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1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著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四、感情朗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特别是指导朗读的层次性。一开始,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配乐读。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在美妙、抒情的乐曲中朗读,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回答了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
1、读一读《跟时间赛跑》和《长歌行》。
2、写一句有关时间的句子做为自己的座佑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优美的语句。
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2
一、说教材
《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地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六行两句,课本配有两幅插图,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本课的安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现将《家》一课第二课时拟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会读《家》这首诗。
(2)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四、说学情
学生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过通过观察、思考、联系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五、说教法
这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简笔画、游戏、教学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主动、自觉地为解决问题而读,如通过同桌读、男女生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等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本节课"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本课诗句优美,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结合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激趣生情,读出亲切的感受,在读后两行时,要让学生带着在祖国的哺育下多么幸福的感情,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先用简笔画画出一间房子,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出:家。让学生说说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家?让学生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通过朗读,让学生结合观察图,在读中体会诗句的意思,把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试着让学生把一句话换成别的说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师相机出示全诗,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他们之间的联系,能过很好地突破重点,理解难点。
3、游戏复习,扩展训练。
(1)做找朋友游戏。指名几个同学分别带上不同的头饰找出相对应的家。通过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2)扩展练习,除书上介绍的这些以外,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最后集中订正。
(3)小结(由学生完成)
八、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练精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本板书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同时为学生说话、写话提供了提纲。
附板书:
蓝天 白云
树林 小鸟
小河是鱼儿 的家
泥土 种子
祖国 我们
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对比,提问思考,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新课教学
严格体现“三为主原则”,以读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导读点拨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合作,逐项分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听录音范读
加强听力训练,正音、断句、模拟人物语气,为下一步诵读作好铺垫。
(四)文言词汇及句式的教学
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突出这一重点,采用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组讨论与集中归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通假字(4个)、词语辨析(且、焉、之、其、于及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及难翻译的句子,这样,便可轻松完成任务。
(五)课文讲析
1、故事情节的教学
让学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办法、行动、影响等有关语句,突出一个“难”字,一方面加强朗读,另一方面为下面的讨论张本。
2、愚公形象的认识和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对比入手来分析讨论,特别是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宜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及语气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话结尾是本文的难点,它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上也是对愚公精神的一种高度肯定。只要从现实出发,从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发,即可突破这一难点。
3、重新认识智叟
传统教材认为智叟不“智”,但他的话也很实际,因此重新认识智叟便成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打算从为何“无以应”角度入手深层挖掘,从而认识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学
归纳寓意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在移山与搬家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归纳,放MTV,拓展课堂,活跃气氛。
五、德育渗透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本文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指导背诵(力争当堂背诵)
1、愚公先斥后驳
2、有些句子运用了顶针手法。
七、作业布置
1、加强巩固练习《中考模拟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对比阅读。
八、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4
《豆儿圆》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的一篇韵文,它简短而富有情趣,是孩子们巩固拼音,学习识字的好课例。今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从本册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8-12单元集中学习拼音,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拼音识字。集中进行拼音教学容易枯燥,所以在8-12单元中出安排了很多韵文,其目的有二:一是利用生动有趣的韵文避免拼音学习的枯燥;二是通过韵文学习巩固学过的拼音,练习拼音识字。所以在学习8-12单元的韵文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进行韵文教学,而更多的是要利用韵文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拼音服务。比如10单元的《值日生》这课放在学完z、c、s和zh、ch、sh、r之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复习巩固平翘舌音;《热带鱼》这课放在学完声母y、w之后就是为了复习巩固y、w及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而《豆儿圆》这一课放在学完六个复韵母之后,其目的就是为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六个复韵母的认读和拼读。
其次,从课文中拼音颜色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8-12单元韵文的编排目的。在8单元之前,只有少数几篇课文带了拼音,而且拼音全部是黑色,没有进行强调。而在8-12单元之间出现的韵文全部带了拼音,并且拼音有了颜色的变化。比如《咏鹅》和《小书架》这两首诗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刚学过的单韵母;《对韵歌》和《画鸡》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刚学过的声母;而《豆儿圆》这课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才学过的复韵母。老师可以利用音节中颜色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每节课确立不同的训练重点,让每节课的拼音教学更有目的性。由此看来我们在进行8-12单元中韵文的教学时,除了读文、识字的教学外还要重视韵文中的拼音教学,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认学过的拼音,多进行拼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好拼音。
另外,学习拼音的目的是为了识字,但拼音识字不是识字的唯一方法,本册教材中1单元的金钥匙提出了看图识字的方法;3单元的金钥匙说明了听读识字的方法;7单元教会学生们在生活中识字;12单元的金钥匙告诉孩子们可以用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看图、听读、拼音等各种识字方法,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容易。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继续学习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丰收的欢乐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3、会写3个生字,重点指导“在”。教学重点是:复习拼音、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生字、会写3个生字。
二、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的,我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首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复韵母,区别iu和ui,然后利用小礼物引出课题,认识“豆儿”两个字。
2、初读课文。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识字;其次让学生观察拼音颜色,明确拼读练习重点;然后让学生拼读生字卡,利用拼音识字;最后强调轻声,齐读。
3、读儿歌,随文识字。以老师引读为主,利用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理解儿歌,认识生字。
4、写字。强调学生学会观察,认真写字。
这四个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非常多,如何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我设计时考虑的又一重点。所以我尽可能多地设计了很多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希望让孩子们边玩边学。比如:开课时送给学生一盒豆子,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运用直观形象引入新课;教学轻声时,告诉他们这是读好课文的秘密武器;理解“豆荚”和“粒粒豆儿跳出来”时运用教具;理解“秋天到”时运用多媒体图片;读“集合排队动作快”时让孩子们当司令员对豆子下命令;背诵时加入动作进行表演;巩固认字时进行“捡豆子”的游戏;写字前做手指操;观察笔画时看谁有双“火眼睛睛”……通过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年级孩子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快乐地学习。
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这首儿歌生动易懂,不必过多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个性地读书,就能达到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尊重,只要培养孩子们喜欢读书,他们一定能在朗朗读书声中体会出诗歌的情感。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5
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6课《科里亚的木匣》,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既提高了学生的词汇掌握量,同时也达到了从课文迁移拓展到实际的目的。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3)(4)两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③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提问法和诵读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我采用提问导入,适时点拨的方法,一步一步展开教学。"万法读为宗",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说学法
我班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女,因此学生良莠不齐,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生字词和勾画重要句词。这些都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准备分一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完成目标(1)(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可分为几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对全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研读课文
1.板块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提前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分节读第一自然段:
妈妈走了30步,埋下了箱子,而科利亚为什么数了10步?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的习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2)指名回答后归纳段意:
(归纳段意的练习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是全方面的训练方式。所以在我的课堂设计中,只要是段意比较明确的课文,我都会让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
2.板块二:学习课文第二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自由阅读前布置思考任务:
找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并读给同学听。
(2)教师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并提问:
①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②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可以说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说科利亚很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
〖设计理念〗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适当地运用动作词,以达到最佳效果。)
(3)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道木匣之后有
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教师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②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课件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③提出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
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4)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①讨论第1种可能性:
引导学生读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并出示,点拨学生思考后从他们的对话中找到排除这一可能性的依据。
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②讨论第2种可能性: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学生在读后,想一想妈妈用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
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大都不够精炼,这时教师可以帮助总结得出答案:数步法。
③讨论第3种可能性:
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老师引导:"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④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师: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出示句子:"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4个年头。"
老师引导: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画好线段后,再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时间带给科里亚的变化。
〖设计理念〗
体现多种形式解读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数学知识,上台画线段图代表步子,帮助他们理解科利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3.板块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谈所受到的启发。
(三)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同桌相互交流)
布置作业:根据和同学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目。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说启示、悟道理,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和谐统一。
五、说板书:(略)
语文说课稿汇编六篇6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パ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6-25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钱学森》说课稿05-27
语文《雷雨》的说课稿02-14
语文《童趣》说课稿01-04
语文《雷雨》说课稿02-13
语文《山雨》说课稿02-08
语文荷花说课稿02-16
语文说课稿10-27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