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1-16 12:14:51 林惜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11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1-72页“摘苹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本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提供了“摘苹果”这一情境,同时在计算一共有多少苹果的时候,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去自己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构建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情分析:

  在习惯和意识方面,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班的孩子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学习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也是毕较大,发展不均匀。在知识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等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多样化。

  2. 让学生经理探索,经历,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对多样化计算方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笑笑和淘气摘苹果为情境引入,在引入新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在解决数学问题“笑笑和淘气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时,在列出算式38加17之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而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不同的算法,感受利用多种方式解决相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思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会使学生掌握多种办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

  在练习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列竖式独立完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教师巡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汇报时,请一位同学发言。第二题,我就地取材,以保洁阿姨两周工作的时间为背景,让孩子们算一算保洁阿姨两周一共工作了多长时间,一方面让孩子能利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引导孩子,要做要做一个不乱丢垃圾,爱护校园的好孩子,这样不仅保洁阿姨不是太辛苦,同时也可以使得校园更干净,美好!加强了思想教学!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 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与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同时在课堂中采用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赶,总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所以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相对有点粗糙,探究的不到位,其次,就是在练习巩固环节练习,拔高不够!

  总之,这节课应该还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 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 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 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 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 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关系。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 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2、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 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3、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 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 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 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

  (课本练一练第1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 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 题:说一说。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 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

  (第59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 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 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 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4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7、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8、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5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说出谁高,谁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以及游戏等形式,能认识和区分高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高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班学生的智残情况、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吧学生分为A、B、C三组,结合其特点,我准备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A组学生能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说出谁高、谁矮

  B组学生能初步感知高矮,在教师的提示下区分物体的高矮,说出谁高、谁矮

  C组学生能说出高矮,跟着老师学,遵守课堂纪律

  说教学重难点:

  我班学生对数前概念的理解、判断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为: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说出谁高、谁矮。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高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取的教法是动画视频、直观演示法以及游戏法等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通过动画视频导入,探究新知,学以致用,创新评价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动画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人国》,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高矮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一)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图上画的有谁?

  看一看,比一比,他们谁高,谁矮?

  (二)实物感知高矮

  ①请一位学生与老师站在同一起点,让其他学生目测,比较谁高,谁矮

  ②请学生与学生站在同一起点,让其他学生目测,比较谁高,谁矮

  ③请一位学生站在地上,另一位同学站在椅子上面,比一比,告诉学生这样比较高矮是不公平的。

  师总结: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玩游戏:《高人矮人》让学生掌握高矮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第四环节:总结

  这一环节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节课学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高矮)我们主要是比较了身高,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互相比较一下看一看谁高,谁矮,也可以和其他班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是谁高,谁矮?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出示本节课的课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6

  【说课稿】

  在解构——建构过程中认识百数表

  《百数表》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刚刚认识数时所认识的数是“独立的”,而对数之间关联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百数表正是这样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数表中的规律,引导孩子感受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按顺序出现数队伍的方式解构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数的排列也有规律。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二)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35”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深化了对数的认识。

  (三)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给数照相的环节,通过分类的方式解构百数表,“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既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学生概括得很简洁: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单数……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

  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2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2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这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师:百数表中来了几队数朋友,你知道每一队缺了哪些数?说说为什么?

  师:如果老师请你在百数表里找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儿去找?

  师:如果老师请你找个位是8的,你到哪儿找?

  师:这些数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

  二、研究与讨论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感受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1.根据提供的一行一列为数找家,渗透坐标思想。

  2.区分不同数位的意义。

  师:你看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觉得谁应该住?(学生讨论)

  3.根据百数表中无序排列的数,为数朋友找家,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原来的这些数朋友说我们也要出去玩了,这次你还能帮它们找家吗?

  (二)根据数所在的位置猜数

  1.根据位置来猜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些数朋友们也出去玩了,你还能为数朋友找家吗?

  这个时候有一个数悄悄地来了。

  师: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2.为照片上的数找家,教给学生方法。

  师: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一位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这次请一位神奇的摄影师来告诉你们,他正在给百数表照相,正好照到了这个数,它是谁?

  师:这张照片上还有哪些数朋友藏起来了?

  师: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说了,我们再照两张,想看看照片吗?

  生:想。

  师:这个照片可与众不同,缺不缺数朋友?快来把这些数朋友找出来。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学生的已有认知

  1.按单双数分类,深化学生对单双数的认识。

  师:这些数朋友说摄像师要给我们照相,我们都回来了。

  出示百数表:

  师:这个时候摄影师说,太多了,你们得变个队形我才能给你们照,你们能帮它们变队形吗?你们只要喊一二变,他们马上就变,准备好了吗?

  生:一二变。

  动画

  师:站成了两队,它们站得有道理吗?什么样的数是单数呢?

  2.按位数分类,明确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概念。

  师:这时候摄影师说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别给你们照一张。

  师:你们明白摄影师的心思吗?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3.从百数表变化成数轴,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无限。

  (1)通过整十数变队形,感受数的无限性以及等距性。

  师:现在有一列数朋友说它们要单独照一张,是谁呢?

  师:因为这条线没完没了,怎么办?用箭头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师:现在我们为这些数都找到家了。你们看,从10到20,从20到30,从30到40,它们之间的距离怎么样?

  生:都一样。

  师:为什么它们之间距离就一样长?

  生:因为他们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个比一个多10。

  师:都多10,所以它们距离就是一样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请问10前面的这个家是谁的?

  生:0。(课件补充0)

  (2)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进一步渗透两数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行数朋友,咱们读读。

  师:你们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小于60的数朋友住在哪儿?

  师:这些数朋友的家离60的家一样近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外形特点。

  5.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课件及学生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

  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5.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6.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并旁白: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喜洋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分—揭示概念

  可以用一句话引入:看,喜洋洋把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带来了:他要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着重讲解按形状来分的结果。先利用课件显示分类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这样分一分。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我再接着提问: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喜洋洋真不死心,还有问题呢?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他要求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仔细看一看,它长什么样,再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充分体验完后,再来汇报,此时,汇报到哪种立体图形,我会让全班同学闭着眼睛摸一摸、感觉感觉。并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

  茶叶筒: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牙膏盒: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魔 方: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学习方法中,学生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而在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时,学生既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1.找—图形抽象化

  喜洋洋也把这些物体分类并画在了纸上,他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他画的分别是什么物体的立体图形?谁愿意上黑板上来贴一贴,其他同学静静看,当小裁判。贴在对应的位置。(评语: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小助手贴得也准确,这四幅图就是和实物对应的立体图形。)

  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变化过程。

  2.摸—再次感知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摸出;说出一种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学生在想一想、摸一摸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环节: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1.找朋友

  2.填一填

  3.说一说: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4.搭一搭: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5.找一找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六环节: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跟着喜洋洋,你有什么收获呢?喜洋洋对大家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今天的作业是预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对应贴图)(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五、教学问题预设:

  1.分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2.当出示概念后,学生可能会受原有平面图形的影响,将其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在让学生感知特点时,学生不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图形的特点。

  4.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课堂行为不知会如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8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倾听与交流能力,质疑与评价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左右”位置的关系,准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下体验左右的位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巩固了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多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2、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疑

  新课开始,我利用课赛情境,让高兴的同学举手。从而引出课题:《左右》。

  二)、互动解疑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基础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悉左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寻找、合作讨论、游戏反馈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3、摆一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老师的叙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三)、启思导疑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握手,请学生判断,老师是用右手握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用右手握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践运用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2、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课本61页练一练第3题)

  3、我问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诉他应该走哪边吗?

  如果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知道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

  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都是靠哪边走的?

  走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歌谣:同学们,请记住,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闹。走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记住。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会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2、教学目标

  ①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②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动手操作——合作学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用游戏引入,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并进行分组认识图形的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练习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巩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习形式,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习。这一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练习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习,让每一个练习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习练习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观察目的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引入:

  因为学生对分与合的`知识已经接触很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习。这样有竞赛的情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交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提醒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 玩猜一猜的游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 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游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出题。

  (五)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习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 因为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七) 写字练习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 小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小芳的上午》。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流程设计这4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芳的上午”是北师版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认识快到整时或者整时刚过的情况,让学生在对钟面指针的走动变化中、体会钟表的走动是怎样从快到几时——几时整——几时刚过。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开始培养学生的小组讨论能力。另外教科书的图中蕴涵着一些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分为了两个方面。现有知识基础:加上前一节课学生又初步学习了现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过钟表,认读整时和半时,这些都为本节课做下的铺垫。分析结果及措施: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被动接受学分析结果及措施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对钟表认识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并学习认识快到整时或者整时刚过的情况(重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会估计快到整时或者整时刚过的情况。(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

  【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而游戏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课堂伊始,教师行带领学生进行“开火车、读时刻”游戏游戏,学生便很自然的进入了学习状态。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游戏的最后,引出“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她的名字叫小芳。”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即复习了整时和半时,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小芳的上午这四幅图来让学生认读快到整时和整时刚过的时间的,所以在讲解这四幅图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详细到简略,从老师主动教学到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出示第一幅图:提问:小芳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有的学生会认为是6时刚过,教师要给予肯定。并继续提问,为什么时是6时刚过。教师引导6时整的时,分针在钟面的特征。用对的方法突破难点。之后我准备了几道练习题加以巩固。并让同学讨论出这几幅图的共同特征。然后出示第二幅图:小芳什么时间上学的?

  出示第二副图:问小芳在什么时间上学的?

  因为有的学生学前基础非常好,所以他会说是快到8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并让同学对比8时整的钟面,说一说快到8时钟面特征。最后教师总结快到8时特征,并做习题加以巩固。之后让学生讨论出这几幅图特征。

  出示第三幅图上的'时间是9点整,这幅图一是巩固了上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二是为本节课学习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进行对比。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幅主题图要完全以学生为主,自己汇报结果。加强对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的区分。

  认读大约整时是本节课的难点。对“快到几时、几时刚过”这类时间,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接触过,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前两副主题图中穿插讨论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在“快到整时”和“整时刚过”这两个时间,时针、分针在表盘的什么位置?最后达成共识:快到几时,就是时针指向几,分针不到12、几时刚过,就是时针指向几,分针过了12;这样即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整时刚过和快到整时的印象,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述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题图由快到整时,整时,整时刚过,逐步递推时间运动的规律。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而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对分针快到12和刚过12概念模糊,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实物模型和电脑相结合来辅助教学,让图片对比,用充满童真动画来吸引孩子。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1、教师谈话: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认读时间”的比赛,校长请你们做裁判,你们愿意吗?小动物答对,用手划“√”表示;答错时,用手划“×”表示。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即让学生复习整时和半时又巩固快到整时和整时刚过的情况。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本环节设计学生自我总结收获和体会。评价自己表现,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控思维过程的方法以及对今后的学习理解,还有利于教师的和学生的共同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课一些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6-17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09-2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5-15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6-28

一年级数学《左右》说课稿02-26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1-25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说课稿10-02

《数学乐园》说课稿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