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21 12:12: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探讨,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商的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花10元钱买了3斤苹果。谁能告诉老师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呢?

  板书:学生的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得近似值。

  设计意图:除了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预设:生1:2.5÷0.4=6.25(个)

  生2:2.5÷0.4=6.25(个)≈6(个)

  生3:2.5÷0.4=6.25(个)≈7(个)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小组汇报)

  预设:

  生1:瓶子需要整个数,不能用小数表示。把6.25个用“四舍五入法”约等于6个。

  生2:6个只能装0.4×6=2.4(千克),不够装应需要7个。

  ③教师概括。

  师:两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二种)

  师:像这样,在实际生活中,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出示例12(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①先独立思考。

  预设:生1:25÷1.5=16.666……(个)

  生2:25÷1.5=16.666……(个)≈17(个)

  生3:25÷1.5=16.666……(个)≈16(个)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

  预设:生1:盒数应取整数,把16.666……(个)用“四舍五入”法应进1,约等于17个。

  生2:但实际包装时,17个礼盒要用1.5×17=25.5(米)的红丝带,丝带不够包装,应是16个。

  生3:16个礼盒用了1.5×16=24(米)红丝带,剩下1米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只能16个。

  ③教师概括。

  师:我们应取哪种呢?

  师: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去掉,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教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即“进一法”;有时要少一点。即“去尾法”。这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商的近似值实际应用。(板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一关:试一试

  第二关:比一比

  第三关:选一选

  第四关: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商的近似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六、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10÷3= 3.333···(元)≈3.33(元)四舍五入法

  2.5÷0.4 = 6.25(个)≈7(个)进一法

  25÷1.5=16.66……(个)≈16(个)去尾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课件出示:

  复习

  说一说整数加法、减法的含义

  1、加法含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减法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什么是分数单位?

  指生回答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能分别各写一个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吗?下面请大家在草稿上各写一个,并大胆的猜测一下结果是多少。学生写算式。

  师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尝试练习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写了什么样的算式?

  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的。

  (四)、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课件)

  妈妈在家烙了一张大饼。爸爸将这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问:你能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如:爸爸吃了多少张饼?)

  问: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选择:1/8+3/8表示什么含义?(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等于多少呢?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学生汇报

  (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

  强调:4/8可以写成多少?(1/2)

  师: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

  1/5+2/5=

  5/9+2/9=

  2/7+4/7=

  1/3+1/3=

  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你有什么发现?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指生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一生板演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

  (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

  3/5-1/5=

  7/9-5/9=

  6/7-2/7=

  2/3-1/3=

  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减法,你有什么发现?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

  (五)点拨归纳

  师:观察例1﹑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完成课本10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课本106页做一做

  学生开火车回答

  3、判断题:

  4、拓展练习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3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眼睛只数,青蛙只数乘4就是腿的条数,

  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几种方式、讨论评价。

  (1)ABCD

  (2)aaa×2a×4

  (3)yyy×2y×4

  4、简写形式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5、字母优势

  师: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不好?谁来说说好在哪儿?

  师:它形式很简洁,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简洁概括)

  三、介绍“韦达”,提升思维。

  其实人类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这样一堂课这么短暂,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埃及的<<蓝特纸草书>>中,就出现过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功绩要首推法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韦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数学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师:韦达是不是很伟大呀!我想,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将来你们也会取得伟大成就的。

  四、看书质疑,理解新知

  看数学书52页的例1和53页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表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还能是任意的一个数吗,在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围

  2、例2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举起物体的质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人在地球上的举重成绩,目前最高的是伊朗运动员挺举263kg,可见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五、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还知道了字母与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请看53页的做一做

  2、“嫦娥1号”探月卫星平均每秒飞行v千米,5秒飞行()千米,t秒飞行()千米。

  3、李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 x+1岁。猜猜李明今年可能()岁。

  ① 5岁② 12岁③ 50岁

  六、师生交流,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认识了字母这个好朋友,该下课了,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洁、概括。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简洁、概括

  +10

  输入的数输出的数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

  变化关系不变变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2-1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06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02-1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2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3

《容积》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6-11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3

【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