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4-25 11:45:24 丽敏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2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新课

  由值日班长主持复习上节课(分数除法一)内容。

  (1)提问。

  (2)1分钟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孩子主持完成课前复习是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给孩子们,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们听课的效率,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借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二、目标导学

  师:下面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平板阅读)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师:以上两个目标还得靠同学们的自学,小组内团结协作完成。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学孩子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

  导学质疑

  分一分、说一说、算一算。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张同样大小的饼,如果1张1份,能分得几份?2张1份能分得几份?张1份呢?张1份呢?

  【设计意图:为任务一、任务二做铺垫,让学生顺势、快速完成任务一。】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平板出示任务一:

  根据自学单上第一题中四个问题列出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任务一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顺势完成四道题目列式,注重学生审题,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出示任务二:

  圈一圈,画一画,写出每道算式结果,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对任务二进行质疑提问。

  孩子们完成拍照上传后,教师随意抽取2-3幅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孩子讲解为主。讲解中重点质疑计算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师(或生):4÷=8,4÷=1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可能有: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根据画图结果得出来的等)

  师引导借助作品中的图片:如果每张1份,每张饼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孩子们在操作的基础上会很快说出2份,4张饼共可分为8份,这样也会得到4÷=8)

  教师板书:4÷==4×2=8份

  4÷=12是怎样得到呢?

  由4÷==4×2=8份很快会说出4÷=4×3=12份。

  师点拨:有同学说:“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你们认为有道理吗?结合刚才的画图过程,说一说。

  根据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强调,从图中可以看出,把4张饼张1份,共可以分成8份,也就是4个2是多少,就是4×2=8,所以4÷=与4×2是相等的,所以:“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表述是正确的。(教师:板书,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呢?(强调除数不能为零)

  【设计意图:任务二的重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总结出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探究中,借助图形的操作让孩子们掌握并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知道4÷==4×2的原因。任务中,让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从而达到对算理的质疑,让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真正含义。另外,对于完成任务早的同学,给他们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有事可做。】

  出示任务三:

  填写自学单表格,根据长方形面积模块,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用平板拍照上传。

  待孩子们完成表格后,将上传的作品抽样点评并质疑提问: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可能回答有:宽不变,面积在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等,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进行重点的强调。)

  通过一体机放大功能演示,借助长方形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任务三的重点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在质疑讲解中利用一体机图形的扩大功能,将长方形变化图进行展示讲解,让孩子们从图中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

  任务四:

  小组长负责,安排三位同学在一体机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完成后小组内说一说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

  让孩子们在一体机上完成任务,并要求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解答疑难,全班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四的学习,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注意的问题,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准确性。任务四以一体机演示和交流反思的形式进行,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然后全班反思、交流注意的题。】

  三、巩固训练

  判断正误(在平板上手写完成并上传)

  在点评中,由孩子们说出对错的理由,进一步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小结评价

  1.孩子们畅谈本节的收获。

  2.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2、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进行食品营养分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黄豆250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一些食品在营养方面百分数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出示装黄豆的杯子,同时贴)

  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4%,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谁来读一读?

  黄豆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含量哪种多?

  生:蛋白质

  师: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多,所以我们说黄豆的营养很丰富。

  今天,我们就先根据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问题来学习怎样解决一些简单的百分数的实 际问题。板书课题:蛋白质含量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装有250克黄豆的杯子,

  问:这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1、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生总结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迁移到这节课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这种知识的迁移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2、计算。

  师:“250×36%”是一个整数乘什么数?

  生:整数乘百分数。

  师:我们学过吗?

  生:没学过.( 学生发现未学过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师:有办法解决吗?

  生:有。

  师:怎样解决?

  生1: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小数。

  生2: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分数。

  师: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答。这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1) 转化。

  师:现在,请你们试着把36%转化成小数和分数。

  (2) 转化方法。

  ①、想一想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②、小声地跟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说一说。

  ③、指名同学说一说。

  ④、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方法板书。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3、继续计算。

  转化工作做完后,刚才的计算懂得做了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把它做完。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师:刚才新课的学习,大家都很认真,那到底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老师想出一些题目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1 、基本练习:

  填一填:

  ① 25%=25÷( )=( )小数 25%=( )/100=()/( )最简分数

  ② 160%=160÷( )= ( )小数 160%=( )/100=()/( )最简分数

  ③ 0.8%=0.8÷( )= ( )小数 0.8%=( )/100=8/()=( )/( )最简分数

  2、变式练习:

  百分数 11% 12、5% 分数 1/50 小数 0、24

  3、综合运用:

  我们班第三组共有学生14人,其中女生占50%,这一组女生有多少人?

  4、想一想,说一说。

  我校三年一班和二年一班的男生人数都占该班学生总数的40%,这两个班的男生人数相等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数出这6个面分别是什么?从位置上看前、后两个面正好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1、课件演示:一个长方体的长渐渐缩短,变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观察演示过程,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课堂创设动手活动,积累学生的感性认知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意义;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1L量杯,一次性纸杯24个(每组3个),1cm3的自制的小正方体容器,8个1升量杯, 10ml钙铁锌口服液,5ml注射器8支

  学生:2瓶自己带瓶装水,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家用油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老师想送朋友一个生日礼物?(出示长方体礼盒)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生:想

  师:是一个生日蛋糕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礼盒长3分米,宽3分米,高1分米,这个礼盒的体积是多少?

  生:9立方米

  师:猜猜,这个长方体礼盒所容纳蛋糕的体积是多少?

  生:9立方米,8立方米,7.5立方米等(学生很快否定9立方米)

  师:(打开纸盒,露出蛋糕)是你所预料到的吗?如果你过生日收到这样的生日礼物会有何感想?

  生:(试说)太小了

  师:我买了这么大个礼物还小?

  学生:盒子里面太小了

  师: 盒子里面太小了,说的真到位。盒子里所容纳的蛋糕的体积叫盒子的容积。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求长方体的体积,并估算出长方体里所能容纳面包的体积,当老师打开礼品后,学生会发现与自己所估算的差别太大,突出容积的表象认知)

  二、理解容积的意义

  1、举例,感知容积意义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墨水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出示茶叶筒:茶叶筒所能容纳茶叶的体积叫做茶叶筒的容积

  2、理解容积的意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出示课件(第2张幻灯片)】:集装箱、油漆桶(指名说出他们的容积)

  3、归纳概括容积意义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学生齐读,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的感性实例中积累容积的本质内涵,丰富的积累为学生归纳总结容积意义打下扎实基础)

  4、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两者数据给出的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看这个长方体礼盒。礼盒放在空间,自身有什么?

  生:体积

  师:打开礼盒,礼盒里面又有什么?

  生:容积

  师:已知礼盒的长、宽、高,能求出礼盒的容积吗?

  生:不能

  师:想求出礼盒的容积,必须要知道(老师边比划边问学生)什么?

  生:礼盒里面空间的'长、宽、高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礼盒里面的空间是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你能求出蛋糕的体积吗?

  生:能,1立方分米

  师:蛋糕的体积就是礼盒的容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直观长方体礼盒的体积与容积的计算,突破求容积需要已知容器里面的数据这一难点)

  ②区别两者本质的不同

  师:【出示课件(第3张幻灯片)】:一个较小的实心长方体;一个较大的空心长方体)问题:谁的体积大;谁有容积?

  学生:指名回答

  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两者异同点(课件出示第4、5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体积与容积一字之差,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联系:求的都是物体的体积。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多角度的区分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从而使学生较为全面的理解容积的意义,突破容积意义这一教学难点)

  三、教学容积单位

  1、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2、认识升和毫升。

  ①观察学具,看看你所带的饮料瓶上所标示的净含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汇报: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L 、 ml而且这些饮料瓶里装的是液体。)

  ②在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当遇到液体体积很大时,例如:计量蓄水池、游泳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板书)

  3、感知1L

  ①介绍量杯,观察1L的刻度线,

  ②组长负责,将桌面上的瓶装水倒入1L的量杯中水,其他人仔细观察

  ③生活中,我们常用杯子喝水,组长负责将1L倒入纸杯大小,观察1升水大约几纸杯

  ④ 谈谈,对1L水你有什么感受?

  ⑤生活中那些物品用升做容积单位?(生:油桶、水桶、大瓶饮料瓶的容积)

  4、感知1ml

  (整队纪律,老师将在每组中找一名最快坐好的同学,负责下一个活动。给每组发一个5ml注射器)

  ① 桌面上有一杯有颜色的水,组长负责,用针管吸入1ml水,让大家看看

  ② 再将这1ml水注入一个空纸杯,再让大家看看

  ③ 谈谈,你对1ml水有什么感受?

  ④ 你准备的学具中那些标有毫升,是多少毫升?(举例:眼药水5ml、钙口服液10ml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吸入1ml带蓝色的水,在注入纸杯的过程中感受1ml的多少,突破学生对1ml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突破)

  5、1L与1ml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几个活动,大家了解了1L 、1ml。那么1L 与1ml有怎样的关系呢?仔细观察桌面上的量杯,你就能找到答案

  生:齐答1L =1000ml(板书)

  6、升与立方分米、毫升与立方厘米的关系

  师: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但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的体积单位是升与毫升。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个实验。

  (拿出准备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1升有颜色水)

  师:老师会做好你的助手,拿稳盒子,你放心大胆的到,开始!(此个环节老师要装作很神秘,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很兴奋)

  生:(全场一片惊讶)得出:1升=1立方分米

  师:看来他们之间真有联系,谁能用黑板上的关系推算出1毫升等于多少?

  生:观察得出: 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这个活动,突破1升=1立方分米的教学难点)

  四、小结

  通过前面有趣的动手操作,闭上眼睛体会:升一般用于计量油桶、水桶、大瓶饮料瓶等的容积;毫升一般用于计量眼药水、药水、小瓶饮料瓶等的容积;而计量、集装箱容积;蓄水池、游泳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

  五、练习巩固【课件出示(第6、7、8张幻灯片)练习题】

  1、填一填

  一瓶钢笔水的容积是60( )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600( )

  运货集装箱的容积约是40( )微波炉的容积是45( )

  (集体订正、纠错。)

  2、填出合适的数

  4L =( )ml4800 ml =( )L2.4 L =( )ml785 ml=( )L752cm3=( )dm37.5 L=( )ml36 dm3=( )cm38.04 dm3=( )cm32750ml =( )L

  (引导学生说出每道题是怎么换算的思路)

  3、联系实际【课件出示(第6、7、8张幻灯片)】

  出示生活中用到本节知识的图片(喝水、潜水艇、献血等图片)

  (设计意图:练习有层次,有代表性。由知识题型过度到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六、结课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家下去后在生活中找找与我们这节课有关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容积的知识。

  板书设计:

  容 积 和 容 积 单 位

  像墨水瓶、粉笔盒、教室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一般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计量液体:升(L)、毫升(ml)、立方米(m3)

  它们间的关系:1L= 1dm3

  1 ml=1 cm3

  1L=1000 ml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

  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

  板书:点方向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二、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三、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1、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

  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

  (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刚才呢我们进行了彼此的问候,那你们称呼我什么呢?生:老师。师:那我称大家什么?生:学生。

  师: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啊?生:师生关系。

  师:老师更想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生:愿意

  师:那我们现在就是朋友关系。师:说到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我是朋友”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意见?(ppt出示)生:??

  师:板书“互为”。

  师:这种现象我们数学中也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给数字找朋友

  师:课件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列出乘法算式。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师:那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条件是什么?(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师:板书倒数的概念。(出示课题:倒数)

  (三)、观察比较——探究方法

  师:观察找出来的几组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小组间相互讨论。

  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了。

  师:那我们怎么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小组间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求倒数的方法: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思考题: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是多少?0的倒数是多少?(小组讨论)

  生:5的倒数是师:你是怎么想的?预设:生:把5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或5×=1师:1的倒数呢?

  预设:生:1的倒数是1。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生:(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师:0的倒数是几呢?

  预设:生:0没有倒数,因为(1)0作分母无意义。(2)0×(任何数)≠15151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六)、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6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对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单位“1”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项内容调整为比较符合认知习惯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用单位‘1’表示”。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六、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孩子们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

  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

  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

  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

  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0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经历正方体的认识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物体。

  4、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一、情境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正方体模型,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师:正方体具有哪些特征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2、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正方体所有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且正方体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组2:我们组还要补充很重要的一点,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长方体的长、宽、高不会出现都相等的情况。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组3:我们组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组4:我们组发现正方体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正方体相对的4条棱长度也相等。因此,我们组认为:正方体也是长方体,只不过它是特殊的长方体。

  3、小结。

  (1)师:同学们的研讨交流非常好,的确像同学们所发现的,正方体完全符合长方体的特征,它是一种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正方体的特征呢?

  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完全相同,有12条棱且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

  (2)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是一种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它们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正方体的棱长度都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都研究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正方体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

  12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后思考】

  正方体特征的研究是以长方体特征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把两者联系起来,通过长方体特征的研究方法的迁移,使学生自主进行正方体特征的研究,学生运用实物、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并明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发展了空间观念,也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知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这是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20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2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9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