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作者看祖国地图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祖国土地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展望了祖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能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引导学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山”、“宏伟”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每一小节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目标
1、以问题为线索,理解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现在应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建设祖国。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引导学习,掌握学法,重点段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学习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朗读训练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朗读训练中,我将结合文本,男女赛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地让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课外知识,拓展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同时,我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
1、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因此每一节课的复习必不可少。
2、自主学习法
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主题。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人,激发兴趣→复习导入,温故知新→指导学文,掌握学法→自主学习,品词品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展示祖国地图,激情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复习生字新词导入新课
2、深入学习,品词品句体会情感。这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峰势雄伟;南沙群岛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峡的险要;泰山的雄伟壮观。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还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品读精美词句。
当然,语文课堂中也不可缺少说句写句练习,这个环节,我会贯穿在学文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国地图前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自己将如何报答祖国。
(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七、说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
教学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2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苦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通过突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学习其品质。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收集历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收集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为整节课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写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语:杰出、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收不忍、朝廷、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刚听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体现了什么呢?(板书:忧国忧民)那下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教师指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写的,说的是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而后人则用这一词句来赞颂范仲淹。
4、教师:范先生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的风度仪态指的是什么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5、全班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6、教师导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是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他并为此而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设计理念: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积累词语的情况,并从听写的相关词句中,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的高风亮节。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范仲淹的刻苦读书写了四件事情。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四件事情?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小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故事1、“只身苦学”(板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时,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故事2、“划粥割齑” (板书)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教师:对于这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读:划粥割齑)
(2)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3)教师: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但他毫不介意,他——(学生读句子)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通过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并使学生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句子,领会人物的特点。教学的随机性比较大,教育师应当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重点在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己在读描述范仲淹言行语句中的咸受,在谈感受中进一步完善对人物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品质的领会。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同学们,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走上了治国爱民的从政道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引导学生说: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教师: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展示名人故事交流了学习成果,通过交流写法和课后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
1、交流写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课后小练笔: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本课的板书,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如:
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忧国忧民→刻苦读书谢肴
闭门不出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以让我继续努力改进!谢谢大家!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本课是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巾帼英雄”主题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所拥有过的三克镭的来历,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作者借着三克镭,将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献身科学,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三维目标:
1、知能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
2、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抓住居里夫人的言行,领会她的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情意目标
体会居里夫人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她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见解。本课内容表面上浅显易懂,但实际上,对于文中所出现的两类人,学生们很容易产生一边倒现象,认可第二类,否认第一类。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第二类人,是极其伟大的,但也应该肯定第一类人,他们也很伟大。
说教法: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1.透过课题知内容
2.抓住内容理思路
3.沿着思路悟情感
4.据情感明中心
5.围绕中心学写法
说学法: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所以,“读”并不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默读整体感知,也有齐读集体感悟;既有文字的欣赏,又有默默的品味。通过主体的“阅”,学生才能将文本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仓库”。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注意结合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说程序: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读一读课题,说一说:
1、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主要写谁?你对她了解多少?
2、镭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课文讲了居里夫人的什么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二、抓住内容理思路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三、沿着思路悟情感
(一)抽生分别朗读1-4自然段,了解第一克镭的故事
说一说:
1、第一克镭是谁发现的?
2、为什么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
3、出示重点语句,议一议:
从句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从带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居里夫人由于放弃了专利而买不起镭,有人却因此腰缠万贯,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有一处类似的对比,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二)默读5-6自然段,了解第二、第三克镭的故事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居里夫人分别用它做什么用途?
麦隆内夫人回美国向十个女百万富翁募捐时碰了壁,“碰了壁”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美国公众捐赠的两克镭以及居里夫人的工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教师示范朗读7-8自然段,了解三克镭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1、用横线画出一句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句双重否定句,并改成陈述句。
2、居里夫人的“固执”表现在什么地方?
3、“他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其道理何在?请用双横线标示;“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说的?其理由何在?请用双波浪线标示。
4、“这个问题”指哪个问题?两个“他们”分别指的是谁?“我”“我们”分别指的是谁? “勇于实践的人”和“梦想着”分别指的是谁?
5、细心品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利益,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6、“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说一说,居里夫人具有怎样伟大的人格?
四、根据情感明中心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讲了关于居里夫人的什么事?
2、你觉得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一生曾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的记叙,表现了她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
五、围绕中心学写法
1、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
2、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
3、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领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仔细领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3、用“既/又”造句。
板书设计: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第一克镭:居里夫妇发现放弃专利为人类贡献
第二克镭:美国公众捐赠科学研究醉心于事业
第三克镭:美国公众捐赠治疗癌症为大众造福
伟大人格:大公无私
板书设计简单又清晰,紧扣文本,通过文章中的词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学习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激发民族自豪感。
2、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惟妙惟肖”等词语。
3、感情朗读课文,从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入手认同它的举世无双、历史价值。
4、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运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运用。
二、说教法
1、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可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多媒体的恰当介入,会给课堂一个全新的感受。所以在课前,我多方搜集可用的图片,并且在音乐的选择,语言的设计上作了一些思考,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注重自读感悟、少讲析
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时,我选择了以学生自己轻声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地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朗读有“正确、流利、有感情”三级目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正确流利这方面没有大问题,但要有感情的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还运用配乐把朗读课文变为一种欣赏。在这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
三、说学法
(一)介绍背景,激趣导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对兵马俑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1912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50多个篮球场”、“7000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轻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2、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再次看兵马俑图片,感受它的特点。
2、出示各国领导人浏览了兵马俑后说的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总起: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分述:规模宏大(列数据)
17、秦陵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联想)
总结:惟妙惟肖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11-02
人教版小学语文《桥》说课稿12-23
苏教版小学语文《绝句》说课稿11-30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咏柳》说课稿及资料12-20
低年级语文学习方法07-30
《语文》说课稿11-09
小学语文课文《鲸》的说课稿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