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09 17:31: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雷锋小学的谢道翔,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五年级上P92-93页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组合图形面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电脑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借助生活经验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但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思考,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构建新知。正好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不需要电脑操作,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通过归类比较,优化出简单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发展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具体的例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流程

  1、拼一拼,认识组合图形

  2、分一分,探究计算方法

  3、议一议,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4、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5、练一练、巩固梳理方法

  6、读一读,拓展心灵视野

  下面我将结合自我思考、同伴互助、教学实践、版本对比、网络互动等几个方面来谈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 拼一拼,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认识组合图形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图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在这方面网友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辉煌老师,他们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有局限孩子思维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议结合,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在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基础之上,我提出:“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师下发的题单和图形学具,通过画、拼、摆等方式,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所学习过的几个简单图形,再通过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展现的非常充分。那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学们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总结出不同的有效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补法③ 割补法

  前两种方法学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试讲中并没有出现割补法,要知道这也是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在后面“做一做”中进行弥补。这个练习很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割补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会很自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新课程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优化的基础,如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动手进行分割、填补方法探究的时候,多数学生都能把它分成两个基本图形,有的同学又继续分成了3个部分。在这个环节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渐渐让学生体验、感悟,总结出分成两个图形分法比较简单,且计算步骤少,优越性体现的比较充分,

  在这种认知过程中揭示了组合图形的本质;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计算的数据,合情但不合理,这样仍然不行。深刻体会利用数据时转化图形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图形时要尽量考虑简便的方法计算,同时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发展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练读结合,巩固提升素养,拓展心灵视野。

  在练习中体现基础、提升、综合等不同层次,并且在练习过后与孩子一同回顾课后练习题,在总结中让学生更加宏观的体会到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通过介绍两千年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相关知识,让数学彰显历史文化。

  我的说课即将接近尾声。回首这17天的研究、上课、反思,再研究、再上课、再反思,收获颇多。这个收获不止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从而对于教材深层次理解的本身,也是自己针对于此权衡利弊,有力取舍而显示的果断、灵活的对大家的沟通互动。

  感谢来我“家”作客的人们。可能“招待不周”请多多见谅。

  赛课只是一种结果,而其间的过程更让人回味神往。

  所以就算赛课过后也希望您常来。

  因为赛课有终点,学习无止境!

  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说明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它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学情分析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并且结合本校的科研课题,更好的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特点,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课题进行进一步说明。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首先让学生看两则公司的招聘广告(出示),然后引出一个人想应聘,但不知该选择哪一家?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起来帮帮他。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的同时,教师出示两份公司员工工资表,(出示)再让学生们帮忙选择?并谈谈理由?我想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试着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中位数——一般水平)教师适时鼓励并引出课题——众数(集中情况)

  第二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两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

  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出示)选择了两班同学英语听写竞赛的成绩,其中第一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二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在分析比较中体验,应用众数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123页,做一做。通过对五年一班同学视力统计表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在生活中应用众数。

  第四环节:回归生活,体验应用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有关均码的介绍,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众数(集中情况)

  平均数(整体情况)

  中位数(一般情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学的高崇辉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 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 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最简单整数比”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再创造”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应用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

  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自主探索,完善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习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加法、乘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代数的初步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教材在本册安排这个知识,目的主要有2个1、让学生体会图形与数字的联系。2、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图形与数字的联系,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意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例题和4道习题,都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点阵,归纳并概括出点阵的变化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点阵的变化规律,并能用代数法表示点阵的变化规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从一道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形点阵入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归纳规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意识和归纳技巧后,又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了4道习题,分别组织了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后一道“我想我创”的习题设计,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得到升华。

  三、说教法

  本年段的学生,具备有一定的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例题和第1、2道习题设计中,我采用了由学生自主独立观察和概括,师

  生共同订正的方式展开教学。第3、4道习题稍有难度,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同时,我还用到了演示、类比、提示等方法帮助孩子们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让学生欣赏国庆阅兵仪仗队图片,引入点阵的概念,引导点阵中有很多数学规律,然后引出例题:正方形点阵。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归纳点阵的规律,并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点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出点阵规律的多样性,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第三,练习环节:我分别设计了“荷叶点阵”“武僧点阵”和“螺旋点阵”,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进行设计。第四,图片欣赏环节,目的有两个

  1、从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适度休息,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最后一环节:开放性作业,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实际完成计划和目标的情况

  从整体来看,我基本按照课前预设的方案完成了课堂教学。较好的方面有教学环节完整,层次分明。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公开课的经验不足,有些紧张,情绪和状态调节到最佳。

  2、组织活动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灵活多样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足以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 准备不足,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学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课件也要进一步修改。

  上好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量的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很多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需要授课老师通过很多遍的修改,试讲,再修改,再试讲,一遍一遍的磨出来。总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后,我一定要多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向名师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有信心在两年内就能上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希望大家监督,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性质的回顾,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件、有根据的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彩笔。

  三、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四、说学法

  1、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纸条上涂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学生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

  的分数,并尝试完成练习题,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二)、新知探索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首尾照应、释疑解惑

  (三)、巩固新知

  判一判填一填找一找

  (四)、扩展延伸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利用阿凡提为三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比一比,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继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好奇是学生的天性,通过分地故事能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带着疑问迅速切入正题。

  2、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首先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折一折,再涂色表示出每张纸的1/3,2/6,4/8。观察涂色部分,说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时,说出:涂色部分面积相等,也就说明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然后通过电脑再进一步证实学生的发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三个阴影部分大小相等,说明三个分数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主要是利用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迁移,而且激活了课堂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首先,在学生折纸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这个条件。其次,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要和以前学过的商不变规律进行对比,找出二者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性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

  3、巩固新知

  在巩固阶段,我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其中“填一填”是基础练习,但也包含有6/12=()/()的发散题。“判一判”也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做进一步的诠释。“说一说”是一种变换了形式的习题,难度不大,只不过说法不同,最后还安排了“想一想”环节,解决的方法已经蕴含在前面的“听一听”环节中。整个习题设计部分,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此时学生的视野已不尽限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而是扩展到研究分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的拓展性提问,使学生思维发散,联系实际,运用规律,并自然引出以后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吗?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长方体(正);③土豆煮熟后压成长方体(正);④把石块(铁)磨成长方体(正)。

  如果像石块、铁、鸡蛋等不易改变它们的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第第⑤种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石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什么没变?(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⑤怎样计算石块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原来水的高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宽×升高的水的高度。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明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

  例:出示小黑板

  铁块的体积=底面积×高 由此可得到另两个公式:

  底面积=体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应强调水的体积与铁块体积的单位统一。(L=dm3)

  6、小结:本节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

  7、作业布置:

  P55第1、2题,2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1、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2、刚才的实验中,只能长水吗?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pi;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pi;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pi;asymp;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下面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计算方法水到渠成,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以前总是老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现在由学生自己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帮助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数学问题(课件演示:淘气的家)

  (1)淘气家物体表面是什么图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2)引出组合图形

  (二)自主学习中探讨组合图形的面积

  2、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1)、小组分工合作将组合图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

  (2)、学生总结出组合图形的转化方法:分割和添补

  (3)、分小组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出示淘气家墙面的缩影图,计算出粉刷墙面时所需的涂料

  (四)、拓展学习

  分小组合作,动手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出所拼图形的面积

  (五)、本课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有关数学周记模板集合五篇01-17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10-07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10-08

有关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集合5篇01-03

有关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集合六篇12-19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分数加减法》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