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P8--P9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1)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2)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3.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2)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3)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5)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2.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四、做中得。
1.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五、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绷私庵柿康ノ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比鲜豆ぞ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苯樯芴炱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蹦阒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碧致郏耗闳衔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狈肿榛疃: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倍懒⒆饕担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是以第一单元为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基本掌握了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基本达到独立完成探究简单问题的水平。
由于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非常熟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安排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五册的第一、四、六单元乘除法部分的知识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5、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相关内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其运用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其应用
3、混合运算(需要具体说明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除法的验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其应用
2、混合运算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问题情景中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正确运用估算,进行正确试商。
3、能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4、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用。
5、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原计划课时数:10节,实际课时为14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实际课时
备注
一、分桃子
P56练习
1、在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中,初步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专项练习的课题,对除法竖式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淘气的猴子
练习七的部分练习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4、能经历与他人交流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2
2
课时没有变化
送温暖
P62~63练习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逐步掌握估计商是几位数的试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逐步提高估算的能力。
1
2
增加1练习课时
买新书
P64~65练习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理清算理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在问题情景汇总探索、交流、推理等活动,激发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1
3
改变教学内容,增加应用题专题练习1课时,混合运算1课时。
练习八
1、熟练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包括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2、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
2
无增减课时
单元测试
1
1
测试情况
反馈
1
1
合计
10
14
增加4课时
(一)教学反思与回顾:
一、《分桃子》
1、《分桃子》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它不象乘法竖式那么可以从加法中类比得来,学生也容易在此出现错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与例题相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老师没有讲解前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允许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学生在本册教材之前已经接触了除法竖式,他们是有认知基础的,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竖式的法。虽然学生的方法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教师至少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探索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能力。
2、借助实际情境、实物操作、口算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写法的道理。例如,P54每只猴子分多少个?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观察现实分东西的过程:4筐里每人2筐(每筐10个),另有8个每人4个。学生在形象观察的同时,可以运用口算得出结果,口算的方法实际上与竖式是一致的。将实际操作、口算与竖式加以比较,学生会容易体会到竖式每一步书写和计算的合理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竖式的理解。
3、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在作业中存在以下问题:
错误一:XX
错误二:XX
为此,我在这个内容之后增加了一节除法竖式的练习课。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作业中存在的错题,以4人小组的形式分析每种错题的出错原因并且提出改正意见,说清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原理。只有充分的暴露错误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对比分析中学习的效果是更明显的。在当天的作业中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明显减少了。有时,学生还会出现与常规不一样的“写法”,如果让他们放弃自己认为合理的写法,而学习大家已经共认的写法,需要老师花一点心思和时间。但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在后续的练习与复习中提供适当的情境使他们认识到竖式写法的优越性。
4、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估算、乘法验算等办法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教材在《送温暖》部分才介绍用乘法验算除法,这里可以提前介绍给学生。)
5、P56的2、3、4三道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布置学生完成前做适当的引导。这三道练习题我原来是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但是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就有家长反馈这三到题目太难。临时决定将这三到道题作为一节练习课的内容进行讲解。
第2题计算需要黄气球和蓝气球的数目。
本道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计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索几种颜色气球排列的规律,同时用适当的形式表示这一规律,这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参介绍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发现各色气球的排列顺序是:1蓝、2黄、4红后,就能得到买黄气球的数量是:48÷2=24(只),买蓝气球的数量是:48÷4=12(只)。
学生的方法二:将教材通提供题图的14个气球看成一份,一份里面有8个红气球,需要购买的48个红气球里就有六个这样的一份,就能得到买黄气球的个数量是4×6=24(只),买蓝气球的数量是2×6=12(只)。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实际上72元能够买多少瓶?”
第4题
课前检查时,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题目理解得到式子:98÷5=19......3。于是我利用这道题目,做了一个知识的拓展。首先让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填空: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再让学生观察每个积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指向性很教强的引导下能够得出结论,进而引出一个数能够被5整除的特征。教师要适当的利用教材中的题目,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给以可发展的空间。
二、《淘气的猴子》
1、这部分的内容按原来的计划用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重点解决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意义以及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0乘以任何数都得0”的教学中,我已经将有关于0的除法问题进行了渗透。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理清竖式每一步书写和计算的合理性上。但在作业中,学生仍然出现了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时候,不会用0来占位的现象,商直接将中间的0省略不写(约有7个学生)。
2、练习七P60.9,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过渡到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学习。
三、《送温暖》部分安排了2课时,比原计划增加一个课时。
1、本节主要内容是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结合“送温暖”的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大约能够分到多少本书?再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出准确商。将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成3类(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除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除数及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先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答案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否则商是两位数。
2、在练习P624、5两到题目强调了估算在实际中的运用。注意加强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
四、《买新书》
1、《买新书》的教学中,增加了一节应用题练习课和混合运算的专题练习课,比原计划增加2课时。
2、允许学生分步列式,并引导学生写小标题,写出每一步表示求什么。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必然的。借助写小标题,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帮助学生优选方法,提升选择方法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3、P64第2题,理解“来回”的意思。
4、P65第3题的连一连,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将题目当成普通的计算题完成。
5、第4题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同样引用了“3的乘法口诀”以及整除的概念引导学生,并借机小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同时引入用英文字母X来表示不知道的这个数:X×3=(?)。
(二)教学建议及存在问题
1、合理的整合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
2、将整个单元的练习进行整理分类,安排专题性的练习课,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容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要求学生坚持做课堂笔记,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整理知识点、抓住重点,掌握学习的方法。
4、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是掌握用竖式正确的计算,乘法口诀及口算的准确率就成为正确笔算的保证。建议可以将书本上的口算题让学生制作成口算卡片,每天坚持做1分钟口算练习。抓好了计算,至少能够保证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计算题上拿到相应的分数,基本上能保证及格率。
5、教学中存在学生经常抄错数字的确问题,经过我反思和专门辅导教育,还是有部分学生没办法纠正。希望各位同行能提供帮助!
总结语: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备课,考虑周到点、细致点,学生肯定能够学有所成。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各位有经验的老师能多多指教!谢谢!
三年级数学教案9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 2×3=6 30+6=36
方法3:列竖式 1 2
× 3
3 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
○○○○○○○○○○ ○○
"3" 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 2 □ 2 □ □
× 3 × □
□ □ 9 8 □ □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 1 1 2 2 4 1 3 1 1 2
× 3 × 4 × 2 × 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说教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 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xx (2)320-154+40
=48+20xx =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师:同学们的能力可真强,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课件出示:钟表9时),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等许多部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17
小学三年级的优秀数学教案03-04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2-2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9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