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该课文是神话故事题材。主要写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辟天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会认“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主要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由师生谈话聊神话故事导入《盘古开天地》。这里我选取了三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神话故事:1。嫦娥奔月2。后羿射日3。女娲补天,由这三个神话故事为由,引入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1、基础性读,解决字词。
由于课前已经布置过预习作业,所以课堂上教师直接呈现重点字词,先请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掌握本课重点字词,采用点名读与齐读的方式。在读的时候提醒学生关注“血”这个字,是多音字,并引出另一个读音“xie”。在呈现的词语中引出重点词“混沌”,将其带入课文中的句子中去理解,“混沌”是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从而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原因。
2、建构性读
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分成“盘古开天地前,盘古开天地时和盘古开天地后”三部分内容,并尝试各用一个词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盘古开天地前:混沌一片;盘古开天地时:抡斧劈;盘古开天地后:创造宇宙。最后将三个词串一起,简要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盘古开天地前宇宙混沌一片,然后盘古抡起大斧劈向黑暗,最后牺牲身体创造了宇宙。(通过这些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习得性阅读
重点阅读课文描写“盘古开天地时”的两个段落,请学生从老师提供的4个词语中(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天长地久、开天辟地)中挑选两个合适的词送到相应的段落中。第二自然段可以用开天辟地,第三自然段用顶天立地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并引出神话故事的结构很简单,一个段落就可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故事。
接下来重点品味语句,先品活。请学生仔细阅读描写盘古开天地时的两个自然段,并划出具体描写盘古开天地的语句,和圈出相应的动词,品味这些动词,并请学生模仿盘古开天地的动作,边模仿动作边朗读语句,感受盘古开天地时的动作,并感受课文中描写盘古开天地的“动作活”。
再品神,请学生在刚才呈现的描写盘古开天地时的两个自然段中找出盘古开天地后所出现的“神奇”变化,并读一读,小组内讨论交流下神奇在何处。通过这两句描写变化神奇的句子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重点理解:“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感受天地形成的神奇,并找出该句句子中的四对反义词,了解这种对对子的语句,再联系本册前面学过的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感受品味中国文化的奇妙之处。最后回味整读,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并推荐好书《中国神话故事》,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渔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翠鸟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小结学法,学生自读,交流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翠鸟的美;
2、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图画创设情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指导朗读第一段,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全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首先,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图,让学生说一说翠鸟的外形,感受翠鸟的外形美。然后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最后,指导朗读,练习背诵,小结学法。(本教学环节通过图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学习2–3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2–3自然段,老师相机引导学习佳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写鱼儿,苇秆,水波的作用。然后朗读2–3自然段。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习4–5自然段学生默读4–5自然段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交流。如: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和思活动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在图画本上画一幅画。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说教材
现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少年王冕》,来谈谈我个人在课堂互动方面的感想。设计教案时我力争体现如下理念: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中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二、重视朗读情境的创设,在多样性的朗读感悟中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三、重视思想情感的感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学生情感的互动。
因此,我主要遵循以上理念来设计这堂课。
说理念
一、在逐层的问题中,实现互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不应该让教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此时,问题是显得如此重要。
课文描写少年王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人格魅力:一是他的孝顺母亲,二是他的勤奋好学。对此,我做如下设计:
在教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是从文本出发,在母亲对王冕说的一段话中,让学生思考母亲当时的心情如何;再让学生感悟面对母亲的决定,王冕是如何回答的;在他的回答中让学生思考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在这一层层的问题中揭示少年王冕对母亲的孝顺,从这一点出发,再回到文本,让学生找表示王冕孝顺这一方面的语句,从而来更加深入地感悟他的孝顺。另一方面,我以一个贴近学生想象思考的问题:一般的孩子等牛吃饱了你觉得他会做什么?来引出王冕是如何做的,从中你感受到王冕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逐步地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清晰地呈现少年王冕的形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要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二、在多样的朗读中,实现互动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于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光看,光理解,光分析,不读,是不会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的。要学得充实,学得深刻,课堂上多样的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了多样性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配合读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感悟文中所要传达的、学生需要理解的感情。如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的不舍与无奈,在读中体会王冕的懂事孝顺,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在读中体会王冕的善于观察,在读中体会王冕的自信,等等。因此,整堂课,通过朗读,学生从文本中清晰地感受少年王冕的形象,认识到他的孝顺懂事,体悟到他的勤奋好学,从而对照自己,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敬意,促使自己也向王冕靠拢,达到让学生在这种读的互动中,悟情,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达到文本和学生互动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互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因此在对课文情感的深入感悟中,我主要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学生内心将有什么样的感受,把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也就能很好的达到这种情感上的互动了。因此,我在学了课文的内容之后,以:“作为同时少年的你们,此时有什么话想对王冕说”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互动。
理想课堂是学生的梦想之旅,在这里,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赢得效率;在这里,他们学会朗读,学会感受,不断地生长梦想,满怀激情地与书本拥抱;在这里,他们敞开心灵,放飞梦想,畅所欲言。教学,从互动开始!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二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图文结合自画像的训练。教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我的自画像》的文与图。小作者抓住特点,为自己画了一幅画图,描述了画中的自己,还有条有理的写了自己的身材、长相、表情、性格和爱好。例文语言通顺,用词准确,富有情趣,很适合学生模仿。第二部分点名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习作要达到以下目标: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2、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
3、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
三、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写作能力较低,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人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因此,本次习作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难点是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写出个性特征。
四、说教学方法
谈话法、例文引导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本插图投影片。
2、例文录音。
3、用来画自画像的卡纸和小镜子。
4、好词语表。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作前指导
1、名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张名片,指导学生认识名片,知道名片的作用就是向别人介绍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老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热情。
2、读懂例文,学习写法
第一步学生自己读例文,并结合图说说你对杜小虎的印象。第二步你是从图或例文的哪些地方产生这样的印象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听。第三步请生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杜小虎同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长得瘦却很结实,老是笑眯眯的,性格活泼,喜欢读书。全文虽然简练却紧扣人物特点,颇具生活情趣。同学们不妨仿照例文的`写法想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
3、自画像,指导写作
怎样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呢?学生回报,教师引导,大家说的办法很好,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每一位同学都动手画一幅自画像,这可以让参观的老师很快就认识每一个人。怎样才能画得像自己呢?学生讨论后,总结观察方法:一个人物的外貌,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头发——脸——眼睛——鼻子——上身——下身——脚,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这样,人物外貌就清晰、有序。学生口述,说说你观察到的外貌特征是什么。学生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外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有重点地观察,有重点地描写。同学们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都说了出来,可老师觉得大家好像都差不多,人总有自己的特征,不可能长相都一样,不一样了就有区别了。怎样找到自己的特征呢?就是要抓住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众不同就是你的特征。这样,大家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哪儿跟别人不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体系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熔为一炉的。他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在此基础上学生画自画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及喜好。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画画水平不高,画的不像怎么办?没关系,可以在画的旁边写一段话,介绍一下自己,让人读了如见其人。除了可以描写自己的五官之外,你觉得还可以写什么,让人一看就了解你:原来是这个孩子呀!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还可以写身材、容貌、衣着、神态、表情等。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在写的时候,一定要写真实的自己,优点可以写,缺点也可以,写的内容要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学生写《我的自画像》。你觉得写哪些内容,能让别人记住你,最能反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你喜欢写哪些内容,就可以写下来。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有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于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都毫无用处———因此,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第二步下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步修改写作
同桌两人交流,修改习作。要求:
1、找出自己写的最成功的地方,读给同桌听,让他听听这些语句是不是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并认真听取同桌的意见。
2、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不够合适,读给同桌听,两人共同修改。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努力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省教育学会给我们每位参赛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可以说科利亚的这只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现在还舍不得放下来。作为一名即将迈入中年的青年教师,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亲密接触,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从今天的课堂中走出来,我的心里满是激动,既是为了采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是为了从参赛中走来的自己,无论成败与否,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里让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语文教学之旅。
执教《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亚的木匣》是编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但是《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学就无法凸现文本的特色,因此,把数字作为研读主线,作为切入口,充分利用这一因素,使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是我这节课教学例文上的一个亮点。围绕这一亮点,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堂课上首先抓住什么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知道除了木匣还有铁匣、竹匣、藤匣,甚至还可以引申为话匣子,抓住了匣子这个中心词提炼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匣子里有什么继而带着这个问题,去扣及文本,感知这只匣子在故事情节中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既抓住文本的数学知识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二、扎扎实实促发展。主要表现在识、悟、读、说、写五个方面,在识字词上,根据中年段的特点,我采取的是随文识字和词,把字放在句段中,读准并理解音形义,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冰鞋、斧子、手锯这几个词,在语境中读准,在语境中知道这些都是科利亚的小玩意,使学生在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羡慕、高兴、好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以语言为抓手,顺学而导,自然巧妙而又灵活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书上,对于整堂课而言,我处理了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初读,目标是读通顺,读懂匣子里面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读,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层次是细读,抓住描写埋和挖数字的句子去品读。整堂课就突出一个“读”字,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品人物,以读来悟道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朗朗读书声;其次课堂中我还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孩子去说去交流。比如从四年前妈妈从家门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后还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这组板书你看出了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算术的有用;科利亚四年前在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后还是走了十步却挖不到木匣,进而体会出人是在长大,步子在变大。这样一环一环让学生感悟出人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最后在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巩固识字教学的环节,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虽不像一、二年级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容忽视,绝不能认为中年段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写字。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还是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随着事物的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懂得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大家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也如此。但是由于孩子接触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所以对学情把握还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能与孩子们有更自然的磨合与交流,更关注孩子们课堂生成的细节,同时我还是会继续带着这只木匣回到绍兴,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卖木雕的少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卖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
1、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的描写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并运用四字词语。
2、根据教师补充的资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5-9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从标点符号、提示语中来掌握人物语言应怎样描写。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态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瀑布,激发兴趣
1、了解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①了解亚洲是第一大洲,非洲是第二大洲。去非洲旅行过的人说,到非洲一定要去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②读好大瀑布的名字。
③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出示课件)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它宽约1800米,最高处为100多米,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④谈自己的感受,先用自己的话来夸夸瀑布,再当作家来夸夸瀑布。并说一说这样夸的好处。
2、引出课题。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确名不虚传!可非洲之行给这位作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瀑布,而是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积累运用
1、自读课文,带着问题:为什么卖木雕的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处理生字。课文读过了,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或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3、学写“卖”字。
4、积累四字词语。
5、了解非洲木雕。(出示木雕图片及资料)
①木雕是非洲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多数民族都没有文字,所以,许多古老的神话都是靠木雕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表情刻画生动,世界各国人民都乐于收藏。
②积累词语。( )的木雕
③体会“琳琅满目”这个词语运用的`生动、恰当。
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走进少年,掌握学法
1、学习送木雕。
非洲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么有名,木雕栩栩如生,为什么最打动作者的却是卖木雕的少年?
2、学习卖木雕。
①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的句子。
②这一部分作者对少年进行了哪几方面的描写?(顺势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其中最主要的描写是?(语言)。
③出示:如果我把对少年的这几处描写改一改,你们看好不好?
坐凳的主人说:“买一个吧!”
那少年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那少年说:“您是中国人吧?”
(在这部分环节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的位置;二是要让学生掌握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还要注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等描写)
④了解少年为什么要急切想卖掉木雕。(出示资料,配乐:非洲贫穷落后,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1/3,每年有近200万儿童死于缺水。也许,对于这个少年来说,多卖掉一个象墩,就能多吃上几顿饱饭,多喝上一口干净的水。)
2、师生合作读描写少年的句子和作者的句子。
3、从朋友二字入手,了解中非友谊。(补充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周恩来总理曾三次访问非洲十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
(四)研读少年,情感升华
1、从开始急切地要卖掉木雕,到最后居然不要一分钱将木雕送给了作者(手指板书:卖和送)
2、来,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少年的内心(音乐起)写话练习。
(看着中国朋友带着遗憾离开了摊点,少年心想……)
(五)作业超市
1、课后请同学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位非洲少年。
2、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阅读《走进非洲》。
(六)板书设计
11、卖木雕的少年
卖
送
人物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做到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讲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本文是通过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李四光的好问善思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
4、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安排搜集有关“陨石,冰川”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5、教学时间:本课打算两课时完成。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难度不大,但要透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从中受到熏陶,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注意加强指导。
三、说教法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判乐趣。依据课标精神,我主要采用“质疑课题,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层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自读自悟,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四、说学法
依据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中我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式探究性学习为主,鼓励学生采用“读——思——练”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交流资料,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完成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可贵品质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第二课时重点说说我的教学程序。我的课堂教学分为以下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同学们,请你仔细的再看看课题,读读,在你的脑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学生交流,师梳理出以下问题:
1、大石头怪在哪里?
2、这块怪石头和李四光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舍弃以往较为繁琐复杂的导入方式,而是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的兴趣所在,找到整体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走进文本,认识怪石
“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是一块怎样的大石头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的有关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书,小组交流。
针对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探究学习。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的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久远;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都说明了大石头“真怪”。
(本环节,教师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巨石的怪异,接着教师出示课件,更是直观形象地将巨石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这块巨石,同时又是一块怪石,为下文李四光的提问埋下了伏笔。)
(三)抓住重点,感受人物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那么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本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
1、自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出李四光围绕巨石提出了哪些疑问?
首先我引导学生正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的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课时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也又进一步证明了石头的怪——来历不明。
由于这部分主要写的是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读的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表示疑问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李四光的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在读好的基础上,出示句子:“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让学生通过口头填空的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对人物的感受。)
(本环节,我主要以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相关的句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对话,重点思考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以问题带动思考,以读书促进思维,从而领悟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可贵品质。教师随机进行板书:勤思、善问)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 霍小付芳
2、那么李四光心中的疑惑到底解开了吗?又是怎么解开的呢?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李四光解决疑问的句子。
出示相关句子:“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让学生再来读读这几句,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许多年、直到……才”等,通过朗读体会,教师引导,李四光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时间长,一直没有放弃,直至找到答案,从而使学生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读、议中感受李四光那执著追求的科学钻研精神。教师板书:执着)
(四)交流感想,内化认识
1、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让我们再次回归课文整体,再次通过朗读感受李四光
的优秀品质。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以“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交流感想。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整体,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提升了对李四光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延伸,设计作业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内化所学内容,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倡多阅读,少做题的前提下,我依据课标精神,设计以下作业:
1、阅读有关李四光的故事。
2、办一份《走近李四光》的手抄报。
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不仅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了课内所学,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系统记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说教学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
“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
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均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丛林的住民为了掩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丛林饥荒、疾病盛行。它报告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亲昵的接洽,粉碎生态均衡将会给情况带来无法想像的劫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三、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计划丛林警示牌的情势让学生本身说一说本节课的劳绩。老师可得当先容有关生态均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存中没有细致生态均衡而受到大自然处罚的事例。课后网络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范畴,细致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差别内容的相互交织中,渗透排泄整合,开阔视野,得到当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本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各位评委老师道一声:"辛苦了!",因为你们历经了几个小时,为我们这些竞聘的老师进行指导。(站着)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本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说课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本学段属于第二学段,其目标是: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此外本学段目标与第一、三学段目标的不同之处是: (根据图说)
二、说教材
1、编排体例(根据图说)
2、编写特点: 1、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比如: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珍珠泉》文后,学习伙伴说“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浮现课文的情景,把语言文字符号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较好的方法。
2、围绕专题组织单元:从各主题单元的构成看,能围绕一个主题,从多方面选材,充实和丰富主题。如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结构是这样安排的,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课文从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等都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与延伸。
3、大量更新课文,题材丰富:
4、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与训练的.整合,本册教材继续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版块提前,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板块,则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扩充了内容,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5、图文并茂
6、内容解析与整合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中要注意继续保持、加强识字的兴趣,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效果,并做好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的结合。
另外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
2、阅读教学
比如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凭借。而读书却是这个主体中的重要语文实践活动。下面就简单谈谈读书教学中的注意问题。首先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与思结合的读应是轻声读,或者是默读,(三年级开始初步学会默读),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其次要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我们教学时可以在“思”的基础上,读促说,说促读,读说结合,相得益彰。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词、句训练。要重视理解、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3、口语交际教学 4、习作教学
4、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下册在第二组教材“环境保护”和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两个专
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环境调查和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按图上说)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好语文教材
教材做为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重点是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体,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我力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室
学生在较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教师除了要有学校统一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在教室里张贴学生书法、绘画作品等,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三、学校环境
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以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课外学习资源还有: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话题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安排了几篇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和文章,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辽阔祖国的迷人景色与地方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魅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自主读的.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读全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
三、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朗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谈谈自己喜欢的部分。
2、潜入海底,体验富饶
(1)研读第3~4自然段,潜水到神奇的海底,看看有哪些物产。(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西沙群岛的物产,用笔画下来。)
(2)引导合作学习:海底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全身披甲的大龙虾,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鱼。
(3)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四、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使课题得到进一步延伸,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积累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宇宙的另一边》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要求学生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想象的神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陈诗哥的一本儿童绘本《宇宙的另一边》的一部分内容。文章充分发挥想象,设想了宇宙的另一边和我们这一边完全相反的事情,激发了学生想象大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吁”这个生字,会写“淌、秘”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都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
3.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并能试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什么秘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都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是本课的重点。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并能试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什么秘密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感悟法。文章语言新奇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办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激发想象。
2.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发挥想象法。启迪学生联系生活,充分发挥想象,看看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新奇的事情会发生,开拓学生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导入
师: 在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什么?有像这边一样的国家、一样的城市、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孩子吗?那里的孩子怎么生活,怎么学习呢?那里的孩子会看见什么样的自然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吧。
板书:宇宙的另一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会写的字:淌 秘 密 栋 梯 铃 乘 绪 篇 越
会认的字:淌 秘 栋 吁 绪 篇
3.老师范读读课文,注意感情和节奏。学生跟读。
4.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课文是如何宇宙另一边的世界的呢?请试着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浩瀚的星空引发了“我”无限遐思,“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第二部分(6—9):“我”始终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想象宇宙另一边神奇的数学课堂。
第三部分(10—12):“我”向大家分享“我”的美好想象,大家 被宇宙另一边的世界迷住了。
四、认真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解答彼此的
疑问。
1.这个“秘密”真的是星光告诉“我”的吗?是什么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
这个“秘密”不是星光告诉“我”的,而是“我”看着浩瀚的星空,感觉宇宙是那样的`广袤而神秘,从而引发了“我”对宇宙的无限遐想。
2.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里的倒影指的是什么?(PPT出示倒影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倒影的意思)
“倒影”是指倒立的影子。它与景物自身总是相反的。所以宇宙另一边的世界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与“我”这边的真实世界是相反的、相对的。
3.你觉得在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与这边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预设:
师:通过读前文我们知道宇宙另一边有和我们一样的世界,但是那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和我们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相反,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奇妙的事情发生?
生1:在宇宙这的一边,候鸟要飞去南方过冬,在宇宙的另一边,候鸟都得飞去北方过冬。
生2:在宇宙的这一边,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在宇宙的另一边,大树迈开腿到处跑,喜欢呆在哪里就呆在哪里……
五、品读课文第6—9自然段,充分发挥想象。
1.播放课文第6—9自然段范读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2.“我”为什么感到有些尴尬?
因为“我”想象中的宇宙另一边的世界太神奇、太美好了,“我”沉浸其中,都忘了“我”正在上语文课。老师发现了“我”想得入出神的情态,所以“我”感到有些尴尬。
3.“早春二月”乘以“竹外桃花三两枝”,再乘以“春雨贵如油”,还可以等于什么?快想一想,说一说吧。
师:这样学乘法真是有趣,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还可以等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哪位自信的小朋友可以大胆地举手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六、品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充分发挥想象。
在宇宙的另一边,他们的习作课还会写什么?会怎样写?
在宇宙的另一边,在习作课上,如果要写花,就得闭上眼睛,想象花的样子,然后慢慢地变成一粒花的种子,生根、发芽,沐浴阳光雨露,最后看谁的花开得最美,花开得越美,习作的分数就越高。
七、串联线索,整体回顾。
1.读完课文,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宇宙另一边的世界和“我”这边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课文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八、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
预设:
生1:当我考60分的时候,宇宙另一边的他会不会考90分呢?
生2:在宇宙的另一边,果树倒着长在半空中,它们的根努力靠近太阳,吸取更多的能量,树上结出了更多更甜的果实。一阵风吹过来,苹果呀、梨子呀、枣子呀扑腾扑腾往下掉。地上的小朋友可开心啦,拿起小篮筐,捡了这个又装那个。
2.课下搜集《宇宙的另一边》这本书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并把自己觉得想象奇特的地方摘抄下来和同学交流。
九、课文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的对宇宙的无穷遐思,“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边的倒影,在那个世界中自界万物与这边截然相反,课堂更是新奇有趣……想象妙趣横生,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看荷花的顺序展开,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并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抒发了作者对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借助媒体,品味词句,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荷花的神韵,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荷花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美,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第一课时:设置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的生字“蓬、梦”,多音字“骨”;指导生字的书写时,重点注意“蓬”是上下结构的字,“翩”字要写紧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设问激趣。
针对本课生字的发音特点出示重点新词组织学生认读,读好后鼻音、儿化音以及叠词。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荷花。(美丽、漂亮、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在作者心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公园,再去看看荷花。
这个环节既对上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反馈,也使学生产生想看荷花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略讲
通过指名朗读,了解“我”看见荷花的时间和地点。抓住“一……就……”的句式,感受荷花清香,抓住“赶紧”和“跑”体会作者的急切心情,读出作者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详讲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打算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荷花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组织讨论时,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语句的顺序。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动手比画比画,结合展示的画面与语言的渲染,展开充分的想象,尽情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形态之美,荷花的姿态之美、色彩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游人的身份用观赏者的眼光读课文看课文,使他们产生真切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自然地表达赞美、喜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通过一组荷花的图片和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荷花的风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理解。
第二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行梳理后确定重点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倾听学生发言,并适时给予指导。再组织交流,加以点拨。理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赏析方法,引导他们从“色彩”、“姿态”等多个角度去评价眼前的这一池荷花,再次品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理解“活的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画家”一词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此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是“夏天”,是“大自然”,或许还会说是中荷花的人,这些答案都可以给予肯定。
(三)三自然段的设计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位,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感受从文本的美转向对大自然的美的升华。
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借助“一幅活的画”来想像荷花,描写中“我“与荷花融为一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化的表演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荷花,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并通过录象、音乐的渲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鸟”,讲述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并进行创造性对话,说说小虾、蝴蝶、小鸟可能会对美丽的荷花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配上音乐图片朗读课文,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心灵,进入美的境界,再次进感受美。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置身荷花中,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动态美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自然段:
扣住“才”、“不是”、“是”等关键词,讨论“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此时“我”完全陶醉其中、沉浸其中。而荷花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个性作业、自主设计
总结: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文章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凭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连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修业生举行仿写:《故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训练:《故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说课稿06-25
三年级语文《雪儿》说课稿06-14
三年级语文《赶海》说课稿06-10
三年级语文《石榴》说课稿01-06
三年级语文《小虾》说课稿01-07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9-24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