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1) 学习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成人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 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习,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 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 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 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平。
①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 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平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 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进位的6、5、4、3、2加几一共15道题,从下表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
教学内容:
6+96+86+7
5+95+85+7
4+94+84+7
3+93+8
2+9;
6+65+6
6+5
已有基础:学生能口算9加几和8、7加几;前面没有接触
教材安排:
试一试略加引导,想想做做中掌握;在例题和试一试里教学
(1) 例题教学要以凑10法为主,因为6+5和5+6都是这一段里的新知识。至于怎样凑10,喜欢怎样就怎样算。
(2) 试一试里的6+6,可以凑10算,也可以从6+5、5+6、5+5这些加法推出。4+9和5+8的算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凑10,要让他们体会拆小数、凑大数稍方便些。如果选择9+4、8+5推理,要鼓励并使更多的学生应用这种思路,但不要强求全体学生都这样想。
(3)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调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第2题继续引导从大数加小数推理相应的小数加大数的得数,使教学的进位加法题能算得又对又快。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 整理条件。第89页第7题先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信息,再填一填,体会要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清楚信息。在解答第93页第7、8等题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2) 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第93页第9题的表格里有三个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三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明白求一共有多少都是把大班有的和小班有的合起来,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3) 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第96页第4题,三幅图表示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第99页第9题里也有三个条件,每选两个条件都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这些练习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4) 改变问题的陈述。第98页第7题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个?第99页第11题的问题是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 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第99页第8题,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12>>>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四、当堂检测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 电视剧:10人 体育:9人 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 动画片 体育 电视剧 新闻
人数
(1)喜欢( )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 共调查了( )名同学。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数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
(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3)图书角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页~第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1、小朋友,今天我们第一次上数学课,请大家想一想,你认为数学课会学一些什么知识呢?
2、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数数的知识。
小朋友,你有几个手指头?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3、同桌互相数数。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郊外游玩。
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郊游情境图:郊游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郊外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在郊外,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蓝蓝的天空中有飘荡着朵朵白云,在灿烂的阳光下,鸟儿展翅飞翔,风筝快乐的飞舞,绿树成荫,小兔子、小青蛙欢快的歌唱,鲜花怒放,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啊!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郊外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 提问:1个……学生接:1个太阳;2朵……,学生接2朵白云……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棵大树……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太阳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白云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大树、风筝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小鸟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找朋友
课件出示:
要求:把同样多数目的用直线连接,指名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直线随机连接。
2、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件创设情境:练习
[创设学生熟悉的景物情境,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3、 数身边的事物。
教师: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每扇窗上有几块玻璃?
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校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第一节数学课,学习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不仅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帮小女孩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买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妈妈干家务吗?(干)那么你们帮妈妈买过菜吗?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11页买菜的情境图)
师:从买菜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呢?
导入新课——买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为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小女孩判断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习中。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估一估。
课件出示教材11页的第一个问题。
师:怎样估算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从大家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买菜要付的钱数在几元和几元之间?
引导学生明确:买菜要付的钱数比3元多,不到5元。
2.画一画,算一算。
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中间两幅图)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
预设 生1:1.25+2.41,将两种蔬菜的价钱相加求和。
生2:3.66-1.25,总价钱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求另外一种蔬菜的价钱。
合作探究: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组内的同学讨论,算出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在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 方法1:利用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计算。
加法:因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减法:因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画图的方法计算。
方法3:用竖式计算。
师:你是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怎样用竖式求3.66与1.25的差呢?
引导学生明确1.25、2.41和3.66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知道在竖式计算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算一算。
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从实质上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复习人民币的面值、单位,掌握化聚,在“付钱”与“找钱”的过程中能初步应用。
2.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认标价签,如:“1.50”、“5.00”、“0.50”等。
3.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渗透估算意识,并使学生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指导思想:
本活动通过学生自办商场,并亲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适用年级:一年级
活动前的准备:
让扮演营业员的学生从校办商店里借来一些商品,了解价格,并做好记录,便于活动后如数归还。
为每件商品做好标价签。
在活动室布置好商场。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运用这些知识,到商场里去买东西,好吗?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人“商场”(活动室)。
让营业员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二、知识积累,认识标价签
1.在买东西之前,我们可以先逛一逛商场。在逛商场之前,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介绍。
2.营业员向同学们介绍各种标价签的认识方法,如整元的是:5.00;几元几角的是:1.50;整角的是:0.50,等。
3.练习:
老师也有几张标价签,看看你们认识吗?
橡 皮0.80
文具盒
4.80
圆珠笔2.00
三、了解行情,渗透数学思想
l.准备逛商场。(渗透估算思想)
逛商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标价签,先了解价钱,再估计一下你的钱够不够买?够买几样?
2.填表。(渗透统计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把商品的价格记录在表格中,通过算一算,看看自己要花多少钱?再看看,刚才你的估计对不对?
教师示范填表。
(附表,课前印好发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预设流程
具 体 内 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概述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解决在游森林公园过程中遇到的买门票、租船、为猴子选择食物等问题,从而复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一、能够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
知识形成目标
一、熟练的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类应用题的解法;
情感形成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课 前准 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障碍资料
1、 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2、 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板书设计
游森林公园
购买门票
租用船只
选择食物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今天我和你们的班主任带你们去游森林公园。
(师贴艺术字:“游森林公园”)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课件演示一辆小火车前进,放着《火车开了》的音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要先干什么呀?
师板书:购买门票
课件显示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牌:“零售:
儿童票每张10元,
成人票每张20元;
团体票(25张或25张以上):
儿童票每张8元,
成人票每张16元。
怎样买票才能算最合适呢?让我们进入到买票方案的设计界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买票方案,愿意设计几个就设计几个。
大声地读这几个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答到:“买票”
生读门票价格牌
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买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单价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
渲染气氛,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现人机交互,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带给学习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二.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买票方案
评选一下最优方案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
课件显示收到的新邮件,猴山的饲养员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帮忙。
课件显示森林湖
师提问:到猴山要过森林湖,我们该怎么办?
课件显示设计租船方案的界面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租船方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评选最优方案,并说出理由。
生欣赏森林公园的美景。
生答应去帮忙。
生积极想办法,一致认为应该乘船。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租金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租金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联系生活实际
说明:一共提供了5种船的图片,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船的租金和座位数。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三.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采用“学易”系统评选最优方案
通过“学易”系统查看选择情况
课件演示猴山的全景并出现饲养员叔叔,他提出要求,让大家帮助他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为猴子购买食物的方案。
师提问饲养员叔叔要我们帮什么忙?
课件显示为猴子选择食物的设计界面
师演示选择食物的过程。
生拿起遥控器从5个方案中选择认为最好的
生通过“学易”系统中显示的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复要求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
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食物的单价。选择哪种,只需要单击一下这种食物的图片,方案内就会自动出这种食物的名称和单价,只需在方案内输入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而且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的提示信息。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易”系统的使用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进一步明确要求,为设计选购食物方案作准备。
使学生确实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四.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
评价方案
课件先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但是最后呈现出一幅人们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画面。
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优点和不足
生谈感受
但不选最优,只要合理即可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这次游森林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
老师做小结,明确今天复习的知识,小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节复习课成了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10-18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10-10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2-22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