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5 19:14: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

  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⑴【课文导读】;⑵【课文简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练习】。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主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选自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九课。下面我就按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得到培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许多名师都对其进行过精彩的讲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逐层分析绘春图。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分析,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从它的编排上来看体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多样化,它承接了以前说学的有关知识,又跟后面的课文紧密联系,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从练习上来看,它是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重难点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为内容,着眼于语文能力的训练。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及鲜明、生动的语言;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们中学生珍惜春光刻苦学习,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护环境,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可以看出: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来分析学生的情况。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会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另外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一旦对语文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同时习惯也能影响学习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读代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程序

  兴趣入手,引读为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 导语设计:

  (放一段本班学生春游的录像,共同回顾春天)

  师: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共同走过的春天吗?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即使是同时同地欣赏春天,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

  [说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初中语文课改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设计除了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春天,激起进一步了解《春》的兴趣。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 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范读。所以,我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部分要求,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最喜欢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

  充分使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履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

  2、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骊歌、花圃。

  (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②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

  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

  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分析人物

  ①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

  ②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口头表达训练: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4)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为什么?

  ②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让你想到些什么?

  ③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④说一处文章的妙笔。

  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

  此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并进行拓展训练。

  ①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经历。

  ②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

  ③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

  六、板书设计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说一段故事 谈一点感受

  品一品语言 悟一悟人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4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三)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为辅。

  (二)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学法:

  指导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习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习收获。(需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语感教学法。

  充满浓厚的感情,感悟诗中蕴涵的语言色彩和意境。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闭眼跟读(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1、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我的第三个问题,将原诗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让学生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意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原诗借助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感受诗的那种韵味,让学生欣赏顾城的《远和近》。

  这首诗初看起来就是爱情诗:两个相识的人并不相爱,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却心不在焉,“一会儿…..一会儿….”。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与自然反而比较亲近、和谐:“你看云时很近”。

  还可以这么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总喜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3、归纳四种乡愁

  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祖国的眷恋。

  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前三小节是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最后一小节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是这首诗的立意、作者写首诗的的意图、落脚点。)

  4、布置作业

  (1)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划线的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背诵这首诗。

  五、说板书计划

  根据教程逐项补进:

  (载体)

  小时候 思念母亲 小小的 邮票

  乡愁 长大后 依恋新娘 (寄托在) 窄窄的 船票

  后来 追念母亲 矮矮的 坟墓

  现在 眷恋祖国 浅浅的 海峡

  (时间顺序)(感情递进) (反衬)(事物大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我将“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修改的20xx年修订的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习,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媒体呈现如下:

  夏天

  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习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动

  精妙的动词 生动的拟人句

  对夏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这篇课文是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

  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

  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1-30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说课稿10-22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说课稿08-3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说课稿12-17

七年级语文上册《蔚蓝的王国》说课稿12-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夸父逐日说课稿11-04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10-10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10-06

七年级语文上《王几何》说课稿12-17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说课稿12-17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

  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⑴【课文导读】;⑵【课文简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练习】。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主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选自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九课。下面我就按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得到培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许多名师都对其进行过精彩的讲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逐层分析绘春图。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分析,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从它的编排上来看体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多样化,它承接了以前说学的有关知识,又跟后面的课文紧密联系,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从练习上来看,它是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重难点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为内容,着眼于语文能力的训练。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及鲜明、生动的语言;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们中学生珍惜春光刻苦学习,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护环境,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可以看出: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来分析学生的情况。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会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另外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一旦对语文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同时习惯也能影响学习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读代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程序

  兴趣入手,引读为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 导语设计:

  (放一段本班学生春游的录像,共同回顾春天)

  师: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共同走过的春天吗?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即使是同时同地欣赏春天,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

  [说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初中语文课改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设计除了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春天,激起进一步了解《春》的兴趣。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 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范读。所以,我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部分要求,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最喜欢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

  充分使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履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

  2、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骊歌、花圃。

  (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②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

  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

  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分析人物

  ①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

  ②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口头表达训练: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4)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为什么?

  ②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让你想到些什么?

  ③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④说一处文章的妙笔。

  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

  此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并进行拓展训练。

  ①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经历。

  ②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

  ③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

  六、板书设计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说一段故事 谈一点感受

  品一品语言 悟一悟人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4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三)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为辅。

  (二)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学法:

  指导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习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习收获。(需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语感教学法。

  充满浓厚的感情,感悟诗中蕴涵的语言色彩和意境。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闭眼跟读(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1、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我的第三个问题,将原诗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让学生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意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原诗借助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感受诗的那种韵味,让学生欣赏顾城的《远和近》。

  这首诗初看起来就是爱情诗:两个相识的人并不相爱,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却心不在焉,“一会儿…..一会儿….”。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与自然反而比较亲近、和谐:“你看云时很近”。

  还可以这么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总喜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3、归纳四种乡愁

  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祖国的眷恋。

  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前三小节是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最后一小节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是这首诗的立意、作者写首诗的的意图、落脚点。)

  4、布置作业

  (1)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划线的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背诵这首诗。

  五、说板书计划

  根据教程逐项补进:

  (载体)

  小时候 思念母亲 小小的 邮票

  乡愁 长大后 依恋新娘 (寄托在) 窄窄的 船票

  后来 追念母亲 矮矮的 坟墓

  现在 眷恋祖国 浅浅的 海峡

  (时间顺序)(感情递进) (反衬)(事物大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我将“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修改的20xx年修订的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习,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媒体呈现如下:

  夏天

  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习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动

  精妙的动词 生动的拟人句

  对夏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这篇课文是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

  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

  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