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09 08:51: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96-9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

  4、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

  1、导入: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

  2、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

  4、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

  5、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6、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

  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

  2、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

  3、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

  4、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2、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4、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

  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

  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

  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

  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

  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

  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

  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路: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铺垫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儿童乐园,想去吗?这里有几张入场券,成功闯过下面三关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费的入场券。

  (1)第一关(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关(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3)第三关(说一说)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恭喜大家!这么多人都拿到了儿童乐园的入场券,没拿到的`,也别泄气,后面还有机会。你们知道儿童乐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吗?

  碰碰车8元激流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在上述项目中选择不同的两项,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1)要求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

  ①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②从1开始数,1、2、3、4、5……、13;

  ③用小棒从左边拿出2根放在右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④用小棒从右边拿出5根与左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4)摆一摆

  请用小棒操作的同学到台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为什么要从左边拿2根放在右边?为什么要从右边拿5根放在左边。

  (5)体验算法:出示儿童乐园的游戏项目:

  碰碰车8元激游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选择不同的两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学情预设:

  ①玩碰碰车和激游涌进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车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进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进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进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转木马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6+5=□……

  (6)优化算法

  ①7+6=□,请你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

  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用凑十法。

  不同点:9加几是把9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

  8加几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

  7加几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

  6加几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③优化算法:

  在做8、7、6加几时,可用“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种方法计算。

  (7)你觉得玩碰碰车和过山车一共多少元?

  8+9=□(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情预设: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和7合起来就是17

  ②因为9和8=17,所以8+9=17

  小结:在做计算时,可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快,也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划线的要求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生独立在书上算

  (3)校对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归纳小结,完善认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8、7、6加几的题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

  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

  (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

  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巩固延伸,实践运用

  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

  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

  (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总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确识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 x 2.25% x 1

  =6.75 (元)

  300 x 3.24% x 3

  =29.16 (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 x 20% = 29.16 x 20% =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小猫吃鱼p2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模版07-13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29

小学圆的数学教案04-23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荐】07-20

【热】小学数学教案07-2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8-1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96-9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

  4、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

  1、导入: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

  2、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

  4、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

  5、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6、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

  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

  2、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

  3、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

  4、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2、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4、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

  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

  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

  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

  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

  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

  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

  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路: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铺垫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儿童乐园,想去吗?这里有几张入场券,成功闯过下面三关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费的入场券。

  (1)第一关(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关(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3)第三关(说一说)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恭喜大家!这么多人都拿到了儿童乐园的入场券,没拿到的`,也别泄气,后面还有机会。你们知道儿童乐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吗?

  碰碰车8元激流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在上述项目中选择不同的两项,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1)要求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

  ①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②从1开始数,1、2、3、4、5……、13;

  ③用小棒从左边拿出2根放在右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④用小棒从右边拿出5根与左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4)摆一摆

  请用小棒操作的同学到台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为什么要从左边拿2根放在右边?为什么要从右边拿5根放在左边。

  (5)体验算法:出示儿童乐园的游戏项目:

  碰碰车8元激游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选择不同的两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学情预设:

  ①玩碰碰车和激游涌进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车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进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进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进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转木马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6+5=□……

  (6)优化算法

  ①7+6=□,请你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

  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用凑十法。

  不同点:9加几是把9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

  8加几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

  7加几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

  6加几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③优化算法:

  在做8、7、6加几时,可用“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种方法计算。

  (7)你觉得玩碰碰车和过山车一共多少元?

  8+9=□(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情预设: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和7合起来就是17

  ②因为9和8=17,所以8+9=17

  小结:在做计算时,可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快,也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划线的要求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生独立在书上算

  (3)校对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归纳小结,完善认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8、7、6加几的题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

  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

  (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

  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巩固延伸,实践运用

  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

  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

  (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总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确识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 x 2.25% x 1

  =6.75 (元)

  300 x 3.24% x 3

  =29.16 (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 x 20% = 29.16 x 20% =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小猫吃鱼p2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