亲切”理解课文,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齐白石画得生动亲切的原因是与童年农村生活有关的。

  在5、6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齐白石还画了哪些事物?”这一问题展开教学。通过默读、勾画的方式,导入到第6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说出齐白石画的事物都是和劳动、生活相关的事物,体会到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顺势回到第5自然段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齐白石所画内容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理解重点词语“微不足道”,并感悟到齐白石画中的深长意义就是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最后再回到第6自然段的重点句,通过欣赏其他名家的画作,体会“清雅孤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齐白石画作的另一个特点:具有民间活泼精神。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读好5、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民乐中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让他们感受齐白石画作中散发出的民间活泼精神,继而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最高的评价送给齐白石。接着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再次欣赏齐白石的画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齐白石的画。在充分了解齐白石画作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对齐白石画作进行高度评价。最后寄望学生课后用会发现的眼睛,用充满爱的心灵,收获生活中的快乐,并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说课稿 篇6

  一、导入:

  (学生齐读幻灯片)“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剥蚀而黯淡。容貌、财富、地位、权势最终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灵魂,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在这一单元中,左联五烈士、马克思、乔治桑、沈从文,一个个伟大的灵魂,跨越时空,依旧美丽。

  今天我们学习《悼念乔治桑》,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从她高贵的灵魂中汲取追求真善美的力量。

  二、背景链接:

  我们首先了解乔治桑。

  学案从作品和思想两个角度,对其作了介绍,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短语:著作等身,思想超前。

  三、明确目标: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体会作者大气磅礴的情感和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掌握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乔治桑的伟大灵魂,提升人生境界。

  四、初步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为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乔治桑的思想、功绩、作者对她的赞美)

  五、深入探究:我们采用问题引导、步步推进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1、题目是“悼念乔治桑”,全文的哪一句话体现了题目?

  ——首段“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这就体现了“悼念”二字。这段话成为全文的总纲。

  2、“我”对乔治桑有着深厚的感情,请找出表达崇敬之情的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第2-3段

  学生自主勾画出“爱慕、钦佩、崇敬、凝视、祝贺、感谢、灵魂是如此伟大”等词语。

  老师继续引导:这些词语是什么关系?能不能互换?

  ——递进关系,语气逐渐加强,不能调换。

  我们如何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声音洪亮,由低沉到高昂。

  学生自读,提读,教师范读。

  3、阅读4-5节,从语言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语言内容上:“不”构成独词段,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乔治桑逝去的只是她的形,她的精神永在人间。这个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乔治桑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两节构成设问句,自问自答,更加真实形象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

  结构上:是过渡段,主要作用是引起下文对乔治桑的崇高思想的赞美。在现代文大阅读中对过渡段的考察较为频繁。

  4、“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不朽”体现在何处?能否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可能会比较准确地找出第六节。

  教师强调正如历史上的无数伟人一样,乔治桑不朽在于其“崇高的变容。”(教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崇高的变容”的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为“伟人们的躯体消失了,而思想永垂不朽”。 乔治桑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思想”,她是“自由的女神”(板书“自由的女神”)。

  5、为什么称她是“自由的女神”(引导学生学习9-11节)

  (1)学生概括,教师明确:

  因为她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节9:她是本世纪人类历史新纪元中雨果所处时代拥有男子才华的伟大女性的典范。

  节10:她是法兰西的骄傲,荣誉等身,完美无缺。

  节11:无数杰作佳品的伟力在于“善良”二字。

  (2)师生共同分析以上3节的语言。

  节9:用“不仅……而且”“不仅……也”递进关系的复句表现其完美的禀性。

  节10:使用类比的手法和排比句式,突出其“灵魂的伟大”,类比手法突出了其思想,引导学生注意与乔治桑类比的人的特点,大家看注释,把乔治桑与巴贝斯相比,突出她的政治才能,她的追求自由和妇女解放思想的伟大;把乔治桑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意在称颂她的卓越的文学业绩;把乔治桑与拉马丁相比,赞颂她诗人一样的激情和智慧。三句构成排比,热情歌颂了乔治桑是“世纪的光荣,法兰西的骄傲”。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此节,要读出气势。

  节11:对比衬托,学生齐读,既有对某些仇视乔治桑的人的愤恨,更要体现出崇敬之情。

  6、因为她卓越的业绩,才留下了永恒的精神。

  探讨节13: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生默读14-16节,找出答案。

  “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指的是第16节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作者前后照应,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指的是躯体消失了,精神复活了。这也与文章的第6节前后呼应。

  7、她留给人类的永恒的精神是什么?

  (1)作者突出了第16节的“留给后人以女权”(2)14节,这种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并将推进文明的发展。这两节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

  节14:比喻,将其比喻为思想火炬,增添文明的光芒。

  节16:类比,其类比的人物有何特点?

  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从而突出了乔治桑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杰出地位。

  总之,乔治桑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人类精神的导航者。

  生用高昂的'语调和赞美的感情齐读第16节。

  8、分析了内容、语言、手法后,总结全文:

  活着的后来人要接受无数伟大灵魂的“遗赠”,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照应了文章开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悼念乔治桑,让我们记住她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引导学生分类概括: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本世纪的光荣,也是法兰西的骄傲;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 赢来了真正的光明;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是真理、正义的化身。

  六、拓展运用:

  1、联系乔治桑的精神和业绩,为其写一片段,做为写作素材。注意句式,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一个身材矮小却充满无限激情的女人,向着长空呼唤,蔑视传统呐喊——自由!她是火红的木棉,是坚硬的橡树,是澎湃汹涌的波涛。

  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像喷射的火山,扫荡着世俗与黑暗。绝代的才华,吸引着异性的追求。她颠覆着传统的婚姻,张扬着惊世骇俗的个性。

  盛产百卷作品,那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支火炬,那是呼唤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大旗,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海市,那是自然风光的画卷。

  乔治桑,一个男性的笔名。你用自己的激情洋溢的华章,彰显着不羁和自由。

  2、欣赏学习名人墓志铭,请你给乔治桑写一个墓志铭,突出她的主要精神或业绩,也可表现对她的崇敬之情,语言简洁,可使用1-2种修辞手法。

  例: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策马向前!”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死亡,是你生命的休止符。停下来,抖一抖笔墨,飘下高傲与寂寞。美丽,绝不带进坟墓。

  七、结束语

  有人说,只有触摸他人的灵魂才能懂得自己的灵魂,只有品读文学的人生才能思考现实的人生。凝视这些伟大的灵魂,品味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想一想,一个人如何才能让生命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让我们齐读学案上的雨果名言,在灵魂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学生齐读)

说课稿 篇7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动人故事——防炮洞里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常干渴的情况下分吃一个苹果,最后还剩下了一大半,生动地体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关怀与友爱之情。根据教材内容与单元主题,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应该在落实读书、识字等常规目标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及当时的背景深入理解、感受志愿军战士相互关怀的深厚感情,进而使他们懂得“团结才有力量”这一深刻道理。

  从体裁上看,这篇课文属于小小说,因而内容结构比较复杂:小小的一个苹果在八个人之间转了两圈,每一圈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八个人物的出场几乎贯穿全文,而多数人物的出场又各自牵动着相应的插叙,使得故事的情节显得错综复杂,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主要的教学的难点所在。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相去甚远,学生对与志愿军当年所处的恶劣环境很难达到感同身受,因而如何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也将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考验。

  为此,整个教学过程我打算这样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尹始,我将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曾经有过口渴的感受吗?能说一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吗?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切身经历,将会很自然地进入“干渴”的体验,那种“嗓子冒烟”的感觉就必然成为理解课文思想情感的重要基础。然后我将采用“激将法”,这样对学生说:“你只是几个小时最多不过半天没喝到水,那算不上什么干渴,连续几天几夜喝不到一滴水,而且还要打仗,那才叫真正的干渴呢!。想一想,那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学生对此可能感到难以置信,紧接着我将给他们播放一个电影《上甘岭》的片断,然后我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这就是当年志愿军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敌机的封锁,防炮洞里的战士们已经连续几天几夜没喝到一滴水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学生有了这样的间接性体验,对干渴的滋味感受得就会更加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叙事性文章要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情的梗概。” 逐步具备“略读”的能力。依据课标的这一要求,我将趁热打铁,在学生有了“干渴”的具体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下边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件什么事情?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回答起来并非容易,学生需要通过扎实的阅读,才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回答,不仅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为精读阶段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概括回答,我将通过相机引导,揭示出事情的基本脉络:火线运输员把路上捡到的一个苹果送给连长,这时防炮洞里的战士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滴水了。这一个苹果先后在8个人手中转了两圈,第一圈原样回到了连长的手里,第二圈还剩下大半个。教师随机板书:

  第一圈——原样回到手中

  第二圈——还剩下大半个

  整体感知阶段将随着完成识字任务。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上不必花费过多的工夫。本课的生字只有3个,其中有两个字容易写错,一个是“卸”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左边的竖是一笔到底,不要断开。另一个是“熏”字,要提醒学生不要跟“重”字混了。

  三、仔细品读,体会情感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一个苹果》一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一篇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细节部分进行仔细品读,从中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相互关怀、团结友爱的思想情感,不仅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激励学生树立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的价值观,从而使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和谐统一。为此,我将以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细节进行品味:第一个问题是“一个苹果在8个人手中转了整整两圈还剩下大半个,难道是他们不渴?”借助这一问题把学生阅读的目光引到有关“干渴”的细节上来。课文中这样的细节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写连长干渴的语句:“说实在的,自从二十四日我连出击开始,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品水了,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再如写步话员小李干渴的语句:“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些天一直没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再像写通讯员小蓝干渴的语句:“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等等,对于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出战士们的干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读出“干渴”,实现“读悟合一”。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战士们那样地干渴,为什么他们不肯吃掉这个苹果?他们心里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去感受志愿军战士相互关怀、团结友爱的伟大胸怀。

  四、总结深化,点燃激情

  本篇课文在体材上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小小的一个苹果折射出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精神的伟大光芒,反映出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根本原因。在对课文的细节进行仔细品读之后,我将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防炮洞里的战士为什么都哭了?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又是如何?通过思考回答,唤起学生对志愿军战士友爱之情的强烈共鸣,此时,他们内心的情感将会从理解发展到敬佩,再由敬佩升华为感动,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防炮洞里的一名战士,这种角色转化将把他们的内心感情推向高潮,从而使情感目标的落实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一个苹果的转移为“明线”,以战友间的情感加深为暗线,紧紧抓住文中的细节部分进行品读,着力引导学生走进志愿军战士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将会时时感受团结友爱的巨大力量,进而使情感价值目标的落实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达到高度和谐,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附 板书设计:

  第一圈——原样回到手中

  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圈——还剩下大半个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必备】担保合同范文汇编七篇10-29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七篇04-21

【必备】毕业求职信范文汇编七篇02-08

【必备】聘用合同汇编七篇09-22

【必备】授权委托书范文汇编七篇02-07

【必备】聘用合同范文七篇06-21

【必备】海洋作文汇编七篇01-09

【必备】圆明园作文汇编七篇01-25

【必备】尊严作文汇编七篇01-17

【必备】成熟作文汇编七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