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11-30 18:09: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1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17篇)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

  (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分析

  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对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在不存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捕捉到受其影响的不少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可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大家一定看过《封神榜》,请大家说说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2、教授新课

  (1)西周的建立

  教师:周朝改革了周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成。并在中国历史年代尺上画上西周起讫时间段。

  (2)分封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二自然段,观察西周形势图,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教师提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通过读图、学生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宗法制

  投影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

  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提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又以什么形式来体现呢?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阅读P70第三自然段,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尝试用形象的图示表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

  讨论:西周的等级制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画图形象揭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礼乐制

  投影有关“鼎”、“编钟”的图片(并伴奏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教师结合图片补充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强调礼乐制度的作用。

  评一评:哪一组活动效果好?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P71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欣赏音乐。当代音乐与周朝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哪些不同?

  2、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积极的、消极的)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图片和音乐伴奏,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周朝的礼乐制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助学生对礼乐制的理解。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共同探索,学会通过个别现象去分析问题。

  3、小结新课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影响的“礼乐文明”。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商人的地位变了》。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知识小结,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环节

  1、教学思路:本课教学落实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内容,运用模拟历史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富商的“牛气冲天”,理解西欧各国君主“力排众议,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体会贵族”无力回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尴尬,,感受农民做牛做马的无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

  2、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出示问题:西欧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新产品。还促使整个社会的阶层、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在师生讨论中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多媒体导入莎士比亚著名小说《威尼斯商人》;让学生谈谈书中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及小说、剧本对商人怎样的态度?

  多媒体提供任务情景后问:国王欠富格尔巨额钱款没有及时归,请你扮演16世纪欧洲的富商富格尔,要写了一封信给国王讨还欠款。写好后要求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把信读出来?然后回答为什么能用这种语气?

  出示材料:英国、法国和中国对工商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学生回答:

  1、不同的商业政策对商人的地位有什么影响?

  2、商人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商业政策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

  商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营方式的变化

  政治地位的变化

  经济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并回答。

  学生思考后写信,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归纳,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观看表演并体会贵族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感悟农民地位的变化,自由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和共同进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出示阅读卡内容没落的贵族。

  要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女房东和贵族太太。

  出示一则歌谣。

  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小结

  板书三变的内容。问:

  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

  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解题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查缺补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变

  2、贵族地位的变化

  3、农民地位的变化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4、社会结构的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开拓思维。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过程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为实现教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通过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景,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播放《五四回声》的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

  这个环节以小组竞赛、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 1917 1919 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我引导学生从口号入手屏幕给出四个选项,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理由是: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外争国权”是向谁争?争哪些国权?“内惩国贼”是惩处哪些卖国贼?他们代表哪个阶级?通过层层设问,学生逐渐明白五四运动的性质,即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由于八年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性认识上是不足的,所以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新”。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突出了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个重点。

  在抢答探究中,老师会通过链接一些图片资料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说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那么即兴演讲就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3、即兴演讲真实体验。

  在学生了解了五四运动之后,我播放电影《我的1919》剪辑片断,在学生被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和感动时,我让学生开放思维、畅所欲言,进行即兴演讲,同时学生在自己渲染的爱国氛围和营造的真实场境中体验历史。为下面感悟历史,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4、迁移拓展情感升华。

  当学生还处于激昂的情绪中时,通过设问:五四运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生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四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

  老师先现身说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我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育工作中去,爱岗敬业,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贡献我的青春和力量。”并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和自身情况谈感想,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后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策划一期主题班会,从而将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我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的。

  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设疑导学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中参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占有有效资料和信息,以解读者、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历史,变被动的“听课”、“接受”为主动的“感知”、“建构”、“体验”、“探究”。

  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从“体验、探究”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历史,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历史,在感受和交流中学历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能用历史视角来审视现实的眼睛,有一个能用历史思维来思考现实的头脑。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 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

  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的内容,也是中考中涉及的非常重要的考点之一。本课由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全民族的抗战”两目联系起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我今天所讲的是第一课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节课所涉及的教材主要分析了日本侵华的原因与过程及在侵华过程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让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激起义愤,为下节课“全民族的抗战”打下伏笔,且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

  ①初二学生对抗日战争是已有所知,但又知之不深。大多数学生是通过电影、电视对日本侵华战争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和模糊的认识。

  ②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讲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因而,对有关本课抗日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问题不大;但对于某些具体史实的深层分析,可能会有点难度,如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等。

  ③初二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偏重形象思维;有朴素的爱憎感,可塑性较大;对历史现象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把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作为本课的重点。因为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也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凶残的本质。二者都是抗战的关键知识点,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理解水平,所以我将批驳日本美化侵略的荒谬言论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与教法

  有鉴于此,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学情,我采用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展、在探索中提高。具体方法有课前导学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同时,让他们掌握比较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体验性学习法、反思性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暴行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学生就会在“动”中感悟,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造性潜能。

  教师准备:根据教学过程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史料、地图、图片、音视频材料。

  2、课堂教学

  一堂有创造力的课才会展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而教学程序的合理安排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问:此歌曲的背景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音乐对人有激励作用,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在积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础,激起爱国主义热情)

  阅读本课导言,点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通过阅读,了解了从九一八事变起,日本侵占大半个中国的史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合作探究,研析重点

  让学生自习第一自然段,设问:为什么日本会把矛头指向中国?在此以前日本对中国发动过战争吗?(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证明了日本的贪婪和中国的软弱可欺)

  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增加感性认识)

  阅读课本内容,设问: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的方法看上去一样吗?是偶然吗?(采用对比的手法,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突出重点)

  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也是本课的重点。

  播放黑白默片《南京大屠杀》片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历史,了解真相,增强情感)

  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铁一般的史实,展现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互动释疑,突破难点。

  怎么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是本课的难点。

  看课本活动题,让学生讨论:“难道战争真的是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吗?”日本国内有一部分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认为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怎么看?请展示你们所收集到的证据。

  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讲台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并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收集历史材料的能力;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我展示,使他们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我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照片,并归纳总结。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7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效果预期、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包括: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三个子目。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了解,八年级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方法,已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影视文学作品、网络等途径初步了解了日军侵华、中华民族抗日的史实,但他们知识经验都有不足,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必然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与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为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定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利用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图表归纳法、史料分析法、自我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我准备采用“四环达标”的教学模式,分为“诊断导入,合作学习,个性展示,反馈拓展”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诊断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凄凉悲怆的氛围。

  ①先复习诊断上节课的知识。

  ②检测后,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资料、配背景音乐《松花江上》,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有何感受?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用凄惨的画面、悲怆的歌声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此环节我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

  设置基础性问题,难度不大,面向全体学生,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待完成后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互补与完善。抽查一个小组在投影仪上展示,全班内分享学习成果,使基础知识得到强化与巩固,这一平台的搭建,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落实了基础知识,凸显同伴互学互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紧扣本课的重点难点,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有了课前收集和整理史料的准备和第一阶段学习的铺垫,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讨论交流中,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个性得到张扬,本课的重点难点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得到进一步落实,既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增强了“论从史出”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联系性,达到知识的内化。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不断巡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环节:个性展示

  由各小组展示相应的内容。学生通过讲述史实,置身其中,感受、体味历史;置身其外,分析史实,领悟、发现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其展示做及时评价,并做相应点拨,以求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之后,以图说史,分为“国之危难篇,民之坚强篇,国之大幸篇”三个篇目,再现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中的精彩画面,配以简单解说词、播放背景音乐《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反馈拓展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四步:

  1、知识回顾

  先由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教师进行补充,用一首新编小调进行归纳总结,利于学生记忆。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知识链,强化基础。

  2、反馈拓展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本课重点难点入手,选取历年与本课题有关且有代表性的中考试题,并进行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拓展。(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教师批改组长的练习,组长批改组员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总结收获

  由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收获,深化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而奋斗”的认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促进新知和方法的内化。

  4、课堂小结

  出示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提出“国耻永不忘,民族当自强”,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中结束本课的教学,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课堂虽然结束,可历史学习仍在继续…

  课外延伸

  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推荐了影片、书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效果预期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有效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课堂比较沉闷,那么应当确保本课基本史实的掌握,教师多设置几个台阶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成目标;如果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比较感兴趣,在完成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把历史的思想方法引向深处。

  六、目标达成

  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情况各异,通过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学习。对于待优生,首先抓好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在组长的帮助下,达到预设的基本目标。对于优秀生,则应指导探讨研究,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对于特优生,让他们完成自身学习任务后,再指导帮助待优生达成目标,则还应设置拓展延伸问题予以探究,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适当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

  七、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回顾本堂课,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教学设计上重视学习过程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点,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在本主题中是学习的重点,同时在知识的关联中上承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下启本主题的学习内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子目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安排了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个子目间的关系是:“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分别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介绍。

  重点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的会召开及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

  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在兴趣上对历史与社会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在思维方面,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自我探究意识强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记忆方面,对刺激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历史新课标中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历史教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的统一。在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与“阅读法”、“讲授法”、“列表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充分利用。学法主要以“探究合作”为主,通过自学辩论、会场模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时政导入法(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唱读讲传”活动吗?

  生:参加过。

  师:会唱红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唱首红歌,考考大家,好吗?

  生:好!

  师:选唱《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目的:紧扣时政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间接告诉同学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并懂得从歌曲、图片等资源中捕捉历史信息。

  新课教学:

  (一)阅读感知构建网络(3分钟)

  设计目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本课知识要点。在初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图说历史“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7分钟)

  用投影仪打出邓小平的头像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邓小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复出的?

  邓小平的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小试牛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分钟)

  形式:辩论赛

  正方:“两个凡是”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反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结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将信息用在自己的辩论中,懂得举证。在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前提下,懂得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就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四)情景再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分钟)

  形式:模拟会场

  设计目的:创设会场情景,将“死”的历史“活”起来,一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用会议报告的形式呈现,二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借会后的讨论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进而达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列表对比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的伟大转折点。(3分钟)

  结束新课:信息反馈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3分钟)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9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

  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x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x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1

  一、 概说:

  英中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英中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英中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英中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英中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英中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英中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英中战争

  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英中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英中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英中战争爆发原因的几组图片上的问题,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过逐步推想,深化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强出兵中国的真正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讨论,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英中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英中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

  1、导入:归纳旧知识导入,由温故而知新

  2、探究(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英中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图片旁边提供的材料,然后让他们看图说史,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英中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英中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英中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英中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英中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英中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和第二次英中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通过连线题,让学生了解各条约的内容。

  过渡:第一次英中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英中战争呢?进入下一个"二次英中战争"."第二次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英中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英中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英中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小结:结合板书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提供给同学们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生活的变化》。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主要讲述了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下,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本课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

  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对变化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 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大胆的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19世纪末的宜宾婚礼与20世纪初的上海婚礼进行对比描写,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老师补充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过程中,始终融入宜宾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正确认识这些变化。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采纳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学法

  教法是前提,学法是关键,本课将主要采纳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课设计:吴老太爷之死。

  把矛盾《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到上海的精彩片段作为导入,并提出问题:

  吴老太爷所见到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平常,为什么他会深受刺激,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点出是因为上海的变化与他自己生活的世界相差太大,以至于他受不了这种刺激最后脑溢血而亡。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

  (二)、新课教学

  1、那一场传统婚礼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向学生讲述一场19世纪末,我的曾祖父的的婚礼。通过三个镜头引导学生去感知19世纪末的社会生活。

  镜头一:宾朋

  通过镜头一宾朋,引导学生了解19世纪末中国老百姓的交通、发型、服饰,礼仪、称呼等,为学生描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发生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做好铺垫。

  镜头二:迎亲

  通过镜头二在宜宾潼关码头迎亲,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后,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引发了我国交通工具的改变,但宜宾由于地处内地所受影响较小,交通工具变化大不,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

  镜头三:拜堂

  通过镜头三拜堂,引导学生感知新娘的心理和旧的拜堂仪式,使学生了解旧的社会婚俗及旧的封建礼教给青年男女带来的伤害。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冲击旧的封建制度、改变封建习俗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感知了这场婚礼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组镜头主要从交通,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体现了19世纪末宜宾的社会生活状态。宜宾仅仅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以点到面映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风貌。

  设计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轻松愉悦地方式感知19世纪末中国社会风貌。

  过渡: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历史进入到1919年的黄家大院:留着短发、读着电报的曾祖父将带着曾祖母赴上海参加女儿的婚礼。

  设计目的:由于本课重点是体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且这些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为了给后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做铺垫。

  提问:曾祖父、曾祖母去上海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上海?并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由于课本没有涉及到宜宾乡土历史,因此,我将给学生补充有关宜宾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还原历史的能力。

  2、那一场西式婚礼

  小组合作: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教师补充材料,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将会发生的有趣故事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组如下:

  第一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赴上海后在街上的所见所感;

  第二小组:请合理想象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在婚礼上的所见所感。

  要求:想象的形式不限(漫画、即兴表演、微型小说等都可),准备时间6分钟,展示时间8分钟。每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随意提问,由展示小组解决问题,如学生不能解决可求助老师。

  为了使学生的设计更完整的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学生普遍容易遗漏的关于商务印书馆、照相等文化生活变化的内容,我将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准备进行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展示,我将给予积极地评价,对展示精彩的学生及时鼓励,对出现错误的学生,也在充分肯定后,给予纠正。

  设计目的:为达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突破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方案策划、思维创新能力,也为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总结过渡: 19世纪末的中国,人们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敬爱天地君亲师,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但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归纳:

  设计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提问过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

  合作探究一: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后,我将主要总结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先进中国人坚持不懈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武力的方式直接打击封建制度,直接改变了一些社会的习俗)

  预设: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归纳,我将出示已准备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出以上两结论。

  设计目的:为突破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合作探究二:

  提问:请结合书本知识和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应该肯定,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中国与世界,城市与农村,内陆城市与沿海发达城市如宜宾与上海相比差距很远,说明变化有限。

  过渡:今天,宜宾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找不出一百年前那些落后的影子,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宜宾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宜宾与沿海先进地区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在530万宜宾儿女昂首挺进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今天,作为学生的你们,可以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做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将展示我校09级学生葛依伦的作文:《我人生的梦想》,在这篇文章里,他深情地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渴望……有一天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用我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把宜宾建设得更美好!

  最后我将这样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有努力学习的冲动和热情,我们就一定能放飞自己的梦想!

  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认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也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粗浅设想,谢谢各位耐心的倾听,感谢各位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谢谢!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祖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为此,课程标准选择少数民族分布的内容,使学生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习目标

  1.认识伟大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认识祖国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国分布的位置。

  3.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应该是一律平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音乐舞蹈乐器、、节日、习俗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间如何和睦相处。

  三、说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资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识图、歌曲播放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我中华》、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祖国政区挂图、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赫哲族、满族、朝鲜族)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问:喜欢宋祖英的歌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她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配图播放歌曲)这首歌好听吗?听完这首歌你记住了什么?

  师:歌中把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喻成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那么你们知道中国这个大家庭有多少人口吗?汉族人口有多少?

  板书:56个民族13亿汉约12亿

  师: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相处的怎么样呢?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吗?

  课件:和睦的家庭

  板书课题: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课题明确题意

  解题: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吗?

  学生活动1

  小组小声交流:你怎样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板书:平等友爱团结互助

  (2)引导提问突出重点

  学生活动2

  围绕课题提问题:你想了解有关“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问题?

  板书:服饰美食节日歌舞民居风俗

  课件出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话题三少数民族有哪些美食?

  话题四少数民族的住房和我们一样吗?

  话题五少数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乐?

  话题六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

  (3)合作探究教师参与

  学生活动3

  选择自己小组喜爱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4)畅谈汇报深化扩展

  学生活动4各小组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畅谈汇报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他们分布在哪些省?

  板书:蒙维傣壮赫哲满鲜

  学生活动5趣味识图(出示中国政区图)

  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贴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

  (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满族、朝鲜族)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畅谈不同民族的服饰。

  傣族: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窄袖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银腰带统裙长至脚踝,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围”之美,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师: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师:同学们愿意欣赏这些漂亮的民族服装吗?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5

  说教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还可以通过一些记录片了解这段历史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说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

  说教法学法:

  主要通过分析材料法、问题研讨法,让学生树论从史出观点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命运多劫的母亲,长期的灾难让她一贫如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地痞流氓也不断地欺负、凌辱她,母亲每日以泪洗面,忍辱负重。

  后来她有了几个令她骄傲自豪的儿子。大儿子智慧勇敢,赶走了地痞流氓,母亲过上了安定舒心的日子。小儿子聪明善于经营,几年时间他们就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周围的人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原来门可罗雀的家变得门庭若市,母亲的脸上终于绽放出花一般灿烂的笑容。

  假如这位母亲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她的两个儿子是谁?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阅读课本38—41页,完成以下问题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目的、方式、意义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心环节、作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特点、作用

  四、共同研讨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1、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改革的原因)

  2、改革的目的

  材料: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思考:这段顺口溜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3、改革的排头兵:出示图片

  内容: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那样,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这个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4、改革的方式

  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5、改革后的变化:

  材料一:小岗大包干(gān)后,1979年一年生产的粮食等于大包干前五年的总和,生产的油料等于前20年的总和,23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还吃救济粮,而那年一下交了2.5万斤粮食。

  材料二: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思考:改革后的农村有什么变化?

  6、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对比改革前后的农村,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案例一

  1956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案例二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两案例反映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2、改革的措施

  材料:现行体制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也谈不上活力的境地,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

  ---1984福建55名国有企业厂长和经理的“请给我们“松绑”呼呼书

  思考: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学习中,不管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课堂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一大二公”的集体生产;乡镇企业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六、教学反思

  优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遵循兴趣教学的原则,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

  2、顺口溜和民间歌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学生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勇气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1、 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通过博览群书,网上阅读等方式给自己补充营养。

  2、 多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让他们多给自己教学与指导。

  3、 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大胆的尝试教学改革。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专业素质将会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6

  一、教材结构分析

  这是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的第四框内容,“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分析

  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但初二的学生,处在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故事等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经过一个半学期《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分析、综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三、教学分析

  这节课我从三个板快进行教学,分别是郑和下西洋、面临的挑战、以史为镜。

  [郑和下西洋]:本节课的主题是“来自海上的挑战”,而且还有《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的论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我没有具体展开,主要是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册,获取自己所需答案。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

  [面临的挑战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礼教明清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础上比较同一时期,西方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上的小故事、图片等内容,列举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在科技、领土、经济等领域带来那些挑战,并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段历史背景。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科技、领土以及经济等领域列举明清时期中国面临挑战的史实。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演绎法比较陌生,无法准确的对史实进行归纳、整理。因此,我把此题改为归纳法,先说史实,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些史实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利于被学生接受。

  [以史为镜]: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拓展,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分析现实,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果、影响等论述的过多,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多。

  2、这次开课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动,来的同行比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课,所以比较拥挤,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面比较狭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学生回答),阻碍了许多学生发挥的机会。

  3、借班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学设计相对比较死板。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少。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篇17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二《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36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第1周至第10周讲授第1课鸦片战争至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1、 12周复习、中段考

  第13周至18周讲授第11课北伐战争至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9、20周复习、期末考试、评卷。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最新一年初中历史八年级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11-25

历史人教版历史说课稿03-01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06-15

八年级历史上册的说课稿06-16

八年级历史《北伐战争》说课稿06-11

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09-14

高一历史说课稿06-11

历史《难忘九一八》说课稿06-14

初中历史说课稿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