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语文《风筝》的说课稿

时间:2021-08-16 17:11: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语文《风筝》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风筝》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风筝》的说课稿

  级语文《风筝》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

  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教法探究: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级语文《风筝》的说课稿2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丽的感情。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亲情的丰富和多样,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风筝》写作者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伶爱,洋溢着人情美。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文章,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主题:儿童教育,批评封建教育思想,亲情,自我解剖等。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不要以一个中心思想去框死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去解读文章。《风筝》一文难点很多,需要学生字斟句酌的基础上,反复探究方能理解文章,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材。课标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风筝》笔触细腻,情感凄婉,可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以体现人文教育观。

  【学情分析】

  亲情血浓于水。我们也把兄弟称为手足。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只能体验温馨和美的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新课标则刚刚试行,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还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农村学生传统思想定势根深蒂固,反映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强,探究能力差,不善质疑。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三个难度的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积累字词。

  2、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儿童的教学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兄弟手足的亲情,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法和学法】

  1、我准备采用总体教学法,问题导引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把一篇美文活生生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曲解,误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新课标7~9年级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因此,我采用整体教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出发设计一系列问题,导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最终完成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从质疑开始,要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质疑问题,再进行合作探究,过程可分为三步走:从整体──局部──整体,听读──朗读──精读,从预习──合作探究。

  2、学法:

  教学是师与生的双边互动,是平等的对话,我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为主线,合作探究是关键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⑴主阅读,教学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阅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⑵互动合作探究(讨论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平等、融洽地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⑶联系生活法,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悟来阅读本文。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六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其作。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利用工具书落实生字词的音义。

  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利用和检索各种工具书。

  二、揭题

  大屏幕展示风筝图片,说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你听了有那些感受?(此过程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通过朗读、合作探究

  过度质疑:风筝是春天的信使,看见风筝人知常情是愉悦,而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自读课文从中寻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2、弟弟喜欢风筝吗?找出依据,他为什么没有反抗?

  3、事隔多年,鲁寻讯怎样看待此事?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完成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

  教学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游戏,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他的严格要求。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鲁迅对自己的行为是深深的自责。不因当年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可见他严于律己,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过渡:这篇课文难点教多,需要同学们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的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请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并针对这些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四人一小组合作研讨。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当我看到关于讨论儿童行为的书,为什么是一种不幸?

  3、当我看到兄弟惊异的笑着说,为什么我不是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怎样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第一题: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令。

  第二题:联系惩罚一词。

  第四题:无法补过。

  第五题:不仅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哀。

  此环节是文章的重难点的突破口,老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要反复探究。

  四、密切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每一小组可选一题目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1、如果你的弟弟,你会采取这种方法吗?

  2、如果说你是弟弟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3、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4、你对孩子玩玩具有何看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教育观,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深感悟

  学生自选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进一步深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并用一小段文字对文章进行总结。

  教师鼓励并总结:《风筝》不仅表现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学习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这些感悟和收获都能指导你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你们感情更真挚、纯真,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延伸,比较阅读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语文《风筝》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册:《风筝》说课稿12-22

三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12-17

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01-17

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01-17

纸船和风筝说课稿(精选2篇)11-24

《语文》说课稿11-09

中职语文说课稿 永远的蝴蝶说课稿11-16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11-03

语文荷花说课稿03-22

语文《离骚》说课稿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