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7-23 11:14: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2篇)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与∠是同旁内角,且∠=50°,则∠的度数是()

  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小结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一课一练第35页

  板书设计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密封有多少只? 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3、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乘法的运算,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熟练的计算

  2、 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画好表格,写清组别。)红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4页。这节课我们来一次夺红花比赛。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专心聆听、遵守纪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花。

  二、完成练习

  1、完成第1题。

  (1)审题。

  师:同学们请看第1题(读题):小明到商店买了下列商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什么,花了多少钱呢?

  生:小明买了一根跳绳,花了3元,一个铅笔盒5元,一辆玩具车8元,还有笔记本5元,布娃娃8元……

  (因为物品较多,可以请两个学生分别说一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

  师:很好!你的表达能力很强。下面谁来把小明买的物品归类一下?

  (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回答。)

  生: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和钢笔三样;另一类是体育用品,有跳绳、羽毛球、毽子;第三类是玩具,有玩具车和布娃娃。

  (师对回答得有条理的学生予以表扬。)

  (2)回答问题。

  ①师:看清了小明买的物品,接下来我们来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解答,等一下再请你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②交流反馈。

  a、交流问题(1)。

  师:谁来说说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怎么做?

  生:我列式:5×3=15(元),一共花了15元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算式。)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呢?

  生:因为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钢笔,它们的价格都是5元,有3个5元。所以这样列式。

  师:说得真好。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

  生:还可以用加法算,5加5再加5。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我认为用乘法算更加简便。

  师:你真会思考!奖励一朵小红花。

  b、交流问题(2)。

  师: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生:花了9元。我也用乘法算:3×3=9(元),(师板书算式。)

  师:3乘3表示什么?

  生;体育用品共有3件,每件3元,三三得九。

  c、交流问题(3)。

  师:我们再看第(3)小题。小明还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生:小明还买了玩具车和布娃娃,共花了16元,列算式是8×2=16(元)。

  生:也可以是8+8=16(元)。

  d、交流问题(4):小明带了50元钱,买这些东西够不够?

  师:要想知道50元钱够不够,我们要先算出什么?

  生:要先算出小明买这些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哇,把这图上标的每个价格都加起来吗?那实在太多了。

  生:不要,只要把刚才算出的学习用品15元,体育用品9元,玩具16元,这三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教师边听学生边说板书出:15+9+16)。

  师:用50元钱够吗?

  生:够,共花了40元钱。40比50小。

  生:我可以估算,把15看成20,9看成10,16看成20,全加起来就是50。我刚才把原来的每个数都增大了,所以一定够。

  师:真棒!在生活中我们是常常要用到估算的。

  (3)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红花。

  三: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小学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件的概率。生活中概率大量存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主要是了解随机事件和有关概念,教科书中设置了三个问题,通过问题1抽签试验和问题2掷骰子试验,主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在这两个具体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一个事情是随机事件还是确定性事件。问题3是一个摸球试验,主要探讨随机试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相对大小的定性描述,并要求通过试验验证判断。通过问题3,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很可能不同,并能够判断几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对大小。通过这三个问题,为下一节概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

  3、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认识动手操作试验是验证得出结论的好方法。

  5、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

  动手试验 交流归纳

  五、教学媒体工具

  多媒体、乒乓球、扑克牌、骰子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见ppt)

  2、摸球游戏:

  三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小组内挑选3名同学来参加)。

  游戏规则: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然后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第三名.

  教师活动:引导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并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活动二)自主探究(问题1)

  问题1五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为了抽签,我们准备了五张背面看上去相同的纸牌,上面分别标有出场顺序的数字1,2,3, 4, 5.把牌充分洗匀后,小军先抽,他在看不到纸牌上数字的情况下从中任意(随机)抽取一张纸牌.请思考以下问题:

  (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小于6吗?

  (3)抽到的数字会是0吗?

  (4)抽到的数字会是1吗?

  通过简单的推理或试验,可以发现:

  (1)数字1, 2,3,4,5都有可能抽到,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但是事先无法预料一次抽取会出现哪一种结果;

  (2)抽到的数字一定小于6;

  (3)抽到的数字绝对不会是0;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也可能不是1 ,事先无法确定.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例如,(1)“抽到的数字小于6”,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相反地,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例如,(2)“抽到的数字是0”.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事先无法确定.例如,(4)“抽到的数字是1”,这个事件是否发生事先不能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操作、试验、思考、分析,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同步练习

  1.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甲、乙两个家庭有了各自的规划,假定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甲家庭已有一个男孩,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则第二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是______;

  乙家庭没有孩子,准备生两个孩子,求至少有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8?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达州新闻》”是必然事件

  B.天气预报“明天降水概率50%”是指明天有一半的时间会下雨”

  C.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甲2=0.3,S乙2=0.4,则甲的成绩更稳定

  D.数据6,6,7,7,8的中位数与众数均为7

  2.(2018?长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

  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40%”,表示明天有40%的时间都在降雨

  C.“篮球队员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投中”为随机事件

  D.“a是实数,|a|≥0”是不可能事件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用列举法(列表法)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进一步培养随机概念。

  2、用画树形图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

  3、经历实验、列表、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和画树形图法求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

  运用画树形图法进行列举,解决较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填空:(1)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2)掷一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3的概率是、

  过渡:在试验中,如果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且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列举试验结果的方法,求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新课教学

  例1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枚硬币全部正面向上;

  (2)两枚硬币全部反面向上;

  (3)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一枚硬币反面向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二、练习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第2、3题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五、练习第5、7题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六、练习第6题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七、练习第8题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八、开放练习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九、总结。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

  五、作业

  练一练 第9页 2、3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小数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复习,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这些小数的意义,以元、角、分为背景,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能力。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学过的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大小的比较、简单的计算进行集中、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习题以及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对所学的小数的相关知识有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本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预设

  生:年、月、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观察物体和周长;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加减法。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结合下面情境,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一幅图的2.50元表示一本日记本的价钱是2元5角。

  生2:第二幅图的3.00元表示一个卷笔刀的价钱是3元。

  生3:第三幅图的2.80元表示一把剪刀的价钱是2元8角。

  生4:第四幅图的3.05米表示这条彩带的长度是3米5厘米。

  生5:最后一幅图的5.55米表示这棵松树的高度是5米5分米5厘米。

  (2)把上面的前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排列,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汇报。

  预设

  生:因为日记本和剪刀的价钱都没到3元,所以卷笔刀的价钱最高,又因为2.50元是2元5角,2.80元是2元8角,所以2.50元<2.80元。于是这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为2.50元<2.80元<3.00元。

  (3)我会读,我会写。

  课件出示习题:

  读出小数:5.30  15.0  70.0

  写出小数:三点四零 七点八零 十二点五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4)我会算。

  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小数点要对齐的原因。(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且在计算时和整数加减法一样要从末位开始算起)

  设计意图:对小数部分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0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07-20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18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08-16

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案04-16

《论逆境》 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12-06

《勇气》导学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