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09 20:06: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重点的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的依据: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但是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容易出现错误。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3—5分钟)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 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1):2(1+x)<3此不等式为一般不等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不等式的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出示例1(2). 此不等式相对于(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这个不等式.出示这两个不等式代表的是两种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观.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知 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

  (1)5x+15>4x-1 (2) 2(x+5)>3(x-5)

  (3) (4)

  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1(1):2(1+x)<3 (2)

  练习:

  (1)5x+15>4x-1 (2) 2(x+5)>3(x-5) (3) (4)

  5、布置作业。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课时做准备,教师要有区别的布置作业,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126页1(1)(2)(3)(5)

  (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说课稿 篇2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劳动节妈妈、爸爸和小明计划出游的打算:

  有这样的四条路线①从湖州到南京,爸爸决定自驾游,时间大概是3小时,汽车每小时可以行79千米。

  ②从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一共需要32个小时。

  ③从湖州到北京故宫,如果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约需要9小时。

  ④从湖州到四川卧龙,如果坐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约需要12小时。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但这已经是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和学习新知都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较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列出算式“145×12”,提问: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笔算和口算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2、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是多少个“十”,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40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竖式计算

  134×12=176×47=425×36= 82×237=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竖式写在苹果上。有的学生在计算82×237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以便更好的计算,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

  2、

  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应用。

  3、

  这道题目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且以前的知识也运用进去,使得计算题更加充实。

  4、技巧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规律 如:13×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如:121×11=1331,两头拉开,中间依次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计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和观察总结计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今天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让学生可以培养说数学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下列板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45×12=

  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4、145×12=1740 (最方便)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淮安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例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课前预习

  (二)典型例题分析

  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数学说课稿 篇5

  《圆柱的侧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内容是在认识圆柱体及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及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部分教学内容初步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学生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由于小学阶段所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属于直观几何,所以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剪剪画画,拼拼摆摆,折折叠叠等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促进知识的内化。

  认知目标:在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并掌握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

  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再创造的过程,获得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以及宽(高)与圆柱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相关课件;

  学生学具:“乐事薯片”圆筒包装实物、剪刀、白纸、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百事公司要招聘一名小小采购员,去采购制作十万个“乐事薯片”圆筒包装所需要的硬纸板,假如你是一名小小采购员,你会去买多少硬纸板?(备注:“乐事薯片”包装筒只有侧面用的是硬纸板材料)

  2、各自拿出手中的“乐事薯片”包装筒看一看,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

  (其实,要想知道总共需要多少材料,必须先要求出一个包装筒侧面所需的硬纸板材料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乐事薯片”的侧面积,在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揭题并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里,将求十万个“乐事薯片”制作材料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的'同时,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认知识的学习,再去探索。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实物,通过剪、量、画、算等方式,想办法求出一个“乐事薯片”包装筒的侧面积,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合作。

  (1)想一想:如何利用现有学具得出数据?

  剪一剪;将包装筒剪开;

  (注意两种剪法:沿直线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沿斜线剪,展开后为平行四边形)

  量一量:用线量出包装筒的周长,用直尺量出高;

  画一画: 滚动包装筒,在白纸上画出相应长度,用同样办法画出高;

  ……

  (2)算一算:分别用不同方式得到的数据计算面积,看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确,看结果是否基本一致!

  (3)说一说:同组交流,学生互评。

  (4)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柱底面的周长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

  2、课件展示,深化认识。

  3、得出公式,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小结:新旧知识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探究能力的发展,关注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过程当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应用知识间的转化与联系,利用课件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再现学生经历的“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的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成为具有可视性的内容,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方法、思路能够清晰的展现在其他师生面前,供别人学习、去借鉴;同时,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总结归纳。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基础练习:

  (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5厘米,在这个罐头盒的侧面上贴上商标,求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2、发展练习。

  老师有一块长方形塑料板,准备制作一个圆柱形笔筒

  (1)请帮我配上一个合适的塑料底面。

  (2)你能试一试算出制作这个笔筒共用塑料板多少平方厘米?

  3、小结:对作业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反馈及时补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埋下伏笔)

  五、质疑激思。

  1、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2、议一议:圆柱的侧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学生会把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从而加深了知识的牢固性,同时,也助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附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 × 高

  S = C H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引线,采用“操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发现、去讨论、去实践。同时,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加关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安排本节课的知识有:探索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并且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为了提高课堂实效,留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真正感悟、理解,达到内化、提升的目的,我把本节课的内容加以调整,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现在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

  (2)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分析: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本课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经历运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整节课,我以小猴分桃的故事贯穿始终,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四)评价提升,总结全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就不细说了,主要是第二环节。

  第2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从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

  依托“把0个桃平均分给4只猴子,5只猴子,6只猴子以及更多的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得出:0÷4=0、0÷5=0、0÷6=0……(师随机板书)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难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时,我故作疑惑的问:是不是0除以所有的数都得0呢?当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争议时,我适时的抛出算式:0÷0、5÷0,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计算时,通过体验、辨析,并联系实际发现0÷0的商不能确定,5÷0找不到商,从而得出0不能作除数。(板书:不是0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在尝试、辨析中真正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顺利的进入本环节的第二个层次。]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继续延续故事情境:有4只猴子因没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于是它们一起继续在山上找啊找,终于又找到了一棵大桃树(课件出示)。树大桃子多,它们非常高兴,摘下桃子数了好久才数清,“哇,共有408个桃子呢!”为了公平,它们决定平均分这408个桃子,同学们赶快估计一下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后,再让他们试着准确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口算和竖式计算两种方法,我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借助展示台分别讲解他们的算理后,重点板书学生出现的竖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后得出: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数字又为0时,可以在十位上直接商0。

  [这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进行估算、计算,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最优算法。]

  为了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我把被除数408改为416,让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当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十位上1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时,我抓住时机,再次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位上面直接商0。

  至此,学生已把抽象的算法转化为内在的理解,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掌握,突出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为了及时巩固学生的新知及时过度到第三环节灵活运用,巩固新知主要是出示一些同类型有阶梯性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至此本节课已接近尾声过度到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锥的侧面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侧面积》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三章《圆》中第8节的内容,本课时是平面图形与空间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它是前面学过的扇形面积计算、弧长计算的一个实际应用,也是今后高中几何学习圆锥、圆台等立体图形的基础内容,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目标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圆锥有关概念,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并突破难点: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中各元素与圆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期望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学转化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基本知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同时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情景活动教学。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活动探索中,自主参与圆锥有关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

  四、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 揭示课题

  通过电脑展示一组有关圆锥的图片,把学生带进圆锥世界。学生通过对熟知物体的认识,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再给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欣赏后提出问题:他们的帽子相同吗?从而引入:圆锥

  进一步给出一个生活中的生产问题:

  例1、圣诞节将近,童心玩具厂欲生产一种圣诞老人的纸帽,其帽身是圆锥形(如图)帽子高20cm,底面周长58cm,生产这种帽子10000个,你能帮玩具厂算一算至少需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吗?(不计接缝用料和余料,π取3.14,结果精确到0.1)

  以上问题中,要求出一个圆锥帽子要多少平方米材料, 就要求出圆锥的侧面积。

  从而顺利引入问题:

  1、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什么样子?

  2、如何求圆锥侧面积?要了解圆锥侧面展开图就要先了解圆锥的结构

  二)、观察模型 感知对象

  1、先让学生出示手中圆锥,了解其基本结构,并仔细观察其组成部分?

  再动画演示圆锥形成过程

  学生可以得出:圆锥的底面半径r、高线h、母线长a三者之间的关系

  2、发现圆锥的性质

  观察电脑演示圆锥的形成过程,并拿出自己的模型启发学生探究下面的问题:圆锥的高与底面有何关系?圆锥的母线有多少条,他们都相等吗?

  让学生小组活动、自主交流得出圆锥的性质。

  三)、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为了分化解决本课的难点,安排了下面三个问题

  设疑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动手操作)

  引导同学们利用圆锥的模型,要考虑怎么剪?能展平吗?结果是什么?

  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帮助学生理解

  设疑2:圆锥的侧面积怎么计算?(获得新知)

  通过复习: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可求 :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展开后扇形面积。

  设疑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中各元素和圆锥各元素有那些对应关系?(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们利用圆锥的模型和展开图,进一步比较了解到:

  1、圆锥母线就是展开后 扇形半径;

  2、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就是展开后扇形弧长。

  难点解决了,我们就可以顺利的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

  四)、回顾解决

  回顾开头的问题进行解决:我们只要求出圆锥的侧面积,本题将迎刃而解。 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培养自信。再给出另一道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五)、丰富多彩的数学应用

  例2、蒙古包可以近似地看成由圆锥和圆柱组成的.如果想用毛毡搭建20个底面积为35 m2,高为3.5 m外围高1.5 m的蒙古包,至少需要多少m2的毛毡? (结果精确到0.1 m2).

  使用本课内容并且结合圆柱内容,使知识具有连贯性、拓展性。

  六)、知识小结,收获成果

  (由学生进行分组小结,互相补充、归纳)

  七)、学以致用大展身手

  作业1、课本习题第1、2题 分析:两题目的是加强应用计算能力

  作业2、(选做)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3,一只蚂蚁要从底面圆周上一点B出发,沿圆锥侧面爬到过母线AB的轴截面上另一母线AC上,问它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 设计意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讨,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推荐】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10-13

关于数学生活日记模板集锦七篇01-29

有关数学生活日记模板集锦七篇12-30

【推荐】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集锦9篇02-13

【推荐】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集锦10篇02-11

高中高一数学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10-04

【推荐】数学论文作文七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