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7-16 08:32: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②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

  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讨论: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

  (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

  (6)猜想结论。

  (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

  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看课文中的插图。

  3、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物体?

  (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

  四.总结交流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巩固练习: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

  ②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

  3.谈话激趣:

  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

  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

  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

  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

  说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说课的流程是:1、教学理念;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达标反馈。

  根据地理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育应由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转化;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由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转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为: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以生活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动态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并渗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构了“诱导兴趣——引起关注——合作探究——内化知识——指导实践”的基本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符合学生由生活到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要设计本堂课的教学,首先应对本节的教材了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材进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地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图知识,学会使用地图,是以后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文化节素质之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既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下面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对于方向和比例尺,小学数学教材有相应的章节讲解,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与计算;对于地图的语言—图例和注记,一般来说,学生在平时与地图都有接触。所以本节教学不应做过多的重复讲解,而是回顾、练习、归纳与提高,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地图三要素。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电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领会并掌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2、能力目标:

  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

  3、知识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计算能力不高的特点和本堂课的内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

  2、难点: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如何呢?

  三、 学情分析:

  我认为,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四、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的教法主要有情景体验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

  分成两大部分:课前准备和授课环节

  课前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地图;2.每位学生发给一张练习题,附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一步感知地图,在收集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授课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学正在学校(文理附中)门口玩耍,一位司机(外地人)路过问到永川火车站怎么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没说明白,此时你最需要一张……(地图)

  随后展示一张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身边的地图,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化”,也能很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突出重点

  有了地图,这个外地人又遇到问题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②我该向哪个方向走?③还有多远啊?

  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个问题正是本堂课要解

  决的“地图的三要素”,随后就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讲解,既条理清晰又引人入胜。

  (三)分析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一: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图例 . 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主要以学生记忆为主,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记一记”的小组之间比赛记图例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记忆时,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注意到图例间的细微差别,如洲界与国界,使同学们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学会看图例及注记等。

  课件展示:逐张出示“一些常用的图例”图片,让学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进行认识图例的竞赛活动。(师生互动) 问题二:我该向哪个方向走?-----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特别是在经纬地图和指向标地图辨别方向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部分的教学仍然以学生读图活动为主,配上练习,练习→讲解→掌握→再练习巩固,以求学生能在“练”中理解,能在“练”中学会辩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易→难,由浅→深,由普通→特别,因此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也从一般开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内平面图》

  一般情况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

  2、出示同一幅地图,加上指向标,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间的差别,指出指向标所指的方向为北方,还是同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做一遍。

  教师可适时引导解题方法:利用指向标平移法

  你掌握了吗?再来练一练:

  问:你现在能为这个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吗?

  3、 展示经纬网

  提问: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方向应该怎么辨别? 图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后提出:假如这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A和D,那又该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导学生根据a、b,分解经纬线即B在D的北方、西方,综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来解题。

  练习运用:

  完成练习后,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问题三:还有多远——帮助这个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距离。(比例尺) 知识回顾:回顾小学阶段学习与“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学生读图:老师课前发的永川城区平面图。

  小组讨论:①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②在永川城区地图上,从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③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试在你准备的地图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此推理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互相转换;(先让学生回忆,再试着在地图册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觉思维和观察能力。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再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6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实地距离?

  然后,同学们读图教材32页,图1.37中国地图和1.38北京地图,根据表格列出的项目比较这两幅地图: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范围的大小;(3)表示内容的详略。

  从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年龄小、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归纳整合知识,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的结构,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达方式 线段式:如

  数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大小 比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 符号 文字 数字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理清思路,这非常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弊端,知识显得散乱,如不及时地归纳总结,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堂课的重点。

  七、小试牛刀、达标反馈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说明了动手、动脑的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开手脚,组织学生课堂活动讨论、小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反思,为更好地学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你会读图了吗?运用你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题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2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3.如图, 点a(0°,20°W),点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4.读某区平面图,回答问题。

  A.耕地位于桥梁的 ______方向

  B.村庄位于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图A至L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是《食物》单元的第二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入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来,最终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做好准备。

  2、活动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活动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活动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的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活动音的梯度也结构,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也为了让教学更条例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把研究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安排在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之后,这样活动的过渡更加合理,也更容易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下节课的均衡膳食做好铺垫。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未知欲强,通过一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食物有关较多的体验,经过上一节课的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有了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又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和教材及我校的学情,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食物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糖分、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食物的营养过程,着力训练学生做好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能乐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收集资料、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观看视频、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2、引导发现法:

  通过老师的“引”,引导启发学生自觉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尝试采用“发现法”来学习。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图片上都是我们平常吃过的食物,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天中我们要吃许多的食物,那我们为什么要吃大量的食物呢?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营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

  提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味美食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食物的丰富。借助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还可以引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思考,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进入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活动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引导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情况。

  谈话: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查阅有关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资料,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食物能为我们提供哪些营养呢?(汇报时大多数学生可能提到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少数学生可能提到糖类和水)

  设计意图:

  对于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学生的原有经验知道一些,但不完整,还可能是错误的,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可以让学生对研究内容有所了解,更容易激发孩子研究的兴趣,也可以降低课堂探究的难度。课堂上的汇报不仅是对预习情况的检查,还是对知识的简单梳理,了解学生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

  2、通过阅读资料,小组合作研究,认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讲述: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已经知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研究内容:

  A、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有哪些?

  B、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设计意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本次探究活动是无法通过实验验证来完成的,所以采用阅读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侧重点就放在了搜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训练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利用教师准备的通俗易懂的资料和书上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突出重点,初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3、汇报活动。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将汇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重点汇报出蛋白质的特点。(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第二个层次,在找出脂肪和糖类对人体作用的共同点后找出不同点。(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提供的有低能量和高能量的不同。)

  第三个层次,在找出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对人体作用的不同点后,再找出相同点。(调节人体机能,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设计意图:

  有层次、有梯度的汇报,让学生对材料有一个深入思考,加工重组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不断形成概念的过程,也使学生对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突破难点。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相机板书。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还可以插播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

  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理解起来很抽象,仅通过文字资料理解比较生涩的内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化抽象为具体,把“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中;视频中类比的使用还能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就能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作用。

  4、小结。

  我们知道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和糖类能为我们提供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调节身体的机能,水可以保障生命系统得以正常运行,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都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对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三、活动二: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谈话: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营养成分,想不想在食物中找一找它们呢?

  检验脂肪和淀粉

  第一步,请同学们根据书中46页的内容制定小组的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第二步,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我还注意了三个实验的层次与结构,体现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辨别食物中营养万分的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3、讨论:如何才能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明确看食物标签和相关资料也是辨别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节《公民的义务》,针对本节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由两节内容组成, “公民的义务”是本课的开篇课,从知识承接性和延续性来看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履行义务的原因。了解我国xx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明确既要履行法定义务,又要履行道德义务等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之“权利与义务”部分的要求,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确立本课目标为: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xx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定义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定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法定义务、道德义务的含义及意义

  依据:法定义务是做为公民的资格的底线,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是每个公民的更高追求,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2、难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依据:在履行义务过程中上,学生缺少主人翁的责任感,尤其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上,过多的注重权利而看不到自己的义务。

  第二部分:说学情

  现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娇生惯养,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第三部分:说教法

  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感体验法;

  2、设疑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例如:在重点处理上,道德义务的履行上,主要采用情感体验法,激发学生情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在本课重点知识的处理上,先通过设疑讨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发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经过比较,从而总结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四部分: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提高,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结合本课实际,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比较分析等方法。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于本课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本课采用在总结上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来启发导入,即: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做为公民我们都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 明确道德义务含义,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 知道我国xx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3、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避免盲目的学习。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一)情景体验

  利用身边的情景事例:我校八年级一班学生姚洁和马超慧同学的行为表现。以此为背景,设置问题:

  1、两位同学在上述活动中,履行了什么义务?

  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法定义务?

  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它有哪些内容?

  3、履行这些法定义务有何意义?

  4、什么是道德义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履行道德义务有何意义?

  5、 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方面,运用此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探索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去发现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二)探讨交流

  设疑:

  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材料,设置问题:

  (1)漫画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先通过漫画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教师设置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经过比较,从而总结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加深理解,突破本课难点。

  (三)拓展应用

  列举“见死不救”的案例,设置讨论问题:

  1、你认为詹某的父母会胜诉吗?为什么?

  2、你如何看待案例中李某的行为?

  3、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类似的不道德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对所学重点知识进行检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明确不道德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从而感受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集体、他人的责任感,做负责任的公民。

  (四)畅谈收获(总结)

  要求学生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测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培养、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收集归纳你在家庭、学校中分别履行了那些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2、完成本节课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 说评价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2.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游戏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习掌握课文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过视频、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特点,认识各种恐龙并积累语言。

  2.分层递进:由浅入深,从教师精讲雷龙特点到自学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作。从扶到放,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并按照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学习(如选择喜欢的恐龙图片进行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赏识成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共同的名字——恐龙。

  屏幕山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并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恐龙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境,让学生逛恐龙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教师讲读课文,从重点讲解到半扶半放到自品自读书本描写的语句,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适时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品读的目标。

  (三)、猜猜我是谁

  这是一个游戏环节设计,让学生操作一个将恐龙图片拖移到相对应的文字上的游戏,这个游戏练习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达到对恐龙外形特征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因此游戏的完成也促进了文本的巩固。

  (四)、恐龙园招聘解说员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升,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后,给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介绍,将语言积累进一步内化,讲出恐龙的特征,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并积极鼓励学生在介绍时加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让自己解说的恐龙更加生动具体,对解说精彩的同学颁发“小小解说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关于恐龙的网站,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恐龙》说课稿之二,恐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的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幼儿(幼儿食品)的身体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节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种类品种繁多,用途之广,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儿虽然在生活中随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种类、生长的地方、都还不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幼儿对水果的内部构造、生长的地方和它的水里的变化有所了解,加深对水果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选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要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及情感两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2)尝试运用句型I have___表达自己的所有物。3)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了解水果的名称。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

  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引导幼儿扮演各种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妈妈(妈妈食品)共同创编水果娃娃的动作,并组织玩《找水果》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从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是让幼儿通过切、掰、拨等方法来发现水果里果核的秘密。第三次是让幼儿把水果放到水池里发现水果沉浮的秘密并进行记录。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谈话讲解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是通过观看vcd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各种水果生长的地方。

  4、互动法: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材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除此,我们还适时的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使幼儿从中获得对水果秘密挖掘的认识和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参与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幼儿能在快乐在游戏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2、操作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切、掰、拨、挖等方法来发现水果肚子里面的秘密。

  3、观察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各种水果都放到水里,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在水里的秘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0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06-15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05-22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05-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04-14

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4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04-19

精选会议方案模板锦集5篇12-31

【精选】计划方案模板锦集10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