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下面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计算方法水到渠成,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以前总是老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现在由学生自己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帮助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数学问题(课件演示:淘气的家)
(1)淘气家物体表面是什么图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2)引出组合图形
(二)自主学习中探讨组合图形的面积
2、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1)、小组分工合作将组合图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
(2)、学生总结出组合图形的转化方法:分割和添补
(3)、分小组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出示淘气家墙面的缩影图,计算出粉刷墙面时所需的涂料
(四)、拓展学习
分小组合作,动手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出所拼图形的面积
(五)、本课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辅教软件,实物投影,填数用表,数学卡片和一个钮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数位顺序表:
问:(1)说出每个数所在数位,并表示多少?
(2)看这个表,说明哪两个数位间进率是10,或者进率是100?
2.注意观察(电脑演示)
2.576<25.76<257.6
(1)将25.76的“.”向右移一位,变成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2)将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二、导入:
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三、新授:
(一)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1.(每组一个学具袋一个表),请组长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学具按照表上的要求,边摆边填,并找出规律.
2.反馈.
3.说说填表的方法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
4.独立思考:将0.6m→6m,0.6m有什么变化?
0.6m→6m原数扩大10倍.
0.6m→60m原数扩大100倍.
0.6m→600m原数扩大1000倍.
5.你怎样看出从0.6m→6m,原数扩大了10倍?还可以怎样想?
①因为6m的6在个位,0.6m的6在十分位,个位和十分位进率是10,所以原数扩大了10倍.
②还因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变成6m,原数扩大10倍.
6.从0.6m→60m,扩大100倍,道理是什么?从0.6m→600m,扩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
7.根据大家发现的,你能概括出小数点右移,原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扩大10倍.
小数点右移二位,原数扩大100倍.
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数扩大1000倍.
8.老师板书“右移扩”.
(二)
1.还有没有不同的移动方法?
2.反馈:
小数点左移一位,0.6m→0.06m,0.6m缩小10倍.
小数点左移二位,0.6m→0.006m,0.6m缩小100倍.
小数点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缩小1000倍.
3.你怎样看出0.6m→0.06m,缩小10倍?还可以怎样想?
4.同组互相说其他道理.
5.根据大家发现,请你说说小数点左移,原数怎样变化?
左移一位,原数缩小10倍.
左移二位,原数缩小100倍.
左移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
6.老师概括并板书“左移缩”.
(三)
1.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概括出原小数点位移的规律是:
2.小组熟读规律.
3.老师有一问题,请教大家.
(1)把0.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06是6,没有小数部分,0省略不写.)
(2)把0.6的小数点左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因为整数部分没有数,要补0占位.)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应记住在移动小数点时要注意添0去0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中:
1.把0.09扩大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2.把3.72缩小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二)根据箭头指向,请说明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
(三)电脑出示练习
1.师出生答:34.81→3.481 1.34→134
2.师出生答:(可进行比赛游戏)
3.师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
478.32÷100×1000=4783.2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
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连萌一号”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但是请同学们牢记住这位宇航员的话吧!
下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73—74页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4.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从而自己得出分数的意义。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挖空心思地为学生考虑,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让学生操作?什么材料既让学生容易操作又能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决定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三角形纸片以及一些火柴棒,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利用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展开别开生面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三角形纸片和火柴棒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习题可以指名回答。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5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
(2)两块半月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教师出示两块半月饼,将它们平均分成5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已知两个因数: 和5,求出它们的积为 ;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已知积是 和一个因数是5,求出另一个因数是 ,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 和一个因数是 ,求出另一个因数是5,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题、做题,做完后要问学生是怎样应用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来填写除法算式的得数的?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 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 米是几个 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表示把 米平均分成2段。 米是6个 米,实际上是把6个 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 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 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 米的 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
(第二种方法是可行的。第一种方法不可行,因为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教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不是总能得到整数的商,所以通常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师:在分数除法中,是不是所有整数都可以作除数?边想边阅读教科书第31页
上关于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教师:为什么结语中除以整数要把0除外?这个法则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除法法则有什么关系?(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相同;在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运算中要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4.做教科书第31页中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产生错误的情况。集体订正
时,让学生把错误的做法说一说。一般有:
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1)把除号改为乘号后,没有把除数相应地改成它的倒数。
(2)把除数改成它的倒数后,没有把除号改成乘号。
教师再补充下列练习:
在○内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要按照法则来做题,能够口算的,要用口算。巡视时,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第1行每小题跟第2行相应的题目
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确每栏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而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得数是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
3.做练习八第3题的第1栏两道小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的第5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做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数量关系和算法。使学生明确8个鸡蛋重 千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千克,就是把 千克平均分成8份,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是这一单元的基础。复习时,要结合例题把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边想边读,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所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几个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一)通过预习提示,让学生主动获取本节课要求的知识,并在老师的组织下得到内化
(二)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先交流预习收获,在进行展示释疑,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然后在进行巩固拓展,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观察发现,然后通过学生积极讨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总结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再无其它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五、最后在精选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117——P119页复习、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页T1-4。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
一、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教学步骤: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
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根据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张圆形纸片,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6个正方体,8个苹果图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第2课时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解决分数乘法问题”、“购物搭配” 、“估计费用”和“折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购物策略》,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与讨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买饮料、酸奶等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活动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主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法中进行选择,这是一种决策意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想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呀?在举行庆祝活动时肯定需要一些糖果和饮料,今年超市举行了很多的优惠活动,连老师都看花了眼,不知哪家便宜,大家愿不愿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买饮料的数学问题。板书揭示课题:购物策略。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喜爱的六一儿童节,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巧妙地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购物策略。
1、买果粒橙
(1)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平常最喜欢喝的果粒橙,你能读懂什么?
(2)买1小瓶
a、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福州的三大购物超市(课件),看看聪明的商家是怎样开展推销饮料的活动。从情境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这样想:
永辉超市买1大瓶送1小瓶,也就是说,只要买一大瓶就免费送一小瓶。买小瓶没有优惠。
好又多一律九折,我举个例子说:10元钱的饮料打九折后是9元。
曙光超市30元以上打八折,就是说不满30元不优惠。
b、商家为了扩大自己的销售量真是绞尽脑汁,我们一起去买饮料吧!先买1小瓶,怎样买合算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再买1大瓶1小瓶怎么买合算?
学生可能这样想:我去永辉超市买,我想永辉超市买一大瓶送一小瓶,只花10元。在沃尔玛超市不满30元不便宜,在好又多打九折,花10.8元。
(4)买3大瓶3小瓶
a、看来我们买东西时还真得动动脑筋,仔细分辨,才能买到比较合算的饮料。那么淘气也有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他想买3大瓶3小瓶饮料,能帮他解决去哪家买比较合算吗?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
b、你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这样想:比较折扣多少的方法解决问题
c、如果你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你准备去哪家买?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提出情境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聪明的消费者。
(5)为每人准备约200ML饮料
六一就要到了,老师想为我们班同学每人准备约200ML,去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35人)我们一共约需要多少饮料?(200×35=7000 ML)这7000 ML饮料我们到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吧!
学生讨论,先在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种购买方案,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去沃尔玛超市买5大瓶和5小瓶(10×5+2×5)×0.8=48元比较合算。
(6)总结购物策略
师:我们刚才一起经历了如何买更合算的饮料这样的活动,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想对大家说?(教师总结购买饮料30元以下去永辉或好又多超市,30元以上去沃尔玛超市买比较合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以上题目讨论与交流,逐步启发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购买酸奶
(1)出示酸奶情境图
师:大家爱喝酸奶吗?老师在超市中还发现这样同一品牌的酸牛奶。请看——(课件出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如果你自己喝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如果再为你的家人带点,你会选择哪种?(学生自由说想法。)
(2)解决买1升,1.5升酸奶分别有几种买法的问题。
师:要买1升有几种买法?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生:有三种:1大盒,2中盒,5小盒。
师:大家同意吗?要买1.5升,有几种买法?
生:也是三种。
(3)小组合作解决怎样买2.4升酸奶合算的问题:
师:淘气要买2.4升酸奶怎么买合算呢?
①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作好记录
大盒
中盒
小盒
买2.4升酸奶所需钱数
1000ML/9.7元
500ML/5元
200ML/2.6元
②学生分组汇报,投影展示不同买法。
③引导思考:还有没有更便宜的买法?
(4)总结策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买吧!你建议别人怎样买同一包装不同容量的酸奶?(在满足所需酸奶的前提下,同一食品,大包装要比小包装便宜。)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平时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最省钱的购买方法,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通过填表格,启发学生有序思考,渗透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
(三)、机动练习。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打折让利的现象: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我要买一件上衣260元,现在有4家折扣店销售,A店:8折销售;B店:满100元减30元;C店:满100元返30元购物券。我去哪家店买合适?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购物中打折、让利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总结
师:在购物中有许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相信同学们今后更能聪明、理智的购物。老师最后祝愿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小数除法也有初步的接触并有一定的认识。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四、教学手段
课件、卡片、等
五、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
《课标》指出:数学课里的计算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结果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环环相扣、渐进深入。所以我在新课前设计了课前复习。
(二)教法的确定: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呢?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这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要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利用教材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可能出现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组织进行:复习导入,情境引领、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巩固运用,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引入
36÷3=54÷6=120÷6=
2、填空
0.2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7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1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2.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设计意图: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搭建认知桥梁。
2、情境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教材中“体育锻炼”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
(2)适时点拨,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6)对各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种简便的算法,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指导学生列出的竖式22.4÷4后,老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问学生22÷4会计算吗?学生算出后,提问这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20个个十分之一或者2个一,这是把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24又表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24个十分之一。教师接着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点上小数点)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在竖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对齐的。
2、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新知,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73.8÷9=4.2
3、课堂练习6.25÷5= 26.4÷4= 14.7÷7= 43.5÷15=
4、回顾小结
让学生畅谈收获,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之,本课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和探索,去发现和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5、课后反思
由于本人是新手,对一些教育理念的认识比较浅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许多不足。例如: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对学生引导、教师的基本技能及课堂用语凝练有待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和指导。
6、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我们精心的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达到学生学会新知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基于学生定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 “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四、基于活动定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可能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学生在动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习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为此,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五、师生参与成板书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爱好?
生:我喜欢
师:老师特别喜欢摄影,今天特意带来几幅作品,想看看吗?好,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出现吴忠城区风光图。最后画面定格在体育馆的花坛中)为了美化环境,园林工人要在体育馆的附近的长方形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打算分成两个相等的绿化地,一块种上杜鹃花,一块种上月季花,那么怎么设计这块地呢?(学生可能有三种设计,一种是将空地纵分,一种是横着分,还有斜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最终园林工人采纳了第三种方案,园林工人要按面积来买花种的数量,谁来说说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怎么来算?
(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遇到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出思考: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拿出三角形模型,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说你能发现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3、谈话启思。
请大家运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行确定研究方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拼,还可以摆。小组里的同学可以互相合作、讨论,看哪一些小组能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5、开始现场发布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重合旋转平移的过程,并说出推导过程)。关于其他的三角形,哪个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好,你们小组来。
生: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跟上一组一样,我们的结论是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电脑里有没有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你们的方
法也很好。
生: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我们的结论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我们小组用的同样是直角三角形,但我们拼成的是一个长方形。这个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所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且我们还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但结论也是一样的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的研究成果吧!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板书:S=ah2)
三、尝试练习
1、估算红领巾的长是多少,高是多少,计算红领巾的面积。(确定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小结课件出示结果)
2、计算标志牌的面积
(课件出示标志牌图,在学生算出面积之后,引导思考:为什么不用3乘以2.5来算它的面积)
引导小结:在求三角形面积时,底与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底乘以对应的高再除以二才是三角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认识交通警示标志牌,引导计算制作两块标志牌所用的铁皮?
(课件出示题目)
3、评价体验。
师: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也为你们
自豪!瞧,连聪明一休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动画演示)她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生:愿意!
五、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你能在图中再画一个与画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六、质疑调节,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会用它来进行计算。
生: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出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真是太高兴了!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七、布置作业,课后探索。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10-0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分数加减法》11-19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高中高一数学说课稿模板12-28
数学教学总结模板十篇10-30
精选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