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数学教案:青蛙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青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归纳总结学习6以内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2、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稻田背景图一张,小青蛙胸饰若干,虫子一条,剪刀一把,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练习卡片若干学具:虫子人手五份,记录纸人手一份,剪刀、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师说:青蛙宝宝们,现在我要带你们去稻田捉害虫,好吗?来,出发啦!(音乐响起,幼儿跟老师学做小青蛙跳的动作)教师带领幼儿进场后转一圈坐在中间位置上。
2、无意间发现虫子。
师说:(出示稻田图)呀,这块稻田真漂亮,黄灿灿的稻子长得多好呀!
师说:咦!这边的稻子怎么这样乱?(有虫子)师说: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了?(出示隐藏在稻田里的害虫)原来是虫子在捣乱。
3、认识虫子。
师说:这条虫子长得怎么样?(长长的﹑有一个一个圆圈﹑一节一节的……)师说: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条虫子一节一节的,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我们就叫它"六节虫"。(教师写"6"在记录纸上)师说:"六节虫"很厉害,它能在短时间内毁坏我们的稻田,吃掉我们的粮食,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它们呢?
幼儿讨论回答。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怎样消灭"六节虫"?
4、学习捕虫本领。
师说:(师拿出灭虫武器——剪刀)这是消灭"六节虫"的武器,看我的。(师用剪刀将虫子一剪为二)师说:我的刀剪在虫子的第几节?把虫子分成了几段?(两段)左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右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
(老师边讲边写完整分合式)师说:这是我捉到的第一条"六节虫",现在我把它分成的两段数字记录下来了,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我已经捉了一条虫子。
师说:刚才"六节虫"被我的刀剪在第一节分成两段死掉了,还可以剪在虫子哪里,虫子也会变成两段死掉呢?
幼儿讨论回答。
师小结:看来只要把"六节虫"剪成两段它就会死掉。宝宝们要把每次捉的虫子怎么剪的记录下来,我们比一比谁捉的方法最多。
5、尝试捉"六节虫"师说:在后面的稻田里还有许多的"六节虫",能干的宝宝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幼儿回到自己座位上自由练习,师巡回指导。
师说:宝宝们,回家啦!(组织幼儿回中间座位)6、交流捉虫经验师说:宝宝们,你们都捉到虫子了吗?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消灭虫子的?
师问:
(1)你剪在第几节?
(2)分成了几和几?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讲述师演示并写出"6"的分解式,重复的'去掉。找出记录方法——有序排列。
师小结: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师说: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分合式,好吗?
7、游戏:找朋友师说: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害虫消灭了,不过青蛙妈妈还要看看你们今天的本领学得怎么样?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宝宝们,看看你的小青蛙背后有什么?(数字)如果我拿出数字2,数字2的青蛙宝宝就去找和它合起来是6的数,我说:"2的朋友在哪里?"你找到后说:"我的朋友在这里。"并和找到的朋友抱在一起。
8、结束师说:宝宝们今天学到了新本领真能干,现在我们跳回去,休息一会儿吧!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2
该故事是一个很有趣的童话,讲述的是青蛙一家有五口人,他们长得都很像,但各有各的特点。通过这个绘本的阅读和理解,能让孩子们较好地辨识小青蛙一家五口人的不同特征;青蛙一家人出门购买的不同种类的东西;以及每个家族成员购买东西的数量的不相同;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以及做事情有条理,并愿意帮助别人的品质。
融入的数学元素
从认知角度,一是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青蛙一家每个成员的不同特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的方法;二是让孩子们将青蛙一家每个成员购买的物品和数量互相匹配对应,在帮助青蛙一家请客为朋友准备食物的情景中融入5以内的数数,数量匹配以及数的形成的学习。
活动的设计
年龄段:中班上学期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帮助幼儿感知、理解5以内数的形成。
2.喜欢听故事,在帮助小鸭子和小青蛙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增强对家人的区分辨别能力;了解和分析幼儿对数形成的认知水平。
环境准备:PPT、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底板、青蛙一家各个人物的头像、每个人物购买的食物、1-5数字)
活动过程
一、看看全家福——辨认青蛙一家人
1.今天我带来了一张照片,他们是青蛙的一家。
重点提问:照片上有几只青蛙?他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辨认5个不同的角色。
青蛙爷爷,头戴小帽、手拿烟斗、胡子翘翘;
青蛙奶奶,皱纹多多、头发白白、拄着拐杖;
青蛙爸爸,戴着领结、架付眼睛、爱看书报;
青蛙妈妈,头戴花巾、喜欢打扮、最爱漂亮;
青蛙宝宝,穿个围兜、梳起小辫、戴上小花。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一家》的故事吧!
二、听听故事——解决故事中小鸭的疑问
(一)了解青蛙一家购买东西的顺序和物品
1,讲述故事:啊呀,青蛙一家有这么多人来买东西,小鸭子忙得记不清了。
重点提问: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想想,青蛙一家人是谁先来买,谁后来买?
2.青蛙一家在小鸭店里买了很多东西,小鸭实在记不住了。
重点提问:他们都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吧。(教师再欢播放PPT)
3.你们记住了吗?青蛙一家在小鸭店里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请你们排一排。要边排边告诉小鸭。(鼓励幼儿边排边表达)
(二)解决青蛙一家请客的问题(学习5以内数的形成)
1.小鸭觉得很奇怪,问:“你们一家买这么多东西,吃得完吗?”青蛙宝宝说:“今天我们家请客,买的东西是请客人吃的。”
——爷爷请来1只小鸡,请它吃1条毛毛虫,毛毛虫是小鸡最喜欢吃的;奶奶请来2只熊,请它们吃什么呢?
重点提问:为什么请它们吃蜂蜜?吃多少?够吃吗?不够怎么办?幼儿介绍方法。
(追问:再买几罐?)
小结
1罐蜂蜜再买l罐蜂蜜就是2罐蜂蜜,再买就是“添上”。追问,什么叫“添上”?原来
1罐蜂蜜添上1罐蜂蜜就是2罐蜂蜜,1添上1就是2。
2.看看你们的计算板上:原来有几罐蜂蜜?够吗?要添上几罐?
——三只乌龟是爸爸请来的客人,请它们吃什么呢?
重点提问:青蛙爸爸买了几只虾?客人有几位?够吃吗?不够怎么办?
小结
2只虾再买1只虾就是3只虾,再买就是“添上”。追问,什么叫“添上”?原来2只虾添上1只虾就是3只虾,2添上1就是3。
3.看看你们的.计算板上:原来有几只虾?够吗?要添上几只?
——妈妈和青蛙宝宝也请来了客人,它们请来了谁(同时出示)?妈妈请来几位客
人?青蛙宝宝请来几位客人?请他们吃什么?
重点提问:妈妈和小青蛙买的食物够不够?请你们来帮忙!
——操作后,幼儿介绍解决方法。(你是怎么帮忙的?)引导幼儿说:3添上1就是4,4添上1就是5。
三、操作讲述——知晓故事结尾
原来,青蛙一家不仅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也是好客的一家。
小结
你们看,在你们的帮助之下他们吃得多开心啊!小鸭子和青蛙都要谢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它们解决了问题。
附故事内容
青蛙一家有五口,他们非常快乐地住在一起。
一天早上,青蛙爷爷出门去散步,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一条毛毛虫,送给小鸡。
青蛙奶奶要到花园里去,看看她前几天种的小花开了没有,她在小鸭店里买了两桶花蜜,送给勤劳的小蜜蜂。
青蛙爸爸出门去上班,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三只小虾,送给他的乌龟兄弟。
青蛙妈妈要到河边去看她的小蝌蚪宝宝,她在小鸭店里买了四根水草,去喂她的小宝宝。
小青蛙要上幼儿园去,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五只小飞虫,送给他的好朋友。
小鸭子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小青蛙说:“小青蛙,今天一早你已经买了好多西了,一条毛毛虫、两桶花蜜、三只虾、四根水草、五只小飞虫。”小青蛙摸了摸脑袋说:“没有啊,我什么时候买过这么多东西呀?”小鸭子说:“那我就搞糊涂了。”
小朋友,你们来告诉小鸭子这到底是怎幺一回事,好吗?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3
制作材料:
废旧纸盒、透明吸管、不织布、软陶球
适用活动:
分类、比较大小、数量间的关系、点数
活动的名称:
《找到回家的路》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用摇游戏盘的方式将盘中的“小蝌蚪”经过相同颜色的蔬菜并抵达终点
2、根据“小蝌蚪”抵达的终点图来寻找荷叶中上述相同数量的三角形
活动指导:
1、指导幼儿摇摆游戏盘时要小心慢慢活动,找准“小蝌蚪”滚动的.惯性。
2、“小蝌蚪”滚入的终点显示了几个三角形,让小青蛙走过与上述数量相同的三角形荷叶,把相同数量的三角形都找完就找到家了。
玩法二:比较大小
设置两只小青蛙从一个入口进入,一直代表“小”一只代表“大”让他们寻找各自相同大小的荷叶,最后走回家。
玩法三:点数,用小青蛙点数大小荷叶分别的数量,之后进行统计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读汉字“一”到“十”。
2、能顺数1—10和倒数10—1。
3、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一”到“十”字卡。
2、有汉字数字的物品,例如日历。
3、青蛙头饰10个,轻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1、请幼儿在日历上把汉字“一”到“十”找出来,一起认读。
2、与幼儿玩游戏,十人一组,扮演小青蛙,身上顺序挂着“一”到“十”的字卡。
3、听老师的`话做动作:
(1)十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扑通一声不见了。(挂有字卡“十”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跳到一边。)
(2)九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扑通一声不见了。(挂有字卡“九”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跳到一边。)
4、活动余此类推,直至只剩下一只青蛙。
5、最后所有青蛙又返回来。(十位幼儿手拉手。)
6、请幼儿按身上的字卡顺序排列,由一到十数一次,然后由十到一再数一次。
教学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都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幼儿能认读汉字“一”到“十”,并能顺数1—10和倒数10—1,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和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5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6
活动设计背景
1.我班表演角投放了一些乐器,幼儿进入区域时常玩弄这些乐器配乐合唱。
2.结合主题课程的安排进行音乐教学,使幼儿学会用合适的声音整齐地唱歌。
活动目标
1.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
2.初步体验同声合唱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初步体验同声合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我是一只小青蛙》。
2.大荷叶道具数张。
3.小鸡、小鸭、青蛙小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学唱小青蛙和老青蛙的歌。
1、引出荷叶和青蛙。
师描述:清清的湖面上立着许多碧绿的荷叶,荷叶随风摆呀摆。﹙请幼儿和老师一齐打开荷叶﹚,起风了﹙一起抖动荷叶﹚,风停了﹙一起停下﹚;
师:这么美的荷叶,谁喜欢跳到上面玩耍呀?﹙师模仿青蛙动作,引导幼儿说出“青蛙”﹚
2、想象青蛙的叫声
师小结:青蛙叫的声音高低和节奏不一样,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倾听两段高低不同的歌曲,感受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和声音。﹙播放或弹唱《我是一只小青蛙》,请幼儿听一遍,跟唱一遍﹚。
﹙1﹚有一只老青蛙和小青蛙正在荷叶上呢?听﹗哪段是老青蛙唱的﹖哪段是小青蛙唱的。﹙播放歌曲﹚
﹙2﹚请若干幼儿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叫。﹙据回答把幼儿分组﹚
﹙3﹚师小结:小青蛙的声音清脆—比较尖;老青蛙的声音低沉—比较粗。
4、请幼儿唱老青蛙和小青蛙的歌。
﹙1﹚师范唱
师:在平静的河面上,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跳上了荷叶(示意各一名幼儿上荷叶)小青蛙向老青蛙打招呼说“ 呱呱 ”,老青蛙也连忙回答“ 呱呱 ”.小青蛙很想和老青蛙交朋友,它用清脆的声音介绍自己“我是一只小青蛙”,老青蛙觉得一个人很孤单,也想和小青蛙交朋友,它就用低沉的声音介绍自己“我是一只老青蛙”,说着说着,它们就唱起来了。
(2)幼儿学唱。(师示意小青蛙组和琴声学唱,再换老青蛙组唱)。
5、尝试同声合唱
师:虽然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不同,一个尖,一个粗,但它们很喜欢在一起唱歌,它们觉得那样很快乐,你们想试试吗?(请幼儿用两种不同的声音唱歌,合唱一遍后再换角色唱)。
二、动物音乐会(创编情境,进行表演)
1、师:想想还有哪些动物会唱歌?(请幼儿个别模仿;师随机出示动物小图片(小鸡、小鸭等)贴在黑板上的歌谱下面)。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黑板上的动物模仿唱歌。(先个别唱-----再合唱)
三、结束
师:今天,我们都是大一班“小青蛙合唱团”的小演员了,现在我们要去准备一下,要参加合唱比赛去啰。
教学反思
1.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2.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3.存在不足:在进行同声合唱时,分声部站位不明显,幼儿唱歌时容易跑调。
4.改进措施:
(1)加强单声部练习,练习好单声部再明显安排站位进行合唱。
(2)在活动中,教师可视幼儿的兴趣在区角活动进行延伸,提供更多的动物图片,引发幼儿想象更丰富的声音和节奏表现不同动物的叫声,以便丰富合唱内容。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青蛙生长5步图、视频《青蛙的成长》、音乐视频《变青蛙》、青蛙的叫声、害虫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先听听它好听的声音吧!(播放青蛙的叫声)大家很快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小青蛙。(出示青蛙图)
二、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到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 ——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观看视频,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分段播放视频,提问:
(1)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碰到了谁?(长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鲤鱼和它的宝宝)
(4)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由碰到了谁?(长出了前腿,碰到了小乌龟)
(5)现在,小蝌蚪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师:“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不是,慢慢长大,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贴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小青蛙—长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3、音乐游戏《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师:“啊,原来小青蛙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也来学学它的变化吧。
——播放音乐视频《变青蛙》,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动作:半蹲准备,双手握拳,从下往上摆动,左游游,右游游;双手叉腰左右腿分别向后蹬;双手五指分开,向左上、右上伸;双手在身后摆动,再到胸前摆动;转个圈,学青蛙跳2下。
四、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太神奇了,终于变成了小青蛙,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
——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五、延伸活动: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美工区:折纸——小青蛙或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教学反思:
春天是青蛙繁殖的季节,“青蛙的成长”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感兴趣,始终处于积极自主的状态。本节活动在大班年龄组进行。 首先借助音频“青蛙的叫声”引课,让幼儿在猜“谁来了”的过程中自然进入课堂内容,让幼儿通过经验说出青蛙和蝌蚪的特征,再通过电视界面出现“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对比,让幼儿产生疑问,青蛙到底是不是蝌蚪变的?带着疑问,幼儿看动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全部过程。动画中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知道了春天青蛙妈妈产下卵,卵变小蝌蚪,小蝌蚪先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到消失,最后变成青蛙”,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蝌蚪找妈妈的重要图面,暂停动画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图面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故事,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几个步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
为了加深幼儿对青蛙成长过程的印象,让他们排青蛙成长卡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最后保护小青蛙的环节中,幼儿积极的发言,讲出了很多青蛙的益处,进一步提升了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自然过渡,幼儿参与性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静态的图片或观看"青蛙"的录相片段,了解青蛙一些活动及生活场景。
2、学习用毛笔画各种动态的青蛙,能添画上较合理的背景。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最好分成一半教学;宣纸或毛边纸按美术本页面大小裁好;每人一支毛笔;绿、黑、红、蓝等其他颜色;水、擦布;作品展示区;教师操作用《青蛙》图片幻灯、范画及示范用的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人类的好朋友----青蛙的生活照。(点击播放,边放边提问:青蛙在干什么?在哪里等)
二、律动《小青蛙》
三、教师讲解、示范。
今天我们要用毛笔学着来画一画青蛙。怎么画呢?
1、我们先来欣赏几幅毛笔画的青蛙图。
2、示范绘画方法:绿身子(整支毛笔按两下完成),先长后腿再长前腿,(换色画)大大的眼睛,穿花衣(黑色按三笔),一只可爱的青蛙就出现了。试着换个方向再画一只……用其他笔添画上背景即成。
3、请大家动手试试看。
四、幼儿绘画教师巡视,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表现。
五、作品展示根据孩子先后,及时张贴出作品。等到大半孩子完成时,请大家自由欣赏并评价一下自己及同伴的`作品。
教学反思:
我们上美术校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热爱,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会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上好每堂美术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小百科:蛙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 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9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归纳、总结、学习5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探索5的四种分法,用语言表达,并学会记录。
3、分享数的组合经验,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大、中、小塑料圈若干,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叫做《老狼老狼几点了》。小朋友们都玩过这个游戏吧?但是今天的这个游戏和以前不一样哦!
二、教师出示小圈,请2组各5名幼儿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
1.小羊只要站到圈内,就不会被抓住;2.每个圈内只能站一只小羊;小结:每个圈里站1个人,有5个圈,合起来一共是5只小羊。
三、教师出示中圈,请5名幼儿游戏。
1、师:如果拿掉一个圈,还剩几个圈?
(幼儿回答:4个)小羊还能都站进圈里吗?(不能)那想个什么办法呢?(幼儿讨论发言)2、教师出示中圈,并且说明中圈能站2只小羊。
3、教师提问:小圈和中圈各用几个能站下5只小羊。
幼儿思考并回答,回答后请幼儿游戏检验看是否能刚好站下5只小羊。
小结:可以用3个小圈,1个中圈;也可以用2个中圈,1个小圈。
4、填写记录表。
(1)师:刚才小朋友都发现可以用3个小圈和一个中圈就能够站下5只小羊,3个小圈代表数字宝宝几?
幼儿:3一个中圈代表数字宝宝几?
幼儿:23只小羊加上2只小羊一共几只小羊?
幼儿:5那么5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幼儿:5可以分成3和2。
师:小朋友们真棒!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数字宝宝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教师在黑板示范,幼儿填写。
(2)师:小羊还可以怎样站?(幼儿:2个中圈,1个小圈)师:2个中圈代表数字宝宝4,一个小圈代表数字宝宝1。
加起来是5只小羊,所以5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4和1。
教师在黑板示范记录,幼儿填写记录表里。
四、教师出示大圈,5人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大圈能站3只小羊。
2、教师提问: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用小圈、中圈或者大圈来保护5只小羊,可以怎样放圈?
幼儿:可以放1个大圈,1个中圈;可以放1个大圈,2个小圈,3个小圈,1个中圈(教师和幼儿一起巩固:5可以分成3和2)幼儿:可以放2个中圈,1个小圈;(教师和幼儿一起巩固:5可以分成4和1)3、师:怎样用最少的圈把5只小羊都保护起来?
幼儿思考:用一个大圈,一个中圈。
五、结束活动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最少的圈保护了小羊。现在大灰狼还没有离开,我们一起送小羊回家吧!
(幼儿排队出教室)
活动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掌握10以内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所分得的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又是原来的数,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境,旨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5的组成,积累关于数的组成的经验。
一、操作在先,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学习组成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操作,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发现数的分合规律,进而掌握数的组成。而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划桨,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设计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景,能立刻吸引孩子的兴趣,并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学习捉虫本领的过程中,我让幼儿用捉虫的`工具“刀”将虫子一分为二,从而发现其中总数与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每个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将以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在这里,我让幼儿操作体验在前,教师的引导归纳在后,这样有助于幼儿对组成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二、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的组成”教学中的互补、互换规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游戏中孩子除了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活动后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提问”能起到一种“支架”的作用。因此,幼儿在交流归纳“捉虫经验”的过程中,我的问题呈阶梯式地抛出。首先设计了一个初步性问题:“你是怎样捉到虫子的?怎么记录?”通过这样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接着设计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体验互换关系。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呢”,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探索、发现,学着自己来归纳数的组成中几个重要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但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重在运用,迁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对于数的学习,我更加重视经验的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我通过“找朋友”活动——游戏情境的延续,让幼儿在找朋友过程中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数字卡片,宝宝们要找和自己的数字卡片合起来是5的宝宝当舞伴”,巩固对5的组成的理解。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幼儿都在快乐地学习,能力得到更加自主的发展。
不足:
1、目标的制定偏低,应考虑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三方面来制定,制定得更为全面、具体、适宜些。
2、在提问环节只顾及到个别幼儿,不能面向全体。
3、自己在总结5的组成时语言可再简练、规范些。
4、设计时内容略显单薄,如能稍加充实会更好。
在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和游戏,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对数学游戏产生兴趣,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的感性经验,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游戏的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青蛙教案04-01
大班数学教案:青蛙03-23
大班美术青蛙教案06-15
《青蛙唱歌》大班教案11-09
大班教案青蛙卖泥塘11-06
大班美术教案青蛙妈妈02-04
大班青蛙和蝌蚪教案09-24
小青蛙找家大班教案12-29
大班数学《青蛙一家》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