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个。
师: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
2. 认识平方厘米。
(1) 学。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 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举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示范),仔细看,用心记,闭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 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 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
3. 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
4. 认识平方分米。
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第7册教科书第91页例4,92页的练一练及相关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如何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活动投影片一套,小黑板两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相遇求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以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
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提问:
(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
①270米是路程
②90米是速度
③3分钟是时间
④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三、巩固发展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复习题小黑板
速度时间=路程
例6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的和)(相遇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
270(50+40)
=27090
=3(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81~8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 知识,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的能力,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每个月的天数。
2、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1)三球运行。(2)1999年—20xx年年历制成邮票形式。(3)“地球绕日”动画。
2、学习报告单。
3、小黑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张年历(卡片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太阳大、 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2、揭示课题
(1) 课件显示:(三球运行图)。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月亮绕地球转 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同时老师讲解: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板书:年),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板书:月),同时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板书: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关于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历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具体日子回答)看年历卡片知道的。
师:我们人类很早就对年、月、日有研究,并把它制成年历卡片,(同 时出示一张),这些年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
2、观察年历
师: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年历卡观察。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 数一样吗?有哪几种情况?把你的发现填在学习报告单上。(同时显示1999年—20xx年的年历卡片)
师:谁能用最洪亮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一年都有12个月。
师:回答正确。
生2:我发现有些月是31天,有些月是30天。而二月有些年是28 天,有些年是29天。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3:我从学习报告单上可以看出:1,3,5,7,8,10,12这些月 份都是31天,而4,6,9,11各月的天数都是30天,二月的天数不一定。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3、课件显示学习报告单
师:从这张报告单中我们发现:31天的月份有1,3,5,7,8,10, 12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大月,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小月。
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 是小月?
生: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生:7月前单数月是大月,8月后双数月是小月。
师:注意7、8两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3、练一练(出示小黑板)
(1) 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 )个。
(2) 1月、( )(5月)、(7月)、()、()、12月都是大月。
(3) 5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6月30的后一天是( ) 月( )日
(4) 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5) 4月和5月共有()天
(过渡)师:有7个大月,四个小月,还缺哪个月?
生:二月。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年和闰年
1、 认识平年和闰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就不一 定,哪些同学的年历的二月是28天?哪些年的二月是29天?(板书:二月)二月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月。
生: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二月是28天。 生:20xx年 、20xx年的二月是29天,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2、 平年、闰年的制定
(1)课件显示1996—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其中闰年一列显示为红色。
师:这是一组连续的年份,其中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通常每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看来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在这组年份任选一个闰年和一个平年的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除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师: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下面我们来看书上怎样制定平年、闰年的,把你学到的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通过自学,我知道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一闰。 师:你真会归纳。
生:我知道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你已会自学了。
师:请看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一边演示课件“地球绕日”动画,一 边讲述有关的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一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称做闰年。由于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当做“6时”来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科学家是用“缺了补,多了减”的方法来调整平年、闰年的。(学生:“原来如此!”)
3、平年、闰年天数的计算
(1)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很快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谁的方法巧。
(2)学生分组计算、讨论汇报:
31×7=217(天)30×4=120(天)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8页例1及“做一做”
【设计思想】
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些重大的节日引入时间概念,运用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间生活经验。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掌握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
(2)使学生掌握大月和小月各有多少天,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描述与时间有关的事件,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天。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因为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三年级的学生
一起学习,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日子记住,现在是20xx年4月x日xx时xx分xx秒(板书),黑板上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时分秒)这里还藏着几个较大的时间单位,让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和大家见见面吧。
2、 大家可别小看这三个朋友,它们总是帮咱们记录着生活中一些快乐的、难忘的甚至是激动的事情,下面老师邀请大家坐上时光快车,去到那些快乐、难忘的日子里看一看好不好?
3、 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或者是叫你难忘的日子?
二、 学习新知
(一)认识年历
时光快车看大家对年月日这么感兴趣,准备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这可是他记录时间的法宝,你知道是什么吗?
1、猜谜语:一张宝宝真神奇,印的全部是数字。
要知几日星期几,一查它就告诉你。
(年历)年历上面记录了月份、日期、星期、节日等等。
(二)大月、小月、特殊月的探究
1、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是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接下来就让们火眼金晶看年历,自己先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是火眼金睛队!
2、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1)一年有12个月
(2)一月有31天。(哪些月也有31天?总结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
(3)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月
(4)2月份有28天
3、刚才我们发现的是20xx年年历上的小秘密,那么其他年份的年历是不是和今年一样呢?火眼金睛,继续行动!
眼见为实,老师今天也带来了20xx、20xx、20xx、20xx年的一些年历,我们一起在他们身上找找答案吧!
4、学生填表。
5、小组汇报:对照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知道了:除了2月份,其他各个月在不同年份中天数是一样的,大多数年份2月份有28天,也有些年份的2月份是29天。
6、全年天数:一年有多少天?是每一年都有365天吗?
7、在今年这365天里,有一天一定是大家最想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火眼金睛找生日,请大家在10秒中内圈出你的生日,开始!
8、大家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请你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三)大月、小月记忆方法
1、谁生日的月份有31天,谁生日的月份有30天?
2、 大家知道吗?每月有31天的这些月还有个名字呢,叫做“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特殊的月份。
3、 观察统计表,想想,怎样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方法:
方法一:拳头法(带领全班一起数,自己再数一数,同座之间数一数,全班再一起数一数)
方法二: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6、反复练习记忆:
(1)自己选择喜欢的一种方法记住它。
(2)同座之间互相背一背、数一数
(3)大家来挑战(贴卡片,做游戏)
三、巩固应用
四、应用生活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重渠道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体验数学学习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你能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下列语句的意思吗?
(1)、男女生人数之比是4:5
生1:男生有4份,女生有5份
师:他解释了4:5的含义,还有吗?
生2:总人数是9份的话,其中男生4份,女生5份,男生和女生相差一份
师:哦,他能看到隐含的条件了
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 女生和总人数的比是5:9 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生4: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女生占总人数的4/9
(在这位同学回答后,学生的表达一发而不可收拾)
生5: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
生6: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又1/4倍
生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到这里同学们似乎有些思维穷尽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会小手再次林立)
生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生8: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总人数也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师:哇,一句话引来大家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语文学的真棒!
能不能整理一下有条理一些呢?
生(想了想):每一句话都可以反着说呢!比如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可以说成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所以我想能这样一对一对的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一边板书一边帮助标上序号:1、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 女生和总人数的比是5:9 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2、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3、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
4、女生占总人数的4/9 5、总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6、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 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 9、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2)、甲数是乙数的3/7
你能有顺序的用更多的表达方法吗?
生:
(呵呵,不用我说各位老师也知道这些小家伙的说法了,我还是接着写我后面的部分吧!)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
1、如果老师给你这样一个条件:全班54人 再给你这样一个问题:男生有几人?看看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解答?
(1)、5分钟内看谁用的方法多
(2)、小组交流,把各种方法尽可能的在小组中就先呈现出来
(3)、汇报:
(各位老师,我打不出来带分数了。只能说明一下:学生在这里总共用了一种13种方法。其中归一方法一种,比例两个,分数方法9种)
师:你们好厉害啊!这么多的方法!将这些方法分分类看?
生:按比例分配(其实是转化成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分数方法、归一方法、比例方法
师:那么你们觉得自己用这些方法解题的时候对应哪一句话来解决的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中的具体思维过程)
师:原来你们孙悟空72变化出来的这每一句话都能得到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师:在这些解法里头,你们觉得哪一些是比较简单又容易理解的?
生:归一法,正比例,还有还有用第2句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和第三句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都比较容易!
2、那么老师如果告诉你的条件是男生比女生多10人,全班有几人,是不是这些转化出来的语句也都能用来解决呢?
生:能!
师:你会先选那些语句来呢?
学生考虑了一下,很快就圈定在语句6和语句7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选6和7?不首选别的呢?
想一想:为什么在前一次,大家首选了2和3,现在却要首选6和7?
讨论后学生很快再次达成一致:要看条件和问题,找出能表达条件和问题关系的语句来解决问题,就能列出比较简单的算式来。
师:那么用归一和正比例呢?
生:也比较简单,思路上很快就能通达。只要看清相差几份、总数几份就可以了。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情绪高涨,叫人不得不说:学生真的是很有趣也很善于表达)
生1:我想黄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很多,就象从学校到我的家,并不止一条路可以走。你可以走最直最短的那条路,也可以绕个弯从别的地方回到家里。
生2:要走最近的路才好,不要绕来绕去!
学生哈哈哈的笑,我也笑
生3:这个叫做殊途同归!
师:好比喻!我们用归一法能找到回家的路,用正比例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用众多的分数方法还是能回到我们的家!
生4:老师我看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形容也可以。
学生鼓掌为他的形容称妙
(于是就有了我这一节练习课的名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呵呵)
三、扩展延伸
这么说来,分数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还有归一应用题是一家人了,那么一道分数应用题或者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也一定能用其他两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解决的了。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找道归一题或者分数应用题来试试!!
下面是学生从练习册上找的题目:
1、一种钢丝20米重5千克。称得同样重量的一捆钢丝113千克,这捆钢丝长多少米?
学生将解法罗列了以后,共用了两种归一,两种倍比,两种正比例的方法。而且一比较自己很自然的就发现:过去所用的倍比法事实上就是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我在这里不罗嗦啦)
2、一段水渠,已经修了100米,比剩下的多20%,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各位知道我们的学生列了多少算式吗?呵呵不说啦!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