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9 18:06:4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V0at0284831415547613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3、变式练习:

  丙管改为排水管,且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把满池的水放完,问三管齐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方程。

  4、继续讲解例题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若甲先单独做4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小时完成?

  (1) 先由学生阅读题目

  (2) 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 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5、练习: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若乙先做2小时,然后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小时完成?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5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丙合做5小时,然后由甲、乙合做,问还需几天完成?

  以上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Ⅲ:其他学生任选一题完成。

  Ⅴ:评讲后对第一题提出:这项工程共需几天完成?

  Ⅵ:第一题还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呢?根据此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口答)。

  6、编应用题:

  (1) 根据方程:3/12+x/12+x/6=1,编应用题。

  (2) 事由:打一份稿件。

  条件:现在甲、乙两名打字员,若甲单独打这份稿件需6小时打完,若乙单独打这份稿件需12小时打完。

  要求:甲、乙两名打字员都要参与打字,并且要打完这份稿件。

  处理方法:由学生编出应用题,并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

  课堂总结: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的关系。

  课堂作业:见作业本

  选做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丙单独做18小时完成,若先由甲、乙合做3小时,然后由乙丙合做,问共需几小时完成?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 B、 C、 D、 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 米,那么长为( +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 +25=310 B、 +( +25)=310 C、2 [ +( +25)]=310 D、[ +( +25)] 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 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 B、 C、 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B、 C、 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 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 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 的 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4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

  方法1: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 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所以,x=2

  3.理性归纳、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

  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

  5x-2=8 5x=8+2

  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

  方法2;

  解:移项,得 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

  4.运用反思、拓展创新

  [例1] 解下列方程:(1) 2x+6=1 (2) 3x+3=2x+7

  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例2] 解方程:

  教学建议: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5.小结回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师强调:移项法则.

  6.布置作业: (略)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熟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重点是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重点是移项法则

  教学流程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6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7

  一、目标:

  知识目标:能熟练地求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不含去括号、去分母)。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移项

  三、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学生已学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力背景:能比较熟练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预测目标:能熟练地用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 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一头半岁蓝鲸的体 重是22t,90天后的体重是30.1t,蓝鲸的体重平均每天增加多少?

  (二)实践探索,揭示新知

  1.例2.解方程: 看谁算得又快:

  解: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 得 解: 6x ? 2=10

  移项得 6x =10+2

  即 合并同类项得

  化系数为1得

  大家看一下有什么规律可寻?可以讨论

  2 .移项的概念: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这样的 变形叫做移项。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千万不要忘记移项要变号。

  3.解方程:3x+3 =12,

  4.例3解方程: 例4解方程 :

  2x=5x-21 x- 3=4-

  5.观察并思考:

  ①移项有什么特点?

  ②移项后的化简包括哪些

  (三)尝试应用 ,反馈矫正

  1.下列解方程对吗?

  (1)3x+5=4 7=x-5

  解: 3x+ 5 =4 解:7=x-5

  移项得: 3x =4+5 移项得:-x= 5+7

  合并同类项得 3x =9 合并同类项得 -x= 12

  化系数为1得 x =3 化系数为1得 x = -12

  2解方程

  (1). 10x+1=9 (2) 2—3x =4-2x;

  (四)归纳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简便的写法?

  2.要注意什么?

  3. 解方程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

  4.. (1) 移项实际上 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2)系数 化为 1 实际上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

  (3)移项的作用是什么?

  (五)作业

  1.课堂作业:课本习题4.2第二题

  2.家作:评价手册4.2第二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8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2)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解:解出所列方程.

  5、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七、有关常用应用类型题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1、和、差、倍、分问题: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2、等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3、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9,09,0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5、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6、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基本类型有

  ①相遇问题;

  ②追及问题;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行船问题;环形跑道问题.

  7、商品销售问题

  有关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8、储蓄问题

  ⑴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⑵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探究Ⅰ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________;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________;③由于进价________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xxx

  白炽灯的费用(元):xxx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xx、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xx

  学生填完表格后,展示由表格数据制成的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师生共同得出:照明时间不同,作出的选择不同。

  由于在前面的第二节,学生已经学过“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的一道例题,因此学生应该能较熟练地完成表格中的特值试探。又因为七年级学生的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再给出统计图,完成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4、方程建模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使用时间为多少(小时)时,这两种灯的费用相等吗?

  列出方程:xxx

  5、合作交流解释拓展

  (1)照明时间小于2327小时,用哪种灯省钱?照明时间超过2327小时。但不超过3000小时,用哪种灯省钱?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2)如果计划照明3500小时,则需购买两个灯,设计你认为合理的选灯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购灯方案只有三种:①两盏节能灯;②两盏白炽灯;③一盏节能灯、一盏白炽灯。

  学生计算各种方案所需费用。

  关于选灯方案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先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计算理由,然后对学生得出“使用节能灯3000小时,白炽灯500小时”的结论,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理论依据,列式验证:

  设节能灯的照明时间为t(小时),那么总费用为:

  60+3+0.50.011t+0.50.06(3500-t)=168-0.0245t(0≤t≤3000)

  观察上式可看出,只有当t=3000时,总费用最低。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并从交流中获益的学习习惯,综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讨论2需要考虑的情形不只一种,通过这一问题,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品质。此处渗透着函数、不等式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为后面学习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

  6、反馈练习

  一家游泳馆每年6~8月出售夏季会员证,每张会员证80元,只限本人使用,凭证购入场券每张1元,不凭证购入场券每张3元,讨论并回答:

  (1)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与不购证付相同的钱?

  (2)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比不购证更合算?

  (3)什么情况下,不购会员证比购证更合算?

  适时的反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课学到了什么”,各组发言交流体验、教师总结:

  五、设计说明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因此我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依据数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树立方程建模思想

  突出解释与应用,渗透函数、不等式、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某种商品因换季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七五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九折出售将赚20元。问这种商品的定价为多少元?

  (2)某商店为了促销A牌高级洗衣机,规定在元旦那天购买该机可以分两期付款,在购买时先付一笔款,余下部分及它的利息(年利率为5、6%)在明年的元旦付清,该洗衣机售价是每台8224元,若两次付款相同,问每次应付款多少元?

  (3)工厂甲、乙两车间去年计划共完成税利720万元,结果甲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5%,乙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0%,两车间共完成税利812万元,求去年两个车间各超额完成税利多少万元?

  (4)一辆汽车用40千米/时的速度由甲地驶向乙地,车行3小时后,因遇雨平均速度被迫每小时减少10千米,结果到达乙地时比预计的时间晚了45分钟,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5)甲、乙两人合办一小型服装厂,并协议按照投资额的比例多少分配所得利润,已知甲与乙投资比例为3∶4,第一年共获利30800元,问甲、乙两人可获利润多少元?

  (6)有人问老师班级有多少名学生时,老师说:“一半学生在学数学,四分之一学生在学音乐,七分之一的学生在读外语,还剩六名学生在操场踢球。”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吗?

  (7)某人10时10分离家去赶11时整的火车,已知他家离车站10千米,他离家后先以3千米/时的速度走了5分钟,然后乘公共汽车去车站,问公共汽车每小时至少走多少千米才能不误火车?

  综合运用:

  1、某市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是每度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度,超出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

  (1)某户五月份用电84度,共交电费30.72元,求a;

  (2)若该户六月份的电费平均为每度0.36元,求六月份共用电多少度?应交电费多少元?

  2、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市政府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不超过10吨部分,按0.45元/吨收费;超过10吨而不超过20吨部分,按0.80元/吨收费;超过20吨部分,按1、5元/吨收费。现已知李老师家六月份缴水费14元,问李老师家六月份用水多少吨?

  3、一支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有一名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调转车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你知道这名队员从离队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吗?

  4、有8名同学分别乘两辆轿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轿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时出现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这时惟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轿车,连司机在内限乘5人,这辆小轿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这8名同学都能赶上火车吗?

  拓广探索:

  5、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价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相同。你知道哪家旅行社更优惠吗?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棵。

  (二)学生自学p99--100

  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得

  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

  (三)例题:

  例1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依据

  去括号,得依据

  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

  系数化为1,得依据

  注意:1)、分数线具有

  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

  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

  (1)方程去分母,得

  (2)方程去分母,得

  (3)方程去分母,得

  (4)方程去分母,得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依据;

  2.依据;

  3.依据;

  4.化成的形式;依据;

  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依据;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___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2、解方程(1)2x+5=5x-7(2)4-3(2-x)=5x(3)=3x-1

  (4)=+1(5)

  六、作业

  P102:3,10.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回答: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注意区别: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根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注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一些较简单的数列问题,但当时的数列只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现在扩展到了整个有理数,就出现了符号的问题。其实,在本节课中的数列较简单,最关键的是学生能找到数列变化的规律并处理好符号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到数列中的规律,用代数式表示数,并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找数列中的规律,并列出方程。

  教学突破点:

  对于学生来说,解数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数列的规律,如何用代数式表示数,怎样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相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数列中的规律,并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探索,并发现这个数列的形成规律。

  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目要求出三个未知数,与前几节不同的.是,问题中没有明确未知数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规律

  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这个数列的规律:

  1、这个数列中,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2、若设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两个数分别为什么?

  3、方程应该列为什么?

  4、解方程,得到这三个数应该是什么?

  5、这道题,你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学生经探索后得到:

  1、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2、后两个数分别为:

  -3x和-3×(-3x)=9x

  3、方程列为:

  X+(-3x)+9x=-1701

  4、解方程,

  得这三个数依次为:-243,729,-2187

  5、方法二:设第二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分别为 。方程列为: 。

  方法三:设第三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为: 。方程列为: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通常先设其中一个为x,再根据其他未知数与x的关系,用含x的式表示这些未知数。

  通过对该题进行一题多设多列,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变化和解题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对于列出多种形式的方程的学生给与鼓励与表扬,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综合应用

  巩固提高

  问题2、图中的数阵是由77个偶数构成。

  (1) 图中框内的4个数有什么关系?

  (2) 在数阵中任意做一个类似于(1)中的框,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三个数怎样表示?

  (3) 小颖说四个数之和是436,你能求出这四个数吗?

  (4) 小明说四个数之和是326,你能求出这四个数吗?

  (5) 从(3)(4)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教师巡堂,指导学生)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22比20大2,36比20大16,38比20大18。

  2、不同的设法又不同的表示方法:

  例如:若设最小的数为x,则第二大,第三大和最大的数分别是:x+2,x+16,x+18。

  3、可列出方程:

  X+x+2+x+16+x+18=436

  解方程,得:x=100

  因此这四个数从小到大分别是:

  100,102,116,118.

  4、可列出方程:

  X+x+2+x+16+x+18=326

  解方程,得:x=72.5

  由于72.5不是整数,因此这样的四个数不存在。

  选择一道通过识图来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数学。

  先观察现有数列的特点,以此类推,推广到整道题目都存在这样的特点。

  (3)(4)两道题的设计还可以向学生揭示这四个数的和具备一定的特点,符合这个特点的,这四个数就存在。否则就不存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提问:

  1、你是怎样分析数列中的规律的?

  2、你学会判明方程的解是否合理吗?

  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生反思:

  1、本节课我学得最好的内容是: ;

  2、 知识我还没有完全掌握;

  3、我将用 的方法来巩固我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反思,对“应用一元一次方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全面、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作业

  针对的测试练习

  分层练习,兼顾个层次的学生。

  (三)针对的测试练习

  A组: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求这三个偶数。

  2、有一列数,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1,2,-4,8,-16,…,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650,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3、小明撕下2月份三章日历,每两张的日期之和分别为27,28,29,你能说出这三张日历的日期是多少吗?

  B组:

  1、在某月内,李老师要参加三天的学习培训,现在知道这三天的日期的数字之和是39.培训时间是连续的三天,你知道这几天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吗?若培训时间是连续三周的周六,那这几天又分是当月的哪几号?

  C组:

  1、小明和小红做游戏,小明拿出一张日历:“我用笔圈出了2×2的一个正方形,它们数字的和是76,你知道我圈出的是哪几个数字吗?”你能帮小红解决吗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

  (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

  让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2.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提问:ax=b(a≠0)是一元一次方程,而a、b是已知数,就可以当成数看,就像解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如下解出方程:

  ax=b(a≠0).

  由学生讨论这个解法的思路对不对,解的过程对不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含有字母函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过去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学过的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即仍需要采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步骤.)

  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者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3.讲解例题

  例1 解方程ax+b2=bx+a2(a≠b).

  解:移项,得 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a≠b,∴a-b≠0.

  x=a+b.

  注意:

  1.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x、y、z表示未知数,a、b、c表示已知数.

  2.在未知项系数化为1这一步是最易出错的一步,一定要说明未知项系数(式)不为零之后才可以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式).

  3.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要方程两边同乘ab,而需ab≠0,那么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呢?有隐含条件a≠0,b≠0.

  解:b(x-b)=2ab-a(x-a)(a+b≠0).

  bx-b2=2ab-ax+a2(去分母注意“2”这项不要忘记乘以最简公分母.)

  ba+ax=a2+2ab+b2

  (a+b)x=(a+b)2.

  ∵a+b≠0,

  ∴x=a+b.

  (四)课堂练习

  解下列方程:

  教材P.90.练习题1—4.

  补充练习:

  5.a2(x+b)=b2(x+a)(a2≠b2).

  解:a2x+a2b=b2x+ab2

  (a2-b2)x=ab(b-a).

  ∵a2≠b2,∴a2-b2≠0

  解:2x(a-3)-(a+2)(a-3)=x(a+2)

  (a-b)x=(a+2)(a-3).

  ∵a≠8,∴a-8≠0

  (五)小结

  1.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与数字系数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六、布置作业

  教材P.93.A组1—6;B组1、

  注意:A组第6题要给些提示.

  七、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a=bc 型数量关系

  问题引入:

  问题设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中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从中先取一段作为检验样品)

  提示:由于电线的粗细均匀分布的,所以每段同样长度的电线的质量相等。

  1、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教师再加深一步提问: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的量中,如果电线的总质量为a,总

  长度为b,单位长度的质量为c,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a=bc。对于解决问题:可先取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 ,再称

  出其余电线的总质量 ,则 (米)是其余电线的长度,所以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 )米。

  引出可题:探究活动:a=bc型数量关系。

  1、b、c之一为定值时.

  读课本P.96—P.97并填表1和表2中发现a=bc型数量关系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1)分析表1

  表1中,A=bc,b、c增加(或减小)A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如矩形1和矩形2项比

  较:宽c=1,长由2变为4。

  面积也由2增加到4;矩形3,4类似,再看矩形1和矩形3:长都为b=2,宽由1增加到2,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矩形2、4类似。

  得出结论,A=bc中,当b,c之一为定值(定量)时,A随另一量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成正比例。

  (2)分析表2

  (1)表2从理论上证明了对表1的分析的结果。

  (2)矩形推拉窗的活动扇的通风面积A和拉开长度b成正比。(高为定值)

  (3)从实际中猜想,或由经验得出的结论,在经理论上去验证,再用于实际,这是

  我们数需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由实际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定值时

  读书P.98—P.99,填P.99空,自己试着分析数据,看到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组数据的前提:面积A一定,b,c之间的关系是反比例。

  可见,a=bc型数量关系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而且有巨大的作用。

  这三个式子是同一种数量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由其中一个式子可以得出另两个式子。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a=bc型数量关系。

  (1)总价=单价×货物数量;

  (2)利息=利率×本金;

  (3)路程=速度×时间;

  (4)工作量=效率×时间;

  (5)质量=密度×体积。

  … 例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策略:总价=单价×数量。而数量等于学生人数n,故不难求得关系式。

  解:y=2n

  总结:本题考查a=bc型关系式,解题关键是弄清数量关系。

  例2、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s(km)与行使的时间t(h)有怎样的关系呢?请表示出来。

  解:s=30t

  例3、一种储蓄的年利率为2.25%,写出利息y(元)与存入本金x(元)之间的关系(假定存期一年)。

  解:y=2.25%x

  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4

  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97-198,例5、例6

  教学目的: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教学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 去分母时,正确解决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

  解决方法:注意分析去分母的根据,并在练习时加以强调。

  2. 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

  解决方法:演示约分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线除了代替除号外,还起到括号作用,所以去分母时,注意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教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几节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解方程:(学生练)5y-1=14①

  解:移项,得5y=14+1

  同并同类项,得5y=15

  系数化为1,得y=3

  (口算检验)

  二、新课教授

  1. 引入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等式基本性质2,将方程①两边都除以6,仍得等式)(即例5)

  思考:

  (1)此方程如何求解?

  若把方程左边看成(5y-1),再利用去括号求解可以吗?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2)能否把它还原为原来的方程①?

  若能这样,就能避免在计算过程当中出现通分过程。

  (3)如何还原呢?(方程两边都乘以6)

  (4)此过程的根据是什么?(等式基本性质2)

  (5)其目的是什么?(消去分母,故此步骤称“去分母”)

  解题过程:解:去分母,得5y-1=14(板书演示约分过程)

  (以下步骤,略)

  2. 小结:去分母的基本方法: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其根据是什么?若乘以其它数能否达到“去分母”的目的?为什么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 练习:《掌握代数》P87,2(1)

  4. 引入例6

  让学生试完成《掌握代数》P88,3(即例6)

  提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

  评讲并提出注意事项:

  解:去分母,得4(2x-1)-2(10x+1)=3(2x+1)-12(板书演示P199的过程)

  (以下步骤参照课文P198例6)

  5. 小结:针对解题过程当中较易出现的错误,强调注意事项:

  (1)去分母时,没分母的项不要漏乘。

  (2)去分母时,应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标出P199,“注意”的关键语句)

  6. 练习:《掌握代数》P88,4(1)

  三、总结:

  1. 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2. 去分母时要注意的事项

  四、练习:

  1。《掌握代数》P90 (1)、(2)、(3)(评讲,强调注意事项)

  2。《掌握代数》P90 (4)、(5)(口算检验)

  五、作业:

  《代数》P206,10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6

  1.移项法则

  (1)定义

  把原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例如:

  (2)移项的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

  辨误区移项时的注意事项

  ①移项是将方程中某一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不是左边或右边某些项的交换;②移项时要变号,不能出现不变号就移项的情况.

  【例1】下列方程中,移项正确的是().

  A.方程10-x=4变形为-x=10-4

  B.方程6x-2=4x+4变形为6x-4x=4+2

  C.方程10=2x+4-x变形为10=2x-x+4

  D.方程3-4x=x+8变形为x-4x=8-3

  解析:选项A中应变形为-x=4-10;选项C中不是移项,只是交换了两项的位置,正确的移项是-2x+x=4-10;选项D中应变形为-4x-x=8-3,只有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上述步骤中,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法,经过这些变形,方程变得简单易解,而方程的解并未改变.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做法

  变形

  名称具体做法变形依据注意事项

  去分母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去括号法则、乘法分配律不要漏乘括号内的每一项,注意符号

  移项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等式的基本性质1移项要变号,不要漏项

  合并

  同类

  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

  系数

  化为1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式的基本性质2分子、分母不要颠倒

  【例2-1】解方程:4x+5=-3+2x.

  分析:按以下步骤解方程:

  解:移项,得4x-2x=-3-5.

  合并同类项,得2x=-8.

  系数化为1,得x=-4.

  【例2-2】解方程65100(y-1)=37100(y+1)+0.1.

  分析:方程中既含有分母,又含有括号,根据方程的形式特点,还是先去分母比较简便.

  解:去分母,得65(y-1)=37(y+1)+10.

  去括号,得65y-65=37y+37+10.

  移项,得65y-37y=37+10+65.

  合并同类项,得28y=112.

  系数化为1,得y=4.

  点评: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不一定非按这个“一般步骤”的顺序,适合先去分母的要先去分母,适合先去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去分母、去括号时,注意不要出现漏乘,尤其是注意不要漏乘常数项,移项时要注意变号.

  3.分子、分母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当分子、分母中含有小数时,一般是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将其中的小数化为整数再解方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步变形根据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不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时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而不是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整数.

  【例3】解方程0.4x+0.90.5-0.03+0.02x0.03=1.

  分析:原方程的分子、分母中都含有小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方程中0.4x+0.90.5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0,0.03+0.02x0.03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00,就能将方程中的所有小数化为整数.

  解:原方程可化为4x+95-3+2x3=1.

  去分母,得3(4x+9)-5(3+2x)=15.

  去括号,得12x+27-15-10x=1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3.

  系数化为1,得x=32.

  4.带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除个别题外,一般都有几层括号,一般方法是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去括号,即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化运算.

  有时可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去括号的顺序,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在解具体的某个方程时,要仔细观察方程的特点,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解法.

  【例4】233212(x-1)-3-3=3.

  分析:若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然后再运算比较麻烦.注意到32×23=1,因而可先去大括号,在去大括号的同时也去掉了中括号,这样既简化了解题过程,又能避开一些常见解题错误的发生.

  解:去大括号,得12(x-1)-3-2=3.

  去小括号,得12x-12-3-2=3.

  移项,得12x=12+3+2+3.

  合并同类项,得12x=172.

  系数化为1,得x=17.

  5.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一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完全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要特别注意的是系数化为1时,当未知数的系数是字母时,要分情况讨论.

  关于x的方程ax=b的解的情况:

  ①当a≠0时,方程有唯一的解x=ba;②当a=0,且b=0时,方程有无数解;③当a=0,且b≠0时,方程无解.

  【例5】解关于x的方程3x-2=mx.

  分析:本题中未知数是x,m是已知数,先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变形为ax=b的形式,再讨论.

  解:移项,得3x-mx=2,

  即(3-m)x=2.

  当3-m≠0时,两边都除以3-m,

  得x=23-m.

  当3-m=0时,则有0x=2,此时,方程无解.

  点评: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要不要讨论,关键是看解方程的最后一步,在系数化为1的时候,当未知数的系数是数字时,不用讨论,当未知数的系数含有字母时,必须分情况讨论.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2-29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3-16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2-29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2-13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9-12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03-08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3-21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反思02-23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