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15 13:07: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丰碑》十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堤坝测地起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读写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凭借。

  《丰碑》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表达浓烈。根据这一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具体要求是一要从将军的神态、语言的变化,了解将军内心的情感变化,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形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二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外貌、神态、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2.弄懂为何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比作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再来说一下教法与学法

  一定的教学方法所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本课教材的特点,采用了以下教法:启发谈话法,创设情境法,自学讨论指导法;相应的学法是:自学讨论法、圈点勾画法、质疑问难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再说一下教学程序: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开门见山,直接导课;第二步,交流预习,质疑问难;第三步,带题自学,小组讨论;第四步,教师点拨,班内交流;第五步,回扣主题,提示中心。下面,我就分步具体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内心的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新课开始,我首先设计了一段易于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导语:“同学们,在红军长征的途中,曾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向我们以前学过的《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样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富有激情地描述,会将学生立即带人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播放课文的录像,并要求学生用心聆听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便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把握课文的重点奠定了基础。

  2.交流预习,质疑问难

  从当今的预习观来看,预习应是全方位的预习,包括字词、朗读、课文内容、读写方法。为此,在这一环节中,根据课前预习,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课文中,把军需处长比作了什么?(3)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交流,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扫除了障碍,又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示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3.带题自学,小组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创设能够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洞口读书、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我把自学引进了课堂:第一步:先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带题自学。这两个“问题”是:1.用直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思考: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怎样体会的?2.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将军的内心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个问题,贯穿了整篇课文的'始终,有深度,也有难度,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又保持了文章的整体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表面上来看,这一段时间是静的,好似是段空白,其实,不然。它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第二步,是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这一步是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的一个过程,充满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4.教师点拨,班内交流

  这一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师生共同解疑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座谈式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挑战教材,允许反驳老师,允许保留意见,允许“师不必贤于弟子”……总而言之,在这里,师生都是自由而放松的。这种教学模式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像一个集会,教师也是一个会员,至多处于主席的地位。”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大纲精神,重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个性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交流,不难总结出:从军需处长单薄破旧的穿着中,从他牺牲前镇定安详的神态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学生逐步明确了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将军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从刚开始听说前面有人冻死了时的焦急,到当他看到被冻僵的老战士时的生气,再到当他看到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走开时的愤怒,最后当他得知他要追究责任的军需处长正是眼前这位老战士时的激动、愧疚、骄傲、憧憬……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正是军需处长崇高人格的真实再现的过程。目睹此情此景,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将千丝万绪、千言万语化作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来表达他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

  5.回扣问题,提示中心

  在讨论、交流了文中的四个故事后,我又适时提出了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那个中心问题:即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比作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因为有了以上的理解作基础,此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即:从形象上来看,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为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和鼓舞了将军和战士们,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板书)这样一来学生便对课文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崇敬、爱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此时文章的中心便昭然若揭。因此,我也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再去归纳中心,而是到此为止,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还根据新大纲精神,刻意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加强了质疑环节。注重了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多说了。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由于水平确实有限,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在这里我真诚地恳请大家多给我的课提出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

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能"变化"的蔬果》,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能"变化"的蔬果》是江西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瓜果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食物。我们可根据蔬菜瓜果的形状,颜色和肌理,利用其特点,稍作加工,就会具有天然有趣的造型,正如教材中所展示的:

  (1)根据香蕉的外形特征整合,即变成一只可爱的"香蕉犬"。

  (2)用半个菠萝和一只水晶梨经过巧妙的构思,组合在一起,即变成一只威风凛凛的"菠萝鸟"。

  (3)利用土豆和葱跟的外形特征组合成以为纯朴慈祥的"土豆爷爷"等。

  教材中把常见的蔬菜瓜果都变成了诱人的模样,变成了既可爱有具个性的果蔬作品。使学生感受造型表现的乐趣,并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将奇妙的构思,创新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体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向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切、挖、连接、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果蔬作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果蔬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实物展示台、蔬果、刀、菜板、牙签、照相机、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五、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实践法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创造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着,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七、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参观蔬果作品展示图,讲解示图内容中的基本做法即体现出的效果,可以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整合利用,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示范--新授蔬果造型,采用当堂讲授,现场示范的方法,突出在造型上,实践上的重难点。

  1、提问讲解--示范过程中,到关键时刻就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巧妙联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2、创作--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自己所构想的作品,充分展示自己动手能力,和联想能力。(同时并提醒和观察学生的安全问题)

  3、展评--然后逐个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来展示,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可设计一个评价方案:说一说谁的作品有想象力?谁的作品把蔬果的形状、颜色、花纹等结合得最巧妙?)

  4、拍照留念--把学生的作品逐个用相机拍照后,张贴在班级的板报上供给大家欣赏和借鉴,同时也给大家留个纪念。

  5、卫生--最后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师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把这节刻所学的蔬果雕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为家庭聚会时设计制作一个果蔬拼盘等。

  小结:体会创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说课稿3

  我说课从以下五方面说起: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设计、过程。

  一.说教材

  《编钟》一课是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展现了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编钟是中华民族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出的最初的音乐,神奇又美妙。本课用明显浅显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文物,赞美了我们的先人制作乐器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在知识能力方面,训练重点是:要求学生抓住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简要讲述了编钟的历史由来。它是全文的总起段,由此引出下面对最为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的介绍。2—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方面详细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重要价值、主要特点和演奏效果。

  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特点,全文主要部分按照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叙述顺序展开,二是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与后面的二、三、四句话是先总说后分述的关系。

  二.说目标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所以我从三个维度定位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2)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3.布置作业尝试设计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二)过程与方法

  1.首先独立扫清字词障碍,然后疏通句子,最后小组合作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出问题与要求,把课文交给学生,独立解决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逐步理清课文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同伴合作能力、在尝试中进行知识迁移与创造。从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并引以为豪。

  三.说教法

  从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了如下教法:

  1.设疑导入法。从“钟”字入手,区别古今含义不同,知道编钟是一种举行仪式时的重要乐器,把题目补充完整“编钟”。从而引入课文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2.提出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从文本表面逐步走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整体感知”环节的三个小题四个问题,从课文的表面大范围的内容,圈定到曾侯乙编钟,再圈定到曾侯乙编钟的特点与价值,范围逐渐缩小到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地走向主题的重点。

  3.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学习生字让学生说出多种记忆法、评价其他同学读书注意从哪些方面来评、学习课文之前要先标出自然段。这些不仅是从细节处培养学生习惯,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与能力,是从点滴之处慢慢培养学习语文的素养。

  四.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个环节多道题都有所体现。

  “认识生字”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汇报时注音组词并讲自己的记忆方法。填完同桌互改,从别人的答案中发现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巩固记忆。

  2.分组讨论学习要求每个小组长负责,全组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归纳汇总由本组代表汇报。给学生以宽松与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协作形成本组意见,专人汇报。

  五.说设计和过程

  基本思路是由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其中我要谈谈其中的'两点:

  1.精心设置导入环节,争取达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1)由“钟”这一个字古今不同的含义入手,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在课始产生兴趣,对课文所要介绍的对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展示编钟不同侧面的多幅图片,从外观上直观地对编钟产生一个“庞大、笨重”的表象,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这也是乐器?这样的乐器怎样演奏?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自然对应了文本中对特点的介绍。

  (3)播放香港回归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视频,此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曾侯乙编钟气势的恢宏,抓住学生的心,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分组讨论学习,把时间和问题放手教给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发挥“以生带生”的优势,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易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按照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能力并重,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积累解决问题和协作经验,并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在一次次的积累与锻炼中得到提高。

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八册第十一课《花团锦簇》,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的领域,我的说课将采取“四说”的模式,我的教学理念将贯穿其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以“花”为题,制作纸花—包装花—送花是本课的主要线索和学习内容,手工制作纸花的方法很多,本课采用的是卷压叠贴的方法。其特点是说表现的花朵形象变化丰富,造型逼真,装饰性较强,制作难度比较适宜。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

  情感目标:体验制作和赠送自制纸花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纸花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制作不同的花形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运用实物、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与本课相关联的情境,把儿童带入这种情境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美、发现美

  2、演示法:我还采用演示法,把演示与讲解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掌握纸花的制作方法。

  另外,我还运用讨论、引导发现等方法,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教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图片、音乐及老师的演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能折叠有创意的纸花作品,发展其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四、说教学程序

  1、课件欣赏鲜花的视频或图片,创设一个花团锦簇的情境。再介绍花艺的基本知识。

  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鲜花制成干花,用其他材料制作工艺花等。在这里揭示课题——花团锦簇

  2、方法探究

  我在这时出示一瓶做好的叠绕纸花,每朵花的花形都不同。逐枝欣赏,并提出疑问:这么多种的纸花,它是怎么折出来的呢?然后小结:其实这么多种花其实都是一种制作方法制作出来的,

  接下来我亲自示范制作纸花的步骤和方法,在示范是穿插探究同一种制作方法制作出不同种类纸花的原因:

  第一步:剪花瓣,不同的剪法可以剪出不同的花瓣。

  第二步:叠绕花瓣,先把花瓣下部涂上浆糊,再把花瓣叠绕到花茎上,花茎可以是各种细长小棍都可以作花茎。叠绕是产生皱褶是花朵成型的关键。

  第三步:包花萼和花茎。

  问题引导学生上面那几个步骤是是做出不同种类花的关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花瓣的形状、叠绕的程度等是影响花朵形状的因素。

  通过以上环节,突破本课重难点。

  以上2个环节,我用18-20分钟完成。

  3、创造表现

  再次课件欣赏各种鲜花的造型,讨论分析怎样表现最合适。仔细观察鲜花原型,如花朵展开的程度,花瓣的多少,思考怎样处理纸材更接近原型,接着提出作业要求:分组制作,每人至少制作一朵纸花,看哪组制作出的花形最多。

  这时我开始播放事先挑选好的音乐钢琴曲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作业

  本环节用16-18分钟完成

  4、评价体验

  让学生将已制作好的纸花一一展示,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看看那个小组做的花形最多,我也围绕学生之间制作的不同花形,进行评价,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5、知识拓展

  让学生了解送花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场合的赠花的习俗,结婚庆典宜用颜色鲜艳且富含花语者最佳,宝宝诞生,送色泽淡雅且富清香者为宜。部分节日的赠花习俗:新春佳节通常送松枝、梅花,母亲节宜送粉色的香石竹,父亲节通常送黄色的玫瑰为主。

  我用4-6分钟完成以上环节。

说课稿5

  一、说教材:《折扣》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的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对折扣多少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现状,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二、说学习目标

  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感知“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掌握有关“折扣”问题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2、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自学、交流、咨询等学习活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五、说教具学具

  这节课我用的教具是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谈话创设情境,欣赏生活中的打折图片。(幻灯出示)

  1、图片上有什么信息?

  2、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到过这样的场景?(生举例)

  3、关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对于折扣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折扣

  (二)自读课本,初步感知

  1、自读p97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做适当的解释)

  2、幻灯出示折扣概念,生齐读后师解释,

  3、思考:打折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打折后的价钱是比原来贵了还是便宜了?

  4、幻灯出示打折图片,任选一个说说他的含义。

  5、思考:原价、折数、现价这三者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原价×折数=现价

  【设计意图:购物学生都经历过,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促销广告,创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拉家常式的谈话方式展开全课的教学,在平淡之中见真实。】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商场店庆图,引出例1:

  (1)师: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2)教师口述引出例1:

  (3)思考怎样列式?并说出理由。

  (板书:180×85%=180×0.85=153(元))

  2、谈话引出例2:

  (1)问题是求什么?

  (2)便宜了多少钱是谁比谁便宜?

  (3)学生独立练习,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师结合线段图板书)

  板书:180-180×85%

  板书:180×(1-85%)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个探究性的学习天地。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完成了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应用知识的过程。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解决,还可以怎样解答?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尤其是对(1-85%)力争做到人人理解,人人过关。】

  三、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折扣”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太普遍了,因此应用好这一知识就能帮我们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在课本上完成“做一做”。

  2、幻灯出示:

  (1)知道现价、原价算折数

  (2)知道现价求原价

  (板书:现价÷原价=折数 现价÷折数=原价)

  3、幻灯出示: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足球原价120元,打八折出售,应付多少元?

  (2)一个足球原价120元,打八折出售,便宜了多少元?

  (3)一个足球原价120元,打折后卖96元,这个足球打几折销售?

  (4)一个足球,打八折后卖96元,原价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利用数量间的关系,反复深入理解“折扣”,掌握其计算方法。】

  4、(1)有两家商店卖款式相同的“米奇书包”,却打着不同的销售广告:A店八折,B店九折。如果是你,会上哪家店买?为什么?

  小结: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优惠广告后,还要从很多因素去考虑选择商品。

  (2)、这是两家商店给出的书包原价:A店:100元;B店:80元,再次选择,你会怎么选?

  师: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小结:也就是说我们买东西时不能只看折扣,因为价格不单单只受折扣影响,还受到原价、质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做事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不要被表面的文字所蒙骗。用货比三家的观点解决问题,明明白白消费。使学生养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学生在应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收获。

说课稿6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水平二课程目标要求,贯彻快乐健身,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主动探究中了解投掷的要领,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一、教材分析:

  投掷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投掷,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投掷这一内容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原地投掷动作,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安排课程,从投掷纸飞机、投掷沙包、到投掷垒球,抛实心球。教材编写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纵向编排方式。投掷项目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即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仍可利用投掷项目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信心与良好的合作意识,又能从中培养兴趣与创造性,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生能领会并说出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学生们能自己主动体验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巩固并提高正确的原地侧向投掷方法,做到动作流畅,出手高度适当。

  (3)情感目标: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良好团体。

  (4)、教学重点:侧向投掷的出手动作.

  (5)教学难点:掌握适当的投掷高度.

  三、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个性好动,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又有一定的动作基础。因此,本课所选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渗进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易实现。

  四、教学方法与组织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学习目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节课都围绕投掷这一个学习中心,教学方法前后呼应。本课主要采用体验发现法、讲解示范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活、练得活,能对本课的教学产生新鲜感,使学生在欢乐互助的氛围下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有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因素,再结合课的任务和学生心理需求,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激情引趣活跃身心、合作探究掌握技能、激活思维能力拓展、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一):激情引趣活跃身心(8分钟)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语言引导,导入主题,学生仔细听讲,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2、热身活动:投纸飞机.拿出折好的飞机,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带着问题至各自“空域”尝试“飞行”,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观察,寻找合理的投掷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根据活动规律,充分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为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为探索技能也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20分钟)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与“学”的重点,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探索投掷动作:用小黑板出示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老师简要讲解并示范动作。动作要领我把它编成口诀,使学生易于接受:(:身体侧对投方向,重心右移成弓步,肩上屈肘如满月,蹬地转体要快速,甩臂掷球似挥鞭。)利用儿歌组织学生边说边徒手模仿。模仿采用分解到完整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原地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并能正确徒手模仿。

  2、老师建议学生把纸飞机拆开,捏成团,尝试体验原地投掷垒球动作。学生用口诀引导自己投掷

  练习2到3次后,教师提出问题:用同样的力气投掷,影响远度的因素是什么?___高度.让学生知道高度与远度的关系,明确出手高度是投掷技术中关键的环节

  3、在练习3次后,把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玩“飞越长城”的游戏。两端的投,中间两队迎面跳跃拦截,间距五米,练习2到3次后再交换位置。

  在练习中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投掷角度偏底的问题,所以安排”飞越长城”的游戏,来调整学生最佳的投掷高度.

  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原地侧向投掷垒球闯关的游戏;(在投掷区画好远度距离线,按及格、良好、优秀的标准分为三关插上标志线,闯过第一关获得一苹果,第二关菠萝,第三关西瓜,比一比哪组闯关多。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实施垒球投远教学,前面学生已用纸球进行了尝试练习,再用真正的垒球进行练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此段教学通过尝试体验、直观演示、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激活思维能力拓展、(大约10分钟)

  在投远活动过后,为了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我又设计了一个“神投手”的拓展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远距离的目标击中呢?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峰,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峰:拓展练习。)

  “好!看大家这么有兴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小小神投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方法与规则要求:

  在投掷线前方放置四个筐,分成四小组,每人投一次,投进一球既得一分,以得分多少分胜负。在练习投远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开始练习既远又准,目的是使学生控制投的力量和出手角度,从而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采用竞赛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一起完成体育活动任务的快乐,让每一个个体发挥出最大潜能。

  四、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跳兔子舞,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说课稿7

  知识点描述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学会归纳每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适应对象小学生

  设计思路本节诗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快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先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习方式以探究和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语句,让学生理解体会,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本节微课选自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囚歌》。

  二、讲解课题《囚歌》中的“囚”是什么意思?

  三、正文讲解第一节诗:

  出示第一节诗,教师朗读并讲解。

  “人”和“狗”分别指什么?“一个声音”是指什么声音?本节诗表达什么意思呢?

  第二节诗:

  出示第二节诗,教师朗读并讲解。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诗:

  出示第三节诗,教师朗读并讲解。

  “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指什么?本节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结尾本节微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地位、内容和作用

  我的说课内容是岭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五单元《遥远的星空》,课型是综合·探索。本课以“人与自然科学”结合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前几节的“太阳、月亮、雪花”的探秘活动转向星空的探索学习,从关注故事、神话的无限遐想转向天宫的奇景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地球、银河系、宇宙的大概关系,感受数以亿计的星星、数以千计的星云和数以百计的星团的壮美,同时结合欣赏凡高的《星月夜》和马蒂斯的《圣诞夜》,让学生感受大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学习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星星的不同形态,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星空的感受,抒发对生活美的追求,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目的。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所欣赏的星空与大师的画;

  B.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星空和设计星星美化自己与生活。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阅读与欣赏,了解一些星空的科学知识,同时感受宇宙之美;

  B.在观察与比较中,体验大师表现星空的不同情趣;

  C.在参与创作、设计活动中,体验合作美化生活、美化自己的乐趣。

  (3)情感目标:产生探索星空的兴趣和向大师学习,热爱生活,大胆设计与表现。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设计与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星座。

  (2)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大师的作品和运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美丽的星座。

  二、说学情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做游戏,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愿望。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利用“看星空,感受宇宙的壮美--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演童话,创造生活的甜美”三课时分步教学。力图从多维度、多角度满足学生观察与好奇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与审美的规律观察与表现星空,培养学生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星空以及大胆想像的.创造能力。为此,本课将采取“比较观察法、探究体验法、尝试表现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

  学生的活动方式有:探秘活动、绘画添加游戏、童话表演。

  四、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探秘欲望

  持一彩色大信封,上面印有蓝猫的动画形象走进教室,让同学们猜一猜,谁给老师来信了?肯定有学生说蓝猫,(这封信跟你们有关呢,想不想听一听内容)老师以蓝猫的口气说出引言:(蓝猫是大多数儿童都认识的动画明星,从蓝猫来信作引,一开始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向浩瀚的星空。)

  欣赏《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中的“宇宙探秘”部分。通过蓝猫的行程路线,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色彩以及其它九大行星的大体轨道与色彩。通过动画演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关系以及各种天体照片中那五光十色的色彩,顺便让学生看

  一下北半球3月能看到的星图,这幅星图上以动物命名的星座非常多,如大熊座、天猫座、狮子座、巨蟹座、长蛇座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去记一下,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习用科学的眼光看宇宙的壮美,对星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欣赏范画,感受大师笔下的星空。

  投影凡·高的《星月夜》,请学生说一说:画上哪些是星星?还画了什么?用了什么色彩?你认为画家是用点还是用线或面表现星星的?

  出示《圣诞夜》,这张画上的星星跟《星月夜》里的星星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画法的星星,为什么?

  1.通过游戏学知识

  在此环节中,我安排摘星星游戏。(老师提前张贴或板书在黑板上)具体操作如下: 老师扮演宇宙爷爷,身上披一块粘有奖励用的小星星的蓝布,学生举手后按组按顺序上来,用“宇宙真什么”或“银河真什么”开头,结尾“我来摘什么颜色或什么名字的星”说一句话。说过的内容不能重复,老师打上记号。说得好的同学,老师让他摘走一颗星星。

  (星星的色彩:红、黄、蓝、绿、白、黑、橙、紫。为了不重复,可以在这些颜色前可加“粉”、“浅”或“深”字。星星的名字:太阳、月球、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牵牛星、织女星、启明星、北斗星、北极星、慧星、流星------)

  挑选没有举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老师说的星座的名字表演动作,表演好的也可以摘走一颗星星。

  (星座的名字:大熊座、天鹅座、小狮座、巨蟹座、长蛇座、仙女座、飞马座、鲸鱼座、天鹰座)

  2.创新设计: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

  接力画星星,表现自己眼中的星空。

  具体操作如下:全班按48人分成4个大组,分别命名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地球组”,将课桌摆成4个大圆形。每一大组又分4个小组,每一小组发1张对开大白纸,3 人一张纸合作。以“美丽的星空”为题,四个大组分别用蜡笔、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作画。以《闪烁的小星》为背景音乐,每隔五分钟,音乐停10秒,同一大组的4个小组将画纸移动一组位置后接着画。

  3. 完善提高

  巡视并实时指导各小组,提出完善建议。

  (三)评价赏析

  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学生在作品边缘签上自己的名字,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报部位。以让全班同学都能享受成就感。并时时体会与比较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趣味。

  (学生画星星被安排在游戏中,造型时的趣味性对掌握本课的重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学生在移动与接力中,在摹仿与创造中,体会与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并尝试体验全班集体合作的乐趣)

说课稿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段阅读教学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也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增强思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古诗古文,成语故事、神话4篇课文,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又丢了羊,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在上学之前听过成语故事,对《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并不陌生,但对其中的道理不够明确,深入理解欠缺。在孩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听众的角色,在课堂中,初步完成角色的转换,把故事完整、清楚地讲给别人听,成为一位讲述者。

  依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设计及以说明。

  一、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第一屏:羊圈 钻 叼 邻居

  第二屏:满不在乎 后悔极了

  养羊人在第一次丢了羊之后是:满不在乎

  第二次丢了羊之后是:后悔极了

  第三屏: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亡羊补牢

  2、激趣,回忆课文内容

  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很多同学还喜欢讲故事,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楚国的楚襄王不听大臣庄辛的劝告,遭到了秦国的攻打,庄辛就给他讲了这个《亡羊补牢》的故事,楚襄王听后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成为了一个好国王。

  回忆一下《亡羊补牢》讲的是什么故事?

  学生对课文内容早已不陌生,对其中的道理理解还不够深刻,我通过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比较中明白道理,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分以下步骤进行。

  1、默读画批,反馈交流。

  (1)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思考养羊人两次丢了羊之后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2)反馈画的句子: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他后悔极了,说:“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第一次丢羊后————————满不在乎。

  当养羊人发现羊圈上有一个大洞,狼钻进洞叼走一只羊, 养羊人对此是什么态度?(满不在乎)

  ①邻居看见了是怎样说的?

  出示:“赶快把羊圈修好吧!” 读一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抓住 “赶快”一词、句尾的“!”体会邻居关心他,为他担心,为他着急,想让养羊人赶紧修羊圈。

  ②角色体验:你们一下子就听懂了邻居的话,他是在让养羊人修羊圈,而且还要及时修!那你们现在就是这个邻居,我是那个养羊人,快来劝劝我吧!

  ③教师根据学生相劝的.话,适时说出“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你觉得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满不在乎、不听劝告)

  为什么会满不在乎呢?你们猜一猜我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读: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才会满不在乎的说:(“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谁能把养羊人满不在乎地样子读出来?

  ④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⑤正是因为养羊人满不在乎不听劝、不补羊圈,结果第二天羊又丢了,这就是亡羊(板书亡羊)。这个“亡”就是丢失的意思。

  过渡:那个人又丢了一只羊,他是什么态度?

  ★第二次丢羊后——————后悔极了。

  ①“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都怪我呀,我应该听邻居话。”

  读读两句话,比较哪一句更能表现他后悔的心情。

  ②想象养羊人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言体会养羊人特别后悔的样子。

  读一读、评一评。

  ③你就是那个养羊人,请你把当时的情景说一说。

  2、改正错误,补好羊圈

  养羊人不仅知道自己错了,是怎么做的?读一读、说一说。

  3、梳理归纳,比较不同

  (1)回想两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态度、行动、结果一样吗?你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态度 行动 结果

  第一次亡羊后 满不在乎 没补羊圈 又丢一只羊

  第二次亡羊后 后悔极了 立刻补好 再也没丢过

  【设计意图: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归纳,进一步比较两次丢羊后态度、行动及结果的不同,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这个养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己说一说。

  ★再读读第三自然段。

  ★结合生活实际,自己或他人的实例谈谈理解。

  预设:1、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就引导“亡羊补牢”与“知错就改”意思相近。

  2、老师举一个实例引导。

  三、指导评价,讲好故事

  1、我们学得这么好,不仅了解了内容,还明白了道理。

  指导: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讲出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不同结果。

  (2)在讲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

  今天评选出“讲故事小能手”。那就来练练这个故事吧。练讲故事,互相练,指名讲

  2、评价讲故事情况:故事的内容讲清楚

  讲的是否生动(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心理)

  四、识写“应该”,正确书写

  养羊人终于明白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我们来学习“应该”二字

  (一)记字形: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该”字利用“刻”“孩”换偏旁来学习)

  (二)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想一想要把“应”写漂亮,该注意什么?

  (1)整体看:帮包围结构。 广字旁里面的笔画容易写散。

  重点笔画:

  (2)教师范写(强调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描红,独立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

  (4)投影反馈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字。

  (5)学生修改自己写的字,再对照范字独立写,争取比前一个写得更漂亮。

  2、“该”的言字旁应该写得窄一些,右半部分的两个撇一大一小,最后一笔是点。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看来“亡羊补牢”还真是个好办法啊。看来有的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补救还来得及,不会再造成损失。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不仅学会了故事,懂了个道理,还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2、布置作业:必做: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听。

  选做:把自己知道的一个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满不在乎

  15 亡羊补牢

  后悔极了 修好羊圈

  为时不晚

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十一课,是一节绘画创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去了解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把自己的装饰瓶子的想法画在纸上,并设计出色彩,图案等,为下节课做准备。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了解瓶子装饰的手段与方法,并能用一些设计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设计,在设计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

  (3)审美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纸上能设计多种方法对瓶子进行装饰,培养学生想象力,设计能力,并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瓶子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感悟,想象,培养装饰意识,能够学会运用巧妙的手段进行描绘装饰,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课前准备:多媒体,装饰瓶范作,各种瓶子和绘画工具等。

  6,课时:一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游戏导入法教学,即先用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装饰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欣赏观看教师准备的资料,进一步对所学内容加以认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让学生操作实践,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2、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练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养成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步骤: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课件,屏幕中播放“装饰瓶模特秀”,教师过渡谈话:“看,这些瓶子多有趣,多漂亮。”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装饰瓶,接着教师提出让我们这堂课也来举行一个装饰瓶模特秀,这样可以导入课文,引出课题,接着教师引导谈话,这些瓶子不但好看,而且实用,让大家想想有它有那些实用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知道可以用来装饰房间,教室等,这样引起了学生想学的兴趣,接着老师继续激趣谈话:“要做一个漂亮的装饰瓶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但大家做时要细心,认真,这样,作出来的瓶子才美观。”这样既树立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2,生活感悟,拓展经验

  利用课件播放人们在生活中乱丢,乱抛瓶子,污染环境的现象,启发学生可以把这些瓶子收集起来,进行想象,设计,创造,就可以把废旧物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环境。屏幕上播放博物馆,家庭中,展览馆里的装饰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一起来欣赏,了解书中和老师准备的有关瓶子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的要求,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综合实践,形成认知

  教师出示多只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了解瓶子的造型,结构,质地和种类,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让学生认识瓶子,了解瓶子的透明和不透明,粗糙和光滑,让学生研究讨论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装饰,小组研究讨论,教师总结可以用套,缠,两瓶相拼等方法,材料可以用色纸,毛线,色水,橡皮泥等。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小技巧,缠毛线时为防止滑落可以先缠一层双面胶。在瓶体上作画时先涂一层肥皂水,这样有利于着色,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技巧。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 “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 “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盐、据”等8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说学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10分钟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言外之意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朗读体会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掌握本文的三维目标,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钟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部编版观潮说课稿获奖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试图达到美观大方,脉络清晰,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难点,理解课文的顺序。)

说课稿1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第四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的学习,又是以后学习无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分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

  难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3、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1)知识准备:知道氢气、钠、铁能在氧里燃烧;

  (2)技能准备:能独立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态度:好奇心强,但探究意识淡薄,易将科学神化;

  4、教学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深入分析和究掘教材内容的认知价值和情意方式,深刻感悟和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等,才能在化学教学设计时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③知道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

  ④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录像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

  ②通过观看相像,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③经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舍勤的成就和遗憾,体会质疑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品质。

  ②经历人类认识燃烧的三个阶段,体会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③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一、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来选择。本节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教学,就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而要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本人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发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二、 教学设计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科学史料进行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新课程注意“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化学史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发展和本质,本人从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出发,结合科学探究的特点,依据化学史料进行“氯气”的课堂教学设计,利图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程序分析

  引言:通过舍勒发现并命名的化学元素约占总量的1/4的成就和发现氯气却没能给氯气命名的遗憾形成对比,引起思维上的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此时学生被迅速吸引到该节课的教学情景中,从而体会质疑是一种可贵的科学品质。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创设情景,使学生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新课:“像这样由于受流行观点的束缚而不能发现事物真像的事情,在科学史上时有发生。我们知道氢气,金属钠和铁都能在氧气里燃烧,那么氢气,金属钠、铁以及不活泼的铜能不能在氯气里燃烧?”由实验录像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展开新课的学习。讲述人类对燃烧本质认识的三个阶段,得出“科学史就是人类不断消除谬论,发现真实世界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能够多一些质疑,少一些盲从,那么人类对燃烧的认识从燃素说到氧化说就不会是漫长的七十年,舍勒也可能由于正确认识氯气而有更多重要的发现。”再次重申质疑的可贵。

  设计意图: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探究氯气的性质:

  过渡:“那么曾经让舍勒百思不得其解的氯气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让我们走近氯气,关注液氯泄漏事件。

  情景: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从发生到人畜中毒情况)

  录像大约有3分钟,放完后大家将有半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然后请你说出有关氯气的信息。

  学生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难点的突破: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化学知识的体验。探究程度的把握对探究信心、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启发讨论产物中的氯元素的形式是氯离子、氯化氢,而产物次氯酸则直接给出,明确探究任务:检验氯离子,测定氯水的酸碱性。氯气与水反应产物是两种酸,然而氯水使PH试纸先变红后裉色,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在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究中,完全放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应用练习:预防中毒

  引入:假如你在液氯泄漏事故现场,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完成知识的梳理。

  课后学生活动:

  (1)上网进一步了解人类对燃烧本质认识的历程,谈一谈你个人的感受

  (2)上网进一步了解江苏淮安液氯泄漏事件,谈一谈你个人的想法及建议

  (3)了解国际上使用化学物质进行自来水消毒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说课稿14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xx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xx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xx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xx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xx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xx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xx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xx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xx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xx的思路,得出了xx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xx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xx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说课稿15

  标枪教学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的是授课对象是20xx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要学中要培养其具备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奋拼搏的良好作风和社会适应能力。本课力求流畅、灵活、紧凑,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对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通过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田径课程中理论部分和重点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会讲、会做、会教和分析问题的社会指导能力以及承担基本田径课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掷标枪有其独特的动作技术体系。是由人体及其运动环节的一系列不同动作所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为了教学的方便和需要,还必须科学地将完整的动作技术体系划分成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和器械的飞行几个动作技术阶段。而标枪技术的关键技术:“最后用力”技术就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力即为投掷步的最后一步,它是掷标枪的关键动作,是标枪获得出手初速度的主要来源。重点是掌握上下肢的协调依次用力的顺序,完成通过标枪纵轴的“链状鞭打”动作。完成最后用力时,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取得最大出手速度的关键,身体左侧的支撑和用力动作对于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20xx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非常爱好,身体素质较好,心理素质较稳定。但大部分学生对标枪运动接触较少,普遍对标枪技术不太熟练,增强了标枪教学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1)进一步复习原地插标枪技术动作,巩固提高正确的出手

  动作技术,使85%以上同学能较好的掌握原地插标枪技

  术动作。

  (2)学习原地掷标枪技术,初步掌握原地掷标枪技术,明确

  正确的用力方法和动作顺序

  2、情 感 目 标: (1)通过标枪的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形成

  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不怕

  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的重点:最后用力动作顺序和快速投掷动作技术的掌握,特别是标枪纵轴的用力,上体和投掷臂的快速鞭打技术细节

  2 教学的难点:标枪出手动作技术的掌握

  六、教学学法

  教学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发现式教学手段,以直观式,诱导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模仿、配合教师的讲解到学生自主练习,逐渐增加练习的难度。

  学法上采用观察学习法、模仿学习法、尝试学习法、比较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在教学中采用小群体分散能力分组练习形式,加上教师的共同参与,提倡互助互学,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的示范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共同发现问题并加以说明改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技能展示、图片展示、体育游戏】

  ? 讲解、示范【幽默诙谐的语言与表情、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 ? 模仿学习【感官模仿、表象训练等等】

  ? 辅助练习、基本练习【分组练习、完整练习、对比练习等等】

  ? 纠错、巩固与提高【夸张正误对比示范、学生示范点评等等】

  ? 小结【建立课后学习体系】

  七、教学评价

  ? 1、教师小结

  ? 2、教师评价

  八、场地器材

  标枪35支

《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03-27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_说课稿10-28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2-0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丰碑》十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堤坝测地起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读写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凭借。

  《丰碑》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表达浓烈。根据这一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具体要求是一要从将军的神态、语言的变化,了解将军内心的情感变化,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形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二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外貌、神态、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2.弄懂为何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比作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再来说一下教法与学法

  一定的教学方法所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本课教材的特点,采用了以下教法:启发谈话法,创设情境法,自学讨论指导法;相应的学法是:自学讨论法、圈点勾画法、质疑问难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再说一下教学程序: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开门见山,直接导课;第二步,交流预习,质疑问难;第三步,带题自学,小组讨论;第四步,教师点拨,班内交流;第五步,回扣主题,提示中心。下面,我就分步具体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内心的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新课开始,我首先设计了一段易于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导语:“同学们,在红军长征的途中,曾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向我们以前学过的《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样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富有激情地描述,会将学生立即带人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播放课文的录像,并要求学生用心聆听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便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把握课文的重点奠定了基础。

  2.交流预习,质疑问难

  从当今的预习观来看,预习应是全方位的预习,包括字词、朗读、课文内容、读写方法。为此,在这一环节中,根据课前预习,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课文中,把军需处长比作了什么?(3)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交流,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扫除了障碍,又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示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3.带题自学,小组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创设能够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洞口读书、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我把自学引进了课堂:第一步:先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带题自学。这两个“问题”是:1.用直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思考: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怎样体会的?2.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将军的内心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个问题,贯穿了整篇课文的'始终,有深度,也有难度,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又保持了文章的整体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表面上来看,这一段时间是静的,好似是段空白,其实,不然。它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第二步,是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这一步是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的一个过程,充满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4.教师点拨,班内交流

  这一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师生共同解疑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座谈式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挑战教材,允许反驳老师,允许保留意见,允许“师不必贤于弟子”……总而言之,在这里,师生都是自由而放松的。这种教学模式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像一个集会,教师也是一个会员,至多处于主席的地位。”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新大纲精神,重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个性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交流,不难总结出:从军需处长单薄破旧的穿着中,从他牺牲前镇定安详的神态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学生逐步明确了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将军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从刚开始听说前面有人冻死了时的焦急,到当他看到被冻僵的老战士时的生气,再到当他看到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走开时的愤怒,最后当他得知他要追究责任的军需处长正是眼前这位老战士时的激动、愧疚、骄傲、憧憬……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正是军需处长崇高人格的真实再现的过程。目睹此情此景,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将千丝万绪、千言万语化作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来表达他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

  5.回扣问题,提示中心

  在讨论、交流了文中的四个故事后,我又适时提出了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那个中心问题:即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比作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因为有了以上的理解作基础,此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即:从形象上来看,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为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和鼓舞了将军和战士们,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板书)这样一来学生便对课文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崇敬、爱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此时文章的中心便昭然若揭。因此,我也没有让学生机械地再去归纳中心,而是到此为止,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还根据新大纲精神,刻意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加强了质疑环节。注重了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多说了。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由于水平确实有限,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在这里我真诚地恳请大家多给我的课提出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

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能"变化"的蔬果》,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能"变化"的蔬果》是江西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瓜果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食物。我们可根据蔬菜瓜果的形状,颜色和肌理,利用其特点,稍作加工,就会具有天然有趣的造型,正如教材中所展示的:

  (1)根据香蕉的外形特征整合,即变成一只可爱的"香蕉犬"。

  (2)用半个菠萝和一只水晶梨经过巧妙的构思,组合在一起,即变成一只威风凛凛的"菠萝鸟"。

  (3)利用土豆和葱跟的外形特征组合成以为纯朴慈祥的"土豆爷爷"等。

  教材中把常见的蔬菜瓜果都变成了诱人的模样,变成了既可爱有具个性的果蔬作品。使学生感受造型表现的乐趣,并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将奇妙的构思,创新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体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向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切、挖、连接、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果蔬作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果蔬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实物展示台、蔬果、刀、菜板、牙签、照相机、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五、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实践法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创造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着,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七、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参观蔬果作品展示图,讲解示图内容中的基本做法即体现出的效果,可以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整合利用,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示范--新授蔬果造型,采用当堂讲授,现场示范的方法,突出在造型上,实践上的重难点。

  1、提问讲解--示范过程中,到关键时刻就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巧妙联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2、创作--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自己所构想的作品,充分展示自己动手能力,和联想能力。(同时并提醒和观察学生的安全问题)

  3、展评--然后逐个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来展示,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可设计一个评价方案:说一说谁的作品有想象力?谁的作品把蔬果的形状、颜色、花纹等结合得最巧妙?)

  4、拍照留念--把学生的作品逐个用相机拍照后,张贴在班级的板报上供给大家欣赏和借鉴,同时也给大家留个纪念。

  5、卫生--最后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师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把这节刻所学的蔬果雕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为家庭聚会时设计制作一个果蔬拼盘等。

  小结:体会创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说课稿3

  我说课从以下五方面说起: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设计、过程。

  一.说教材

  《编钟》一课是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展现了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编钟是中华民族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出的最初的音乐,神奇又美妙。本课用明显浅显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文物,赞美了我们的先人制作乐器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在知识能力方面,训练重点是:要求学生抓住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简要讲述了编钟的历史由来。它是全文的总起段,由此引出下面对最为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的介绍。2—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方面详细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重要价值、主要特点和演奏效果。

  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特点,全文主要部分按照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叙述顺序展开,二是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与后面的二、三、四句话是先总说后分述的关系。

  二.说目标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所以我从三个维度定位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2)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3.布置作业尝试设计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二)过程与方法

  1.首先独立扫清字词障碍,然后疏通句子,最后小组合作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出问题与要求,把课文交给学生,独立解决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逐步理清课文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同伴合作能力、在尝试中进行知识迁移与创造。从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并引以为豪。

  三.说教法

  从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了如下教法:

  1.设疑导入法。从“钟”字入手,区别古今含义不同,知道编钟是一种举行仪式时的重要乐器,把题目补充完整“编钟”。从而引入课文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2.提出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从文本表面逐步走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整体感知”环节的三个小题四个问题,从课文的表面大范围的内容,圈定到曾侯乙编钟,再圈定到曾侯乙编钟的特点与价值,范围逐渐缩小到核心问题,由浅入深地走向主题的重点。

  3.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学习生字让学生说出多种记忆法、评价其他同学读书注意从哪些方面来评、学习课文之前要先标出自然段。这些不仅是从细节处培养学生习惯,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与能力,是从点滴之处慢慢培养学习语文的素养。

  四.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个环节多道题都有所体现。

  “认识生字”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汇报时注音组词并讲自己的记忆方法。填完同桌互改,从别人的答案中发现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巩固记忆。

  2.分组讨论学习要求每个小组长负责,全组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归纳汇总由本组代表汇报。给学生以宽松与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协作形成本组意见,专人汇报。

  五.说设计和过程

  基本思路是由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其中我要谈谈其中的'两点:

  1.精心设置导入环节,争取达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1)由“钟”这一个字古今不同的含义入手,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在课始产生兴趣,对课文所要介绍的对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展示编钟不同侧面的多幅图片,从外观上直观地对编钟产生一个“庞大、笨重”的表象,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这也是乐器?这样的乐器怎样演奏?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自然对应了文本中对特点的介绍。

  (3)播放香港回归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视频,此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曾侯乙编钟气势的恢宏,抓住学生的心,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分组讨论学习,把时间和问题放手教给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发挥“以生带生”的优势,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易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按照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能力并重,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积累解决问题和协作经验,并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在一次次的积累与锻炼中得到提高。

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八册第十一课《花团锦簇》,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的领域,我的说课将采取“四说”的模式,我的教学理念将贯穿其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以“花”为题,制作纸花—包装花—送花是本课的主要线索和学习内容,手工制作纸花的方法很多,本课采用的是卷压叠贴的方法。其特点是说表现的花朵形象变化丰富,造型逼真,装饰性较强,制作难度比较适宜。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

  情感目标:体验制作和赠送自制纸花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纸花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制作不同的花形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运用实物、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与本课相关联的情境,把儿童带入这种情境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美、发现美

  2、演示法:我还采用演示法,把演示与讲解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掌握纸花的制作方法。

  另外,我还运用讨论、引导发现等方法,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教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图片、音乐及老师的演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能折叠有创意的纸花作品,发展其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

  四、说教学程序

  1、课件欣赏鲜花的视频或图片,创设一个花团锦簇的情境。再介绍花艺的基本知识。

  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鲜花制成干花,用其他材料制作工艺花等。在这里揭示课题——花团锦簇

  2、方法探究

  我在这时出示一瓶做好的叠绕纸花,每朵花的花形都不同。逐枝欣赏,并提出疑问:这么多种的纸花,它是怎么折出来的呢?然后小结:其实这么多种花其实都是一种制作方法制作出来的,

  接下来我亲自示范制作纸花的步骤和方法,在示范是穿插探究同一种制作方法制作出不同种类纸花的原因:

  第一步:剪花瓣,不同的剪法可以剪出不同的花瓣。

  第二步:叠绕花瓣,先把花瓣下部涂上浆糊,再把花瓣叠绕到花茎上,花茎可以是各种细长小棍都可以作花茎。叠绕是产生皱褶是花朵成型的关键。

  第三步:包花萼和花茎。

  问题引导学生上面那几个步骤是是做出不同种类花的关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花瓣的形状、叠绕的程度等是影响花朵形状的因素。

  通过以上环节,突破本课重难点。

  以上2个环节,我用18-20分钟完成。

  3、创造表现

  再次课件欣赏各种鲜花的造型,讨论分析怎样表现最合适。仔细观察鲜花原型,如花朵展开的程度,花瓣的多少,思考怎样处理纸材更接近原型,接着提出作业要求:分组制作,每人至少制作一朵纸花,看哪组制作出的花形最多。

  这时我开始播放事先挑选好的音乐钢琴曲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作业

  本环节用16-18分钟完成

  4、评价体验

  让学生将已制作好的纸花一一展示,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看看那个小组做的花形最多,我也围绕学生之间制作的不同花形,进行评价,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5、知识拓展

  让学生了解送花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场合的赠花的习俗,结婚庆典宜用颜色鲜艳且富含花语者最佳,宝宝诞生,送色泽淡雅且富清香者为宜。部分节日的赠花习俗:新春佳节通常送松枝、梅花,母亲节宜送粉色的香石竹,父亲节通常送黄色的玫瑰为主。

  我用4-6分钟完成以上环节。

说课稿5

  一、说教材:《折扣》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的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对折扣多少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现状,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二、说学习目标

  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感知“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掌握有关“折扣”问题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2、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自学、交流、咨询等学习活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五、说教具学具

  这节课我用的教具是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谈话创设情境,欣赏生活中的打折图片。(幻灯出示)

  1、图片上有什么信息?

  2、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到过这样的场景?(生举例)

  3、关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对于折扣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折扣

  (二)自读课本,初步感知

  1、自读p97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做适当的解释)

  2、幻灯出示折扣概念,生齐读后师解释,

  3、思考:打折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打折后的价钱是比原来贵了还是便宜了?

  4、幻灯出示打折图片,任选一个说说他的含义。

  5、思考:原价、折数、现价这三者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原价×折数=现价

  【设计意图:购物学生都经历过,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促销广告,创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拉家常式的谈话方式展开全课的教学,在平淡之中见真实。】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商场店庆图,引出例1:

  (1)师: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2)教师口述引出例1:

  (3)思考怎样列式?并说出理由。

  (板书:180×85%=180×0.85=153(元))

  2、谈话引出例2:

  (1)问题是求什么?

  (2)便宜了多少钱是谁比谁便宜?

  (3)学生独立练习,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师结合线段图板书)

  板书:180-180×85%

  板书:180×(1-85%)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个探究性的学习天地。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完成了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应用知识的过程。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解决,还可以怎样解答?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尤其是对(1-85%)力争做到人人理解,人人过关。】

  三、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折扣”这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太普遍了,因此应用好这一知识就能帮我们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在课本上完成“做一做”。

  2、幻灯出示:

  (1)知道现价、原价算折数

  (2)知道现价求原价

  (板书:现价÷原价=折数 现价÷折数=原价)

  3、幻灯出示: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足球原价120元,打八折出售,应付多少元?

  (2)一个足球原价120元,打八折出售,便宜了多少元?

  (3)一个足球原价120元,打折后卖96元,这个足球打几折销售?

  (4)一个足球,打八折后卖96元,原价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利用数量间的关系,反复深入理解“折扣”,掌握其计算方法。】

  4、(1)有两家商店卖款式相同的“米奇书包”,却打着不同的销售广告:A店八折,B店九折。如果是你,会上哪家店买?为什么?

  小结: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优惠广告后,还要从很多因素去考虑选择商品。

  (2)、这是两家商店给出的书包原价:A店:100元;B店:80元,再次选择,你会怎么选?

  师: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小结:也就是说我们买东西时不能只看折扣,因为价格不单单只受折扣影响,还受到原价、质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做事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不要被表面的文字所蒙骗。用货比三家的观点解决问题,明明白白消费。使学生养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学生在应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收获。

说课稿6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水平二课程目标要求,贯彻快乐健身,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主动探究中了解投掷的要领,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一、教材分析:

  投掷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投掷,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投掷这一内容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原地投掷动作,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安排课程,从投掷纸飞机、投掷沙包、到投掷垒球,抛实心球。教材编写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纵向编排方式。投掷项目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即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仍可利用投掷项目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信心与良好的合作意识,又能从中培养兴趣与创造性,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生能领会并说出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学生们能自己主动体验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巩固并提高正确的原地侧向投掷方法,做到动作流畅,出手高度适当。

  (3)情感目标: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良好团体。

  (4)、教学重点:侧向投掷的出手动作.

  (5)教学难点:掌握适当的投掷高度.

  三、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个性好动,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又有一定的动作基础。因此,本课所选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渗进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易实现。

  四、教学方法与组织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学习目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节课都围绕投掷这一个学习中心,教学方法前后呼应。本课主要采用体验发现法、讲解示范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活、练得活,能对本课的教学产生新鲜感,使学生在欢乐互助的氛围下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有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因素,再结合课的任务和学生心理需求,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激情引趣活跃身心、合作探究掌握技能、激活思维能力拓展、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一):激情引趣活跃身心(8分钟)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语言引导,导入主题,学生仔细听讲,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2、热身活动:投纸飞机.拿出折好的飞机,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带着问题至各自“空域”尝试“飞行”,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观察,寻找合理的投掷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根据活动规律,充分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为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为探索技能也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20分钟)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与“学”的重点,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探索投掷动作:用小黑板出示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老师简要讲解并示范动作。动作要领我把它编成口诀,使学生易于接受:(:身体侧对投方向,重心右移成弓步,肩上屈肘如满月,蹬地转体要快速,甩臂掷球似挥鞭。)利用儿歌组织学生边说边徒手模仿。模仿采用分解到完整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原地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并能正确徒手模仿。

  2、老师建议学生把纸飞机拆开,捏成团,尝试体验原地投掷垒球动作。学生用口诀引导自己投掷

  练习2到3次后,教师提出问题:用同样的力气投掷,影响远度的因素是什么?___高度.让学生知道高度与远度的关系,明确出手高度是投掷技术中关键的环节

  3、在练习3次后,把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玩“飞越长城”的游戏。两端的投,中间两队迎面跳跃拦截,间距五米,练习2到3次后再交换位置。

  在练习中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投掷角度偏底的问题,所以安排”飞越长城”的游戏,来调整学生最佳的投掷高度.

  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原地侧向投掷垒球闯关的游戏;(在投掷区画好远度距离线,按及格、良好、优秀的标准分为三关插上标志线,闯过第一关获得一苹果,第二关菠萝,第三关西瓜,比一比哪组闯关多。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实施垒球投远教学,前面学生已用纸球进行了尝试练习,再用真正的垒球进行练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此段教学通过尝试体验、直观演示、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激活思维能力拓展、(大约10分钟)

  在投远活动过后,为了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我又设计了一个“神投手”的拓展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远距离的目标击中呢?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峰,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峰:拓展练习。)

  “好!看大家这么有兴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小小神投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方法与规则要求:

  在投掷线前方放置四个筐,分成四小组,每人投一次,投进一球既得一分,以得分多少分胜负。在练习投远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开始练习既远又准,目的是使学生控制投的力量和出手角度,从而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采用竞赛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一起完成体育活动任务的快乐,让每一个个体发挥出最大潜能。

  四、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跳兔子舞,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说课稿7

  知识点描述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学会归纳每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适应对象小学生

  设计思路本节诗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快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先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习方式以探究和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语句,让学生理解体会,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本节微课选自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囚歌》。

  二、讲解课题《囚歌》中的“囚”是什么意思?

  三、正文讲解第一节诗:

  出示第一节诗,教师朗读并讲解。

  “人”和“狗”分别指什么?“一个声音”是指什么声音?本节诗表达什么意思呢?

  第二节诗:

  出示第二节诗,教师朗读并讲解。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节诗:

  出示第三节诗,教师朗读并讲解。

  “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指什么?本节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结尾本节微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地位、内容和作用

  我的说课内容是岭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五单元《遥远的星空》,课型是综合·探索。本课以“人与自然科学”结合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前几节的“太阳、月亮、雪花”的探秘活动转向星空的探索学习,从关注故事、神话的无限遐想转向天宫的奇景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地球、银河系、宇宙的大概关系,感受数以亿计的星星、数以千计的星云和数以百计的星团的壮美,同时结合欣赏凡高的《星月夜》和马蒂斯的《圣诞夜》,让学生感受大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学习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星星的不同形态,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星空的感受,抒发对生活美的追求,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目的。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所欣赏的星空与大师的画;

  B.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星空和设计星星美化自己与生活。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阅读与欣赏,了解一些星空的科学知识,同时感受宇宙之美;

  B.在观察与比较中,体验大师表现星空的不同情趣;

  C.在参与创作、设计活动中,体验合作美化生活、美化自己的乐趣。

  (3)情感目标:产生探索星空的兴趣和向大师学习,热爱生活,大胆设计与表现。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设计与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星座。

  (2)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大师的作品和运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美丽的星座。

  二、说学情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做游戏,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愿望。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利用“看星空,感受宇宙的壮美--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演童话,创造生活的甜美”三课时分步教学。力图从多维度、多角度满足学生观察与好奇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与审美的规律观察与表现星空,培养学生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星空以及大胆想像的.创造能力。为此,本课将采取“比较观察法、探究体验法、尝试表现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

  学生的活动方式有:探秘活动、绘画添加游戏、童话表演。

  四、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探秘欲望

  持一彩色大信封,上面印有蓝猫的动画形象走进教室,让同学们猜一猜,谁给老师来信了?肯定有学生说蓝猫,(这封信跟你们有关呢,想不想听一听内容)老师以蓝猫的口气说出引言:(蓝猫是大多数儿童都认识的动画明星,从蓝猫来信作引,一开始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向浩瀚的星空。)

  欣赏《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中的“宇宙探秘”部分。通过蓝猫的行程路线,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色彩以及其它九大行星的大体轨道与色彩。通过动画演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关系以及各种天体照片中那五光十色的色彩,顺便让学生看

  一下北半球3月能看到的星图,这幅星图上以动物命名的星座非常多,如大熊座、天猫座、狮子座、巨蟹座、长蛇座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去记一下,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习用科学的眼光看宇宙的壮美,对星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欣赏范画,感受大师笔下的星空。

  投影凡·高的《星月夜》,请学生说一说:画上哪些是星星?还画了什么?用了什么色彩?你认为画家是用点还是用线或面表现星星的?

  出示《圣诞夜》,这张画上的星星跟《星月夜》里的星星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画法的星星,为什么?

  1.通过游戏学知识

  在此环节中,我安排摘星星游戏。(老师提前张贴或板书在黑板上)具体操作如下: 老师扮演宇宙爷爷,身上披一块粘有奖励用的小星星的蓝布,学生举手后按组按顺序上来,用“宇宙真什么”或“银河真什么”开头,结尾“我来摘什么颜色或什么名字的星”说一句话。说过的内容不能重复,老师打上记号。说得好的同学,老师让他摘走一颗星星。

  (星星的色彩:红、黄、蓝、绿、白、黑、橙、紫。为了不重复,可以在这些颜色前可加“粉”、“浅”或“深”字。星星的名字:太阳、月球、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牵牛星、织女星、启明星、北斗星、北极星、慧星、流星------)

  挑选没有举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老师说的星座的名字表演动作,表演好的也可以摘走一颗星星。

  (星座的名字:大熊座、天鹅座、小狮座、巨蟹座、长蛇座、仙女座、飞马座、鲸鱼座、天鹰座)

  2.创新设计: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

  接力画星星,表现自己眼中的星空。

  具体操作如下:全班按48人分成4个大组,分别命名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地球组”,将课桌摆成4个大圆形。每一大组又分4个小组,每一小组发1张对开大白纸,3 人一张纸合作。以“美丽的星空”为题,四个大组分别用蜡笔、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作画。以《闪烁的小星》为背景音乐,每隔五分钟,音乐停10秒,同一大组的4个小组将画纸移动一组位置后接着画。

  3. 完善提高

  巡视并实时指导各小组,提出完善建议。

  (三)评价赏析

  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学生在作品边缘签上自己的名字,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报部位。以让全班同学都能享受成就感。并时时体会与比较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趣味。

  (学生画星星被安排在游戏中,造型时的趣味性对掌握本课的重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学生在移动与接力中,在摹仿与创造中,体会与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并尝试体验全班集体合作的乐趣)

说课稿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段阅读教学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也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增强思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古诗古文,成语故事、神话4篇课文,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又丢了羊,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在上学之前听过成语故事,对《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并不陌生,但对其中的道理不够明确,深入理解欠缺。在孩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听众的角色,在课堂中,初步完成角色的转换,把故事完整、清楚地讲给别人听,成为一位讲述者。

  依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设计及以说明。

  一、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第一屏:羊圈 钻 叼 邻居

  第二屏:满不在乎 后悔极了

  养羊人在第一次丢了羊之后是:满不在乎

  第二次丢了羊之后是:后悔极了

  第三屏: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亡羊补牢

  2、激趣,回忆课文内容

  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很多同学还喜欢讲故事,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楚国的楚襄王不听大臣庄辛的劝告,遭到了秦国的攻打,庄辛就给他讲了这个《亡羊补牢》的故事,楚襄王听后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成为了一个好国王。

  回忆一下《亡羊补牢》讲的是什么故事?

  学生对课文内容早已不陌生,对其中的道理理解还不够深刻,我通过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比较中明白道理,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分以下步骤进行。

  1、默读画批,反馈交流。

  (1)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思考养羊人两次丢了羊之后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2)反馈画的句子: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他后悔极了,说:“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第一次丢羊后————————满不在乎。

  当养羊人发现羊圈上有一个大洞,狼钻进洞叼走一只羊, 养羊人对此是什么态度?(满不在乎)

  ①邻居看见了是怎样说的?

  出示:“赶快把羊圈修好吧!” 读一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抓住 “赶快”一词、句尾的“!”体会邻居关心他,为他担心,为他着急,想让养羊人赶紧修羊圈。

  ②角色体验:你们一下子就听懂了邻居的话,他是在让养羊人修羊圈,而且还要及时修!那你们现在就是这个邻居,我是那个养羊人,快来劝劝我吧!

  ③教师根据学生相劝的.话,适时说出“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你觉得养羊人是什么态度?(满不在乎、不听劝告)

  为什么会满不在乎呢?你们猜一猜我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读: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才会满不在乎的说:(“着什么急呀,过两天再说吧!”

  谁能把养羊人满不在乎地样子读出来?

  ④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⑤正是因为养羊人满不在乎不听劝、不补羊圈,结果第二天羊又丢了,这就是亡羊(板书亡羊)。这个“亡”就是丢失的意思。

  过渡:那个人又丢了一只羊,他是什么态度?

  ★第二次丢羊后——————后悔极了。

  ①“都怪我呀,我不该不听邻居的话。”

  “都怪我呀,我应该听邻居话。”

  读读两句话,比较哪一句更能表现他后悔的心情。

  ②想象养羊人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言体会养羊人特别后悔的样子。

  读一读、评一评。

  ③你就是那个养羊人,请你把当时的情景说一说。

  2、改正错误,补好羊圈

  养羊人不仅知道自己错了,是怎么做的?读一读、说一说。

  3、梳理归纳,比较不同

  (1)回想两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态度、行动、结果一样吗?你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态度 行动 结果

  第一次亡羊后 满不在乎 没补羊圈 又丢一只羊

  第二次亡羊后 后悔极了 立刻补好 再也没丢过

  【设计意图: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归纳,进一步比较两次丢羊后态度、行动及结果的不同,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这个养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己说一说。

  ★再读读第三自然段。

  ★结合生活实际,自己或他人的实例谈谈理解。

  预设:1、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就引导“亡羊补牢”与“知错就改”意思相近。

  2、老师举一个实例引导。

  三、指导评价,讲好故事

  1、我们学得这么好,不仅了解了内容,还明白了道理。

  指导: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讲出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不同态度、不同做法、不同结果。

  (2)在讲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

  今天评选出“讲故事小能手”。那就来练练这个故事吧。练讲故事,互相练,指名讲

  2、评价讲故事情况:故事的内容讲清楚

  讲的是否生动(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心理)

  四、识写“应该”,正确书写

  养羊人终于明白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我们来学习“应该”二字

  (一)记字形: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该”字利用“刻”“孩”换偏旁来学习)

  (二)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想一想要把“应”写漂亮,该注意什么?

  (1)整体看:帮包围结构。 广字旁里面的笔画容易写散。

  重点笔画:

  (2)教师范写(强调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描红,独立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

  (4)投影反馈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字。

  (5)学生修改自己写的字,再对照范字独立写,争取比前一个写得更漂亮。

  2、“该”的言字旁应该写得窄一些,右半部分的两个撇一大一小,最后一笔是点。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看来“亡羊补牢”还真是个好办法啊。看来有的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补救还来得及,不会再造成损失。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不仅学会了故事,懂了个道理,还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2、布置作业:必做: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听。

  选做:把自己知道的一个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满不在乎

  15 亡羊补牢

  后悔极了 修好羊圈

  为时不晚

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十一课,是一节绘画创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去了解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把自己的装饰瓶子的想法画在纸上,并设计出色彩,图案等,为下节课做准备。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了解瓶子装饰的手段与方法,并能用一些设计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设计,在设计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

  (3)审美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纸上能设计多种方法对瓶子进行装饰,培养学生想象力,设计能力,并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瓶子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感悟,想象,培养装饰意识,能够学会运用巧妙的手段进行描绘装饰,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课前准备:多媒体,装饰瓶范作,各种瓶子和绘画工具等。

  6,课时:一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游戏导入法教学,即先用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装饰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欣赏观看教师准备的资料,进一步对所学内容加以认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让学生操作实践,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2、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练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养成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步骤: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课件,屏幕中播放“装饰瓶模特秀”,教师过渡谈话:“看,这些瓶子多有趣,多漂亮。”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装饰瓶,接着教师提出让我们这堂课也来举行一个装饰瓶模特秀,这样可以导入课文,引出课题,接着教师引导谈话,这些瓶子不但好看,而且实用,让大家想想有它有那些实用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知道可以用来装饰房间,教室等,这样引起了学生想学的兴趣,接着老师继续激趣谈话:“要做一个漂亮的装饰瓶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但大家做时要细心,认真,这样,作出来的瓶子才美观。”这样既树立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2,生活感悟,拓展经验

  利用课件播放人们在生活中乱丢,乱抛瓶子,污染环境的现象,启发学生可以把这些瓶子收集起来,进行想象,设计,创造,就可以把废旧物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环境。屏幕上播放博物馆,家庭中,展览馆里的装饰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一起来欣赏,了解书中和老师准备的有关瓶子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的要求,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综合实践,形成认知

  教师出示多只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了解瓶子的造型,结构,质地和种类,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让学生认识瓶子,了解瓶子的透明和不透明,粗糙和光滑,让学生研究讨论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装饰,小组研究讨论,教师总结可以用套,缠,两瓶相拼等方法,材料可以用色纸,毛线,色水,橡皮泥等。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小技巧,缠毛线时为防止滑落可以先缠一层双面胶。在瓶体上作画时先涂一层肥皂水,这样有利于着色,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技巧。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 “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 “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盐、据”等8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说学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10分钟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言外之意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朗读体会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掌握本文的三维目标,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钟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部编版观潮说课稿获奖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试图达到美观大方,脉络清晰,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难点,理解课文的顺序。)

说课稿1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第四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的学习,又是以后学习无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分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

  难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3、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1)知识准备:知道氢气、钠、铁能在氧里燃烧;

  (2)技能准备:能独立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态度:好奇心强,但探究意识淡薄,易将科学神化;

  4、教学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深入分析和究掘教材内容的认知价值和情意方式,深刻感悟和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等,才能在化学教学设计时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③知道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

  ④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录像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

  ②通过观看相像,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③经历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舍勤的成就和遗憾,体会质疑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品质。

  ②经历人类认识燃烧的三个阶段,体会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③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一、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来选择。本节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教学,就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而要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本人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发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二、 教学设计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科学史料进行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新课程注意“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化学史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发展和本质,本人从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出发,结合科学探究的特点,依据化学史料进行“氯气”的课堂教学设计,利图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程序分析

  引言:通过舍勒发现并命名的化学元素约占总量的1/4的成就和发现氯气却没能给氯气命名的遗憾形成对比,引起思维上的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此时学生被迅速吸引到该节课的教学情景中,从而体会质疑是一种可贵的科学品质。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创设情景,使学生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新课:“像这样由于受流行观点的束缚而不能发现事物真像的事情,在科学史上时有发生。我们知道氢气,金属钠和铁都能在氧气里燃烧,那么氢气,金属钠、铁以及不活泼的铜能不能在氯气里燃烧?”由实验录像观察、分析、归纳燃烧的定义,展开新课的学习。讲述人类对燃烧本质认识的三个阶段,得出“科学史就是人类不断消除谬论,发现真实世界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能够多一些质疑,少一些盲从,那么人类对燃烧的认识从燃素说到氧化说就不会是漫长的七十年,舍勒也可能由于正确认识氯气而有更多重要的发现。”再次重申质疑的可贵。

  设计意图: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探究氯气的性质:

  过渡:“那么曾经让舍勒百思不得其解的氯气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让我们走近氯气,关注液氯泄漏事件。

  情景: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从发生到人畜中毒情况)

  录像大约有3分钟,放完后大家将有半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然后请你说出有关氯气的信息。

  学生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难点的突破: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化学知识的体验。探究程度的把握对探究信心、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启发讨论产物中的氯元素的形式是氯离子、氯化氢,而产物次氯酸则直接给出,明确探究任务:检验氯离子,测定氯水的酸碱性。氯气与水反应产物是两种酸,然而氯水使PH试纸先变红后裉色,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在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探究中,完全放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应用练习:预防中毒

  引入:假如你在液氯泄漏事故现场,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完成知识的梳理。

  课后学生活动:

  (1)上网进一步了解人类对燃烧本质认识的历程,谈一谈你个人的感受

  (2)上网进一步了解江苏淮安液氯泄漏事件,谈一谈你个人的想法及建议

  (3)了解国际上使用化学物质进行自来水消毒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说课稿14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xx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xx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xx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xx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xx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xx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xx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xx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xx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xx的思路,得出了xx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xx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xx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说课稿15

  标枪教学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的是授课对象是20xx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要学中要培养其具备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奋拼搏的良好作风和社会适应能力。本课力求流畅、灵活、紧凑,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对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通过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田径课程中理论部分和重点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会讲、会做、会教和分析问题的社会指导能力以及承担基本田径课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掷标枪有其独特的动作技术体系。是由人体及其运动环节的一系列不同动作所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为了教学的方便和需要,还必须科学地将完整的动作技术体系划分成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和器械的飞行几个动作技术阶段。而标枪技术的关键技术:“最后用力”技术就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力即为投掷步的最后一步,它是掷标枪的关键动作,是标枪获得出手初速度的主要来源。重点是掌握上下肢的协调依次用力的顺序,完成通过标枪纵轴的“链状鞭打”动作。完成最后用力时,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取得最大出手速度的关键,身体左侧的支撑和用力动作对于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20xx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非常爱好,身体素质较好,心理素质较稳定。但大部分学生对标枪运动接触较少,普遍对标枪技术不太熟练,增强了标枪教学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1)进一步复习原地插标枪技术动作,巩固提高正确的出手

  动作技术,使85%以上同学能较好的掌握原地插标枪技

  术动作。

  (2)学习原地掷标枪技术,初步掌握原地掷标枪技术,明确

  正确的用力方法和动作顺序

  2、情 感 目 标: (1)通过标枪的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形成

  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不怕

  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的重点:最后用力动作顺序和快速投掷动作技术的掌握,特别是标枪纵轴的用力,上体和投掷臂的快速鞭打技术细节

  2 教学的难点:标枪出手动作技术的掌握

  六、教学学法

  教学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发现式教学手段,以直观式,诱导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模仿、配合教师的讲解到学生自主练习,逐渐增加练习的难度。

  学法上采用观察学习法、模仿学习法、尝试学习法、比较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在教学中采用小群体分散能力分组练习形式,加上教师的共同参与,提倡互助互学,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的示范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共同发现问题并加以说明改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技能展示、图片展示、体育游戏】

  ? 讲解、示范【幽默诙谐的语言与表情、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 ? 模仿学习【感官模仿、表象训练等等】

  ? 辅助练习、基本练习【分组练习、完整练习、对比练习等等】

  ? 纠错、巩固与提高【夸张正误对比示范、学生示范点评等等】

  ? 小结【建立课后学习体系】

  七、教学评价

  ? 1、教师小结

  ? 2、教师评价

  八、场地器材

  标枪35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