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 52.8-45.7
7.2×4.3 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引出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找角
师:在教室里你能找到角吗?
师:(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1指一指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找一找。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师: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指角
2.2摸一摸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仅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生谈感受)
2.3认角名称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的各部分有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和水龙头抽象出来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巩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体验感悟,画角
师: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生自主思考画角)
(生展示)
教师示范: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试着再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4、辨一辨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
(总结辨别角)
4.动手操作,做角。
师: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
师: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说一说生活周围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边说边指)
四、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
2.知识延伸
画一画,做一做角展示给父母或同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顶点边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建立空间思维的时候要借助一些材料。2、他们的自主性不是特别强
二、教学设计
本堂课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本课小结等几个环节。围绕重难点设计的。主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角、到认识角、再到学会画角、最后学会制作角。一步步深入课堂。其中我主要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堂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些环节收放自如,但同时自己的设计的与自己上课中还存在很大
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高估学生的学情,本堂课是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学生混乱,譬如我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其他的感受了,并不会说到我想要的点上,因此我应该让学生跟着我去摸角,接着我再让学生明确方向后在进一步感知,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2.组织力度不够强
在引导学生进行画角这一难点时,我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处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典范突破教学。
3.思维逻辑性不强
由于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教学中出现思维不严谨,自己有时候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教学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发现自己教学基本功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重复啰嗦
在课堂中总是重复啰嗦一些没有必要话语,使得整堂课沉重复杂,该
如何如何减少话语的重复啰嗦,我必须要多练习。
2.板书不够整洁
我的粉笔字不够好,以及排版的设计还要多注意
3.逻辑性不强
逻辑性不强会使自己陷入错误中,怎么可以更好的教授学生呢?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决定今后努力改正,争取成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 )。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 ) 一根黄瓜长2( )
一支粉笔长8( ) 一本数学书厚8( )
一张课桌高7( ) 一幢大楼高20( )
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1刻度表示1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积累收集、解读数据的经验,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统计分类——展现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1.情景引入,统计分类:学校食堂打算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现在有三种备选方案,绿色、蓝色和黄色。小朋友们喜欢什么颜色呢?
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示范性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评价关注点】学生具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对比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价值。
抢答1:第2组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怎么看出来的?
抢答2:第2组喜欢三种颜色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各自的价值:统计表便于计算,统计图便于观察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说出观察指向。
4.根据条形统计图口答。
统计了什么内容?
统计了哪些项目?
1格表示多少?
雨天比阴天多几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知道统计主题;再看横轴,了解统计项目;然后根据直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正确回答。
二、深化理解——突破1格表示2的教学难点
1.情景引入:除了粉刷墙壁,食堂还打算在墙壁上画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问题:
1)最爱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刻度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高的数量不一定多。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所表示的数量”。
2)最爱吃桔子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表示相同数量的直条,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高度也不一定相同。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奇数数量的表示方法”。
3)最爱吃菠萝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样本”概念有初步的感知,感受“我们班没人最爱吃菠萝”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不爱吃菠萝”。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0值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提高——揭示统计的真实价值
1.情景引入:不仅学校食堂的墙壁要改造,图书馆也打算为我班的图书角新购一批图书,让我们来听听图书馆老师在说什么?
2.信息技术支持,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技在统计过程中的优势,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积累读图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够结合条形统计图,给出合理的建议。
四、全课总结——知识回顾、总结评价
五、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
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
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
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
学生2:3倍。
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
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
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
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
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
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
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
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
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
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
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
(3)()÷()=()
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
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
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
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
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过程:
1. 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〇56 45〇47 100〇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 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 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 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 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 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 (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 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4
关于二年级上册儿童数学教案范文08-2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6-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1-10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1-05
新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