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67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析
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数、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数、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体现正数、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这节课你想知道正负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出示本课目标:
1、正数、负数怎么读、写?
2、怎样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数、负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正、负数
1、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三组数据
老师说几组数据,请你记在记录单上,注意你的记录一定要让别人看明白。(附:记录单如下)
教师叙述:
第一组数据: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第二组数据:本学期,我们班转入2人,转走1人。
第三组数据:王阿姨做生意,一月份赚了4000元,二月份赔了20xx元。
2、展示并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只写数字;数字前面写字;用符号;前面加正负号)。
师选择用文字表示的,用投影展示出来。
问:有没有与他不同的表示方法?学生会出示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问: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两种记录方法否非常详细,你认为那种方法表示更好?为什么?当学生出现认为文字表示方法比较好的时候,我会这样引导:有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或者出现错别字,采用这种文字表示,容易让别人错误的理解你的意思,所以,我们就采用不易理解错误的符号记录。
3、认识正负数
你们知道像+3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正数)
观察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生齐读
象“—2”这样的数是什么数?(负数)
观察负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负二生齐读
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里)在数字前面,“+”是正号“-”是负号。
4、读统计单里的后面两组数据
5、抢读。-200、+3、8、-5、4、15、-7/8、-2/5、+5、4
问:请读出下面的数,并告诉大家你读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并分类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15是什么数?15和前面的正数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15前面没有正号)这是为什么呢?(在表示正数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你会读这个数吗?
生:十五
你能总结出正数的读法吗?(读正数时,带“+”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你能再说出一些负数吗?我们能说完吗?这说明什么?(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正数的个数呢?
观察这些正、负数,正、负数可以是什么数?
正负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三、联系生活,理解正、负数的运用
1、到中国的热极——新疆的吐鲁番去走走
我们刚认识了新朋友正负数,现在我们带着新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新疆走走吧!(出示课件)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达到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堪称中国的“热极”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吐鲁番的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3)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极致,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4)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
师:(1)出示课本信息窗的第二条信息,这些信息中的温度数据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吗?(学生可能回答: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为什么零上用+13,零下用-3表示呢?你是以什么为标准分的?学生讨论,让他们明白:0度是分界线
“0”刻度下面都表示什么温度?用什么数表示?“0”刻度上面都表示什么温度?用什么数表示?
那温度怎么用正、负数表示呢?“0”是正数还是负数?“0”上面是什么数?0和正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0”下面是什么数?0和负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正数和负数的中间板书“0”)
(2)再次回到吐鲁番。它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出这两个地方的位置吗?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里的“海平面”相当于温度计里的哪个刻度?
(3)出示数轴:观察正负数的位置
这个数轴和我们以前见过的数轴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观察正负数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所有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正数都比负数大。
2、正负数的其他运用
我们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高低、地势高低,还有刚上课时说到的进球、丢球、赚钱、赔钱,其实正负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这样相反的现象。
(1)如果上车12位乘客用+12表示,那么下车8位乘客用()表示。
(2)于老师家在学校北面1500米,可以表示为+1500米,那么刘晨家在学校南6000米,怎么表示?
(3)王叔叔三月份收入20xx元,支出800元,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4)一个仓库,周一进货1000吨,周二出货360吨,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思考:每一题中的两个量都是什么关系?
说明: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3、带着疑惑和思考来看课本:P60-61、把重点知识用笔圈画下来。看完课本,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自主练习1题和3题2、判断:
(1)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2)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3)0大于所有的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4)如果向南走记为正,那么-10米表示向东走10米。()
五、拓展知识
了解正、负数的历史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生谈感受,思想教育。)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理解的正数、负数吗?
板书设计:
正数、负数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当堂检测
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
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尝试完成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
3.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
(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
(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1.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