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0-16 11:00:1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56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看到这些情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完成练一练的3题。(开火车形式练习)

  3.练一练4题

  4.练一练第5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31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56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看到这些情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完成练一练的3题。(开火车形式练习)

  3.练一练4题

  4.练一练第5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