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07 12:18:0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 1 = 1;

  第二条线: 1+3 = 4;

  第三条线: 1+3+5 = 9;

  第四条线: 1+3+5+7 = 16;

  第五条线: 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 = 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最大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 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算法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初步体会估算在解答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算法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你喜欢玩具吗?

  师:我也喜欢玩具。(出示模拟商店)小胖努力学习,取得了进步,今天妈妈特地带他来玩具店买玩具,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小胖想买足球和长颈鹿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呢?怎样列式呢?你是怎样算的?

  生:34+25

  师:怎么计算,可以怎么想呢?

  生:(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算法)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又改变了主意,他不想要长颈鹿了。他想买足球和小飞机,可妈妈只带了60元,够不够?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小胖算一算吗?

  师:一共花了多少钱?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8+25

  师:小胖估计了一下要60元,你说够不够?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丁丁也说不够,到底够不够算算就知道。

  (1)探究算法

  ①学生独立使用位值板摆小圆片或小组合作摆。

  ②全班交流、自愿板演并说想法。

  ③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算法,但计算结果都相同。那现在能肯定小胖的估算结果够不够吗?

  (2)归纳算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

  第1、2种是先两位数加整十数,再两位数加一位数; 第4、5、6种是先两位数加一位数,再两位数加整十数; 第3种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 这几种算法都是通过分拆,变为原来学的本领进行计算。

  问:你喜欢哪一种?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

  师:如果我买小熊和船模,怎样列式?要多少元呢?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帮我算一算,好吗?

  生:28+29 学生汇报算法。

  (1)自己先将选的两样玩具的钱数列式计算、验证先前的估算结果够不够。 如娃娃和足球27+25=? 50元 帆船和汽车29+56=? 80元

  (2)交流算法,集体评价。

  (3)数学书第3题。

  学生任选两题计算(可用不同算法)、组内交流核对。

  2. 选择。(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1)15+37=( )

  ① 42

  ② 52

  ③ 62

  (2)49+24=( )+ 23 =73

  ① 60

  ② 69

  ③ 50

  3. 判断。(对的用表示,错的用表示)

  (1)26+18=34 ( )

  (2)75+19=94 ( )

  4. 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谁算得最快最正确?

  38+29

  27+34

  47+34

  34+28

  25+48

  48+38

  5. 现在每组都有100元体育用品店的购物券。请你们小组合作,用这张购物券来买体育用品,每种物品仅限一件!看看哪一组买的用品最多,总价最接近100元!

  哪个小组按要求挑的体育用品最多,总价最接近100元,而且计算正确,哪组就是今天的冠军!

  四、课堂小结

  今天去玩具店有何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