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27 20:57: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编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 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 重难点

  不遗漏的列出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3个转盘、若干个纸杯纸箱、4个红色乒乓球、3个黄色乒乓球、3个黑色乒乓球。学生自制转盘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录音)小朋友猜对了吗?两种颜色都有可能指到。那么谁的可能性大一些,谁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生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游戏的延续

  1、(录音)淘气:我还带来了一个转盘,这次还要请大家来猜猜指针会指向哪种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些?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3、(录音)淘气:刚才你们活动的好热闹!我也很想参与。我准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转盘,你们帮我想想指针指向各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好吗?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抛纸杯)

  1、宣布规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抛纸杯”的试验,

  每个同学抛5次纸杯,每次的结果都要记录在试验单上。4人都抛完5次,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组长并将出现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结论。

  2、小组活动。(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

  3、交流结果。尽量请每个小组都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及结论。

  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这样累计的次数多了,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结论。

  纸杯抛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侧面的面积最大,正放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底部的面积最小。

  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结论。

  :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板书设计

  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

  教学过程:

  1、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

  (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

  (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

  2、如何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

  (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

  (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

  活动总结:

  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是老教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教师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路: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铺垫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儿童乐园,想去吗?这里有几张入场券,成功闯过下面三关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费的入场券。

  (1)第一关(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关(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3)第三关(说一说)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恭喜大家!这么多人都拿到了儿童乐园的入场券,没拿到的,也别泄气,后面还有机会。你们知道儿童乐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吗?

  碰碰车8元激流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在上述项目中选择不同的两项,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1)要求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

  ①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②从1开始数,1、2、3、4、5……、13;

  ③用小棒从左边拿出2根放在右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④用小棒从右边拿出5根与左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4)摆一摆

  请用小棒操作的同学到台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为什么要从左边拿2根放在右边?为什么要从右边拿5根放在左边。

  (5)体验算法:出示儿童乐园的游戏项目:

  碰碰车8元激游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选择不同的两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学情预设:

  ①玩碰碰车和激游涌进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车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进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进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进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转木马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6+5=□……

  (6)优化算法

  ①7+6=□,请你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

  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用凑十法。

  不同点:9加几是把9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

  8加几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

  7加几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

  6加几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③优化算法:

  在做8、7、6加几时,可用“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种方法计算。

  (7)你觉得玩碰碰车和过山车一共多少元?

  8+9=□(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情预设: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和7合起来就是17

  ②因为9和8=17,所以8+9=17

  小结:在做计算时,可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快,也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划线的要求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生独立在书上算

  (3)校对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归纳小结,完善认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8、7、6加几的题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以4.5可以怎样写? s乘以h可以怎样写?(a乘以4.5可以写成a4.5或a4。5或4.5a。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h可以写成S.H或SH)

  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例l用示单价.a麦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1)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公式:

  (3)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

  (4)如果每文圆珠笔的价钱是3,75,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字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教师: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同分母相加的计算法则应该怎样写?( + = .)

  例2一个商店原有80千克桔子,又运来了12筐桔子。每筐重a千克。

  (1)用式子表示出这个商店里桔子重量的总数。

  (2)根据这个式子,求a=15,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桔子。

  教师指名回答。

  (1)80十12a

  (2)a=15时,80十12a=80十1215=260

  答:商店共有260千克桔子。

  2.做教科书第98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l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对a的3倍与a的3倍 的结果是怎样选择的,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l,复习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习题:

  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十25 = 43 5x+4x+8 = 35

  43183 = 6 3x十5=7 a十4

  学生指出:3x十5=7。 5x十4x+8=35 x-2=8是方程。它们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他的不是方程。

  教师: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个等式.

  教师:大家会不会解方程?起解答方程x一2=8。学生解答后,指名回答方程的解(x=10).

  教师:x=10是方程x一2=8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要分辨清楚。

  2.复习解简易方程。

  例;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

  3X十5=7 5X十4X十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将5X十4X十8=35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说明解答过程中运用

  到什么运算定律和运算关系。

  教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

  3,做教科书第99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着重说明有3道小题,在解答中出现3x=150,方程的解都是X=50

  例4一个数的 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指名用口算检验。

  4.做教科书第99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哪一题列方程解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复习的过程叙述和小结复习的内容。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 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2>>>

  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板书设计

  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 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每个小圈有几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教科书第29~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四、教学重点:千克和克质量单位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六、教学时间:4课时

  七、教学策略:以操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动物操作建立概念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9~32页,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试一试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5、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至35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钱的硬币、羽毛、尺子、桔子一个、天平。

  学生:硬币(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天平

  (1)介绍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指导看图(书中33页图)和物(天平)。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来确定物品重多少,砝码相当于台秤中的秤砣。你能说说图中的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2)用天平秤称黄豆。

  ①猜一猜10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②称一称10克的黄豆

  ③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二)体验克

  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

  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5、估一估

  一个桔子重大约几克?先掂一掂,再天平称一称看你估得准不准。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3、口答单位换算

  (四)完成试一试

  (1)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2)猜一猜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3)再称一称,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一个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小结:数学书大约重300克。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想想做做3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4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36~37页。练习四。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题

  (1)提问:一个梨,一个鸡蛋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个梨大约有多重?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哪种重一些?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肥猪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

  (1)出示挂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体育用具吗?铅球和篮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铅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大约有几千克?篮球如果用克做单位大约有多少克?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2号杯和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用2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估一估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多少克?

  (90克)用3号杯里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大约是多少克?(120克)。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1、第36页第3、5题。

  2、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一块口香糖 一只兔子 一头牛 一块香皂

  350千克 5克 2千克 120克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盒牙膏 一袋面粉 一把牙刷 一台小电视机

  100( ) 20( ) 20( ) 15( )

  4、看图填空。

  空杯重50克,1号杯装有半杯黄豆连杯共重150克,2号杯装满黄豆,1号杯的黄豆是3号杯里的黄豆的2倍。

  (1)1号杯中装了( )克黄豆。

  (2)估计2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3)估计3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5、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小黑板

  学生准备: 11根小棒(10根1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正确计算11减几。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1减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你们能从11倒着数到0吗?

  2、板书9+( )=11 8+( )=11 7+( )=11 6+( )=11让同学们口头计算。

  3、师:大家看,黑板上有几根小棒呢?(8根)如果老师要拿走5根小棒,可以怎么做。(直接拿走)用算式怎么表示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方法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根小棒呢?(一捆加一根小棒)

  生:11根

  师:老师想从这11根中拿走5根,和刚才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捆起来了。

  师:我们这里零的一根可不可以直接拿走5根呢?

  生:不能。

  师:哦,那我们就遇到新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新问题。(板书:11减几) 同学们一起来把课题说一遍。

  (2)引导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零的一根不够拿出5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举手回答。

  学生甲:我们建议用1捆零1支小棒来分一分,可以解决。

  学生乙:我们认为可以用列算式来算出结果。

  学生丙:我们更愿意先分小棒,再把分的办法用算式记录下来。

  师:好,就按同学们的意见,先分小棒。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又多又巧!(学生积极思考后,分小棒并进行热烈的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请介绍你们的分法,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思路。

  学生甲:先拿出这零的1根,然后把1捆打开。从10根里拿出4根,4根加1根合起来是5根,剩下6根。

  学生乙:先把1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5根,把零的1根和剩下5根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根。

  师:真不错,同学们想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但同学们觉得那种方法更简单呢?(第2种)现在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一遍。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从10根里拿出5根还有几根呢?(5根)这5根和原来的一根合起来就是(6根)

  所以,我们的方法是:先打开一捆成10根,减5根剩5根,剩下的5根还要加上原来的1根,这样我们就能算出11-5=(6)

  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把小棒放起来。

  2、探索多种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分小棒的方法算出了11-5,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再开动脑筋想一想,举手回答。

  引导同学们:

  (1) 想加法算减法。因为6+5=11,所以11-5=6

  (2) 倒着数数。减一个是,减二个是

  师: 我们一共用了几种方法来计算11-5呢。(3种)

  无论那种方法都能算出11-5=6。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1-6吗?(除了讲过的3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因为11-5=6,所以11-6=5.)

  三、结合图形,列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小黑板上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呢?

  生:11个

  师:那老师现在遮住了3个,用算式表示是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学生甲:11-3

  师:如果老师遮住了8个,用算式表示是举手回答。

  学生乙:11-8 师:你们会算吗?用得的那种方法呢?

  学生甲:

  学生乙:

  师:我们用一副图形就能说出两个减法算式。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四、小游戏:分小棒,说算式

  同桌的同学分一组小棒,随意分,分成两组后,一人说一个减法算式。(例如:将11根小棒分成5根和6根后,就可以一个说11-5=6,另一个说11-6=5。)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11减几)有几种方法?

  六、课堂练习

  1-5=

  11-3=

  11-4=

  11-2=

  11-0=

  11-6=

  11-8=

  11-7=

  11-9=

  11-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12-24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16

小学数学教案模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