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说课稿

时间:2022-07-06 13:49: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气温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气温说课稿

气温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对于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掌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试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式;而对于冬夏两季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因素分析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读图探究形式来引导学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每一位小组指定一位学生最后总结概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步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②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白昼时长数据表格: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老师将各小组分析的观点进行加工,概括使学生对于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原因理解更趋于合理:

  ①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那么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热量也越少。②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吸收的热量也越少。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除了纬度位置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吗?冬季的时候,我们在听CCTV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来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气?

  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亚

  老师展示出冬季风示意图,学生读图:

  ①冬季风影响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这么样?

  ②冬季风在往南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挡?(在冬季风示意图上重叠中国的地形图)

  学生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了重重山岭南下时,风力不断减弱,所以冬季我国黑龙江北部低温可以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气温则在16摄氏度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试学习,分析了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学生对于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到了通过主动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成就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南北差异气温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于在探讨原因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提出的思考问题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

气温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 世界的气候之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 总体设计的依据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读图观察、师生问答,分析讲授、独自归纳,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情境导入,探究规律,分析归因,学以致用”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多次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两次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环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

  (四)学以致用环节,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 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气温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处在一个很特殊和重要的位置,它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学习新课(32分钟)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小结(2分钟)

  巩固练习(8分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去哈尔滨看一看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

  去海口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一叙。

  但是,芳芳犯了难:听说哈尔滨很冷,海口很热,不知什麽时候去哪个地方好?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知识一起给芳芳同学,帮忙出谋划策!

  (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探亲时,从出行地点的舒适度出发进行选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观察、比较,认识规律.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 全班同学(40人)分成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

  2 一月和七月气温组内部以5人为一组再分成四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3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麽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学习新课—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一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 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学习新课—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

  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学习新课—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刚刚的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分组对调,成员设置不变,活动规则不变。

  (即:一月气温组变成七月气温组。)

  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②夏至日哈尔滨和海口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合作探究—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成因

  一月气温组:

  读冬至日太阳光照图,

  填冬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比较表

  七月气温组:

  读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填夏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比较表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继续分一月、七月组合作探究

  ①一月 0 °C等温线在哪里走向接近南北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②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①七月月均温低于20 °C的地方主要在哪个地区?为什么这里夏季气温较低?(青藏高原 海拔高)

  ②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学生阅读教材p33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学习新课—我国的温度带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 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种类也有差别;(以西瓜为例)

  (3)不同的温度带,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气温说课稿4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个子目“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第二个子目“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等值线图在七年级上学期初步学习,但由于时间久远,平时学习中少有接触,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量又有限制,因此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多,如何做到省时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旅行的快乐!让我们先到祖国东南的鱼米之乡……,再去看看东南的热带风光……展示我国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江南古镇、竹楼、北方火炕、窑洞等图片),教师启迪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在欣赏与评价中感知中国气候的多样性,进而导入本章节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学习。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气候的多样性,进而导入新课。(过渡:我还知道一条非常有趣的旅游路线,你想去吗?“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出发前看你具备这些知识吗,教师组织竞赛)

  (二)竞赛斗智,知识预备竞赛形式:抢答计分竞赛题目:

  1、反应气候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那些(补充人类活动同样影响气候)

  3、在地理学习中,我们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各地的气候分布情况?气候图有哪些?

  4、等温线地图是如何绘制的?

  5、阅读等温线气候图。(以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为例,课件展示)

  (1)读出各等温线名称;

  (2)根据等温线形状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设计意图:

  1、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等值线图又是本节课难点。有必要拿出时间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再现。而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省时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2、动态再现等温线气候图,重在强调重点,并在地图的运用中化解难点。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旅行的条件,自驾游更让你乐趣无穷。选择你喜欢的一款跑车,在祖国的怀抱中畅游:

  情境一:寒假自驾游(参考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路线:漠河—锦州—武汉—三亚游记:沿途你的着装有何变化,你看到的河流都结冰了吗?

  探究问题: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分析成因。

  2、计算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值。

  3、0°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情境二:七月份暑期再游(参考图:我国七月份平均气温图)路线:不变,游记:你的着装又有何变化,你能找到比这条路线凉爽的地方吗?

  探究问题:

  1、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夏季青藏高原等地区气温较低的原因。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

  2、在探究问题中,多角度、多手段地培养识图、用图的地理技能。※学生容易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过渡:气温影响人类生活、生产。)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具体环节:

  1、出示活动积温的概念,学生理解认识

  2、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

  3、竞赛记图:最快的速度判断主要城市、地形区所在的温度带

  4、填图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旅游见闻,感知气候对生活生活、生产的影响。

  1、旅途中,你是在哪里看到如下场景:柑橘园、苹果园、香蕉园、火炕、建筑物…

  2、说说旅游中还有什么有趣的见闻。设计意图:丰富知识外延,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放式问题的提出,启迪学生思维。

  (六)知识技能运用,小组探究我国降水的分布及干湿地区的划分情境设计:十月金秋游:旅游路线: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吐鲁番盆地(旅游叁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地区图)小组探究问题:

  沿途你们穿越了那些降水量线,总结我国降水分布总趋势,

  2。观察等降水量线走向,分析我国降水分布成因。

  3。你找到800mm等降水量线了吗?它与我国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

  4。我国有哪些干湿地区,你们记下了吗?锦州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5、东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并不丰富,为什么为湿润地区呢?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6、旅游的收获真不少,这么多精美的照片是在哪里取的景(展示植被旱地水田牧场蒙古包居民建筑等图片,学生辨析)。

  设计意图:

  1、在“气温差异”的学习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等值线地图及分析气候成因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2、通过小组探究、小组汇报,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七)知识外延人类生活影响气温和降水气候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你知道吗?我们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着气候。补充资料:如温室效应,沙尘天气、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灾害等等设计意图: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八)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大江南北一番畅游,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九)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十)课外探究:调查家乡的民居特色、饮食习惯、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及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板书设计:

  纬度

  冬季:南北温差大海陆

  气温夏季:普遍高温

  活动积温—温度带地形

  气候多样(青藏高原等地除外)

  生活、生产洋流

  降水: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干湿地区……

  蒸发量设计意图:网络化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气温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二节,七年级上册是学生接触地理的开始篇,而上册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又是本册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如何开好头,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真正让初一新生不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是我们说课赛课的意义所在,我今天的说课题目,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相比旧的试用版教材删掉了气温与我们一个框题,其它内容基本没变,现教材框题一是气温的变化,框题二是气温的分布,相比老教材更清楚直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讲气温,都是为今后气候及分区地理气候做铺垫,本节内容上承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下启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承上启下地逐步学习气候要素,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先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况,接着再学气温和降水,最后归纳到气候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后归纳总结,反过来又让其知道气温与降水就决定了世界气候的分布状况。

  2、框题一的教学,教材从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两方面讲述,其中,绘制与阅读气温曲线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今后考点之一,必须认真动手绘制,避免学生一看就会,一绘就错,教材重点在于培养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到理性的读绘图,该知识点与生活非常贴近,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学会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站在地理的角度看问题,学习终生有用的知识。另外,框题二的教学,其内容涉及本节重难点,等温线内容比较抽象,可结合前面的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手拉手形象比喻等温线,由直观到抽象,初步形成等温线的概念,高低温中心的学习则可分散难点,结合后面山顶气温垂直分布教学,新教材等温线图比以前更复杂,而且还增加了更多的文字说明,解决好了这个难点,那么接下来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学生通过等温线图就一目了然,通过小组探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就非常清楚的得出高低温的分布区,不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例如不要忽略图的名称,特别是图例的阅读,注意图中颜色的深浅代表不同的气温等,再如红色20℃主要在赤道附近,绿色-10℃主要在南北极区附近等等,对于教材新增的1月与7月气温图,我想编者是为了适应课改,更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入的,只不过是把地图册中的两幅图引入书中而已,没增加文字内容解读,反而减少了文字叙述,只是多了个活动设问,看编者趋势意图,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增强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更多读图析图,善于从图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从中归纳知识点,教师可适当引导析图,不过,不可解读过细,要因材施教,以免增重学生负担,至于气温的垂直分布,则可结合旅游爬山来教学。

  3、本节内容,教材分别从气温的纵向变化与横向分布两方面来阐述,顺序是从气温的时间变化再到气温空间的分布,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按教学常规应2~3课时完成,因比赛的统一完整性,要求压至一课时讲完,故临时我调整其内容顺序,先探究气温的分布,再探讨气温的变化,利用学生精力集中的前十分钟,突击直入比较抽象的重难点,如世界气温的空间分布与等温线的学习,然后再探究与日常生活较近的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等等,头重脚轻,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来说,是完全可以用一节课教学的,当然,大多数班级还是要从教材顺序学起,循序渐进,由日常的生活地理开始,在感性的气温日变化基础上,再理性的学习气温的时空分布,这样或许能更好的逐步理解。

  二、学情分析

  1、我校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可以说都是名校挑剩下的孩子,高不成低不就,比起城里的学生,似乎素质低了点,因为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理和辅导,比起真正山里的农村同学,似乎又没有那种厚道朴实劲,受电脑及社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头痛,在学习习惯上很不好,很多同学虽然进入初中学习地理了,但连小学的自然基础知识都不具备,跨入中学大门,立即就接触地球地图、经度纬度,加之空间抽象思维能力极差,自信心在地理学科上受到一些打击,好在通过慢慢的接触学习,特别是我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热点新闻,狠抓地理图册的阅读与探讨,注重传授其读图的方法,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其知道地理学科中地图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现在基本上对地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虽然同步训练作业不佳,但是大部分同学对地理还是比较喜欢的。

  2、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育普遍具有表现欲强及好奇性与叛逆性等特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强,喜欢哪个老师,就对其所教课程感兴趣,还普遍喜欢地理中的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对于什么地理奥秘啊、玛雅预言等等,更是在课堂中讨论积极发言踊跃,但是对气候、经济地理等方面知识非常反感,故此上课时应穿插一些其感兴趣的知识活跃气氛,特别是要做好导入,抓住其好奇的心理,引入探究教学,但对气候与经济等方面知识,我们也要逐步指导其认真完成同步训练或看图填图等,为的是慢慢磨练其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地理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虽是初一新生,教师可放手让其自主探究,增加讨论的时间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慢慢学会从图中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天中最高(低)温的出现时间,知道北半球一年中海陆各自最高(低)温出现的月份及气温年较差的概念(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3)能说出世界气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普遍规律(4)了解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知道如何测定气温(2)学会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并能说出其规律。

  3、情感目标 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初一新生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制与解读

  教学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日常学生学习困惑得出的。

  四、教学方法

  1、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我主要采用情景设问引入法,拿《后天》案例图片来讨论,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这比陈述性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兴趣,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根据案例设问,抛出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自主学习交流探讨,最后相互发言辩论,找出最佳答案,教师在后适当订正引导,补充讲解极少。

  2、对于基础稍差的班级,我组织学生看《后天》DVD十分钟左右,激发其学习兴趣后,利用PPT课件的高效率,结合教师讲解与小组自主合作探讨发言,依教材顺序教学即可,教师对二者都可灵活交叉使用课件与传统板书、版画结合教学。

  以上教法根据学生基础选用,前者自主合作结合学案,后者课件结合学案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馈

  一、导入

  3分钟~10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吗?看过电影《冰川时代》没有?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部非常震撼的美国电影《后天》,展示图片或播DVD。

  看气候灾难图片或DVD影片

  用震撼的影片或图片吸引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25分钟

  左右

  一、气温的分布

  如果不爱护环境,后天终将来临,那么世界什么地方温度高,什么地方温度低呢?我们要想科学地了解气温的高低分布,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等温线及气温的单位符号。

  1、等温线的教学

  (注意:高低温中心可结合后面气温垂直分布的山顶补充讲解)

  2、气温的水平分布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注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不可解读过细)

  3、气温的垂直分布

  都知道非洲很热,为什么山(乞力马扎罗山)上竟有冰雪呢?引出山顶气温低的探讨

  4、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

  二、气温的变化

  1、平均温与温差概念

  阅读如何进行气温的观测

  2、气温的日变化

  学生总结:一天中,最高温及最低温的出现时间。

  3、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海陆冬夏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年气温曲线又该如何绘制与解读呢?(注意:比较讲解寒、温、热三地年较差大小的规律)

  1、手拉手做等温线游戏

  2、看图3.17~3.20小组探讨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

  3、看图3.18发言辩论爬山到底是越爬越冷,还是越爬越热?

  4、探讨发言:我们夏天为什么上午不去游泳?什么时候又该放寒暑假呢?

  5、小组活动:绘制解读3.14~3.15年气温曲线图

  1、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了解世界高低气温的分布,从而引出等温线的教学。

  2、气温的水平分布是低纬度气温高,为什么低纬高温的非洲山上竟有冰雪呢,从而引出气温的垂直分布。

  3、由感性到理性,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冬冷夏热,那么如何科学地了解某地冷热的变化呢?让学生生活问题地理化

  4、海陆冷热可结合前面同纬海陆差异解释为物理性质不同

  三、总结

  2分钟

  左右

  1、气温的分布(略)

  2、气温的变化(略)

  优生组长总结,教师补充订正。

  锻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练习

  10分钟

  左右

  1、完善导学案中练习

  2、男女对抗问题抢答

  分男女生或小组各自积分抢答

  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分男女生抢答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气温的水平分布

  3、气温的垂直分布

  4、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气温的变化

  1、平均温与温差

  2、气温的日变化

  3、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说课稿6

  说课内容: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气温和降水”,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难点:

  有关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判读。

  等值线图在七年级上学期初步学习,但由于时间久远,平时学习中少有接触,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量又有限制,因此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南北方气温差异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气温差异,进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反应气候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那些(补充人类活动同样影响气候)

  3、等温线地图是如何绘制的?

  4、阅读等温线气候图。

  (以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为例,课件展示)

  (1)读出各等温线名称;

  (2)根据等温线形状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1、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等值线图又是本节课难点。有必要拿出时间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再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省时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2、动态再现等温线气候图,重在强调重点,并在地图的运用中化解难点。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参考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探究问题: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分析成因。

  2、计算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值。

  3、0°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参考图:我国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探究问题:

  1、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夏季青藏高原等地区气温较低的原因。

  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2、在探究问题中,多角度、多手段地培养识图、用图的地理技能。

  学生容易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出示活动积温的概念,学生理解认识

  2、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小组探究我国降水的分布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小组探究问题:

  1.沿途你们穿越了那些降水量线,总结我国降水分布总趋势,

  2.观察等降水量线走向,分析我国降水分布成因。

  3.你找到800mm等降水量线了吗?它与我国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

  4.我国有哪些干湿地区,你们记下了吗?德州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5、东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并不丰富,为什么为湿润地区呢?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1、在“气温差异”的学习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等值线地图及分析气候成因的能力。2、通过小组探究、小组汇报,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

  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

  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课外探究:调查家乡的民居特色、饮食习惯、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及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网络化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气温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和效果预测来阐述。

  首先是说说我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了气温的概念与测定,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内容。气温的测定要求学生会估算日或年平均气温,气温的变化则需要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来分析气温日变化或年变化的规律以及气温日,年较差,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则需要通过观察世界等温线分布图来理解。总而言之,本节教材,是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对气候特征描述的基础,本节是本章上节课内容《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我为大家说说学生的情况:

  从七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但同时对初一孩子来说,地理是门新课程,学生知识储备少,读图,析图,抽象能力恰恰较差。所以。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我校初一新生在开学前已经接受了导讲评教学模式的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较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探究本课的重难点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并会计算日、月、年均温和日、年较差的方法。

  ②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并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③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①搜集、整理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实例,体会气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②运用图文资料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对比,读图分析,活动探究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气温分布规律。

  在教学中具体采用的教学法如下:

  教法:这节课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观察,谈话,讲授,讨论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我将指导学生利用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1、新课导入

  让学生例举气温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关系(衣,食、住、行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讨论,尽情发挥,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2、自主学习

  基础梳理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或丛书的知识结构,一边完成的同时,一边在书上勾画出来,有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在书上标注;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梳理基础,培养自学,看书的好习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组内在组长的带领下订正答案,然后抽学生起来回答;学生自我订正答案,修改错误的地方,积极发言;发挥小组的优势组内同学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合作探究

  解读教材之一、气温的变化

  首先是气温的测定。教师提问: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测得的?日月年均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自学教材53页至54页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其次,请同学们读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从两副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直接的或间接的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应及时补充)学生观察图3、11,图3、12,先思考后,组内小声交流讨论,然后起来作答。(要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应读出来)

  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材54页活动设计,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可让一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

  学生分组,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进行绘图,绘好后展示给其它同学看。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动手动脑,在自由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过渡:

  气温在时间上有变化,我们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那么,气温在水平分布上也不相同,我们采用什么方式在地图上表示呢?

  积极思考:

  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合作探究

  解读教材之二、气温的分布

  教师出示等高线图和等温线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对等温线的认识(通过看图,至少应知道,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

  学生读图,比较,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将此区域的等高线图与等温线图相对照得到读等温线这种等值线图的方法:通过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也降低了学习等温线的难度。

  二、气温的分布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出示以下三组地点:(1)北半球不同温度带的三个地点;(2)同一纬度的沿海和内陆两个点;(3)同一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两个点,学生选择每组气温最适宜的一点安家。

  学生积极在组内交流讨论,在选择安家的理由上找证据,回答问题。

  我将抽象的三个气温分布规律设计成三个有趣、具体的探究活动,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改变了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点拨:针对第二组点即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难以找到证据,在全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老师点拨就很必要了:出示教材第57页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北半球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运用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可判断一月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七月则相反;归纳规律二:同纬度海洋、陆地气温不同。

  课堂小结

  巩固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回答

  增强师生互动,教师借此进行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归纳提升

  剩下的时间,我想是学生能静下心来将重难点落实到笔头上,我的效果检测内容是让学生当堂完成填充图册P23—24,。

  学生完成检测内容

  自测、自批、自改,互帮,争取当堂掌握,不留作业

  板书设计:

  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曲线图]

  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纬度影响[等温线图]

  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受海陆位置影响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受地势地形影响

  效果预测:

  本教学设计采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学习,梳理基础—合作探究,解读教材——巩固拓展——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通过绘图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气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气温说课稿】相关文章: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11-03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1-02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03-17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范文03-15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范文03-18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11-01

世界的气候,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04-20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说课稿11-02

气温与气温分布教学反思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