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课稿

时间:2022-07-04 12:29: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诗两首》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说课稿

《诗两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儿童诗以其丰富的想象,表达无限的童真童趣而广受学生喜爱。因此,我选择了两首关于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儿童诗,一首是《春天来了》现实写出了春天将要来时动物们欣喜的心情,一首是《春姑娘》,写出了小孩子们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这样能很好的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我设计了三个目标:

  1、感悟儿童诗的特点通过儿童诗,感受春天的美丽。

  2、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四、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导入课题。

  以春天动画和声音,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学习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春天儿童诗的兴趣。

  二、赏诗引路,捕捉诗意

  通过适时出示两首诗,读诗品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想象丰富,充满童真童趣,为后面的写诗作铺垫。

  三、写诗、读诗

  通过前面的诗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到儿童诗的特点,我再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画,和一些学生写过的关于春天的儿童诗,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写诗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在《我在贵州等你》这首诗情画意的歌曲中(因为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行诗的创作,当学生写完之后,挑选出好的向全体学生展示,从而达到我本节课的最终目的: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写自己春天的儿童诗。

《诗两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想》是一首儿童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语文学习情况,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

  1.读诗:读准这首诗中出现的“花苞、柔软、柳絮、蒲公英”等词语;理解“汲取”、“篷帐”等词语;自由轻松地朗读诗歌。(这课是略读课,学生可以自己读准字音和词语。)

  2.悟诗: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读是写的基础,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诗歌表达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为写诗做准备。)

  3.仿诗:了解诗歌特点,学会用换词、嵌入等方法仿写诗歌。

  (对应课前导语中的最后一句,学生展开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童年记忆,试着用自己感兴趣的另外一些词语,来替换文中的词,实现学以致用。)

  三、说教法、学法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法为主。《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会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突出朗读的层次性,不断提升朗读的质量。

  2.鼓励大胆想象。指导学生结合小诗内容、课文插图和自身生活实际,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和瑰丽多彩。

  3.学写诗歌。在仿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鉴诗歌的表达形式和方法,把内心想法及时抒于笔端。

  四、说课前准备:

  1、注重双基训练,读准诗中出现的词语;

  2、音乐是心灵的按摩师。配上轻柔的音乐,学生的思绪会更开阔,更自由;学生朗读起来也会更轻松,更奔放。

  五、说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延伸。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朗读,读悟结合,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体会诗歌情感,直至学习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首先引用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共同来分享童年的多姿多彩!

  板书课题时,注重书写的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范写既能体现对书写的重视,更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起到推动作用。

  (板书课题)《我想》,(板书并提醒学生注意“我”字的写法,第4笔是提,杜涵博同学尤其要注意。)

  (二)说读诗

  读诗环节中,要突出指导朗读的层次感:

  第一步:出示词语卡片,正音;

  第二步:读通全诗,读得正确、流利;

  第三步:读得轻松,读得快乐,读出自由,读出洒脱的感情。

  (三)悟诗

  本环节中,突出“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原则,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感悟,寻找童年的自由、快乐和幸福。

  针对本诗最后一节,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年龄小,有时候不懂得保护自己,因此,教师一定要强调外出安全。

  七、说仿诗

  仿说是仿写的基础,在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鼓励学生更换诗中关键词,把所想象到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试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是微型教科书。针对本诗中心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我的板书是:

  我想……

  省略号既包含了小诗内容,又是学生仿说、仿写内容的省略,还能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九、说作业

  我本节课的作业是:试着写一首完整的儿童诗《我想》,并发到自己的博客里。因为我班有博客圈,学生有用博客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

《诗两首》说课稿3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诗两首》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重点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正确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诗。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3.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说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与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他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人知识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鉴赏。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方法是诵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促赏,以赏促读”的原则,实施三个教学环节:初读,赏读,美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导入法,以一段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导入语设计如下:1928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当时任《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了一位诗人的诗,诗名叫《雨巷》。叶圣陶一看,这首诗写得那么温婉哀愁,新诗里带着古典美美,就非常喜欢,当即发表了这首诗,还称该诗的作者为“雨巷诗人”。这首新诗的作者,当年才22岁,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这首成名作《雨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整个鉴赏过程的基础。一般来讲,这一环节要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借助阅读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时能初步传情达意,总体感知诗歌意境,等等,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去独立地“发现、摘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读出自己内心的“雨巷”。

  学生读完后,我的点评显得尤为重要,需句句切中学生的优缺点,在读的实践中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范朗读环节不仅仅是我在读,我认为更深刻的含义是挑战自我,因为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整体感知环节就是要把握学生初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和自己生活当中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人、事联系起来,深刻体悟。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初读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1、学生读:

  我提出三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能初步地传情达意。师生共同点评学生朗诵情况,订正读音。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受,并举出自己生活当中曾经有过的这种感受。

  (三)细品赏读,研讨鉴赏

  诗歌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我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作者再现的秀丽的自然美和蕴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这一环节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意象、手法、思想内涵、诗歌的语言几个方面分小组充分展开交流讨论,先小组后全班。学情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的过程。在交流讨论中,我会适时点拨和板书,比方说我设计了“你认为哪一节写得最精彩”这一问题,就是历求突破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尊重学生发现的权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紧紧抓住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意象。

  1、学生默读,布置思考问题: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鉴赏本诗。

  2、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换见解。

  3、各小组派一代表发言。

  此环节我会特别注重对重点的点拨,赏析任何一点,都要突出“读”。点拨:

  (1)意象的选择。

  a.油纸伞。(课件:用油纸伞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受)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诗人塑造了一个“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b.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c.丁香。(用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二字。 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称。《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李璟词《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象征的手法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讨论象征手法。

  a.雨巷:黑暗压抑的现实;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b.我: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苦闷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本诗可理解为爱情诗,“我”是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表现失恋后仍苦苦追求的执著情感。

  c.丁香般的姑娘: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

  (3)诗歌的主题。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还可理解为诗人追寻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历程

  (4)诗歌的音乐美。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a.复沓的妙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运用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情感递进的效果。首尾两节运用复沓,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b.叠词的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进在诗节的他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c.押韵。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都是六行,每一节押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诗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四)美读回顾,外化拓展

  这是在初读、赏读的内化基础上的外化。学生能否在朗读诗歌时传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内化率高,学生读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传情达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诗能养人”,我很欣赏这句话,它时时让我感动。怎样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

  3、布置作业,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

《诗两首》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我说课的课题是《杜甫诗两首》

  一、说文本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

  《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这两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二,说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改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大力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广泛开放,教学双方多向交流,学习程序按需面变,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习者的地位主体化,学习过程辐射化,学习反馈及时化。

  同时,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此,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昌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古诗四步教学法:《望岳》采用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合作探究教学法:《春望》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打开网站,查找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教师再播放配乐朗诵,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这两步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这道诗的背景,再通过欣赏配乐朗诵,初步感受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3、合作探究:细读《望岳》,感知形象

  《望岳》诗中,作者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试问每一联作者都望见了什么?由于“望”的角度不同,因此每一联所塑造的形象也各有特色,试作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

  4、在学生对诗中塑造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感知的基础上,再次悟读诗歌,体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呢?(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到高涨,课堂气氛也可以随之燃起熊熊之火)

  《春望》

  这首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学生通过查网自主学习)

  这首诗也有“望”,“春望”也可理解为“望春”,可以让学生和第一首诗比较阅读,同样是望,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望见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知,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来说

  (三)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并品味出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

  学生自主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辨析结果在网上发布

  课个延伸

  指导学生打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找到杜甫的其它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吏》、《三别》。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三吏》、《三别》,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不同时代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抒发的不同感情:年轻时的酣畅豪情;中年后的忧国忧民。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诗两首》说课稿6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 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2.鼓励大胆想象。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补充资料:

  爱 之 歌

  黑塞(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

  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

  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

  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

  一只黄金鸟,飞向你,

  歌声嘹亮,翅膀斑斓,

  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

  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诗两首》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的第一课时《我想》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构想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这些充满童趣的愿望,充分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儿童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练笔尝试等方法。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诗歌,读中悟学

  三、精读诗歌、品味感悟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五、 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将对各部分内容进行一下详细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上课之初,我会提出一个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令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会说出许许多多稚嫩而美好的愿望,从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当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愿望后,我便由此导入: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会是什么呢?咱们赶紧去读读吧,此时板书课题。

  (二)初独诗歌,读中悟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诗,把诗读通顺,读流利。在初读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指导“丫”、“汲”的读音。

  接着指名分小节读诗,让孩子们整体感受诗的内容和节奏。这一过程中我会及时的给予朗读的指导和激励性的评价。接着我会适时的进行范读,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1.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节奏和重音后再让他们模仿读,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读,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热情。

  (三)精读诗歌,品味感悟

  让孩子们再读诗歌,体会每一小节里作者都有什么样的愿望,随着孩子们的交流我进行板书。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在“我”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为什么?

  在孩子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愿望时,鼓励他们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如果真的把眼睛装在风筝上,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你会变成什么,会有收获吗?

  接着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个环节里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又是怎样的感觉?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愿望。

  最后我会和孩子们合作朗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像……;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下,我在想……;阳春三月,绿草如茵,我把自己想象成大地……。孩子们依次接读课文的四个小节。通过入情入境的引读,让他们们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接着让他们说说,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你还有什么样的梦想,鼓励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接着让孩子们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

  他们可能会说出: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还有: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在孩子们畅所欲言后,引导他们进行小结。

  然后进行一个小练笔,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完后小组内进行评价,把组内几位同学的小作品连起来就又是新的一首小诗《我想》。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童年,总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记忆、有太多的场景值得我们收藏,同学们还可以多阅读一些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下节课请大家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诗两首》说课稿8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外国诗两首》,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版块对本课的教学进列说明。

  第一版块: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外国诗两首》编排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共有5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和《桂林山水歌》,所选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后三课是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天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识记积累生字词,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能力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天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本人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等的欠缺,为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作为本文的难点。

  第二版块:说教法

  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另外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

  2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象,促进朗读的提升;

  3比较阅读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4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还预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以便促进学生的理解。

  第三版块: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预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朗读体会,联想想像,记忆背诵。

  第四版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面对大天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去倾听他们用身心和天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第二步,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材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济慈的材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作者简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2、字词积累(各学习小组组内交流补充,互相抽写2——3个词语,而后进列小组对抗)

  此处完成知识目标

  3、教师范读,学生闭目聆听,展开想象,用“我感受到”的句式讲述听读之后的感受。

  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

  4、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进列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交流句式为:我发现了。或文中“借助的意象,表达了的情感”。

  此设计,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这是一首大天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天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5、学生齐读,生生点评,进而有感情的朗诵。

  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语气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掌握读诗的方法。

  6、合作探究,赏析文章。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诗歌提出见解或困惑”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或困惑。

  (2)学生自由发言,答疑解惑。

《诗两首》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巧妙优美的语言特点及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四、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了解了古人童年生活的情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体味现代儿童童年生活的快乐。板书课题,齐读。(出示幻灯片一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大家自读,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的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出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察。接着指名读,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内容和节奏。然后比赛读:看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重读,同时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意境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梦想,这些梦想中你最想往哪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内容,体会情景。《童年的水墨画》中的孩子在干什么?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成什么,街头看书、溪边垂钓、江上嬉戏的情景是怎样。接着让同学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明结构,写小诗

  再读小诗,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小诗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后小组评价,最后把几位同学的小作连起来就是一首新的小诗。

  5.知识拓展

  欣赏诗歌《山村孩子的画》和《爱之歌》。

  6.课堂小结

  小结: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希望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的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7.课堂巩固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续写“书包”。

  8.布置作业

【《诗》说课稿】相关文章:

《木兰诗》说课稿01-25

《木兰诗》的说课稿03-19

木兰诗说课稿03-24

木兰诗的说课稿03-24

《木兰诗》说课稿03-24

木兰诗说课稿06-27

毕业诗说课稿11-03

《木兰诗》说课稿01-27

木兰诗说课稿06-26

《木兰诗》的说课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