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课前准备:
课件、每人4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师:小朋友们,快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正在玩小棒搭图形的游戏呢,你知道他们在搭什么吗?
学生观察情境图,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并板书:搭一搭(一)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1)12根小棒搭正方形,能够搭出几个呢?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展示搭法。
(2)若用16根、20根小棒,又能够搭多少个正方形呢?
学生思考,动手操作,指名回答。
(3)小结:用12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用20根小棒可以搭5个正方形……
2、认识余数
(1)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自己动手写一下。
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组内交流订正。
(2)若用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
请每个同学用小棒摆一摆,交流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将两种搭正方形的活动(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小结:当我们用小棒搭正方形时,有的有剩余的小棒,有的没有剩余的小棒。
(5)像这样用小棒搭正方形有剩余的,用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试写,指名展示,集体纠正。
13÷4=3(个)……1(根)板书
(6)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想一想13÷4=3(个)……1(根)这个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7)归纳:像13÷4=3(个)……1(根)这样的除法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把剩下的小棒根数“1”叫余数,除法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
3、如果继续增加小棒根数,搭一搭,你能发现什么呢?
(1)学生根据教材P4页“搭一搭,填一填”处的表格独立操作并填写表格。
学生汇报填写的算式和单位名称。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4、余数真的都比除数小吗?
组织学生分别用25根、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验证一下。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
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4……1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图片招牌】.教师说明: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1)用线测量出周长,用面积单位测量出面积.
(2)用尺子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
3.例1 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教师:现在已经知道了长和宽的数据,请完成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提纲: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意 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相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分别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计算饭店招牌的面积和周长.(单位:米)
3.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长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4.一块正方形地,边长是12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周长和面积有哪些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学期最后的一节新课,我们知道最后一节课上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2.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一定))
3.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x×y=k(一定))
4.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12.8∶8=x∶10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8:12.8=10:x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学生可能通过复习题3的复习,想出不同的解法。)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5. 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1题。
2. 教材练习九的第3、5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10-18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6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