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5 13:36: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5页106页的《中位数》。

  大家都知道中位数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以前是放在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而今统计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用它来描述数据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单一的平均数的评价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优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学生口算成绩为倒数第二名的学生向妈妈索取奖励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数的的优点。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

  (3)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中位数。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教学设计不做更多的详细介绍,想说明一点的是:练习题的设计我选择了上周刚刚进行的立定跳远测试,由这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中位数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努力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 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活动方案”第90页。

  教材分析:

  《设计活动方案》这一专题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其目的是: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为投入,并且在知识系统上,已经学习了认识客观事物可能性的大小,了解与相关条件的密切联系,认识了等可能性和分数表示可能性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已积累的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更强烈,并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活动学会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自主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工具:

  PPT,鳄鱼玩具,红、黄、蓝若干个小球,自制小正方体,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有一些游戏既好玩,里面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鳄鱼牙”的游戏。

  2、介绍“大鳄鱼”的玩具,并说明游戏规则。

  3、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摸鳄鱼牙”,鳄鱼有13颗牙齿,按到其中某一颗,鳄鱼嘴会合上,咬住手指。同学、老师参与游戏,其它同学通过游戏想一想,发生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

  4、游戏结束后,让大家说一说,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汇报可能性是1/13,并说明理由。

  5、教师导入,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鳄鱼咬手指的可能性是1/13,像这样好玩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当一个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通过游戏环节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积极情境,也点明了本课的目的: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探讨数学知识,简短的谈话形成了切入教学明快而强烈的吸引力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验证,探索新知。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种颜色的小球,你们看,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蓝色的。那老师接到了数学王国的一份订单,让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订单要求:要在袋子中装入若干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要求从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1/6。

  3、老师接到定单后,想到同学们一定能帮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那让我们用学习过的知识,在小组内按定单要求,试着来设计一个装配小球的方法,看一看哪组同学能合作默契,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然后,借助实物进行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最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写出设计的方案。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对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自己去理解、体会、实践、验证、领悟的。这样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5、学生在充分实验交流的基础上,汇报设计出的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

  6、在交流各组汇报设计的想法,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不急于否定,而是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7、交流汇报后,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8、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方案的总数,红球数量等,找出各种不同方案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9、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设计的基本特点。

  [像 “可能性”这一类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不应在教师带领下仅为获一个结论而教学,而应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与探索的机会,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跳跃出来,让他们的灵性无拘无束的展示出来,促进他们在交流、探索、争辩、归纳、提升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三、再次实践、深入理解

  1、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和水彩笔,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正方体掷出后,“3”朝上的可能性为1/2。

  2、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交流看法。

  3、全班同学共同来交流,汇报你的设计方案。

  4、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法,相机引导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设计方法的依据。

  5、从两个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或心得吗?

  6、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法,深化知识点。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设计活动方案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合理设计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验证,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联系生活,巩固延伸。

  1、期末快到了,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班要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摸奖”活动。如果要使每个同学中奖的可能性达到1/2,你准备怎样设计活动方案呢?请你把设计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快快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设计,对设计结果开展交流。

  [及时必要的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内化知识。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小结提升,课外实践。

  1、本节课你有什么发现、收获?

  2、出示课后实践题,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活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性质的回顾,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件、有根据的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彩笔。

  三、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四、说学法

  1、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纸条上涂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学生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

  的分数,并尝试完成练习题,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二)、新知探索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首尾照应、释疑解惑

  (三)、巩固新知

  判一判填一填找一找

  (四)、扩展延伸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利用阿凡提为三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比一比,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继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好奇是学生的天性,通过分地故事能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带着疑问迅速切入正题。

  2、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首先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折一折,再涂色表示出每张纸的1/3,2/6,4/8。观察涂色部分,说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时,说出:涂色部分面积相等,也就说明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然后通过电脑再进一步证实学生的发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三个阴影部分大小相等,说明三个分数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主要是利用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迁移,而且激活了课堂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首先,在学生折纸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这个条件。其次,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要和以前学过的商不变规律进行对比,找出二者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性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

  3、巩固新知

  在巩固阶段,我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其中“填一填”是基础练习,但也包含有6/12=()/()的发散题。“判一判”也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做进一步的诠释。“说一说”是一种变换了形式的习题,难度不大,只不过说法不同,最后还安排了“想一想”环节,解决的方法已经蕴含在前面的“听一听”环节中。整个习题设计部分,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此时学生的视野已不尽限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而是扩展到研究分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的拓展性提问,使学生思维发散,联系实际,运用规律,并自然引出以后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117——P119页复习、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页T1-4。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

  一、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教学步骤: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

  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又与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更分数的约分、通分的依据,也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所具有的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质疑——探索——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及渗透事物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张,彩色笔

  四、说教学方法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导入、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自主探究”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五、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以下五步教学环节:

  1、创境设疑: 回顾旧知,引发思考

  2、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发现规律

  3、交流归纳:揭示规律,巩固深化

  4、分层精练:多层练习,多元评价

  5、感悟延伸: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第一环节:创境设疑

  结合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创设分蛋糕的情景,妈妈分得公平吗?课始便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始。鼓励学生当小法官,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后面的联想和猜想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通过折纸、涂色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非常具体、真切的感知,为探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提供认知基础。教师通过五个有层次的问题,分层质疑,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尽量地关注到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逐步在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中初步理解并能简单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及时强调了0除外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交流归纳

  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探索与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通过质疑,借助知识的迁移,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四环节:分层精练

  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再一次的体验,感受,研究,同时也整节课的亮点之一,练习分层,评价分层,通过分层练习,关注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基本练习让90%的同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综合练习让80%的同学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拓展练习则留到课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讨论交流中、知识的沉淀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环节:感悟延伸

  通过小结、反思,查漏补缺,学生在交流收获、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的回顾和认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总之,本节课教学坚持了“学生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的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质疑延伸,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

  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摸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请学生根据提示来研究长方体的面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学生反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能回答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展示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同学们刚才合作的非常认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学生研究

  挑学生反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那么,这些同学研究的对不对呢?

  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研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研究、反馈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同学给三条棱起名字

  教师总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

  出示自学提纲:

  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

  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挑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

  (三)、反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顾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说明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它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学情分析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并且结合本校的科研课题,更好的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特点,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课题进行进一步说明。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首先让学生看两则公司的招聘广告(出示),然后引出一个人想应聘,但不知该选择哪一家?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起来帮帮他。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的同时,教师出示两份公司员工工资表,(出示)再让学生们帮忙选择?并谈谈理由?我想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试着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中位数——一般水平)教师适时鼓励并引出课题——众数(集中情况)

  第二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两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

  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出示)选择了两班同学英语听写竞赛的成绩,其中第一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二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在分析比较中体验,应用众数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123页,做一做。通过对五年一班同学视力统计表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在生活中应用众数。

  第四环节:回归生活,体验应用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有关均码的介绍,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众数(集中情况)

  平均数(整体情况)

  中位数(一般情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学习了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猜测、试验、统计与探索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用语言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不同可能性。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富有好胜心理,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数学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是由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法上,我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为主,游戏互动形式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法上采用: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助探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启发诱导,探究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小结归纳,拓展新知;布置作业,内化新知。

  1.情景引入、导入新知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吗?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并提问:在传花的过程中你能确定花会传到谁的手中吗?总结这是一种不确定事件,在数学上也称为可能性事件,引出课题《可能性》。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新课讲授做好铺垫。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老师创设与学生抽卡片的游戏,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提问:如果先让小明抽,他会抽到什么节目呢?学生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小明抽完还剩两张,接下来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小丽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不可能是跳舞,小雪一定抽到唱歌。老师顺势讲授对于确定的事件我们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对于不确定事件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摸一摸两个盒子里面的棋子,并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预设学生回答:一号盒子摸出来一定是红色棋子,不可能是其他颜色和二号盒子可能是不同颜色的棋子,接着询问学生在二号的盒子里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通过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二:认识可能性大小从摸棋子活动中引出可能性也有大小,老师继续提问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让学生进行活动同桌两个人互相摸一摸:一盒子里有9个红色和1个黄色的的球,另一个盒子是1个红色和9个黄色的球,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完成表格。并相互说说彼此的发现。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及时知道。学生完成后展示表格发现第一次红色球次数多,第二次黄色球次数多,提出疑问:可能性的大小是不是与数量多少有关呢?最后老师学生一起总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的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和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知识的乐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强化训练,巩固新知这个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罗列事件发生可能性结果的基础性练习,接着继续出示一些综合性题目,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4.小结归纳,拓展新知我会引导学生知识梳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同桌交流汇报的形式完成小结环节。学生在小结中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5.布置作业,内化新知基于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在下课之后呢,我会布置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可能性事件的实例并于下节课交流自己的成果,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方法参与本节课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条理清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接受新知。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用估算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师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教学准备:

  天平、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也是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展示,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预学——互学——评学,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独立自学

  预学: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81页第一、二两段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把的等式叫方程;用“ ”表示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可以用表示一般的等式;请举几个等式的例子;

  2、能说出方程4x=24,x+1=3的解吗?试一试;

  3、79页例1第(2)题我们所列的方程是:能估算出这道方程的解,从而解答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1、2两个问题都来源于教材,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解决。第3个问题让学生会感到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后面即将学习的知识必然引起重视,同时也产生了学好新知再来解决困难的浓厚兴趣,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合作互学

  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把手中的天平调到平衡状态,在天平两端放置不同的物品,什么时候天平可以平衡?(平衡状态下的天平可以用等式表示)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左端放入一个砝码,天平还平衡吗?怎样做天平才能平衡呢?如果把放入左边的砝码拿掉,又有什么发现呢?

  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

  2、归纳:

  等式的性质1

  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为:

  能举例验证吗?(可举具体数字的例子验证)

  【继续探究】: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左端放入与左端一样的砝码若干个,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如果把放入天平左端的砝码拿掉,又有什么发现呢?

  1、发现的规律是:

  2、类比等式的性质1,可以归纳:

  等式的性质2

  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为:

  能举例验证吗?(可举具体数字的例子验证)

  3、【知识延伸】等式除了以上两条性质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性质。

  (1)对称性:等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位置,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 a=b那么b=a 。

  (2)传递性:如果a=b,且b=c,那么a=c。

  设计意图:我设计了探究天平平衡规律实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实验步骤并动手操作,在增减重物的过程中认识、归纳天平的平衡规律,让学生汇报实验步骤与结论,并用数字等式的形式表现实验结果,进而共同归纳出等式的性质1.在探究等式的性质2时,我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出问题:如果将性质1中的“加”改为“乘”、“减”改为“除以”,结果还会相等吗?让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天平实验和数字等式实例变形进行验证,再得出等式的性质2.按照这样的设计,学生必然会充分地参与到探究等式性质的活动中来,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动手操作、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又增强了设计实验、类比猜想、归纳建模的学习能力,同时获得的知识也必然印象更深。

  (三)展示竞学

  1、若X=Y,则下列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请指明依据等式的哪条性质?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X+ 5=Y+ 5(2)X-= Y-

  2、如果3x=2x+5,那么3x+______=5;根据等式性质

  变式1、如果a-3=b-2,那么a+1=_________;根据等式性质

  变式2、从3x+2=3y+2中,能不能得到x=y,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几道练习题主要是等式两条性质的基本运用,练习题的设计我遵循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的要求,符合七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年龄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享受到运用新知可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愉悦感。

  (四)精讲导学

  精讲例题:阅读理解题:下面是小明将等式3x-2=2x-2变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精讲展示竞学部分学生可能有疑惑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等式两条性质运用的条件,设计的变式训练由易到难,目的是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另外还有一个阅读理解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提醒自己在运用时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并加深对等式的两条性质的理解;

  (五)小结评学

  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在本节课上有哪些收获?二是你还有哪些疑惑?主要是鼓励学生能畅所欲言,使知识得到深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和学习小组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以及荣誉感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检测固学

  1、下列等式的变形中,不正确的是()。

  A.若x=y,则x+5=y+5

  B.若(a≠0),则x=y

  C.若-3x=-3y,则x=y

  D.若mx=my,则x=y

  2、若,则a=___;若(c2+1)x=2(c2+1),则x=____。

  3、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结果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及如何变形得到的?

  (1)若2x-4=5,则2x=5+,根据等式的性质

  (2)若4x=3x-6,则4x+ =-6,根据等式的性质

  (3)如果x=5,那么x=________;根据等式性质

  (4)如果0.5m=2n,那么n=_______;根据等式性质

  (5)如果-2x=6,那么x=________.根据等式性质

  4、若b=3a+6,c=3,且b=c求a的值;

  变式:若b=3a+6, c=a,且b=c求a的值;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多样化的练习题,尤其是“变式练习”进一步强化技能,提高能力,加深对等式的两条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4、考考你,下面的题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答案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用计算器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流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然后老师揭示课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的这种优点探索规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1÷11=0.09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

  hellip;…的循环节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再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内化规律。

  1、独立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4题,并观察这一组算式的规律,写出其他答案,在集体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3、这样通过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学生的感性认识旧会产生一个飞跃,借助于数学语言,便能总结归纳出规律。并能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四)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 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使学生能自主创编出一些简单、新颖的 方法。

  (2)学生能熟练地掌握 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 ,以发展学生的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体验 这一系列的创新学习过程和乐趣。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创新,充分体现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精神,明白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对技术动作的认识、思维、形成等发展规律,设计了"引导学练—质疑解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五个阶段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引导学练:(2~3分钟)

  我通过语言、问题等形式引出学习内容,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以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设计:

  (1)教师提问题,陈述教学目标。

  (2)编制学练小组。

  (3)学练小组讨论学练目标步骤。

  2. 质疑解难(10分钟)

  这阶段,我根据各小组的学练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质疑解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练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学练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以及学练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观察,对问题进行一一讲解、示范,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既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又能通过观察、思维、讨论等形式,强化其学练技能,还能使学生心理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内部矛盾,进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技能能力。

  3. 自主探究(15分钟)

  本阶段,首先通过语言激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再按预定的活动设计方案及情境,让依据学习目标,自我组织、自我练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进行尝试性体验学练活动。对于自我探究有困难的小组,在帮助和点拨的同时给予鼓励,引导他们自我寻找问题答案,以增强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质疑解难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验证,是对其探究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巩固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5、总结归纳(2~3分钟)

  这一环节是"自主学练—合作应用"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以此检验"自主学练—合作应用"的结果。教师首先组织开展小组交流,让各小组陈述学练活动的情况,学练效果如何?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样的希望?促进小组间的了解,发展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再由教师评价总结,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针对教学目标主要是肯定学生的学练结果,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个例题、试一试、练一练。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

  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

  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所以学好它为以后做良好铺垫。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难点:小数位数的确定。而解决难点的关键:应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

  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熟练,有个别学生对表内乘法都有问题。

  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第一步,按整数算出乘积这部分应该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但对于为什么要在乘得的积上点上小数点感到困惑,所以,这一课一定要把这点讲清楚,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都能感知到最后一步一定要点小数点。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

  的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

  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难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是让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

  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算法可能有这几种:(1)根据意义计算:0.8+0.8+0.8=2.4元:(2)先化0.8元=8角,再用8×3=24角=2.4元,(3)0.8×3=2.4;(4)用竖式计算,但对位不准确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者指名说,教师板书。①②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种可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指导并板书正确的竖式写法。竖式完成后,让学生看着竖式,说说0.8×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然后问学生: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位数相同。)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接着出示问题(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提示用加法算注意对位。组织交流乘法的算法,小组交流: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趁热打铁: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2、完成“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和验证,自主得出计算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做

  法效果好得多。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0.18×5的积是多少,0.90是否可以化简,化简的结果是多少,化简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全体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化简问题。

  2、指导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题让学生从各题的数学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交际总结方法,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2-22

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02-20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06-24

统计五年级的数学说课稿02-06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9-08

五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02-25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五年级数学《折纸》说课稿08-09

《分数的意义》数学五年级说课稿07-12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