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数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用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
究
新
知
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用数学》教案设计2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用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迎奥运,创设情境,引出平均除的两种类型题,正确分析并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愿意与人交流,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教学重点: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
1.每组是一列火车,每人是一节车厢,按顺序把数写下来。
2.投影:订正对错。
12÷4=3 18÷3=6 怎么算的?
二、根据图列式。
(一)根据图的意思,列出乘除法算式。☆☆ ☆☆ ☆☆
3×2=6 2×3=6 表示:3个2的和
6÷3=2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6÷2=3 表示:6里有3个2
师:看来同学们的旧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相信你同样会很棒,进入第二环节,新知识我能行。
明年在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大家早盼望这一天啦,为迎接奥运会,我们北京市民都行动起来建设新北京,北京是越变越美,咱们学校也买来一些小装饰品打算装扮布置教室,来美化我们学校环境。你们看,学校买来什么了?
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轻声读题。
3.指名读题。
4.解体思路是省么?把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5.列式:36÷4=9
6.谁能在讲一遍。
7.商9你是怎样计算的?
8.36、4、9各表示什么?
(二)快看看,学校还买来什么装扮我们的教室?来装饰教室一定很美。
投影:气球图
1.指名读。
2.把算式写本上。
3.订正,讲一讲你的理解过程45÷9=5把45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
(三)我们在看一题,可要仔细读,认真想。
1.指名读。
2.什么是每班分5个气球?那么45里有( )个5,就能分给( )个班。
3.谁来讲一讲,谁还能讲?同桌互讲。
4.列式:45÷5=9(个)
5.商9你是怎么算的? 5×( )=45,五九四十五。
6.45、5、9各表示什么
(四)福娃。
奥运会吉祥物是什么?学校买来了福娃,让我们把他们送到各班吧。投影:学校买来20个福娃,每班五个,可以发给几个班?
1.读题。
2.你是怎么想的?20里面有( )个5,就能发给( )个班。 3.列式:20÷5=4,写本上。
(五)为了美化环境,学校还准备了花
1.读题:学校买来18盆花,每班发了3盆,( )?
2.能提出什么问题。
3.写本上订正答案。
(六)区别比较气球题。
师:他们都属于平均分,是两种不同情况因此都用除法计算。
总结: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了那么多难题,你们真棒,相信第三环节,你们也会表现出色。第三关,我会做我聪明。
(七)找朋友合作完成、汇报完成情况。
《用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
用数学9加几
小学数学第一册101页,102页的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2.过程性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1台,录音机,算式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两种颜色圆片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9+2
9+5
9+4
9+9
9+7
9+6
9+8
9+3
2.拍手游戏
教师拍的次数与学生拍的合起来是10。
教师拍9下、1下、5下。
二、学习新课
1. 教学例3
(1)放录音(合唱)
教师:好听吗?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合唱,我们一起去看看。
(2)投影出示,例3仔细观察,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告诉全班同学。请学生回答
(3) 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凡人?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
列式、板书:9+5
(4) 那到底一共是几个人呢? .
学生想计算方法,可以用喜欢的圆片摆摆看(两种颜色的圃片)
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说一说
2.完成做一做
(1)投影出示图
(2)小组合作,要求
①观察图,看到了什么?知 道了什么?记录下来
②要求什么?记录下来③怎样列式?
④怎样计算?(有几种方法?)
三、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用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游戏)要求:一定发生的就立正,不发生的就坐着不动
(1) 太阳从东方升起
(2) 明天要上学
(3) 地球绕着太阳转
(4) 明天会下雨
明天会不会下雨呢?都有可能,但可能性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举例:做游戏时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始,二个人每个人的可能性都是1/2。
1、教学例1
同学在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 ?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 你怎么想到是
追问:2表示什么, 1呢
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
2、同步体验。
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学生肯定有疑问)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 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 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三、迁移和提升。
自学例2,并集体讲解
“试一试”
“练一练”
四、实践与应用。
1、”非常6+1”,共有12只蛋,9只金蛋,如果你是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第一个人砸了一个蛋是金蛋,而你是第二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语文中的数学问题。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3、练习十八1-2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用数学》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课件),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用数学》教案设计7
教学内容:第11页例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如:7名同学参观展览,门票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式:48×7,并说出怎样计算?
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
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
(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相同,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不同的是48×72需要连续进位,要特别注意。
(5)练习:683745
×34×82×46
2.学习例4
出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头列出算式。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请一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算理。
(4)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5)练习215309
×32×25
二、巩固反馈,深化知识
1.第11页的做一做。
2.判断
(1)57(2)306(3)193(4)403
×35×35×36×35
25515301158215
17112043791612
196513570494816335
板书:用两位数乘(连续进位)
48×72=3456114×59=6726(分)
48114
×72×59
961026
336570
34566726
答:要用6726分。
《用数学》教案设计8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纸、量角器、直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中逐步发现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引发学习新知的需求,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练习中安排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字谜
(出示)燕子空中上下飞——北
贡献大一点——南
二、引发需求,探索新知
1、设置场景
(视频:09年9月,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海上搜救演习。)
在这次搜救演习中,指挥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图)这是指挥舰和搜救艇所在位置的平面图,相邻两圈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
2、感悟描述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
一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一号艇在指挥舰的正北方向4000米)
只说正北方向行吗?为什么?只说4000米呢?
在一个平面上,说清方向和距离就可以确定位置了。
(板书:方向位置确定位置)
二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二号艇在指挥舰的正西方向3000米)
3、产生学习矛盾
三号艇在哪里?四号艇在哪里?(在指挥舰的东北方向3000米)
可是三号艇和四号艇不在一起,问题出在哪里呢?
方向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
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出示图: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
如果图中增加这两个度数,你能说出三号艇和四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吗?同桌试着说说看。
引导学生说出:三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10°方向3千米
四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30°方向3千米
[板书:()偏()__°]
(出示图)如果我将这部分区域平均分一分,每份30°,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描述方法: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五号艇在指挥舰的东偏北30°方向
你是怎样想的?
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加适合人们日常的描述方法呢?
(视频资料介绍:指南针,习惯上以南、北为基准。)
五号艇的位置怎样描述?(五号艇在指挥舰的北偏东60°方向)
(出示图)和学生一起说:正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东”
正北和正西之间的区域都是“北偏西”
正西和正南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西”
正南和正东之间的区域都是“南偏东”
我们再用手势演示一下这四种方向: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出示图)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我们
再来看看六、七、八号艇分别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同桌先说说。
你想说几号艇的位置?
六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60°方向4千米处。
七号艇在指挥舰南偏西30°方向3千米处。
八号艇在指挥舰南偏东60°方向2千米处。
5、尝试通过测量却确定方向和距离
(出示图)这是九号艇,角度、距离都不知道,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确定距离是要运用比例尺。
那就请同学们运用你们所说的方法完成作业纸第1题。
(学生作业)
(根据板书图提问)距离为什么是6千米?
你是量的哪个角的度数?量角器怎样摆?上来摆给同学看一下。请你标上角的度数。
谁能完整地描述九号艇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
[板书:九号艇在指挥舰(北偏西55°)方向(6)千米处]
(继续在板书图的右下方画一个点)量这个点在指挥舰的什么位置是测量哪个角度,量角器怎么摆?你能上来演示看吗?标上度数。
6、感受“观测点”对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在这次演习中,任务是为了搜救“明珠号”货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描述处“明珠号”货轮的位置吗?完成练习纸上的第2题。
(出示两幅图和对应的两句话)
学生汇报:“明珠号”货轮在指挥舰(南偏东45°)方向(20)千米处
“明珠号”货轮在灯塔(北偏东40°)方向(15)千米处
同样是“明珠号”货轮,为什么描述的方向位置不一样?
观测点不同,“明珠号”货轮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位置也不同。
(板书:观测点)
:在一个平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观测点、方向、距离缺一不可。
三、在游戏中感受知识体系
课前,我们做了个猜字谜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现在我们再来做个寻宝藏的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智慧再加一点运气了。
(分别出示图①和图②)每个点都有可能藏着宝藏,谁上来找一找,请双击鼠标。
一下子想找到,光有运气你觉得怎样?要知道什么信息?
[在图①下面出示:宝藏在北偏东15°方向30米处
在图②下面出示:宝藏在数对(2,1)处]
你现在能快速找到宝藏吗?上来试一试。恭喜大家!
(将图①和图②同时出示)在平面图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几种方法?(数对、方向距离)
那这两种方法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通过两条线相交的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出示:三维空间图)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三维空间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四、自我,反馈信息
获取知识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在这其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用数学》教案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用数学》教案设计10
教学内容: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2单元:“用两位数除”小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和共同探讨活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会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春天到了,勤劳的蚂蚁们在干什么呢?
7227÷53 900÷45 467÷53 8304÷27 9082÷7
师:你们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的?
2、揭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与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板书:回顾与整理)
二、知识整理:(通过改错训练引导学生回忆与整理有关知识)
1、纠错1。
师:判断对与错。错在哪里?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错与对?
(板贴: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那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估计商是几位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2、纠错2。
师:错在哪里?(板贴:余数要比除数小)(及时调商最关键)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而且掌握了检验的方法。理清了思路,我们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师: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每人选择2条线路,来计算小巧所花的时间
(抽5人板演)
师:现在你知道每条线路需要多少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5道题的计算过程。
1、前2题有什么明显的特征?(0是怎么得来的?)
2、第3题有什么特征呢?(同头无除商9、8)
3第4、5题你又是如何试商的?
师: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适合的试商方法,这样计算又对又快?(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能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拓展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会做,而且会说算理。
那接下来的题目你还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吗?
师: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在计算的时候速度特别快,我想采访一下这几位同学。你计算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什么话想对同学和老师说。
六、独立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416÷56 23434÷78 13066÷32
《用数学》教案设计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师:过年的时候,一些地方有个风俗,就是把窗花贴在窗上,非常漂亮。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非常美丽的窗花,请你在欣赏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平移,旋转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再来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提问:如果给这道题目再添上一个加数1/32,和是多少?再加上1/64呢?如果一直这样加下去,加到1/1024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 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 未知——已知
S圆 —— S长方形 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用数学》教案设计12
活动过程:
一、比较管子的长短
1、“今天,管子宝宝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比长短。请小朋友拿起你身后的一根管子宝宝,然后和你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手里的管子长?谁的管子短?”
2、幼儿两两进行比较活动。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游戏结果:谁的管子长?
然后把管子按长短分类放到前面的筐里。
二、自由探索活动:尝试用不同长度的管子在地面上拼出长方形。
1、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请小朋友把你身后的袋子取过来,看看里面有什么?袋子里有许多管子宝宝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们先来数一数,你的袋子里有几根管子?这些管子都一样吗?请小朋友用你的管子宝宝在地上拼一拼,看看谁的管子宝宝拼出的图形多?请幼儿介绍自己拼的是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拼长方形。
2、小结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瞧!这个小朋友拼出的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教师出示长方形教具,幼儿仔细观察比较)。
3、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尝试用管子拼出长方形。
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也来拼一个这样的长方形。
幼儿操作,老师观察。
三、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用多根相同长度的管子组成长方形。
1、刚才你们真棒,能用不同长短的管子变出小长方形,现在我们试试看,要用几根一样长的管子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请五个小朋友为一组,自己拿管子宝宝在地面拼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拼的长方形最大?”
2、幼儿5人一组合作进行地面拼图活动: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几根相同长度的管子拼放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3、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别加以指导。
带领孩子一起看自己拼的长方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用不一样长的管子宝宝拼出了小长方形,又用一样长的管子宝宝拼出了大的长方形,以后还要请小朋友用这些管子宝宝拼出更多的图形呢!
设计意图: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对于各种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图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平面的、感性的层面上,因此他们在活动中无法正确表现出图形的主要特征。为了让孩子们对图形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动手尝试操作中,加深对长方形的主要特征的理解。
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长方形的主要特征,提高图形识别能力。2、在活动中发展扩散性思维,培养观察力。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1、幼儿操作学具:不同长度的管子若干。2、长方形图形教具。
《用数学》教案设计13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用数学》教案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用数学》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
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学习例3.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
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
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2)反馈练习.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师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42乘以5,加上36,积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以16的积,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57与43的和,乘以87,积是多少?
(5)930除以48与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正确答案.(使用手势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积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3)400除以25减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4)400加上25减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说明:第1题中③中的括号是多余的,按照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没必要加小括号.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解答时应注意:从问题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应写在前面,哪部分应写在后面,注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并检验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
六、布置作业.
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15的积,差是多少?
3.625加上6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75与25的和乘78,积是多少?
5.390除以48与35的差,商是多少?
【《用数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用数学》教案设计10-08
《用数学》教案设计08-26
学生用数学教案设计10-11
二年级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10-08
说课稿:用数学06-26
《用数学》的说课稿04-04
《用数学》说课稿08-05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数学广角教案设计07-24
数学教案设计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