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09 09:54: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1)游戏:“看谁举得快”教师说出指令,如: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的X形举起来。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数学说课稿 篇3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中的问题“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十几减9的两种基本算法(“做减想加”、“破十法”)学生只需掌握其中的一种。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会用十几减9 的一般方法(或破十、或做减想加)正确计算。为了达到本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12-9)时,设计的学具有两种颜色(10朵红花、2朵黄花),让学生思考:从12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朵红花中拿掉9朵,剩下的1朵红花和2朵黄花合起来就是12-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应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实验教材增设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排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但其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说学情

  【认知分析】学生初步已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能力分析】虽说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者数学班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但在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的自我提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经历和体验用不同的角度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奥数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让绝大部分孩子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这一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尝试着去发现规律,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数学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说学法

  两点想法:

  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伊始,我让学生钱的数额和张数。数据比较小,学生又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学例题时,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解决时,方法多种多样,列表凑数的、画图的、假设法、列方程解决。

  巧突破:重点就放在假设法的教学上,先通过表格初步感知规律,再借助图形结合来攻破学生学习中思维中的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适度指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独立思考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六、说理念

  遵照新课标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老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七、说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知道信封里放的是什么吗?

  师:这里放着5张钱,猜一猜是多少?

  师:都是5元和10元的,可能会是多少钱?

  2.尝试列表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充表格。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准确说出:

  信封里有35元钱,你知道5元的几张,10元的几张?

  3.及时小结

  教师出示信封里的钱,你为什么能很快的说出钱数?(突出表格的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规律,彰显表格法解决问题的作用,唤起学生的解题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自主探究,尝试方法

  1.出示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生审题)

  2.揭示课题

  这类题目大家熟悉吗?(板书课题)

  师:题目你能读懂吗? 生:能。 师: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1:共有八个头,二十六只脚。

  生2:还有两个条件: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 师:很好!还隐藏着两个条件!

  3.学生尝试

  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经验尝试解决。(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5.即时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列表法,主要是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模拟操作,再探思路

  1.提出问题

  如果笼内的鸡和兔的只数较多,想想看,用刚才列表的方法去解决,方便吗?

  我们在一起探究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2.适时指导

  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⑵脚的总只数每次减少2只,这个2是怎么来的呢?(强调兔多2只脚,4-2=2)

  ⑶出示课件,提示兴趣活动——让兔子站起来。

  3.兴趣活动

  ⑴教师提示:课件演示,并提示用符号表示。

  ⑵学生尝试:画一画,用简单的图示法,让笼内的兔子都站立起来。

  汇报展示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5.探究思路

  想一想:从下面看,每只兔子少了几只脚?一共少了几只脚?这些脚是怎么来的?

  议一议:小组内交流,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6.独立计算

  自己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想法,并引导学生口头检验。

  7.及时小结:,给这种方法取名,并提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四、合作探究,拓展思路

  1. 师提示用方程方法解决。

  2. 合作探究:

  ⑴集体讨论: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⑵出示导航:你想设谁的只数为X?那么另一种动物的只数如何表示呢?他们脚的只数又是分别如何表示?

  ⑶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4.学生尝试列出方程。(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师生讨论解方程的思路。(强调将方程化简)

  6.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7.检验,并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等量关系,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和便捷性。]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出示相关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情况。

  2.学生运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独立解答“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3. 组织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相关知识信息,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促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悄然激发学生课下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练习的设计,为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将鸡兔换成龟鹤,巩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六、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反思,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巩固学生的数学模型,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寻求更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方法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完成的任务,将数学的学习延伸课外,利于再次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突出课标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6×a) (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由于这种教研形式有很多优点,所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二、说课的作用

  1.由于在说课中不仅要回答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更要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这样教(学),所以,教师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认真思考和钻研,不仅有助于其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因为说课不要求有学生配合,不受场地限制,耗时少,所以开展起来比较自由,易于进行,也能增大教研的容量和密度,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3.说课不仅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因而通过说课能较全面、准确地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说课的基本要求:

  1.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由于说课的时间一般限制在20分钟以内,加之说课的对象是同行和专家,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环节说得太详细,必须突出重点,恰当剪裁。主要讲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掌握数学规律、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或措施。

  2.简练准确,紧凑连贯

  因为说课是针对同行和专家进行的,不必象上课时那样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流畅、准确精炼、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3.简明实用,指导上课

  说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深入钻研,使教者站在更高的起点来上好课。因此说课一定要务实,重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搞花架子,使其切实起到指导教者上课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4.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对教材、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别理解和安排,以体现出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备课时所考虑到的东西。按其内在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教学目标: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应全面、具体、切忌笼统。

  2.教材分析:包括编者意图,本节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及特点,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灵活多变的教法,一法为主,多法兼用,以形成合力。

  目前教师往往比较注意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实际上,教法应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来构建。通用的学法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等。这些一般的学法应赋与数学的特点,在指导学法时尤应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拟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可在此加以说明。使用这些手段应考虑其目的性、可操作性、切忌为表演而表演。

  4.教学程序:这是说课的重点,一般说来,可按“课题导入──新课展开──例题示范──信息反馈──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步骤阐述。

  (1)课题引入:可以用实例引入,或通过复习引入,或创设故事情境,或利用上节课设下的伏笔、悬念来引入。

  (2)新课展开: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着重应阐述重难点的解决、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例题示范:不必详述例题的解答过程,而应说明其来源、功能、学生可能出现些什么错误或疏漏,应采取哪些相应对策。还应考虑到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一个系统,须注意其层次性、承前启后性。

  (4)信息反馈:通过提问、板演、组织讨论、交流、练习或小测验等方式收集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5)归纳小结: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要的是将本节内容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还可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为下节的引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作业布置:量要适宜,度要恰当。要与本节所学知识密切相关,也可有少量承前启后的题目。

  (7)展示板书设计:可将黑板大致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列出标题、概念、定理、例题……的位置或用彩色粉笔、标记来突出的条目。板书应当系统、完整、醒目、工整、美观。

  5.教学设计说明:这是说课的教师关于教学的设计思想的说明。主要应回答;

  (1)你的教学程序设计的理由(为什么这样教)。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教)。

  (3)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何使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双基教学中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5)例、习题、作业的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概言之,教学设计说明即回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应用:

  《同底数幂的除法(1)》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此前,学生通过三我六步,已经掌握了《8.1同底数幂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为进一步学习《8.3 同底数幂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底数幂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幂的意义的综合应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运算之一,这节课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会正确运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进行运算,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并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发展归纳和有条理地表达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推导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推理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数学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来自实践中的发展特点。

  1、3 重点、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突破在于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推导与一般意义上的除法运算上的区别,避免出现的错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应该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的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教师启发、总结、点拔和补充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的设计上,则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尝试、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开放、学习更轻松、热情更高涨,并能正确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应用新知——深化目标——课堂训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引入:

  师:我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吗?

  生:不知道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阳和地球哪个大吗?

  生:太阳

  师:那你知道太阳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多少倍吗?列个式子

  生:÷= ……

  师:其实本质就是这个问题吧。

  (列出式子,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除法(1)》)

  (通过对课本例题进行“再创造”,以测量生活问题为背景,引出数学问题。既尊重课本内容又符合加强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要求。在辅以幽默,启发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据幂的定义:,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重点强调幂的定义,强调乘方与幂的联系。

  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除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板书法则)

  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

  计算:

  (1) (2) (3) (4)

  六、 思维训练,拓展提升

  例:

  计算:

  (1) (2) (3)

  (核对预习检测的题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深化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1)》,大家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略)

  师:好的,大家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一下,看看大家学习的怎么样。

  (学生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底数幂的除法》的第一节课,课堂所需要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教师少许的启发和指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为最佳的选择。在选题上,从最基础的题练习起来,在学生全数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给予中高难度的练习,力争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在情感调控上面,注重激情,着重在语言上做引导,对课堂进行有力的调控,从而保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高中高一数学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10-13

高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11-02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