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04 20:25: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交通》第3节《看图找关系》。本课教学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它既是一个全新的课例,又承接了“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现象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法学法:

  1、“引导—探索”是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引领,而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为学生提供具有应用性的实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3、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建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应用,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引入课题。

  1、 欣赏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

  2、 引出课题。

  二、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1、多媒体课件呈现情境图,学生看图找信息。

  2、引导学生整理有价值的信息,渗透观察图表的方法。

  (二)及时反馈,解决问题。

  3、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三)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4、用语言描述:请一位小司机来介绍一下这次公共汽车的运行情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教材试一试1。

  2、教材试一试2。

  3、教材试一试3。

  四、全课总结,课后拓展。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对学习活动充满热情?第二,如何将教材中零散的图表设计在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识串连起来,又使问题情境相对完整?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重组,通过“淘气坐公交车去商场” “淘气与同学去上课”,、“淘气与父母去散步”,等情境将课堂内容串连起来,全课以淘气的学习、生活为主线,以理解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对数学图表的认识、解释活动中,唤发了数学的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纵

  轴 折线

  横 轴

  简洁 明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小数除法也有初步的接触并有一定的认识。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四、教学手段

  课件、卡片、等

  五、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

  《课标》指出:数学课里的计算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结果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环环相扣、渐进深入。所以我在新课前设计了课前复习。

  (二)教法的确定: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呢?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这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要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利用教材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可能出现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组织进行:复习导入,情境引领、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巩固运用,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引入

  36÷3=54÷6=120÷6=

  2、填空

  0.2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7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1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2.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设计意图: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搭建认知桥梁。

  2、情境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教材中“体育锻炼”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

  (2)适时点拨,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6)对各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种简便的算法,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指导学生列出的竖式22.4÷4后,老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问学生22÷4会计算吗?学生算出后,提问这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20个个十分之一或者2个一,这是把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24又表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24个十分之一。教师接着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点上小数点)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在竖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对齐的。

  2、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新知,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73.8÷9=4.2

  3、课堂练习6.25÷5= 26.4÷4= 14.7÷7= 43.5÷15=

  4、回顾小结

  让学生畅谈收获,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之,本课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和探索,去发现和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5、课后反思

  由于本人是新手,对一些教育理念的认识比较浅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许多不足。例如: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对学生引导、教师的基本技能及课堂用语凝练有待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和指导。

  6、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我们精心的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达到学生学会新知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最大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 4 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 、 2 、3、6 、9 、18

  27的因数:1 、 3 、 9 、 27

  18的因数:1 、2 、3 、6 、9 、18

  27的因数:1 、3 、9 、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

  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自主探索,完善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习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说明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它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学情分析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并且结合本校的科研课题,更好的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特点,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课题进行进一步说明。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首先让学生看两则公司的招聘广告(出示),然后引出一个人想应聘,但不知该选择哪一家?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起来帮帮他。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的同时,教师出示两份公司员工工资表,(出示)再让学生们帮忙选择?并谈谈理由?我想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试着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中位数——一般水平)教师适时鼓励并引出课题——众数(集中情况)

  第二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两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

  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出示)选择了两班同学英语听写竞赛的成绩,其中第一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二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在分析比较中体验,应用众数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123页,做一做。通过对五年一班同学视力统计表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在生活中应用众数。

  第四环节:回归生活,体验应用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有关均码的介绍,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众数(集中情况)

  平均数(整体情况)

  中位数(一般情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pi;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pi;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pi;asymp;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关于数学生活日记模板锦集八篇12-29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九篇10-04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4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10-11

关于数学周记锦集八篇01-16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五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