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20 18:29: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说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导入新课与课文结束(列车挥手告别)两处分别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创设情景。

  五、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课的开始时,播报新闻。(CAI展示地球仪上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揭示课题。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燕子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紧接着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等专列形式,让学生在类比中明白“专列”的意思。

  3、学生已独立学习了生字,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交流个别字形难点。如“骤”字这个形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让学生交流所知,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3、播放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引导学生对贝蒂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4、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3)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显示这段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四)、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为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

  (五)、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共鸣。

  2、学生自主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先说后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词。

  (七)、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4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伙伴》。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真情”,《伙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这个故事会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等现实问题,对学生很有人生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预习本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对重点生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对文中“伙伴”一词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帮助与牵挂,珍爱生活中的“伙伴”间的情谊,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伙伴。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以朗读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孩子们已经预习本课,了解大意,通过查字典、问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伙伴》,(板书:伙伴)。

  今天我们来学习《伙伴》,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都有“单人旁”),老师再接着问,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人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伙伴吗?(学生可能会说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渗透了汉字教学,又了解学生对伙伴的理解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检查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组合作解释、师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接着检查认读情况,首先出示3个句子,然后出示8个词,最后出示9个字,分别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读,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3)指名读课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讲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几件事?”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这里的问题还隐含了猎人与猎狗、乌鸦之间的平等与真情。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主要内容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出示本课中心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伙伴?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先用“——”画一画,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只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读幻灯片)

  比如:通过“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感受三个伙伴在一起和谐幸福的生活。

  通过重点语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来让学生感悟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板书:牵挂)。从“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挖掘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感情渗透,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

  (3)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同时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在这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究竟”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换词的办法,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个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体会到乌鸦为救猎狗不辞辛劳地在家与枯井间奔波,正是在乌鸦的关爱下,猎狗才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爱心使猎狗获得了新生,从中可以看出乌鸦对伙伴的关心,爱护。)(板书:关爱)。

  (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将理解深化。)

  (4)马哈多看着她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马哈多为什么流下泪水?

  (是为猎狗失而复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泪,是看到两个好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而流下的激动的泪,是为三个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泪。)

  (5)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将这个故事排演成课本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再理解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请几个小组展示课本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生间的评价,更要渗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环节:结合实际,体验感情

  (1)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的理解从学习本课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层面将上升到“伙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起很幸福”的层面。(板书:互相帮助)紧接着请学生以“伙伴是”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板书:彼此关心)

  (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站到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高度。所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些什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交朋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但有句名言说的好“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所以文章学到这,为了升华主题引起孩子们的思索,我会给学生出示《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再来谈一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升华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会思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像马哈多、猎狗、乌鸦一样真心关怀对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遇到像蛇一样对帮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损友。)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本课出现了多义词,了解多义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和表达情感,所以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首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讲究”、“麻烦”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难度请学生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各说一句话。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完成,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同伴们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在识记生字时,重点指导“巡” “逻”两个字,我会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都有走之旁)再问走之旁与什么有关?(走之旁是由“走”字变化而来的,因此与行走有关)。接着问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学生会说半包围结构)因此在书写时要先里后外,再指导笔顺笔画。

  以上就是我对《伙伴》这篇文章的说课。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提出宝贵建议,因为我渴望有像您一样的良师益友。

  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简明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简约的教学环节: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教会学生处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选与整理。

  二、独立阅读课文。

  独立阅读课文,达成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能干什么?它有趣吗?还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交流学习成果。

  4、小结,机器人,服务于人。

  三、畅想心中的机器人。

  24果园机器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学习难点:

  继续培养学习后进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它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只要我们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关于机器人的知识那是应有尽有,我们仿佛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资料,还进行了认真地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喜欢我收集的这些资料吗?喜欢我的汇报方法吗?同学们以后收集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对内容进行挑选与整理。

  二、独立阅读课文。

  想不想对机器人有更深入地了解?这里就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板书:果园机器人。

  独立阅读课文,明确要求。

  交流学习成果。

  小结:科学家发明机器人是不是为了好玩呀?板书“服务于人!”

  三、设计心中的机器人。

  果园机器人教后反思

  一、喜看成功处:

  1、做人教育渗透于无形中。如:学生讲到机器人做事情很细心,不会出错时,引导:机器人都能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又如:从科学家的研究——发明——再研究——再发明,这些都江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而改进的,因此,引出机器人——服务于人。

  2、公开课结束了,但课的内容还未结束,第二堂虽不是公开课,学生也学得很精彩。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自己心中的机器人。根据别人发言的要点,对他的说话及想象的合理性、奇特性,说话的清楚明白这几方面进行评价,口语交际也是本学期自己认为最理想的。

  3、学法的渗透上。开头导入处对于资料的收集与处理上,引用老师的汇报与学生的进行对比,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收集资料,而不是一大叠一大叠的打印出来。对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上进行了比较到位的指导。

  4、关于语文的拓展方面。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畅想机器人的之后,指导学生写、画下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做成展板,进行交流,让全班同学结合他展板中的书写、绘画及作文水平进行打星,也请家长参于其中。机器人之星评比活动也有声有色。

  二、细思不足处:

  关于这类说明性质的文章,除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之外,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公开课如果能像平时一样不拘谨,风趣幽默会更好。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习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 : 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质疑解疑,让学生乐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2、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放着以后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课件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⑨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⑩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 课外拓展,发挥个性化的见解。

  我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训练: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重温了刚学过的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人人参与,成为一个个小小推理家。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让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预习得特别充分。第二: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显:

  第一,自己的语言不是很丰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还是不够,而且学生说过的话习惯性的进行重复。

  第二,自己还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已见,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家是什么》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极富真情,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但耐人寻味。我主要抓住“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条主线,通过富翁有别墅却没有家,热拉尔虽然无家可归,但有女儿就有家这两个故事揭示“家”的含义,“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学的:

  一、气氛渲染,调动情感

  这篇课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本文的故事简单,但真正要让学生懂却比较难。所以一开始,我通过教师讲故事,配合媒体画面音乐,使他们较快地进入故事情景中。

  在课后拓展阶段,我联系了今年春运,那场大雪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考验着中国的春运。我们班也有许多外地的小朋友,他们在春节回家的途中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加上媒体的宣传,许多学生是有感受,了解的。所以在课后拓展中,播放春节前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的场面,以及滞留旅客满怀期望的眼神,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这篇课文生字只有3个,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了随机渗透。有几个词语也比较难理解,本课中我采用多样理解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如通过出示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故事讲解,引读等理解“离散丧生,悲喜交集,辗转数地”,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无家可归”。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家是什么的句子。再读读重点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到,理解后,再进行反复诵读,回到家是什么。其实这一个句子也贯穿了我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反复出现。加深感悟。通过理解“然而”表示转折的词语朗读带有转折及反问的句子。同时增加了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四、发挥想象,训练说话

  语文课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畅游在语文天地。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父女俩再见面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根据课文目标,让学生想象:将父女俩见面时的情景说具体。以及热拉尔冒着哪些生命危险寻找女儿,感受他为了找到家不顾生命安危。想象富翁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家体会他的孤独等,抓住契机,进行想象和说话训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认识、总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渔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翠鸟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小结学法,学生自读,交流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翠鸟的美;

  2、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图画创设情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指导朗读第一段,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全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首先,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图,让学生说一说翠鸟的外形,感受翠鸟的外形美。然后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最后,指导朗读,练习背诵,小结学法。(本教学环节通过图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学习2–3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2–3自然段,老师相机引导学习佳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写鱼儿,苇秆,水波的作用。然后朗读2–3自然段。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习4–5自然段学生默读4–5自然段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交流。如: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和思活动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在图画本上画一幅画。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10-0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语文》说课稿11-0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燕子》说课稿12-20

三年级语文《给予树》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说课稿12-23

赵州桥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3-22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生为主体,选择教法(说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导入新课与课文结束(列车挥手告别)两处分别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创设情景。

  五、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课的开始时,播报新闻。(CAI展示地球仪上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揭示课题。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燕子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紧接着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等专列形式,让学生在类比中明白“专列”的意思。

  3、学生已独立学习了生字,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交流个别字形难点。如“骤”字这个形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通过范读课文,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2、教师用鼓励性地语言:“这么感人的故事,谁愿意来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读书,并提出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让学生交流所知,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3、播放CAI、音乐,教师的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出示带点的词。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自读自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感悟贝蒂的了不起: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中的含蓄的词语、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场面、生动的意境,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引导学生对贝蒂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4、想像说话,升华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丰富的想象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苏联优秀教师阿英那什维里曾说:“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想象说话也是如此,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的火种就会点燃起来。

  (3)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显示这段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四)、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为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

  (五)、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情共鸣。

  2、学生自主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先说后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词。

  (七)、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4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伙伴》。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真情”,《伙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这个故事会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等现实问题,对学生很有人生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预习本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对重点生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对文中“伙伴”一词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帮助与牵挂,珍爱生活中的“伙伴”间的情谊,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伙伴。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以朗读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孩子们已经预习本课,了解大意,通过查字典、问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伙伴》,(板书:伙伴)。

  今天我们来学习《伙伴》,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都有“单人旁”),老师再接着问,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人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伙伴吗?(学生可能会说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渗透了汉字教学,又了解学生对伙伴的理解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检查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组合作解释、师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接着检查认读情况,首先出示3个句子,然后出示8个词,最后出示9个字,分别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读,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3)指名读课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讲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几件事?”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这里的问题还隐含了猎人与猎狗、乌鸦之间的平等与真情。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主要内容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出示本课中心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伙伴?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先用“——”画一画,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只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读幻灯片)

  比如:通过“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感受三个伙伴在一起和谐幸福的生活。

  通过重点语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来让学生感悟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板书:牵挂)。从“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挖掘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感情渗透,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

  (3)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同时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在这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究竟”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换词的办法,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个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体会到乌鸦为救猎狗不辞辛劳地在家与枯井间奔波,正是在乌鸦的关爱下,猎狗才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爱心使猎狗获得了新生,从中可以看出乌鸦对伙伴的关心,爱护。)(板书:关爱)。

  (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将理解深化。)

  (4)马哈多看着她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马哈多为什么流下泪水?

  (是为猎狗失而复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泪,是看到两个好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而流下的激动的泪,是为三个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泪。)

  (5)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将这个故事排演成课本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再理解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请几个小组展示课本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生间的评价,更要渗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环节:结合实际,体验感情

  (1)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的理解从学习本课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层面将上升到“伙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起很幸福”的层面。(板书:互相帮助)紧接着请学生以“伙伴是”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板书:彼此关心)

  (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站到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高度。所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些什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交朋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但有句名言说的好“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所以文章学到这,为了升华主题引起孩子们的思索,我会给学生出示《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再来谈一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升华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会思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像马哈多、猎狗、乌鸦一样真心关怀对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遇到像蛇一样对帮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损友。)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本课出现了多义词,了解多义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和表达情感,所以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首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讲究”、“麻烦”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难度请学生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各说一句话。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完成,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同伴们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在识记生字时,重点指导“巡” “逻”两个字,我会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都有走之旁)再问走之旁与什么有关?(走之旁是由“走”字变化而来的,因此与行走有关)。接着问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学生会说半包围结构)因此在书写时要先里后外,再指导笔顺笔画。

  以上就是我对《伙伴》这篇文章的说课。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提出宝贵建议,因为我渴望有像您一样的良师益友。

  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简明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简约的教学环节: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教会学生处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选与整理。

  二、独立阅读课文。

  独立阅读课文,达成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能干什么?它有趣吗?还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交流学习成果。

  4、小结,机器人,服务于人。

  三、畅想心中的机器人。

  24果园机器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学习难点:

  继续培养学习后进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报告,爱上机器人。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它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只要我们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关于机器人的知识那是应有尽有,我们仿佛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资料,还进行了认真地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喜欢我收集的这些资料吗?喜欢我的汇报方法吗?同学们以后收集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对内容进行挑选与整理。

  二、独立阅读课文。

  想不想对机器人有更深入地了解?这里就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板书:果园机器人。

  独立阅读课文,明确要求。

  交流学习成果。

  小结:科学家发明机器人是不是为了好玩呀?板书“服务于人!”

  三、设计心中的机器人。

  果园机器人教后反思

  一、喜看成功处:

  1、做人教育渗透于无形中。如:学生讲到机器人做事情很细心,不会出错时,引导:机器人都能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又如:从科学家的研究——发明——再研究——再发明,这些都江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而改进的,因此,引出机器人——服务于人。

  2、公开课结束了,但课的内容还未结束,第二堂虽不是公开课,学生也学得很精彩。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自己心中的机器人。根据别人发言的要点,对他的说话及想象的合理性、奇特性,说话的清楚明白这几方面进行评价,口语交际也是本学期自己认为最理想的。

  3、学法的渗透上。开头导入处对于资料的收集与处理上,引用老师的汇报与学生的进行对比,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收集资料,而不是一大叠一大叠的打印出来。对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上进行了比较到位的指导。

  4、关于语文的拓展方面。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畅想机器人的之后,指导学生写、画下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做成展板,进行交流,让全班同学结合他展板中的书写、绘画及作文水平进行打星,也请家长参于其中。机器人之星评比活动也有声有色。

  二、细思不足处:

  关于这类说明性质的文章,除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之外,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公开课如果能像平时一样不拘谨,风趣幽默会更好。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习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 : 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质疑解疑,让学生乐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2、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放着以后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课件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⑨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⑩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 课外拓展,发挥个性化的见解。

  我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训练: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重温了刚学过的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人人参与,成为一个个小小推理家。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让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预习得特别充分。第二: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显:

  第一,自己的语言不是很丰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还是不够,而且学生说过的话习惯性的进行重复。

  第二,自己还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已见,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家是什么》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极富真情,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但耐人寻味。我主要抓住“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条主线,通过富翁有别墅却没有家,热拉尔虽然无家可归,但有女儿就有家这两个故事揭示“家”的含义,“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学的:

  一、气氛渲染,调动情感

  这篇课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本文的故事简单,但真正要让学生懂却比较难。所以一开始,我通过教师讲故事,配合媒体画面音乐,使他们较快地进入故事情景中。

  在课后拓展阶段,我联系了今年春运,那场大雪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考验着中国的春运。我们班也有许多外地的小朋友,他们在春节回家的途中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加上媒体的宣传,许多学生是有感受,了解的。所以在课后拓展中,播放春节前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的场面,以及滞留旅客满怀期望的眼神,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这篇课文生字只有3个,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了随机渗透。有几个词语也比较难理解,本课中我采用多样理解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如通过出示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故事讲解,引读等理解“离散丧生,悲喜交集,辗转数地”,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无家可归”。

  三、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家是什么的句子。再读读重点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到,理解后,再进行反复诵读,回到家是什么。其实这一个句子也贯穿了我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反复出现。加深感悟。通过理解“然而”表示转折的词语朗读带有转折及反问的句子。同时增加了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四、发挥想象,训练说话

  语文课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畅游在语文天地。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父女俩再见面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根据课文目标,让学生想象:将父女俩见面时的情景说具体。以及热拉尔冒着哪些生命危险寻找女儿,感受他为了找到家不顾生命安危。想象富翁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家体会他的孤独等,抓住契机,进行想象和说话训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认识、总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渔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翠鸟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小结学法,学生自读,交流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翠鸟的美;

  2、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图画创设情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指导朗读第一段,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全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首先,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图,让学生说一说翠鸟的外形,感受翠鸟的外形美。然后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最后,指导朗读,练习背诵,小结学法。(本教学环节通过图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学习2–3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2–3自然段,老师相机引导学习佳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写鱼儿,苇秆,水波的作用。然后朗读2–3自然段。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习4–5自然段学生默读4–5自然段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交流。如: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和思活动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在图画本上画一幅画。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10-0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语文》说课稿11-09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燕子》说课稿12-20

三年级语文《给予树》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说课稿12-23

赵州桥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