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果想给他们排出名次,想想应该怎么办?(比较他们的大小)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
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结合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上次运动会哪个班级表现出色,取得第一名,哪个班级的成绩最不理想,需要努力?
2、今年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节,运动会又增加了乒乓球和踢毽子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你想参加哪个项目?老师去了几个体育用品店分别看了乒乓球拍和毽子的价格,你们来判断一下,去哪个体育用品店比较便宜?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87~88页)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温度计温度计示意图一杯冰水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正号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零摄氏度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毛衣外套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2、算一算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12-27
四年级数学教案01-02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0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数学教案0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7-0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8-3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9-2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