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24 13:40: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我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习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习。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习课本86页练习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习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近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习。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教材:

  《16、17、18 减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内的退位减法9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 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16、17、18 减几中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今后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6、17、18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从中,让学生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 作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回忆,通过迁移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一开课,多媒体呈现口算题,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16、17、18 减几。通过口算唤起了学生回忆,这样会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中,会让他们感觉到轻松,让课堂轻松愉悦。

  2、创设了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我谈话进入,多媒体一步步呈现例1,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所以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找朋友的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又会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采用了同桌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唤起回忆。

  在新课之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和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口算和说算理,唤起了孩子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出了准备。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谈话进入,孩子们,在我们的校园内有许多花和树,它们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为了让这些花和树健康地成长,每天老师都让两位小朋友给树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轮到哪两个小朋友了(ppt 出示)。你们看,原来今天给小树浇水的是小华和小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进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 让学生从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获取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 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感受到计算与 生活联系密切。

  三、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我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7、18对于17、18减几,学生有了16 减几计算方法的迁移,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流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活动,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同桌进行:一人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个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 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 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练习,效果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1、2。

  七、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这种方式的提问,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板书上呈现课题16、17、18 列出的算式:16-9=7,还有例2的两个算式:17-8=9 和18-9=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习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习,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习”: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主题图及第57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3题。

  2、教材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景——花卉展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口算的算理。

  二、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学生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动手摆一摆,请学生喝饮料,吃苹果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我以去花园赏花———参观苗圃基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动手摆一摆——奖励喝饮料和吃苹果等环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春天来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吸引了许多人们去观看,大家想不想去凑凑热闹?(出示花园们赏花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接着由“这么美丽的鲜花是花农爷爷从苗圃基地里运来的,现在咱们就去苗圃基地看看吧!”这一过渡语引出例1,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

  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盆?”该怎样列式呢?

  计算1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随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升算法,进行优化:如果没有图或小棒,看着算式你会怎么想?请学生同桌说一说。

  (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这样既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又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接着教师的及时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为下面的减法算式提供优化后的算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摆一摆,算一算。

  师:通过刚才的表现,我发现大家不仅听得认真,说得更棒,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动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以充分赞扬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注意力集中,激发他们好胜的心理。)

  2、看一看,填一填。

  低年级的孩子还不会有序地观察图,所以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生再独立完成。我在设计教案时将墨水改成了饮料,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便于自己更好的串连教学。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3、算一算,比一比。

  教材呈现的是六道算式,我在设计教案时给算式穿上了“外衣”,加了大苹果当背景,目的也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串连教学。让学生在独立算后汇报是如何算的,然后进行比较,抓每个大苹果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算法。在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实际上只算整十数上的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行了。

  4、填一填,算一算。

  对于这道题的处理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做的时候老师下来巡视,肯定会发现某一个或某些同学的错误,进而让学生汇报自己填的结果,对于错误进行剖析,重点说明3和30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计数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相加或相减。整十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只能加在整十数的个位上;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只要整十数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个位不变,仍然是0。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在全部练习完成后,我着重让学生自己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在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中慢慢陈述自己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最后教师再讲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的阐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

  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10-05

最新一年级数学跳绳教案说课稿模板01-19

一年级下数学《找规律》的说课稿模板12-26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认识时间说课稿11-04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11-04

一年级数学《小括号》说课稿12-24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11-04

精选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10-09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8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我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习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习。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习课本86页练习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习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近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习。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教材:

  《16、17、18 减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内的退位减法9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 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16、17、18 减几中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今后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6、17、18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从中,让学生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 作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回忆,通过迁移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一开课,多媒体呈现口算题,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16、17、18 减几。通过口算唤起了学生回忆,这样会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中,会让他们感觉到轻松,让课堂轻松愉悦。

  2、创设了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我谈话进入,多媒体一步步呈现例1,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所以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找朋友的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又会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采用了同桌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唤起回忆。

  在新课之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和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口算和说算理,唤起了孩子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出了准备。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谈话进入,孩子们,在我们的校园内有许多花和树,它们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为了让这些花和树健康地成长,每天老师都让两位小朋友给树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轮到哪两个小朋友了(ppt 出示)。你们看,原来今天给小树浇水的是小华和小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进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 让学生从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获取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 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感受到计算与 生活联系密切。

  三、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我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7、18对于17、18减几,学生有了16 减几计算方法的迁移,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流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活动,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同桌进行:一人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个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 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 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课堂练习,效果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1、2。

  七、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这种方式的提问,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板书上呈现课题16、17、18 列出的算式:16-9=7,还有例2的两个算式:17-8=9 和18-9=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习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习,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习”: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主题图及第57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3题。

  2、教材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景——花卉展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口算的算理。

  二、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学生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动手摆一摆,请学生喝饮料,吃苹果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我以去花园赏花———参观苗圃基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动手摆一摆——奖励喝饮料和吃苹果等环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春天来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吸引了许多人们去观看,大家想不想去凑凑热闹?(出示花园们赏花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接着由“这么美丽的鲜花是花农爷爷从苗圃基地里运来的,现在咱们就去苗圃基地看看吧!”这一过渡语引出例1,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

  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盆?”该怎样列式呢?

  计算1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随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升算法,进行优化:如果没有图或小棒,看着算式你会怎么想?请学生同桌说一说。

  (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这样既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又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接着教师的及时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为下面的减法算式提供优化后的算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摆一摆,算一算。

  师:通过刚才的表现,我发现大家不仅听得认真,说得更棒,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动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以充分赞扬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注意力集中,激发他们好胜的心理。)

  2、看一看,填一填。

  低年级的孩子还不会有序地观察图,所以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生再独立完成。我在设计教案时将墨水改成了饮料,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便于自己更好的串连教学。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3、算一算,比一比。

  教材呈现的是六道算式,我在设计教案时给算式穿上了“外衣”,加了大苹果当背景,目的也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串连教学。让学生在独立算后汇报是如何算的,然后进行比较,抓每个大苹果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算法。在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实际上只算整十数上的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行了。

  4、填一填,算一算。

  对于这道题的处理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做的时候老师下来巡视,肯定会发现某一个或某些同学的错误,进而让学生汇报自己填的结果,对于错误进行剖析,重点说明3和30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计数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相加或相减。整十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只能加在整十数的个位上;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只要整十数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个位不变,仍然是0。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在全部练习完成后,我着重让学生自己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在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中慢慢陈述自己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最后教师再讲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的阐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

  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