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7 10:26:0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准备题、例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⑴复习铺垫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1、口答: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电脑辅助)

  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

  2、在27届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勇夺28枚金牌,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现在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国体育健儿为我们取得的荣誉。

  但是,鼓掌也很有学问,你们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从开始运动的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思考。

  (边问、边答、边板书)

  两手运动:

  地点:两地 结果:相遇

  时间:同时

  方向:相对(相向)

  今天,我们就要从以前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转变为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引导思疑

  1、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70米。 (电脑辅助)

  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和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怎样?

  (电脑辅助)

  2、⑴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中走的时间是1分钟这一行。完成后利用电脑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的`过程并集体校对答案。

  问:走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怎样求出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呢?

  ⑵让学生把表格填完,利用电脑演示来校对

  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走的时间一分一分地增加,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怎样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

  当两人的距离是0时,我们就说这时两人怎样了(相遇了)两人运动的结果就是相遇

  ⑷同桌讨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辅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应用题专项练习。

  1、杨教授要领会稿费4300元,根据有关规定,超过800元的应按收入的5%交个人所得税,他应交税多少元?

  2、京华超市有草鱼180千克,卖出它的后,剩下的草鱼重量相当于虾的90%,超市中有虾多少千克?

  3、A、B两地相距8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达B地?(4分)

  4、某饮料厂六月份生产饮料180箱,比原计划超产30箱,超产百分之几?

  6、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剪开的圆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时到达A、B两地的中点,当乙车到达中点时、甲车又继续向前行驶了25千米到达C点,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桥实际造价2100万元,比原计划多用了 ,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9、扬桥村要挖一条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吨?

  11、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外地调入5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一车间的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2、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先写出切合题意的关系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卖去24块,正好是全箱的 。这箱香皂有多少块?

  线段图:

  只列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4、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1~83页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同学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局部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为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用图画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同学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同学都有自身的算法,然后组织同学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同学学会比较笼统地考虑,从而让同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再次引导同学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沛依*情境图启发同学考虑。教材先布置同学自身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布置,便于同学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乘数分别与被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同学理解笔算的方法。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的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同学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使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4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荐】07-20

【热】小学数学教案07-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准备题、例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⑴复习铺垫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1、口答: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电脑辅助)

  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

  2、在27届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勇夺28枚金牌,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现在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国体育健儿为我们取得的荣誉。

  但是,鼓掌也很有学问,你们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从开始运动的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思考。

  (边问、边答、边板书)

  两手运动:

  地点:两地 结果:相遇

  时间:同时

  方向:相对(相向)

  今天,我们就要从以前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转变为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引导思疑

  1、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70米。 (电脑辅助)

  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和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怎样?

  (电脑辅助)

  2、⑴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中走的时间是1分钟这一行。完成后利用电脑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的`过程并集体校对答案。

  问:走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怎样求出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呢?

  ⑵让学生把表格填完,利用电脑演示来校对

  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走的时间一分一分地增加,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怎样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

  当两人的距离是0时,我们就说这时两人怎样了(相遇了)两人运动的结果就是相遇

  ⑷同桌讨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辅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应用题专项练习。

  1、杨教授要领会稿费4300元,根据有关规定,超过800元的应按收入的5%交个人所得税,他应交税多少元?

  2、京华超市有草鱼180千克,卖出它的后,剩下的草鱼重量相当于虾的90%,超市中有虾多少千克?

  3、A、B两地相距8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达B地?(4分)

  4、某饮料厂六月份生产饮料180箱,比原计划超产30箱,超产百分之几?

  6、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剪开的圆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时到达A、B两地的中点,当乙车到达中点时、甲车又继续向前行驶了25千米到达C点,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桥实际造价2100万元,比原计划多用了 ,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9、扬桥村要挖一条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吨?

  11、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外地调入5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一车间的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2、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先写出切合题意的关系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卖去24块,正好是全箱的 。这箱香皂有多少块?

  线段图:

  只列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4、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1~83页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同学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局部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为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用图画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同学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同学都有自身的算法,然后组织同学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同学学会比较笼统地考虑,从而让同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再次引导同学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沛依*情境图启发同学考虑。教材先布置同学自身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布置,便于同学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乘数分别与被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同学理解笔算的方法。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的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同学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使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