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说课稿

时间:2024-11-20 19:01:20 文圣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找规律》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规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找规律》说课稿(通用15篇)

  《找规律》说课稿 1

  说教材:

  《找规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 49页的内容。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而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例题呈现的是兔子乐园中的情景,让学生分别观察、分析两种事物之间排列的规律及个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试一试部分又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自我探索的时间,把操作学习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寻找其中的规律。想一想部分,重在将今天学习的找规律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的清晰和形象。更能较好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初步体会和认识一一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并理解“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设计上,留意重点内容的处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我主要是结合游戏教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教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轻松又能充分感受到规律在游戏中的体现。

  说学法:

  本课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观察、分析、操作、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可以运用这些学法学习其他类似的数学内容,使学生有法在手,乐于自学。

  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 游戏激趣,初感规律

  2、 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3、 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4、 总结评价,回顾规律

  一、 游戏激趣,初感规律

  在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通过我画你猜的游戏,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该画什么?学生在老师画出的图形的排列中感受到排列是有规律的,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出事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观察情境图中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的个数多1。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和圆片,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 中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找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最后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操作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追问:一一间着摆,还可怎样摆也只要4根小棒和4个圆片。这是对规律的拓展,让学生抓住现象中的本质及联系,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排律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整个探索活动培养了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排列现象。接着就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题目。目的是巩固所学规律,能联系实际应用规律,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玩排队的游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

  四、总结评价,回顾规律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里面的那种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找规律》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意图: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学习。一年级下学期以简单的周期排列为主,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则以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为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

  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我以动画卡通形象米老鼠,唐老鸭,米妮公主,高飞的庆祝图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找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墙面和地面图案的内容和色彩丰富,都是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一种 "这么漂亮的图案肯定想研究研究的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3、自由设计、深化新知

  这一环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地面图案铺满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感知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并为下面例1的画一画提供心理上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循环排列的规律居然会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案,我也想动手画一画。二是游戏环节的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循环排列的规律走进学生的身边,融入学生的心理,以便于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更好的灵活运用。

  4、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这个提议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个很大的诱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再次循环排列的规律,对这个知识印象深刻,进行巩固。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

  《找规律》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二、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习在一年级所学习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习: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最本质的.追求,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四、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找规律》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5、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1、2、3、这三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后面的数,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后面的图形。先学生交流,然后师指出:原来这些数、图形排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前后比较就能找到规律。

  [在这里,我从学生熟悉数、形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从简单的`数字游戏中初步感受数学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问学生:在小白兔的家里你看到了些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吗?

  2、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3、问:你能发现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分层观察,体会规律

  前面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分别观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5、归纳规律

  当两个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时,排在外面的物体比里面的多1,排在里面的物体比外面的少1。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四、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这一环节,我开展了一个玩排队的游戏活动。

  1、先请4个男同学,三个女同学。要求:每两个男同学中间站一个女同学。

  2、再请一个女同学上来排队,要求与上次相同。

  【开展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进行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二、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 ,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三)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四)、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 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 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3、 智慧宝塔的第四层我设计的是一道发散性的题目:1个红珠子,1个绿珠子,1个红珠子,2个绿珠子。

  1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找规律》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习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习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习,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习,应用规律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习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图片),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配裙子。(2)

  选裙子,配上衣。

  4.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同桌讨论。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找规律》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课程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它有着十分广阔的现实生活背景,学生对于规律这种现象早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找规律》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有效素材.

  本课时内容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然而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推理、操作等活动中发现一些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能运用规律这一知识去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2、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同伴合作、动手操作,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创造规律,展现聪明才智;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以观察活动为主线。

  2、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调整增补学习内容。

  3、以实践操作为载体。

  4、以生活中的规律之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点名游戏:请被点到名的小朋友喊一声“到”。然后站起来。(师有意一男一女地叫)你猜,接下来我会叫男孩还是女孩呢?

  生猜想

  2、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请仔细观察(师从盒里拉出一串彩旗蓝黄蓝黄蓝黄蓝)

  有部分学生边看边兴奋地说:有规律,小旗排列有规律。

  师:那猜一猜,下面一面是什么颜色的小旗?

  生齐说:黄色的小旗!

  师:看一看,对不对(师从盒里拉出下一面黄色的小旗),真的猜对了!那么你们是怎样猜出来的呢?

  生:这一串小旗按蓝色、黄色、蓝色、黄色这样排下去,所以蓝色小旗后面应该是黄色小旗。

  3、师:咱们再来猜一个。(师从盒子里拉出一串气球红黄红黄红黄)猜一猜,下面一个气球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是红色的气球。

  师:恭喜你,猜对了!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红气球与黄气球间隔排列。

  生2:气球是按红、黄、红、黄这样一组一组的排下去,所以我就知道黄色的气球后面应该是红色的气球。

  4、师:小朋友们猜的真不错,那么通过这个“猜一猜”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1:气球、小旗、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小结:对,通过这个“猜一猜”游戏,就让咱们知道这些小旗、气球、小朋友是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也会碰到有规律的事和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的方法。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实践体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1)出示P89的情境图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们看,我们用了一些小旗、灯笼、花来布置风雨操场。他们布置的漂亮吗?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观察到了些什么?说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2)生汇报

  生:小旗子的排列有规律,一个黄的过了是一个红的。

  生:灯笼也有规律,一个紫的过了是一个红色的。

  生:两个女同学的中间夹着一个男同学,也可以说一个男同学的中间夹着一个女同学。

  (3)让学生闭上眼睛,分别猜一猜被挡住的是什么?(黑板出示:分别挡住绿花、紫灯笼、小女孩)

  师小结:看来我们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就可以很快推想出后面的物体。

  2、摆一摆。

  (1)老师在展示台上摆出:□○□○□○□○□○

  黄蓝黄蓝……

  老师边摆边说:注意看,认真想,老师是怎样摆的?

  下面请同学们用学具,照样子摆一摆?想一想,接着怎样摆?通过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独立摆后小组内说一说。

  生:我发现了是按□○一组一组摆的。

  生:我发现是按黄蓝一组一组摆的。

  师:两个小朋友都说得很好,谁能把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说一说呢?

  生;我发现了这些图形是按黄□、蓝○这样一组一组有规律的摆下去,所以接下来我摆了蓝黄○□○□

  师:我们观察真仔细,从形状、颜色上发现了它们排列的规律。

  (2)师再摆△○□△○□△○□△○

  红蓝黄红蓝黄红蓝黄

  生照样子摆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

  3、涂一涂

  (1)我这里有一张涂有颜色的小卡片,可是其中有几个○、△、□没有涂上颜色。你们能帮我涂上颜色吗?

  (2)学生翻开书P89,独立涂“做一做”上的3道题。

  (3)一生上台展示。

  师:对了吗?这样涂的小朋友,伸出大拇指夸夸自己。

  (4)说一说第二行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1:△是按黄、绿、黄、绿一组一组地排下去。

  生2:△的颜色不仅在变,而且放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小朋友们涂色的本领可真高,那老师接下来再来考考你们的眼力吧!

  4、游戏

  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

  谁能接?他接得对吗?好,再来一组。

  生接下去

  5、创造摆。

  (1)师:刚才玩了游戏,那么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小设计师自已创造一下呢?好,那就请你从信封里拿出所有的东西,可以有规律地涂一涂,也可以有规律地摆一摆。

  (2)学生独立设计规律涂、摆。

  (3)师:大部分的小朋友,已经好了,摆好的、涂好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摆的,也可以提出问题与同方同学讨论一下。

  (4)汇报交流、展示。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谁还想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那就请每个小组选两幅摆的规律新颖漂亮的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一看,比一比,这些作品美吗?

  三、联系生活,拓展课堂。

  1、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师:大家看,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图形,我们就能创造、设计出这么不同的规律,你们真了不起,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那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按照规律排列的事物呢?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规律的事物?生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出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努力。

  四、总结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意犹未尽,而我也觉得上得很轻松。反思整个过程,我确认这个设计方案是符合新的`课改理念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只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而把“舞台”留给了孩子们。孩子们的热情都十分高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并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充分地展现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反思: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找规律”这一案例,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喜迎春节”时张灯结彩的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初步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找规律内容可操作性很强,初步感知规律之后,在“动手操作、探究规律”这一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同学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创造规律,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意见有无道理,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新的灵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是美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着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排队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出排队规律,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规律的作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主动性。

  《找规律》说课稿 9

  【教材概述】

  本节片段教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新授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观察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物体,能找出物体简单的重复排列规律,所以在简单的记忆游戏导入后直接切入主题学习。本节课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方法】

  类比教学法、演示教学法、问答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记忆游戏

  出示一组12个的数字,让学生快速记忆。(987698769876)

  [设计意图]:复习重复排列规律并揭题。

  二、趣味活动,探索新知

  (一)挑战图

  1、出示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挑战图,让学生观察每一行的之间的规律并试试说一说第四行是怎么排列的。

  2、课件依次展示前一行和后一行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瓷砖图

  1、懒羊羊带领大家来到村长家的厨房里,仔细观察墙面,漂亮的图案里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可借助学具摆一摆。引导学生从横着、竖着多方面观察。)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想法。

  3、单独观察地面图案,自己说一说。

  4、总结新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练一练

  设置游戏情境:帮助喜羊羊他们解决问题。

  1、喜羊羊:课本115页例1。

  2、美羊羊:课本115页做一做。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和前面的倒过来的)

  3、懒羊羊:课本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强调这一题和前面几题的不同。(他的规律是旋转的)

  [设计意图]:三道练习层层递进,练习观察物体不同方向的循环规律。

  三、畅谈收获,归纳方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归纳找规律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动手设计

  设计小卡片。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找规律》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至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至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至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找规律》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它是在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一节内容可以为下面继续学习找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最多?

  学生交流,再问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汇报并总结。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并讨论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呢?

  3、教学想一想

  首先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

  然后再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桥的.栏杆;长廊;路边的香樟树和冬青;花栏;地砖;路灯;课桌;梳子;直尺;空调的叶片;学生的队伍等,进一步感受生活中蕴含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

  [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接着再回到主场景中,如果12只小白兔想围成圈做游戏,每两只小白兔之间有一个小蘑菇,那应该有几个小蘑菇呢?这里,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应引导他们争论。最后可用多媒体演示。

  [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化静为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活动的重点:

  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活动的难点:

  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找规律》说课稿 13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

  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

  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3个男生、3个女生上讲台前,问:谁能把这6个同学有规律地排一排。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排列?说说具体的规律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思考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同桌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具体看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根据教材中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也就是课堂作业设计)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25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4、在熟练中的一题:环绕着公园的池塘边栽着柳树和海棠。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有2棵海棠,一共有240棵海棠。柳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两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最后,总结: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不封闭路线)(封闭路线)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找规律》这节课的说课过程,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找规律》说课稿 14

  一、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年龄差异较大,在数学按规律贴图标的操作中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只需要简单提醒就能准确的完成作业,有大部分孩子需要我多次引导:先看现有的图标排列情况,然后寻找排列的一组规律,最后根据规律接着贴图标,还有部分孩子我即使帮忙找到了排列规律,并让他们一边念规律一边操作,有时贴好一处图标再让他贴下面都很困难。孩子们的这种表现让我觉得规律对他们来说还比较抽象,在操作时要求孩子有灵活的思维,需要孩子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光靠老师一味的帮忙点拨甚至告诉答案是根本行不通的。针对这些情况我结合大班组拟定的主题《秋日大丰收》设计了这一数学活动《找规律》。找规律中的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根据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按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程序,排序是建立在对事物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那么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本次活动,我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样对培养大班幼儿观察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创造力能起到促进作用,他们的身心也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发现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来激发自己创设简单规律的欲望,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从这次的活动中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次活动采取了分组操作形式,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在探索寻找活动中,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成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的.排列。并学会表现2—3种规律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过程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他们在情境的创设中,以主人翁的意识通过观察来发现、通过探索来认识、通过操作来巩固、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来体验规律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秋季风景图组2副,树叶项链一串,装饰后的裙子一条,卡片(图形、物体、大小、颜色)、胶棒、粘贴小图片若干、各种玩具若干、串珠珠若干、排序图样4种。

  五、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始部分:通过情景引入让幼儿自由探索,因为我班幼儿主人翁意识很强,且具备了乐于助人的精神,运用情景表演,布置小任务,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提高。活动一开始我会分别先后出示两张秋季背景图引入,让幼儿观察图片上有什么,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说说树叶项链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第二部分是基本部分: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充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最后由我小结,原来同一种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并鼓励幼儿到教室外面寻找在我们身边的规律,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六、活动延伸

  1、有规律排序除了排出来,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呢。

  我们用小猫小狗的叫声来有规律地表示出来。(分成两组喵汪汪,喵汪汪、喵汪汪)

  我们用动作来试试看(如:小鸡小狗小猫的动作,重复三次)

  2、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A、请小朋友找找看,教室里有没有有规律排序的东西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运用到有规律的排序呢?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星期的排列也有规律,从星期一依次到星期天……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B、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家里有那些地方也是有规律排序的呢?把它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找规律》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学生已经在低年级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初步体会和认识其中的规律。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与应用规律,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发现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为了突出学生的探索活动,我采用了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归纳的教学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归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采用“分析、综合法”“发现法”作为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在游戏中引入

  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两个游戏作为铺垫:

  游戏1:教师示范动作,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该怎么做。

  游戏2:学生做排对游戏,请5个女生迅速排成一排,要求在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能站多少个男生?

  通过这两个游戏学生初步感受了一些有规律的现象,并出示了课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在情境中发现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把它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观察数数。

  首先出示课本内容主题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观察:图中(课件演示)有什么物体,每行物体的排列有规律吗,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到图中有三行排列的物体,第一行是夹子、手帕;第二行是兔子、蘑菇;第三行是木桩、篱笆。每行物体都是一个间隔着一个,很有规律。教师指出:夹子、兔子、木桩叫做排在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叫做排在中间的物体。接着依次提出书上的三个问题:(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2、有几个蘑菇,有几只兔子?3、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个木桩?)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每两种物体的个数,填在表格里。(出示表格)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直观的看,明确了物体排列的特点,再通过数和填表格,使每行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一目了然,为下面自主探索规律作好铺垫。

  2、比较发现。

  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比一比每行中两种物体的个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这里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体现了课标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3、归纳规律:

  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最终归纳出这样的规律: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一个(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一个)。

  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在操作中深化

  1、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成一行,可以怎样摆?它们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小组汇报交流时,可能有两种摆法:第一种是,小棒摆在两端;第二种是,圆片摆在两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总是比排在中间的多1个。

  2、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这样规律的一些例子,并进行交流。(如:摊开手掌可以发现5根手指有4个空档;每两层楼之间有一个楼梯;大挂钟报整时,响的次数比停顿的次数多一。)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沟通了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联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

  (四)在应用中提高

  我的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和拓展训练。

  1、基础训练

  这道题让学生明确电线杆是排在两端的物体,广告牌是排在中间的物体,然后应用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进行解答,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2、综合训练

  这道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木料的段数相当于排在两端的物体,锯的次数相当于排在中间的物体。这是对基本规律的联想和深化,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训练

  我再次请出5位女生,围成一圈,要求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又可以站多少个男生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围成一圈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

  这样的游戏设计,化直为曲,使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从而提升了规律。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

  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找规律说课稿03-08

找规律说课稿06-21

找规律说课稿08-28

《找规律》的说课稿10-29

《找规律》说课稿08-31

《找规律》的说课稿01-06

《找规律》说课稿06-01

《找规律》的说课稿10-01

《找规律》说课稿07-01

《找规律》的优秀说课稿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