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16 10:32:5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50-30-6=42+8-30=

  78-40-6=52-(12+8)=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出示例3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种虽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是有错误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进位.第二种抄错了运算符号.导致最后结果是错误的.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

  题.

  (1)56+24-30=(2)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32+(55-46)=(2)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56-3+9

  42-(8+34)81-7-70

  35+(10-6)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加减混合式题(不带小括号和带小括号的)及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竖式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采用由学生试算,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中的良好习惯.但对有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有的没有简便写法,有的有简便写法,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例4时,先放手让学生试做,根据学生试做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没有简便写法.紧接着安排做一做的两道题,其中第(1)题由于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因此有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有简便写法,什么情况下则不能.在巩固反馈环节时,采用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安排,突出了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平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并能正确地平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平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今天我们初次见面,老师想和每一个同学们都握手问好,怎样做才可以办到?(指名回答)引出“按一定的顺序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2。揭题:今天我们就用这个知识来研究新的知识“搭配”。(板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聪聪。今天是她的生日,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吗?(愿意)既然是生日聚会,我们就要穿的漂亮一些。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漂亮的衣服,这里有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你打算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课件出示)

  2、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聪聪的妈妈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3)拓展:

  师:如果增加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一种点心,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两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两种点心,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每增加一种饮料,就会增加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增加一种点心就会增加两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7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3)课件演示。

  第二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0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指名回答。

  (2)为什么少了两种?

  第三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聪聪的家到学校有1、2、3三条路可走,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C、D四条路可走。提问:从聪聪家经过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然后课件反馈。

  第四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xx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板演。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4、5、6、7,右边有数字1、2、3、4、5、6、7。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将学生的结果直接拿到实物投影仪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六、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以聪聪过生日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吃早餐——智闯五关,这些生活素材串联起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确定上衣,也可以确定下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着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靠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1.这里有三个钟面,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组成了一个角,你能看出哪个是直角吗?哪一个比直角大,那一个比直角小?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2、例3,,练一练,第47~48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与相应乘法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

  板书:=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

  (3)出示: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提问: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8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习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习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习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习.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全课小结.

  略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习二十二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4题

  83488678

  58823888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1个82个83个84个85个86个87个88个8

  探究活动

  数台阶

  假如你家住的是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阶,每阶楼梯都是8级.你家住八楼,那么你从一楼到八楼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

  活动一、说一说,算一算.

  1.分组讨论: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吗?如果可以,又有几种方法?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计算结果.

  3.全班评选出最佳计算方法.

  活动二、走一走,数一数.

  学生在课后找一座高层楼房(要求与题中一致),从一楼走到八楼.数一数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看是否与活动一中的计算结果相符.

  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40×1060×20xx×40300×70200×8012×400 240×2130×330×31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198×4305×6485×3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18×22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xx≈20xx×20 = 400

  方法二:18≈20xx×20 = 440

  方法三:22≈20xx×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5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