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画》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所选课题是人美版第五册第六课《红色的画》。
本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色彩知识,它与第七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画面特有的美感,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引导学生的求知,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从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转向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来作画。
我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接触自然机会较少,在讲述农民画《剥玉米》时,孩子很难体会到农民丰收时的忙碌与快乐。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其情感,使他们通过音乐欢快的节奏,感受到农民丰收时的喜悦与忙碌。随后我又乘热打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摄影、绘画资源,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启发他们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以红色为主的物象和场面,激起孩子创作欲望。学生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及交互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我对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将以微型课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听说同学们很爱看魔术,今天就让我为你们表演一个(播放第一段视屏)。这些颜色还能还原么?大家很犹豫嘛,事实胜于雄辩,我请一位同学上台试试吧(播放第二段视频)。看来红、黄、蓝是无法调和出来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三原色”(出示课件)。这三原色中的红色可是咱们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它也是我们国旗的颜色。那用它画出的画会是什么样?这些画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同走入第六课《红色的画》。第六课里的画都是红色的画么?这么肯定!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对,以红色为主的画就是红色的画。老师要考考你们(出示课件)。三幅画中哪幅是红色的画?说说你对其他两幅的理解。
这幅《剥玉米》出自我国民间艺人孙佃珍(出示课件)。瞧,画中央的那位阿姨正使劲的掰着玉米,她的身边围绕着飞翔的小鸟、奔跑的白兔还有背着大箩筐的毛驴,他们想要表达什么呢?老师这有两段音乐,你觉得哪段更符合画面?让我们和着欢快的乐曲再把画好好欣赏一下吧。现在谁来说说这幅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那红色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出示课件)?热烈、欢快、喜庆、奔放。
小组讨论一下,世界上有哪些东西是红色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红色(出示课件)?大家说了很多,老师通过网络也搜集了不少,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当这些摄影作品变成绘画那会是什么样?瞧红色的背景映衬出新娘洁白的'婚纱,多喜庆呀!过年啦,过年啦小朋友们的花灯把小院照得红红火火!奥运冠军李宁点燃了激情的圣火!红色的房子多漂亮。小动物们在干嘛?对,唱歌跳舞,还有的在赛跑。如果要你画一幅红色的画,你想表现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大家说的真好,请你仔细阅读作业要求,然后用红色画出你心中的那份快乐与激情。
请各小组选出最棒的画,送至讲台前。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课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件),我们能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是否还有别的颜色为主的画?它们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将你搜集到的资料发表到班级QQ群或个人博客中。
教学反思(课件):本课通过充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多媒体的互动有机交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的基础工作,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选自新人教版高中美术第3课,属于“美术鉴赏”学习模块,主要内容是掌握鉴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法,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多角度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山水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以及其意境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观察作品以及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好课的出发点与前提,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水情怀,了解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等特点,体会山水画独特魅力,掌握鉴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溪山行旅图》等作品,运用小组讨论等方法从山水画的内容、构图、笔墨等方面体会山水画的情怀、造化、意境。学习鉴赏方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领悟人文精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好一堂课的重难点知识十分必要,所以,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重点:中国山水画山水情怀、妙夺造化、因心造境的特征。
难点:领会蕴含在山水画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教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工具,所以,在本节课我采用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视频等来优化我的课堂。
七、说教学过程
充足的教学准备完成后,精彩的教学过程即将展开。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6个环节:
(一)趣味情境导入
一部电影要吸引住观众,精彩的开场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课堂的开端,导入环节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会播放古琴音乐《高山流水》,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进而阐述音乐是以山水景色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同时这也是我国山水画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从而引入课题《象外之镜——中国传统山水画》。
(二)作品内容识读
理解作品内容与感悟作品内涵是欣赏课的重要基础。所以我将展示山水画作品《青卞隐居图》《富春山居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和感受,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人常描绘山水景色?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学生通过观察作品能够感受到作者隐居山林的欲望和表现高洁的品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出:其实早在晋唐以来,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促成了山水画的诞生,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借此寄寓情怀,展现高洁的人生境界,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形式语言审美
一堂好课不仅要对于内容进行解读,还应该更深层次了解艺术作品的特点。我将继续播放《富春山居图》鉴赏视频,并且提出问题:真实的富春江两岸景色与《富春山居图》有何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画中山水不同于真山真水,是需要画家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并不断调整。这就是山水画创作中所讲究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紧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画面中进行探究,我会继续展示《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全景图及局部细节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艺术家通过怎样的构图和笔墨去描述画面的?呈现出怎样的意境氛围?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溪山行旅图》通过顶天立地的取景、浓墨的笔墨来表现高大的山峦,体现出雄伟壮阔的意境;《富春山居图》通过全景式的构图、淡雅的笔墨,体现出豁达出世的意境。随后我会继续补充:不同的构图方式和笔墨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依赖于画家的创造,是情与景的统一。
通过层层相扣、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合作探究的精神。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
(四)社会文化理解
为了让学生从人文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我会提出问题:说一说为何艺术家常以山水画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把山水当作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人在山水中洗心养身,澄怀观道,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从而更深一步的理解山水画的“移情”作用。从人文方面理解山水画,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方法归纳运用
掌握评述美术作品的方法是欣赏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与学生一同总结可以从内容、情怀、造化、意境等方面欣赏山水画作品。随后设置“艺术辩论赛”的情境,以“山水画是否也可以叫做风景画”为辩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自主分享辩论鉴赏结果。并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情境教学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巩固知识。
(六)小结升华作业
一堂好课,不仅要在开始和过程中下足功夫,结尾处同样要精彩。因此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课重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从观察自然、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情感升华。课后搜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对读,思考二者的异同。以此提升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达到拓展的目的。
八、说板书设计
最后,板书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而成的,能够深化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画》说课稿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使用量角器画角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动手操作、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历经观察、思考、抽象的过程,发现并建构知识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体验操作过程中“做数学”的快乐,联系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难点: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设问引欲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
师:为了检查大家对角的度量方法的掌握情况,请大家量出你手中角的度数(课前下发)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角的度数的?
师:通过检查,发现大家都掌握了使用量角器的方法,而且速度快、度数准确。
师:前不久,校外的高叔叔接到了一批机器零件的加工任务。其中这批零件上有一个角为80°,高叔叔不知道在铁片上怎样才能画出这个角。所以,到今天还没有动手加工这批零件,大家愿意帮助他吗?
学生自己回顾度量角的方法。
复习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既巩固知识,又为新知探究提供知识上的迁移作铺垫;创设高叔叔不知道怎么才能在铁片上画角的问题情境,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与态度
二、引导探究,发现方法
师:大家乐意帮助高叔叔解决问题,那么就请你们想办法在草稿纸上帮高叔叔画出80°的'角,而且还要把画角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原文地址知识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技能目标:
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进行分类。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画任意一个角,量出度数。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0°的角。学生思考
2.示范画角,并讲解教的画法。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7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7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注意:量角器的中心必须与射线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到60°的刻度,打上圆点,最后把它与射线的顶点连起来。)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画一个45°的角。教师巡视,订正。
2.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3.让学生画60°的角。
4.提问:用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30°
45°
60°
90°
105°
150°
(1)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2)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五)教师总结,巩固练习
《画》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课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南宋)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件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课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4、小结(学生做,老师补充):中国花鸟画家以其高深的画技把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愫,寄托于草木“得其情而点出之”。使欣赏者获得启迪,激起爱美,爱生活之心文章
《画》说课稿5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课《红色的画》,本课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同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系统学习色彩知识的开始。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三原色中的红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开始从盲目的,随意的涂抹颜色,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涂色方法和线条组合已基本掌握,大部分学生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渐变色,但有少数学生还处于无意识的涂抹颜色。通过这本课的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的特有美感,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有: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红色是三原色的一种,感受红色的特有美感,学会运用红色系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开展探究式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做游戏、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找出问题,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重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说教具、学具:本课教师用具有彩色水、照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学生准备用具有油画棒、画纸。
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上课前我安排好学习小组,整理好学习用具, 引导学生观看红色照片视频,让学生会回忆对身边自然生活的生活经验,感受红色的美感。
这样既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也启发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二、导入活动
原色是这节课的知识点,用变色游戏形式学生不用机械记忆就能理解三原色。然后连续提出问题“那种颜色可以代表你们此刻的心情?”
“为什么?红色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导入课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对于红色喜庆的理解。
三、讲述新课
1、寻找红色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观看的视频中哪个红色物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你还知道什么红色物品? 用水彩笔画出印象深刻的红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步对“红色的画”进行描绘,教师初步指导学生作画构图问题。
2、红色用途
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了解红色在中国的独特审美意义对学生也是一种很恰当的爱国教育。学生欣赏图片(欢快的节日、在喜庆背景色、胜利庆祝色)共讨红色会用到什么场合来了解红色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含义——吉祥如意的祝福!热情向上奋发的中国!
3、研究红色
我在学生感知红色的基础上出示自己范画,让学生寻找老师画面中丰富的红色。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师的画感受丰富的红色带给画面的特有美感。进而引出红色系列颜色,认识与红色相关的其它偏红颜色。学生通过和同桌互相介绍、老师来考察的形式熟记5-6中红色。
4、认识“红色的画”
此环节,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画《剥玉米》来判断:什么样的画才是红色的画!对比学生作品,启发红色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采用什么不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学生实践
在学生作画前,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画的不同做画步骤图,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老师的这两幅画分别如何完成的?学生快速掌握两种画法,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教师再及时提出作业要求,引发学生发散思考,激励学生以合作形式大胆创新,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展示、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后,一起创办“红色画展”,将自己的画展示、介绍给同学,其他同学指出其作品的优缺点,教师做以补充评价。这样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学的重点。
六、小结、拓展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用其它原色也能画一幅画吗?学生回家预习《黄色和蓝色的画》,感受知识延伸带来的学习乐趣,为下一课学习做铺垫。
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较为均衡式的板书。注重体现板书设计的直观、系统、简明、美观的特点。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方面,在重视审美和的过程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课学习后,学生既能够用平涂或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红色的画,也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虽然也比较认可这次教学活动,但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在调整原有的教学实施,在强调色彩观念演变的的基础上,削减了色彩基本知识的讲解,加强了色彩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链接,点到为止,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适当加强原有教学实施中艺术体验部分的闪光点,使学生认识到写实已经不是评价美术作品唯一的标准绘画创作可以修改、反复和推翻,过程是美丽的,降低具象的造型要求,提高学生绘画表现的自信心。
《画》说课稿6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第5册6、7课的红色、黄色和蓝色的画。
2课3课时完成的,我将其合为1课用3课时来完成,第1课时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感知,通过红色、黄色和蓝色的画进行鲜明的对比,利用大量的视觉表象来让学生感受红、黄、蓝给人的不同感受,并在多媒体教室里完成有一定色彩倾向的电脑作品;第2、3课时完成以一种颜色为主基调的绘画作品。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是:《红色的画》和《黄色和蓝色的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以“欣赏·评述”、“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然风光、生活环境、人物服装的色彩等,进行大量的图片欣赏,认识三原色红、黄、蓝和相邻近的其他颜色。通过感受、欣赏和讨论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三种颜色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及其使画面产生特有的魅力与美感,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从中体验红色带给人热烈的、喜庆的、奔放的美感,黄色带给人明亮的、温馨的感觉,蓝色带给人们凉爽的、清静的感觉,使学生开始从盲目地、随意地涂抹色彩,到有意识地去运用和设计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本课通过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视觉感受,并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学习的空间,从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心理特点出发,达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完美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会用其中一种颜色为主基调画一幅画。
2、通过实验、赏析、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色彩的美,使学生对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
重点是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黄色和蓝色给人不同的感受以及在画面中的运用。
难点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利用三原色,运用主体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关系及同类色的深浅对比的方法进行绘画。
二、学习材料:
因为我第1 课时在电教室上的,所以我事先准备了本课的资源库和课件,资源库中含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并准备了必要的演示工具。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间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欣赏分析能力、组内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感知欲、尝试欲、求知欲和表达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更多地体现一种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述欲望和创作欲望。
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的活动是在乐中去实验形成初步感知,经过讨论探究达到情感升华
教师通过引导实践创设情景和语言的启发点拨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适当的方法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本课采用人文化方法为指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人文观的基础上,学生学会欣赏、分析、评述、讨论、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真正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大胆发挥想象进入创作的境界。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通过调色游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何谓三原色。
我是这样做的:
在美术课中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设计得好,就会吸引孩子,引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可以说是他们的最爱,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的环节----将事先盛满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种透明的颜色水烧杯放在桌上,通过问学生:"认识这三种颜色吗?""这三种颜色在色彩中是很特殊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将一种颜色放到另一种颜色之中,看看有什么变化?"通过师生共同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色彩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出结论:红黄蓝可以调出很多颜色.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用这些颜色能不能调出红黄蓝呢?"通过学生的实践得到这样的一个知识――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用其他颜色无法调和出来的,因此我们把红黄蓝称为三原色。
(放课件)接着利用活泼的flash动画将学生带到红色的黄色的.和蓝色的画的世界里。
进入第二环节:新授课――为了很好地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并让学生很好的投入到本课的知识探究中去,我采用了先领后放的方法,即先师生共同感受红色给人的感受,体会红色画面和场景给人的感受.然后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感受黄色和蓝色.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以一种颜色为主基调进行绘画创作.我是这样做的:
在喜庆日子和重大的节日里运用最多的颜色的颜色是什么?学生会以回忆的形式想到红色,接着又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颜色呢?他们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红色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放课件)通过flash动画和音乐使学生融入到那热闹的氛围只中,真正地认识到:红色是中国人的传统喜庆的颜色,热烈、鲜艳、活泼、兴奋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过年、婚礼等重要活动中常用到红色。
在对红黄蓝三种颜色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后,通过赏析大量的的红色、黄色和蓝色的中、外的作品,让学生对画面中的感受.
欣赏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通过此环节解决教学重点。
师生共同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营造一个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蓝色和黄色的区别,带给他们的神秘之处。画面中运用了什么颜色如何来表现?让学生观察到画面是以大量的明度不同的蓝色来表现夜晚的寒冷,通过窗口透过的缕缕黄色的灯光给人以温暖。蓝色为主基调,与画面中的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容易感受到夜晚的寒冷和室内的温暖……通过欣赏、讨论等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选择红黄蓝中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为主色调,学生想如何创作一幅画。使学生明确本课的作业内容.
第三环节:学生作业----注重学生的创作
作业要求:选择以红、黄、蓝中的一种颜色为主基调的电脑填色画。看谁能设计出满意的红色、黄色和蓝色的画来。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采取小组内互评,然后全班评价的方式对颜色倾向性比较好的作品切换给全体学生欣赏,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构思,拓展思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大胆的创作,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情感目标。
最后师生共同访问网站:体会更多的色彩感受。例如:中国春节欢迎您网站,体会过春节的气氛!
《画》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早在小班、中班的常识课中,就有提到味道这一常识,幼儿对味道已经有了自身的感知,而本次活动正是前面知识的后续,新《纲要》指出:“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手段。”而本次活动建立在幼儿对味道已经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让幼儿从感受到发现再到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东西,不喜欢拘泥于摹写对象的真实形象,因此我设计了《画味道》为题的美术活动。
这次活动,开始环节的动机呼唤,鼓动幼儿的积极性,过程中注重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在结束环节把幼儿的兴趣引向欣赏和获得满足上。能帮助幼儿通过尝与说回顾对各种味道的认识与感受,通过画,将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地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交流与评价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获得肯定与满足感。这个活动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了社会、认知、艺术、语言等领域,确立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1)、运用不同的线、形、色大胆构图,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味道的感受。
(2)、通过尝味、说味、画味活动,激发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对味道的体验,在活动中得到心情的愉悦。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幼儿能学会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形状表现自己对味道的.感受,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将在后面环节介绍中做具体阐述。
3、说活动准备:
同时,我为本次活动做了以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各种味道已有初步感知,能说出各种味道,掌握各种绘画的基本技能。
(2)、为了让活动更有趣味性,我将场景布置成 “食品展览会”能更好的激起幼儿的兴趣。
(3)、另外,本次活动的物质准备是:各种味道的食品,如:奶糖、柠檬、苦瓜、辣味牛肉干、黄莲、姜糖、穿心凉糖、话梅糖、酸梅糖、秀逗糖等等;为幼儿提供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棉签等作画工具;为了让幼儿在作画时有一个轻松的环境,我准备了轻音乐一盒。
二、说教法:
在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提问法、操作法等。
首先是游戏法,游戏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开始就以参加“食品展览会”的形式品尝食物,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其次是提问法,教师提问的准确性,能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仔细的观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
再次,我还用了操作法,让幼儿品尝各种味道,并将味道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和
不错的创造性。使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此外,我还用了示范法、交流法、鼓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突出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地位,达到各个领域和谐统一,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幼儿认知,锻炼幼儿的能力,本次活动我让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感官参与法:皮亚杰认知理论里提到:“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整个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尝、说、想,动手及动脑,进行学习,尝主要是尝味道,想是想想尝后的感受,说是将尝到的味道说出来,动手和动脑是让幼儿能动手将自己感受到的味道,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体验创作的乐趣。
2、另外,还采用了交流法,《纲要》指出“幼儿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喜欢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别人给予的赞赏,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说味道的环节,在活动这环节,让幼儿充分地将自己的创意说出来,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共有3个环节:
1、尝味道,激发幼儿兴趣。
2、画味道。
3、说味道。
第一个环节,我以参与“食品展览会”的形式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品尝,并且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将品尝味道后的感受说出来,为下画味道做铺垫。如:在幼儿品尝前,让幼儿明确尝后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从想到的和感觉到的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环节画味道,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在充分的感受后,对味道有了初步的体验,我以引导语“如果要用画画的方式表现你吃到的味道,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呢?”从而让幼儿回忆起已学的绘画方式,并且让幼儿对绘画方式进行搜索,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知道并启发幼儿用线、色、形等方式进行绘画,丰富
不错的幼儿的实际经验,为幼儿提供各种可操作的材料,教师及时的给予幼儿鼓励与帮助,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第三个环节请幼儿谈谈自己的作品,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版上,为了让幼儿能从多角度进行阐述,教师进行示范讲解,让幼儿明确可以从什么角度对作品进行完整的阐述,如:“我尝到的是……味道,它给我带来……的感觉,所以我用了……的颜色和线条来表现。”另外,以欣赏的角度,让幼儿说出最喜欢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为幼儿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他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的创造性。
接着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梳理。也为活动延伸做铺垫。
五、延伸推进: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味道,并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尝试着画其他感觉,如声音、冷、热等,迁移幼儿已有经验。(根据本次活动设计)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抓住幼儿的兴奋点,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根据本次活动中,我使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和程序的设计,会对活动重难点有所突破,但是由于本次活动以幼儿创造性为主,无法预计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使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画》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卡通——动起来的漫画》是人美版小学第十册十二课内容。
教材共两页,选取了中外各国大量的卡通图片供学生欣赏。除一些卡通漫画作品外,还有部分动漫影视截频,不仅如此,在选材方面还注重了多种卡通表现形式的兼顾:传统绘画卡通、水墨卡通、电脑三维卡通、纸艺卡通等。在教学中有利于解决本课的两个教学重点:1。通过欣赏不同的卡通作品,使学生对“卡通”这个概念有明确的理解;2。 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最终可以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卡通作品。
根据教材及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卡通的由来及相关知识。
2、欣赏多种形式的卡通作品,认识卡通的一般表现形式。
方法与过程:
1、了解卡通的特点,绘制有特点的卡通造型。(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卡通创作的乐趣。
2、感受卡通形象的正面性格,引导学生支持国产动画片发展。
画具应准备铅笔、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加以了解有关卡通的各种知识,第二课时则进行卡通作品的临摹与创作,此次我讲授的为本课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一节“欣赏·创作”课,与教学内容、目标及环节,我主要选择的有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激趣法、分析比较法、讲解法、欣赏感受法、要点指导法等。
学法:欣赏法、理解法、交流表达法、实践运用法、分析比较法、练习法、情感体验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三维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
1。问题导入
通过问问题引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卡通——动起来的漫画》。
【设计意图:这种方法直观明了,由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分析探究
(1)认识并了解“卡通”
a。教师、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看过的卡通片。
b。讲解“卡通”这个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经典的卡通形象,引出视频,利用图片与视频的直观对比,使学生突破教学重点,理解“卡通”的含义。】
c。交流有关卡通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讲述卡通知识,明白卡通的由来及发展,在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了解卡通”的目的.。】
(2)欣赏并品评“卡通”
a。进行猜卡通人物的小游戏。
【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国家的部分卡通作品,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对卡通的热爱。】
b。游戏进行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总结出卡通两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卡通作品的欣赏、品评,了解卡通动漫作品两个重要的表现元素,达到“品评卡通”的目的,并解决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即卡通人物的设计。】
3。绘画创作
(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临摹或想象并表现一个卡通场景下一场景的动作、表情变化。
(2)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要点:美国动画的造型较为夸张,注重情节,日本动画的造型较为唯美,很注重铅笔稿的制作。在临摹或创作的时候要注意保持纸面的洁净,画面线条要流畅细腻,涂色应做到色块均匀、色度饱和、过渡自然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练习或创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对卡通造型手法加以指点,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教学我主要设计了文字板书形式,先在黑板上写下卡通两个重要的元素:表情和动态。然后把不同国家的的卡通特点板书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卡通两元素和不同国家的卡通特点的板书为学生下一节课中卡通人物的创作做好了理论准备。】
在本节“欣赏·创作”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认识、了解卡通,运用卡通造型手法进行练习、创作,最终使学生爱上卡通。教学设计上与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疏漏,敬请各位同仁雅正。
《画》说课稿9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4、拓展谈话,说说从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促进感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
2.培养学生学习去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3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明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结果,做什么事都要实。
5教学过程
5.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一:复习导入
1、检查上次课生字词情况。
2、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齐读课题。
3、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活动2【讲授】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父亲:是……就……不要)
师:“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师:出示“神情严肃”、“和颜悦色”。强调肃的笔顺。这两个词都是课文中描写老师神情的词语,图画课上什么是让老师神情严肃起来呢?
生:自由读2—12自然段,想一想。
生:“我”画杨桃不像,同学们取笑我。
师: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4、5自然段。
师:从朗读中你听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为什么?
生:嘲笑、取笑。
生:因为他画的不像杨桃,像五角星。
师:带着这样的体验,咱们再一起来读读4、5自然段。
师:那如果要你把“杨桃是这样子的吗?”换一种说法不改变意思,你会吗?
生:“杨桃不是这样子的。”
师:我们读懂了嘲笑与取笑,那么课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齐读第6自然段。师“审视”是什么意思?
生:认真仔细的观察。
师:“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呢?
生:因为他看到的角度不同,读出第二自然段的.话。
师:“我“为什么会把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老老实实的画出来呢?
生:因为爸爸叮嘱过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杨桃,请你们审视一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杨桃实物)
生:(坐在自己的位子观察到不同样子的杨桃)
师:为什么同一个杨桃同学们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呢?
生:因为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刚才嘲笑“我”的同学们,他们知道吗?
生:他们不知道。
师:哦!所以老师就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让他们仔细的观察。(师生扮演角色,读课文中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次的回答和前面的回答有什么区别吗?
生:前面回答的很肯定,现在回答的吞吞吐吐。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前面同学不知道那个角度的像五角星,后面亲眼看到了确实像。
师:那同学们在前面还取笑他,现在怎么样呢?
生:觉得惭愧,因为惭愧所以说起话来吞吞吐吐。
师:同学们仔细看课文句子,还能从哪看出同学们吞吞吐吐呢?
生:回答的句子里面都有省略号。
师:对!省略号表示语气不连贯,吞吞吐吐。(指名两位同学读吞吞吐吐的句子)
师:是的,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他们看到了“我”的画应该就是五角星形的,老师也知道了,他把同学们请到“我”的座位上后,看到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老师的表情、神情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严肃变得高兴了。请同学们找出哪一个词表示老师高兴起来了?(指名让学生带着表情读老师的话)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你们认为老师说的话,哪些是重要的?(点名读画出的句子)
板书: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不要……要……是……就……
师:同学们找到的话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那么“是什么就画什么”用我们的语言来概括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生:实事求是。
活动3【讲授】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在画杨桃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做人更是要实事求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把老师的话读一读。
生:(带这和颜悦色的表情、语气读老师的话)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朗读中感受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同样的文字用上不同的标点,就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课文正是通过这个样子的对比的描写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牢牢得记住这个道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我”:一生受用)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画》说课稿10
开场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的说课题目是《明快洒脱、俊朗多姿的水粉画》。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7课《明快洒脱、俊朗多姿的水粉画》。学生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基础知识和绘画的方法,本节课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之前有关色彩三要素、色彩的搭配方法和色彩的心理感受等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水粉正确的绘画方法,感受水粉静物画的魅力,提高美术素养。《水粉画》一课内容较多,分为3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写实水粉画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我面对的学生群体特点如下: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并进行创作。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如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巩固色彩的基础知识,了解水粉画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粉静物的写生方法,能够运用写实的技法基本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了解装水粉画的相关知识,感受水粉画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画面效果,通过尝试与练习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与步骤绘画一幅水粉静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水粉画的艺术美,提高对水粉画的欣赏能力,提高绘画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对美术与创作的持久兴趣,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巩固色彩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粉画的基础知识和作画方法,进行水粉静物的写生。
难点则是能够观察静物写生中色彩的变化,运用色彩的搭配方法和正确的绘画方法表现出水粉静物。
五、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欣赏教学法、讲授法、示范讲解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安排了欣赏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作品感受水粉画的魅力,不仅提高欣赏能力,还要认识到艺术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提高美术素养。
六、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实物范画、水粉笔、水粉颜料和纸、一组静物。
七、教学过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精彩、成功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采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出示3幅静物瓜果的绘画作品,分别是用油画、水彩和水粉进行创作的。同时提出问题:“三幅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何不同?表现出的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表现技法和画面的效果上去进行观察,然后回答。在学生丰富的答案上进行总结。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技法展示出的不同的艺术的美,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水粉画的兴趣,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二)感知探索,交流体会
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的美的感悟能力和创作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新课讲授的环节:
1、直观感知——走进作品,体会特点
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体会,寻找答案。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幅水粉画作品,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水粉独特的绘画方式和表现的效果。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和思考,大胆发言,表达自己对于水粉画的感受和理解。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水粉的相关知识,一是水粉的概念:水粉是介于油画和水彩之间一个画种,水粉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水粉画和水彩画的不同在于颜料性嫩的不同。二是特点:水粉画的颜料是粉质的,具有不透明性,这一点造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效果。同时展示一些颜料、水粉笔等工具,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2、具体分析——复习巩固,感受色彩
在这一环节我会针对以前学过的色彩知识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从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搭配方法和色彩的冷暖变化等相关知识上进行回顾,小组讨论,互相启发,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回忆,一方面对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再次强化,同时又很好的和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可以很好的把以前的色彩理论知识运用到了今天的水粉绘画中,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以致用的理念。
接下来出示《冬日》和《秋韵》两幅作品,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不同的色调,提问学生“不同的色调带给了画面哪些不同的效果?又会使欣赏者产生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观察体会,然后交流感受。然后我将进行总结:统一和谐的色调令人感到舒适惬意,对比明快的调子使人感觉活泼、跳跃和节奏。接着放大作品的局部,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笔触,尝试说一说大小笔触分别的应用特点和表现对象,再带领学生一起体会一下明显厚重的笔触和温柔细腻的笔触所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这时我将请4位学生到讲台前,分别用和谐色搭配、对比色搭配、平涂法和块面法进行尝试,下面的同学可以在练习纸上进行小练习,一起体会一下水粉不同的变化和魅力。
这一个环节设置了学生分组讨论,是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一方面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同时设置了学生练习体会的小环节,既增加了师生互动,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在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观察思考,也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这一角色的定位。
3、示范点拨
美术课程同样具有实践性,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示范写实风格的水粉景物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怎样进行水粉静物写生,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1)观察摆放静物的整体色彩,找出主要大色块;观察环境调子,确定色调。
(2)铅笔或水粉色起稿构图,铺画面中最重的颜色。
(3)大面积铺颜色,流出画面最亮的部分,注意水粉的控制。
(4)铺满颜色,调整画面的色彩和明度。
(5)深入刻画细节,塑造形体。
(6)整体调整画面。
边示范边讲解,生动形象,同时可以很好的强调注意事项。
(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
1、实践练习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此时已经跃跃欲试,此环节让学生开始动手绘画一幅水粉画作品,开始创作之前,明确练习要求:
(1)可以临摹书课本上的水粉静物范画。
(2)可以根据讲台前摆放的静物进行写生3、以写实的手法独立绘画完成
分层练习要求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在学生的制作过程当中PPT播放优秀的水粉画作品,创设文化情境,同时进行巡回指导,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以更好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的发挥;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与建议,辅助他们完成。
2、展示评价
在大部分学生创作完成之后,以画展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展示作品,并从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同学们今天的在制作作品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的成品,并指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进步提供参考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小结升华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色彩、色调、绘画方法以及步骤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感受美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生活中普通的静物通过画家的画笔进行了艺术的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绘画的能力,也体会了创作的乐趣,感受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拓展作业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布置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鼓励学生们尝试把写实的静物用夸张、变形等装饰性的手法去表现,感受一下装饰水粉的乐趣。
八、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分三部分,分别是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示范展示区。
结束语:
上面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鞠躬、等待提问及评委指令)。
《画》说课稿11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红的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苏红的画》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展开。《苏红的画》是一篇记叙文,课文以画为线索,记叙了苏红不小心把要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了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生大道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二年级的阅读要求,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双线格中的1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我又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双线格中的1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将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谈话激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课件出示两幅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2、关于这两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故事的名字就叫——(板书课题:苏红的画),请大家齐读课题。3、围绕着这两幅“苏红的画”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47页,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并且圈出本课的生字和你不理解的词语。
2、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首先检查一下你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字词?
3、现在谁来说一说,你还有哪些词不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字词障碍都扫清了,那么谁愿意站起来声音洪亮的、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呢?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你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一说。(出示课文脉络图)
3、在这篇小课文中,爸爸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你们找到了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4、在这个小故事中,什么是坏事呢?(师板书:坏事)什么是好事?(师板书:好事)坏事是怎样变成好事的呢?(师板书:动脑筋)
(四)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在这个坏事变成好事的过程中,苏红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你们再读一读课文,把能体现苏红心情的句子画出来。2、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三句话)3、课文3处描写苏红心情的句子中两次出现了“满意”这个词,“满意”说明心情怎么样?4、苏红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心情很愉快,那么应该怎样去读呢?(生读,是指导)5、看来,要想把人物的心情读出来,应该想找到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再带上相应的表情,才能将课文读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共读)6、这篇课文对话特别多,父女之间一共有几次对话呢?现在同学们在书上找一找,把几次对话标上序号,然后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想想每一次对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7、同学们,后两组对话只有爸爸的话,没有苏红的话,结合课文想象一下,如果让苏红也说话,她会说些什么呢?(生说)8、现在我们就请几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
(五)积累内化,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画)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幅画能得一等奖呢?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评这幅画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一下吧。(生讨论汇报)
2、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就是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是这幅画有了生机,有了家的温馨。这就正如苏红爸爸所说的——(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件出示字条,生齐读)
3、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今天的故事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六)总结课文1、这次小小的插曲不仅使苏红的画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还让苏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老师相信,不仅苏红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班的同学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2、在这篇小课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些好词和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在课下的时候把它们抄下来,并且记在脑子里,好吗?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苏红的画好好一幅画画被弄脏了动脑想一想画只小花狗得了一等奖坏事好事动脑筋
《画》说课稿12
一、说教材与学情
教材分析:《画杨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本文具体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课文,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是授课的重点,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本文以对话描写为主,因此适合进行朗读练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当然,也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四、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流程: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为此我主要安排以下六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老师出示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原本不熟悉的杨桃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把生字词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教师检查部分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指错,这一环节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检查认字识词的情况
这一环节使学生不但认识、理解生字词,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种形式的理解词义为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4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叙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理解感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默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段的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对于浅显问题,可让学生再读课文的相关内容,自己解决,或由老师、同学帮助解答;对于需要在深入阅读中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类,并记下这些问题,留待合作探究中解决。
2根据教师梳理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探究的成果,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提高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四、指导对话朗读,体会标点的神奇
指导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出示老师和学生的两段对话。使学生找出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体会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几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从“同学们”的语言变化,感知“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通过对话朗读使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们的心里变化的过程。从而理解老师神情的前后变化
五加强写字指导
两课时我共指导五个字,通过典型的字指导,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六、课外延伸,提升认识
通过作者的简介,和作者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实事求是对作者的一生受用。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知道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谢谢大家!
《画》说课稿13
一、教材简析
我所执教的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画鸡蛋》。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开始学画时,苦练基本功的事。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达.芬奇是个著名画家。第二部分具体介绍达.芬奇开始学画时,老师对他的教育。这部分是全文重点,先讲述了达.芬奇开始学画时,对老师反复让他画鸡蛋的意图不理解,向老师提出了疑问。接着讲老师达.芬奇的教育。老师首先指出达.芬奇认为画鸡蛋很容易是不对的;接着说明这种看法错误的原因;最后点明老师让达.芬奇画鸡蛋是训练他的眼力和绘画技巧。第三部分写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画鸡蛋的目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习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到文本内容,理解达·芬奇老师的话。
2、运用综合识字法识字。
三、教学设想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一教时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1、本课虽然是一篇记叙文,但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文只是我们学习生字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时间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识字与写字“教学而言,更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材料中强化感知,积累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的每一个句子、每一幅画面的出现都是为识字、巩固识字服务。如在学生找到最明显的形声字后我出示了既含有这些生字又与课文稍有改变的句子,“这幅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的微笑到现在仍是一个谜。”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生字。课文学习中表面看我是在领学生分析句子,实际也是在理解句子的同时再次对必须掌握的生字进行巩固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
2、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即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小手来做,所以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开始尝试让学生在家进行简单的预习,在课堂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如在读文识字后让小组长先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卡片纸用学生用过的本的背面一分四份即可)来检查认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这样既切实把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又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这次别人都认下来了自己没认全,他在下次预习时一定会更认真,更努力。这样又促进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如在理解“就是同一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也不一样”这个句子时,教师拿鸡蛋实物让学生从前后、左右等方向观察,由于角度不同,看起来形状也不一样。教师要他们说出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鸡蛋形状有何不同。如:从左边看是圆的,从右边看也是圆的,但大小不一样;从前后看都像椭圆,但是大头和小头的位置不一样……最后,再看这只鸡蛋的投影,请左右及中间座位的学生分别说看到的鸡蛋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引导学生弄明白,他们看到的鸡蛋形状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进而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话明白老师这样做的目的,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4、渗透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听老师读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想有想,课文讲了达.芬奇的什么事?在学生回答出课文是讲达·芬奇画鸡蛋的事后,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说:“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 、 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巩固生字,感悟语言。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我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在句子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这样不仅初步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无论是概括课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都注意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体现公平施教的原则。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画》说课稿14
一、教材简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画杨桃》是其中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把看见的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子就应画成什么样子,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本篇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朴实的语言讲述一个朴实的道理,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做人的道理的好材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他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能够通过阅读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文本特征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1、通过自读自悟,创造性评价等语文实践,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领悟到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一个杨桃。
三、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意味着平等与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所以本课教学把学生看作是鲜活的生命体,努力实现文本与生命的对话,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板块:初读感知、期待对话和以读悟理、经历对话。
(一)初读感知,期待对话。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板书课题后,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也可以小组读。经过充足时间的朗读后,指名学生逐段朗读来检查字音。因为课文中间有不少人物对话,学生阅读起来可能有困难,所以这里安排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弄清对话者和对话的内容,扫清阅读障碍。特级教师支玉恒认为,学生读书后,一定会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教师请学生第二遍默读课文,读完了,请学生自由站起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或者感觉、感受和疑问。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但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初读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对文本特征和对学生学情分析情况来看,学生理解和疑问的重点应该是“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两个点上。这样经过初读初悟,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产生了一种深入阅读的期待。
(二)以读悟理,经历对话。
在这个板块中,设计三个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走进文本,与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拉近距离,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1、在语文实践中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渗透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淡化学科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请学生画杨桃。把杨桃放在教师中心的位置上,让学生各自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并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廓,不必细描。”教师有意把杨桃放在教室中间的位置,学生可以有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角度。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朗读“能够知道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内容,也就是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样通过边读、边看、边画的语文实践,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经过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理解起来会十分深刻。
2、在创造性评价中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教师收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把他们用投影仪放大,请学生以“作品的作者有没有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里作为评价者,首先要把课文读懂。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这几个句子来指导评价:“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学生如果读懂了,他会走到图画作者的座位上去审视杨桃,然后进行评价。这里就有了两重意义上的评价,既有评价者对图画的评价,又有师生对评价者的评价。然后,再请作画者来读课文,让他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即课文中的这句话:“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对于画得不正确的作品,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落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拓展性阅读中与作者对话。
这里,教师请学生回过头来想:“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中?”学生会指出是课文的第1-2自然段和倒数第2-3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朗读这几个段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然后,请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画杨桃要“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那么做其他事情呢?经过师生举例说明,最后归结出“实事求是”四个字。进一步落实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画》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画角》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本套教材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几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角,用三角板拼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是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是: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本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动手活动等特点,本节课我采取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还运用了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为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做铺垫)
二、主动探索(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画一个 60°的角
方法一:用三角板画:(4步)
(画射线、两重合、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方法二:用量角器画:(5步)
(画射线、两重合、找点、画另一条射线、标角符与度数)
过程中注意强调:右边零刻度线所对应的是内圈度数。
2、活动二:你能画出150°的角吗?
方法一:复习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方法二:引入用两个三角板拼出150°的角(两个角度相加)
3、活动三:想一想,用一副三角板还可以拼出哪些角?
90°+60°=150° 30°+45°=75°
45°+60°=105° 30°+90°=120°
45°+90°=135°
45°-30°=15° (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三、课堂练习,巩固认知
课本P29页试一试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3、用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哪些角?
4、用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 150°、 15°……(两个角度的相加或相减)
【《画》说课稿】相关文章:
画杨桃说课稿12-16
画夜景说课稿05-04
画角说课稿12-17
画角的说课稿08-23
语文《画》说课稿11-30
画杨桃说课稿01-13
《画杨桃》优秀说课稿精选05-30
《玲玲的画》优秀说课稿06-08
《蜗牛画树》说课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