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6 09:53:0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比一比、画一画、描一描等探究活动中,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形”、“体”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

  3.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平面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老师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准备好学习时用的书、本子、笔和直尺等学习用品。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仔细观察这幅牧童骑牛图,你从图中找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请你找一找吧。

  同学们的小眼睛可真亮,迅速的找出了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关于物体形状的数学问题吗?请你说一说。

  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关物体形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我们一起来看这幅牧童骑牛图,请你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图形?刚刚我们找出了这幅图当中有这些图形,现在老师把牧童骑牛图打乱了,你能帮我把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并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分分类,我们可以把这些尖尖的图形分成一类,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长长的图形分成一类,叫长方形。像这样的图形分成一类,叫平行四边形。这些方方的图形分在一类,叫正方形。这样圆圆的图形分在一类,叫圆。

  同学们,现在你认识这些图形了吗?请你用手指比划一下这些图形,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划一划,认识了牧童骑牛这幅作品中的一些图形。

  瞧,森林里多热闹啊!你能帮小鸟将这些图形卡片送回自己的家吗?请你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

  3号图形歪了,我们将它旋转一下再来判断。

  通过旋转我们发现,它是方方的,所以3号卡片就是正方形。主意将图形送回家。

  你做对了吗?同学们在判断图形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这个图形是正是歪,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同学们可真是有爱心的`孩子,把这些图形都送回了家。看来同学们对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其实,它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

  桌子上有许多我们之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你认识哪些?请你说一说。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物体,它们身上有没有藏着这节课认识的图形?请你找一找。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它们身上找到了很多图形,你能不能想办法,将这些找到的图形留在纸上呢?其实上面这几种立体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在生活中找一找,选择其中的一个,动手描一描。开始吧。

  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圆柱的这个面上得到了一个圆;从三棱锥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长方体比较特殊,它的面有大有小,我们不仅可以画出长方形,还可以画出正方形。

  你画对了吗?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是我们之前认识的立体图形,下面这些是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平面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可真善于思考,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都藏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上。

  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第1题连一连。请你将这道题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你都连对了吗?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图形。在做题之前,请同学们先看老师的演示。如何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图形?我们需要点连成线,线连成面,你学会了吗?温馨提示:请同学们使用直尺规范画图。现在请你将这道题完成吧。

  同学们都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学过的图形有哪些,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你画对了吗?相信有的同学画的图形大小和老师的不太一样,只要你按照图形的特征画图,那就是正确的。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直尺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圆吗?圆是圆圆的,它是一个弯曲的图形,所以我们不能用直尺画出来。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图形是否画对了。

  第3题,哪组小棒能围成长方形?画“√”。请你将这道题完成。

  第1组,只有三根小棒,长方形有4条边,三根小棒不能围成长方形。我们再来看第2组,第2组有4根小棒,但是通过围一围我们发现,其中一根小棒的长度不够,不能围成长方形。我们再来看第3组。第3组也是四根小棒,其中两组小棒长度相同,正好可以围成长方形。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第3组,这道题你做对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有错误,请你及时改正哦。

  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同学们,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吧!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把你的疑惑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知道;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高矮方法;知道物体的高矮是相对的。

  通过猜想、验证、下结论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物体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在比较。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欢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厉害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活动二: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比较后板书:高矮)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又是谁高谁矮呢?

  活动三:游戏

  指名两个身高相差不多的学生,让学生猜一猜谁高谁矮。有什么方法知道谁猜到了?

  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比一比。(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②用尺子量一量。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到墙边站直,在墙上划一划。

  通过验证谁猜对了?

  开讲激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柯南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比较了图中人物的高矮之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比较?让学生明白比较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学会比较的方法后,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比较。

  活动四:如何比一组学生的高矮?

  选一组学生上来比高矮,由高到矮排成一列,然后说出谁,谁最矮。

  选中间的某一位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这位学生比谁高,又比谁矮。

  活动五:做一做

  第16页的第1~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活动六:练一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独立解题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进行交流。

  活动七:总结全课

  活动八:下课

  每个小组从矮到高排成一列,每人用“高”或“矮”说一句话(如我在小组中,我比某某高,我比某某矮),再离开教室。

  让同组的同学互相比较高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激励人人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课后反思: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

  高兴吗?

  2、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 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

  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2、拓展练习。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六、板书设计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竖式计算: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6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8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学习难点:

  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件截图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2、师:羊村里的小羊们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呢?看,村长慢羊羊想给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呀?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通过运用拼图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拼图体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对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拼图顺势揭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将最基本的认识迁移到课堂上。

  二、自为学习 二、新授——认识钟面

  1、师: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两个钟表上都有什么?

  生1:有12个大格

  生2:有两根针

  生3:有数字1-12

  2、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师:这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伸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做运动。边指边说顺时针。(全班跟做手势)

  师:你们知道是分针走得快,还是时针走得快吗?

  生:分针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4、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12个数字的位置呢?

  生1:是按顺序的123……到12

  生2:12在中间

  5、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的秘密,美羊羊说要现在要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看看。

  生:好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1、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仔细观察,并按照“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等步骤引导学生观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2、让学生做手势,感受分针与时针运动的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

  3、在讲授完钟面的知识后出示小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新知。

  三、认识整时

  1、师:咦,听,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懒羊羊家的闹钟响了,它要起床去大肥羊学校上学啦!我们也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不要懒床。

  师: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7点

  师:我们要用规范的语言说,7点是我们的口头语,我们应该说7时。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师:(出示课件)一群羊正在午休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1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3、师:(出示课件)经过一天的学习小羊们放学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4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师:暖羊羊现在要考考我们会不会看钟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钟面,说时间

  生1:6时 生2:9时 生3:8时 1、卡通人物“懒羊羊”上学引入,并以羊羊们在学校的生活贯穿教学,充满趣味。

  2、卡通人物班长暖羊羊的个性是聪明善良,采用有特色的卡通人物作小结对识记认整时的方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三个钟表,大家已经能说出时间来,那你能不能写出来呢?

  生1:能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

  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

  生:电子表。

  师:这种像电子表一样的记时方法,我们叫他数字表示法。

  师:谁上来写一写1时和4时的数字表示法?

  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

  (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喜羊羊对战灰太狼”,灰太狼说如果喜羊羊回答错了,就把它吃掉,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帮喜羊羊,好吗?

  练习相对比较简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中下层有发挥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

  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通过师拨生说、生拨生说、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丰富的习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完成认知的建构。

  2、通过卡通人物的话语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体现了教师善用教学资源,贯彻德育思想,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插入表格》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教学生为五年级学生,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逐步掌握了在word中输入文字及修改、修饰段落、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等基本的知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课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很多,这位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但依然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希望通过师生的交流,能帮这些同学找到失误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会学到:

  1.自动绘制表格;

  2.编辑表格;

  3.修饰表格。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在Word中制作简单的表格,并输入文字。

  2.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难点分析

  制作简单的表格,学生对表格的修饰有点难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收集生活中的表格。如,电话缴费单、超市的电脑小票、课程表、送货单等等(让学生对表格有初步感知)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在第一课中,老师给你们展示的漂亮的板报样板吗?其中的图片、文字等我们已经会做了,但是,样表中还有一张“学生信息表”,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信息表输入到电脑,美化并打印出精品来,那就太令人兴奋了!同学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信息表制作得漂亮美观呢?

  生:愿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以“板报样表”来引出制作表格,自然而又简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表格

  师:拿出自己收集的表格,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有横线、竖线、文字。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多媒体课件演示)横线我们叫行线、竖线叫列线,它们组成的小方格叫单元格。横向的单元格叫行,竖向的单元格叫列。

  (通过学生观察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认识行、列、单元格,为下面制作出正确的表格打下扎实基础)

  (三)、制作表格

  师:在Word中,专门给制作表格功能分了一个菜单,这个“表格”菜单中包含各种关于表格操作的命令,我们可以集中在这个菜单中去完成表格的制作,大家可以打开Word,进入表格菜单中浏览一下,了解关于制表的一些命令。

  (学生打开Word,进入表格菜单浏览。)

  师:我们先插入空白表格,步骤如下:(课件出示步骤)

  1.单击要创建表格的位置。

  2.单击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弹出表格创建模板。

  3.在方格中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选择4行4列的方格,被选中区域则变成蓝色。

  4.松开鼠标左键,就绘制出一个4行4列的表格。

  5.如果要改变表格的宽度和高度,则把鼠标移到表格的竖线和横线上,当鼠标变成“‖”和“=”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即可拖动宽度和高度。

  6.在表格中输入学生信息。

  师:下面我们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提示输入方法:(课件出示)

  (1)在要输入文字的单元格中单击,然后输入文字。

  (2)按下键盘上的←、→、↑、↓键,可以移动光标到另一个单元格。我想让大家自己先来试按步骤制作这个表格,看大家能不能完成,不懂的可以边做边看教材,同学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还可以向老师求教。

  九、课堂练习

  学生按步骤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随机选取代表性错误作讲解。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学会遇到问题采用不同的途径来解决)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简单的演示操作。

  (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表格,通过演示,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编辑表格

  1.选择表格

  2.增加删除行

  3.删除一行表格。

  教师课件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随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进行辅导。

  (五)、修饰表格

  师:我们制作了一张最普通的表格,我们要把它变成一张漂亮、有个性的表格,你们想吗?

  生:想!

  师:我们先来修饰文字。选择要修饰的文字,给它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和对齐方式等。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遇到问题随机讲解。师:我们还可以来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底纹。课件出示步骤:

  1.选择整个表格。

  2.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单元格对齐方式”,并在其中选择一种。

  3.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边框和底纹”。

  4.在边框选项卡上的“设置”中选择一种表格线和边框的样式。

  5.选择线型。

  6.点击“颜色”的下拉按钮,在颜色列表中选择表格线颜色。做完上述步骤,一个令人满意的表格就出现在“板报”文档中了。学生按步骤进行操作。

  师: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好吗?

  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让他们有了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

  (六)、保存文件

  师:我们把制作好的表格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面。学生保存。

  (七)、设计活动,深化学习

  师:我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表格,你能仿照自己收集的某张表格用电脑制作出来吗?

  生:(充满信心)能!

  (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纳入课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及时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师:保存自己的作品,下课!

  十、作业安排

  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你能见到的所有表格,并挑选出你认为最复杂的一个,把它在word20xx中做出来,并在班级内进行评比。评比的标准可考虑表格的复杂程度与原表格的相似程度。

  十一、教学资料及资源教学资料: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

  资源:多媒体课件,word20xx,各种电脑小票,,电话缴费单、课程表、送货单等等

  十二、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插入表格》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与单调的练习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来激发学生制作表格的兴趣,引起他们修饰表格、美化表格的欲望。同学们在一步步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会因为太多的困难而中途放弃。步步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忘我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制作表格。

  在整节课教学中,我采用自学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通过评价反馈,发展了学生精品

  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整节课在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P8~9“分草莓”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5、填空:P7“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8“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1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16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3-08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1-02

小学数学教案【精】11-02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