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XXX总次数:XXX平均次数:XXX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练习要求: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按要求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
3、使学生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练习过程:
一、激发:
1、口算:(天天练口算)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⑴计算。
0.65×0.140.98×1.3
⑵提问: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算出积后要特别注意什么?
3、会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让学生将上面计算的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写出积的近似值。
4、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算。
简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尝试与示范:
1、P.13页13题:一个电影院的票价有两种:3.00元一张的有600个座位,4.00元一张的有320个座位。如果满座,每场收入是多少元?
⑴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
⑵“满座”是什么意思?
⑶生独立解答并集体订正。
2、P.13页14题:检验下面的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⑴让学生独立判断,
⑵让学生检验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⑶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⑷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13页15题)
⑴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奖励。
⑵对0.75×10212.5×9.61.25×8.80.4×0.7×0.25
这几题怎样算得快?
4、P.14页17题:用激光测远距离既精确又迅速。一次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讯号。已知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算一算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2.56秒收到讯号,说明讯号已经走了一个来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要求出(2.56÷2)秒运行的距离即可。算式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P.14页16题。
2.小数除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6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6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十几减6】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6+4= 6+5= 6+6= 6+7=
6+8= 6+9= 6+10=
2.( )里应填几(出示投影)?
6+( )=10 6+( )=11 6+( )=12
6+( )=13 6+( )=14 6+( )=15
6+(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减9、减8和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
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13-6=□.【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
教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6的口算.
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6】
1.做一做第1题,出示投影.
(1)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列式计算.
(2)学生填书.
2.做一做第2题,加减法对比练习.分组进行.
6+5= 6+8= 6+6=
11-6= 14-6= 12-6=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怎样的.
6+□=13 6+□=15 6+□=16
13-6=□ 15-6=□ 16-6=□
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5题.
3.11-6= 17-8= 18-9=
14-7= 15-6= 16-7=
4.9+4= 12-6= 7+5=
11-7= 6+8= 16-9=
5.学校的胡琴和提琴一共有13把,胡琴有8把,提琴有多少把?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题数的运算(二)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习,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 后
小 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 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 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 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 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 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 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 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 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精】11-03
小学数学教案【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