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实验,容量
⑴ 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 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 左边的……
⑶ 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 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 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