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时间:2023-12-28 16:15:3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数学教案

关于数学教案1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关于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1353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平均数,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关于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

  2.了解同类项可以合并,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3.在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观察与分类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学习难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中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的含义;多字母的同类项的判别与合并.

  【学习过程】

  『问题情境、研讨』

  情境一:为了搞好班会活动,班长和生活委员去购买一些水笔和软抄本作为奖品,他们首先购买了15本软抄本和20支水笔,经过预算,发现这么多奖品不够用,然后他们又去购买了6本软抄本和5支水笔.问:(1)他们两次共买了多少本软抄本和多少支水笔?

  (2)如果软抄本的单价为每本元,水笔的单价为每支元,则这次活动他们支出的总金额是多少元?(可根据购买的时间次序或根据购买物品的种类列出代数式)

  思考:

  (1)什么叫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等的项是同类项)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是同类项()②是同类项()③是同类项()

  (3)填空:①如果是同类项,那么.

  ②如果是同类项,那么..

  情境二:数一数:

  思考:

  (1)如果将③中的变成单项式ab,结果怎样?即:ab+4ab-3ab=.

  (2)学生尝试:P75/做一做

  (3)合并同类项的定义?(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

  『例题讲评』P76/例1『学生练习』P76/练一练1、2

  补充:合并同类项:

  3.4同类项(1)——随堂练习

  评价_______________

  1.在下列各组式子中,不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A.2与-5B.-0.5xy2与3x2yC.-3t与200tD.ab2与-b2a

  2.下列合并同类项不正确的是()

  A.B.C.D.

  3.将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分别结合在一起应为()

  A.B.

  C.D.

  4.已知关于x的式子ax+bx在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则a、b的关系为()

  A.相等B.互为倒数C.互为相反数D.以上均错

  5.试一试:请依照例子将左右两个圈内的同类项找出来:

  6.已知与是同类项,则m=;n=.

  7.合并下列同类项

  ⑴2m+3m+5m⑵-9x2-5x2⑶2a+3b-5a+b

  ⑷-4y3+4y3⑸7t2-3+2t-6t2-5t+8

关于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知许多物体(或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理解二等分的含义。

  2.尝试运用等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3.喜欢等分物体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学习二等分并能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难点:理解二等分的含义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各一、实物

  学具准备:

  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人手一份;长方形、心形、十字形、五边纸形片人手一份;剪刀、小碟子;桔子、饼干、四季豆、荷兰豆若干;红枣、花生仁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爸爸妈妈们来了,我们请他们吃西瓜好不好?(玩“切西瓜”,老师请双数的几位幼儿围圆圈)。教师扮演切西瓜的人,从圆圈的正中间穿过,一边走一边说:“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一切二。”我把西瓜分成了多少?

  二、学习二等分,理解二等分的`含义

  1.感知二等分

  (1)教师出示教具“红、绿圆片”,把两个圆片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并得出结论“两个圆片一样大”。

  (2)教师将红色圆片沿中线分开,并与幼儿一起比较分成的两份的大小。得出结论:一个圆片可以分成同样大的两个部分,这种方法叫做二等分。”

  (3)幼儿操作学具“黄、蓝圆片”感知二等分,将其中一个圆片进行二等分。

  2.了解整体大于部分

  (1)请幼儿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红色圆片和绿色圆片进行比较,区别大小。告诉幼儿没有分的绿色圆片是整体,等分后的每一份红色圆片是部分。

  (2):整体比等分后的每一份大,反过来,等分后的每一份比整体小,而且正好是原来那一份的一半。

  3.图形二等分

  (1)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能等分?(幼儿讨论),请小朋友想办法把这些图形二等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二等分。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可以相互轻声讨论。

  (3)在展示板上展示出幼儿能等分的图形。

  (4)和幼儿一起检查、反馈幼儿操作结果。

  4.生活中等分的运用

  师:“我们知道了有的图形能等分,有的不能等分。生活中用过等分吗?”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三、家园互动,运用二等分迁移经验,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提出分食物的要求。

  师:“为了招待爸爸妈妈们,今天食堂里准备了好多菜,请大家帮忙把食物二等分,可以尝试用不同方法二等分,分好后给爸爸妈妈检查一下。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操作活动。

  第一组:剥桔子、分饼干,进一步感知物体的二等分现象

  第二组:把豇豆、荷兰豆剪成一样长的2段,感受长度的二等分。

  第三组:把红枣、花生仁分成数量一样多的两份,感受数量的二等分。

  3、交流,收拾学具。

  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找找家里的什么东西是二等分的,什么东西可以二等分,并动手尝试一下。

关于数学教案5

  课题生成:

  在以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为重点的《卖玩具》的社会彭动中,幼儿会不会算账成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前提。女幼儿为了付给别人9元钱,好不容易从自己的口袋里数出九7元钱”(以圆片代替),结果,因为“钱”太多,对方没拿好,撒了。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幼儿的思维似乎迢留在“l”和“许多”的水平上,对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肚糊,不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本课题。

  活动目标:

  1、了解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复习10以内的组成。

  活动准备:

  教具:小猪木偶一个、磁铁教具猫一只(身上标有7元)、磁铁数字卡片若干(1、2、5);

  学具:贴有价钱的玩具若干,游戏用的硬币和纸币若干(元)、挂袋人手一只。循环游戏的作业单若干(作业单里的不同)。

  活动过程:

  1、复习数的概念。

  (1)拍手数数: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一五个五个数;

  (2)复习顺数、倒数游戏“打电话”;

  (3)复习lo以内数的组成游戏“碰球”。

  2、学习用几个小数组合成大数的方法付钱。

  (1)情境表演“小猪买玩具”,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

  ①出示木偶小猪,创设情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挚热。

  教师边操纵木偶小猪边说:“我是小猪,自从上次小我卖掉旧玩具,我就经常卖掉旧玩具,去买新玩具。瞧,了,我去买新玩具啦!”

  ②设计小猪遇到困难的情节,激起幼儿积极思考的:

  买卖对话:

  “卖大狗,我的大狗9元一只。”(卖方配班老师)

  “这只狗我喜欢,我有钱,我买了。”(买方小猪)

  “这是1元,这是2元,这是5元,嗳,怎么没有9元起,我没有9元钱,便宜点卖吗?”(买方)

  “不能便宜,你的口袋里有九元钱,你动动脑筋想一想?

  老师:“小猪口袋里的.钱够吗?它应该怎么付钱?”

  ③个别操作,集体验算。(引导幼儿思考几种不同法,如两个l元、一个2元和一个5元合起来是9元等。)

  (2)出示磁铁教具猫(标有7元)、数字卡片(标有1的圆形卡片若干,代替钱),和幼儿共同讨论并演示数的分的关系。

  提问:“买价格7元的玩具猫可以怎么付钱?”(鼓励多种组合的方法。)重点:理解总数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

  (3)幼儿玩循环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的要求及玩法:“你们想去买玩具吗?要买玩具首先要学会算账。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需要你右分合里添数字,有的需要你根据玩具的价格在要付的钱上打勾,小朋友要仔细想一想,算一算,比如作业单左边的玩具卖多少钱,如果你要买,应该怎么付钱呢?你就在右边要付的钱上打上勾。”

  3、尝试用组合付钱的方法买玩具。

  (1)“现在老师是营业员,你们想来买玩具吗?”(请3~4个幼儿尝试买玩具。)

  (2)“你们想当营业员吗?这次,不仅买玩具的小朋友要算账,卖玩具的小朋友更要动脑筋,可不能收错了钱。”(将幼儿分成两组,轮流买卖玩具。)

  (3)交流付钱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因为在此活动前曾经开展过“卖玩具”的活动,因此,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买卖经验,对“卖玩具”很感兴趣。在“卖玩具”的活动中,一个一个数硬币付钱的方法也让幼儿感到不方便,他们迫切需要学会方便、快捷的付钱方法,以满足他们买卖玩具的需要。所有这些,为数学活动“买玩具”打下了良好的铺垫,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活动中,通过看情景表演、帮小猪解决难题、学算账及要玩具,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尝试了多种组合的方法。他们思维也很活跃,活动环节的一步步深入将幼儿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家点评

  孩子都有介入成人生活的愿望,而买卖常是发生于成人之间的活动,幼儿只是旁观者。当老师把“买卖”引入幼儿的活动,有场景、“商品”、有“钱币”、有“交易”时,幼儿的需要被激活了,于是,他们很投入地进行“钱币”与“货物”的交换,进行钱币的计算。老师们不妨再大胆些,在班级或幼儿园搞一个小“市场”,让幼儿把自己不想玩的玩具带来,带上10元钱(由不同面值组成),让幼儿进行“交易”,以体验一次真正的钱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可以断言:当数学活动与幼儿的内在需要联系起来时,他们的数学活动会非常投入。

  三、反思与讨论

  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吗?试着也从孩子的问题和需要生成教育活动。资料卡——有关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关键经验。

关于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关于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教师:在前面我们编出了1~3的乘法口诀,利用编口诀的经验猜一猜4的乘法口诀一定有哪个字。

  学生:有4。板书:四()教师:括号里可以怎样填?

  二、试编口诀

  出现汽车图。

  教师: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请根据四()在小组内编一编,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正方形,看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2个呢……你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三、交流

  教师:你们编好了吗?哪些组愿意把你们编的口诀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写出口诀和应用这句口诀可计算的.乘法算式。

  学生1:我们编出了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我想1辆车有4个车轮,4辆车就有16个车轮。用这句口诀可以算4×4=16。

  学生2:我们编出了“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我想1个正方形有4根小棒,6个正方形有24根小棒。用这句口诀可以算4×6=24,6×4=24……

  四、探索规律

  教师: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口诀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按顺序排列4的乘法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同组讨论,再交流。

  教师:你能按规律去记住这些口诀吗?用2分时间,看谁记得快。 学生独立记口诀。

  教师:我们来对口令,看谁的口诀记得好。

  师生间、生生间按顺序和随意抽的形式对口令记口诀。

  五、应用口诀

  教师:下面老师说乘法算式,你能说出用哪句口诀计算吗? 学生:能。

  教师:4×8。 学生:四八三十二。

  教师:8×4。 学生:四八三十二。……

关于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 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

  学具:(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 小组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1.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关于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幼儿操作模切卡片,将树叶抠下,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清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分类并记录,相互交流分类的方法及结果。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好朋友是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3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活动延伸

  1.关注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如家庭中橱柜的物品、超市中各种物品的摆放等

  2.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分类收整玩具和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小百科:树叶是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叶子可以聚成一簇,也可以遍地散落。

关于数学教案10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关于数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感知三幅图的含义,继续学习加减法算式。

  2、理解加法题中用“一共”表示合起来,减法题中用“还剩下”表示少了的意思。

  3、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老鼠买面包圈。

  1、师:小老鼠去给大老虎买面包圈当点心,我们看看它买了几个面包圈。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小老鼠买了1个面包圈;第2幅图——小老鼠又买了4个面包圈;第3幅图——小老鼠一共买了5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一共”表示把两次买的面包圈合起来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小老鼠买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加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与符号的意思,判断算式是否正确。

  二、大老虎吃点心。

  1、教师:大老虎可喜欢这个点心啦,瞧它吃得多开心。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大老虎有5个面包圈;第二幅图——大老虎吃了1个面包圈;第三幅图——大老虎还剩下4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还剩下”表示吃掉面包圈后少了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大老虎吃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减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和符号的意思。

  三、小组操作活动。

  1、看图列5的加减算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纸上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和“还剩下”的词语,大胆讲述3幅图的`含义。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含义列出5的加减算式。

  2、看图形记录图形特征。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3、看算式写得数。读一读算式,并用雪花片演示算式数量变化过程,写出得数。

  四、活动评价

  教师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材料,讲述画面内容和算式,其他幼儿对照自己的操作材料,集体进行评价。重点引导幼儿巩固正确使用“一共”、“还剩下”等词语。

关于数学教案1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关于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能正确用24时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刻。知道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的含义。

  难点:掌握两种不同记时法的特征,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正确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实物钟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 李 老师寒假时约好和朋友去北京旅游,飞机票是由朋友负责买的,出发前一天,朋友提醒我说,明天7时,飞机场门口不见不散。怕堵车,我出发比较早,7点半就到了,可是我左等右等,还不见我朋友,快到7点时我给我朋友打电话,你猜是怎么回事?——1天有两个7时

  二、自主探究

  (1)1天=24小时。

  师:从钟面上看,时针走一圈最多也就12个小时,怎么会有两个7时?

  师: 1天有几个小时(板书:1天=24小时)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个时间都会出现2次,比如10时有可能是……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一起在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景。(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凌晨0时。凌晨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候了么?一起说说看。(凌晨0时)

  (3)感受一天的经过。

  提问: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经过吧!教师边拨钟面边说

  现在是凌晨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在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天色渐渐亮起来了。

  (钟面停在凌晨4时),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候?(凌晨4时)我们在干什么?

  (钟面停在早晨6时),提问: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早晨6时)我们起床了(钟面停在上午8时),提问:现在是几时,我们在做什么?(上午8时,我们开始上课学习了)

  (钟面停在中午12时),提问: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呀?(中午12时)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时针已经走了1圈了,1天结束了吗?

  师:再过1个小时是什么时候了?

  师:下午1时又叫13时

  (介绍第二圈的24时计时法)

  师:如果不看钟面,我说里圈数字,你能不能说出外圈数字?

  (4)24时记时法的时刻转换成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师:(课件出示旅游时间安排表——24时计时法)你能来说一说我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吗?最好说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师:这里有两列时间,其实这是同一个时间的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板书“计时法”)

  师:比较这两列时间,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和不相同的

  师:左边的时间没有写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那你怎么知道是什么呢?

  师:从什么时间开始要减12

  时:左边这种时间叫做12时计时法,右边这种叫做24时计时法

  (5)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24时记时法的时刻。

  师:(课件出示作息时间表——普通计时法)你能帮我转化成24时计时法吗?

  师:24时计时法你哪里见过?

  师:你喜欢哪一种?

  师:我朋友说7时,引起了我的误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三、小结

  教师引导梳理板书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

  用两种计时法说一句话。

  (2)连一连(课本p52)

  (3)判一判

  18时就是晚上8时

  新的一天是从早上6时开始的

  人教版《24时计时法》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关于数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知道7添上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2、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并能不受物品摆放形式、位置的影响进行正确点数。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教学难点:理解7、8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动物磁性教具各8个,数字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摆放一些数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笔等3、操作材料、钢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动物故事导语:森林里最近非常热闹,因为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啦,情景一定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瞧!小动物们要出场了,请你们拍7下手欢迎小动物们出场。

  二、创设情景,学习8的形成。

  1、出示小兔子图片,师:看,首先出场的是谁?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用数学几表示?瞧!又来了一只小兔子,现在是几只小兔子?用数字几表示?本来有7只小兔子,又来了一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我们就可以说:"7添上1是8"(幼儿跟说)。

  2、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与数字8之间的关系,理解7与8之间多1少1的规律。

  师:小兔子要吃胡萝卜,我们帮小兔子送胡萝卜好不好?请幼儿一一对应送胡萝卜图片给小兔子,数一数,有几个胡萝卜?(7个)用数字几表示?小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几?少几?(引导幼儿说出7比8少1,8比7多1)怎样变成一样多?我们再来送一个胡萝卜(7添上1是8)

  3、运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并重复上述流程送水果,让幼儿巩固刚刚对8的形成的认识。

  4、变换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让幼儿排除干扰正确点数。小兔子要为大家表演了,它们能够边敲跳边变换队形呢(师将小兔子排列成圆形),瞧,排成什么形了呢?小兔子有几只呢?(师再变换一种排列方式让幼儿点数总数)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样变换队形表演,小朋友们谁能上来帮助它们摆出新队形?一起数一数小猴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5、认识数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总数是8的物体今天有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呢(8)我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小朋友看一看"8"象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8。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巩固理解小动物们表演完了,它们想休息一下,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

  1、听音说总数老师弹琴,小朋友认真听听弹了几下?

  2、听音做动作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做相同数量的动作:拍手、跺脚等3、看数发音请小朋友看数字卡,发出与数字卡相同数量的声音:如学小猫叫、小狗叫等四、操作学具,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1)投放自制操作材料"春姑娘的朋友",请幼儿独立完成。

  2)教师批改,检验幼儿学习成果3、点评操作材料:《春姑娘的好朋友》。

  谁是春姑娘的好朋友?请将数量和春姑娘身上的数字一样多的物品与春姑娘连上线。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于数学教案15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进行省编教材学前班下册《植物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时,幼儿对书上种子的统计图产生了兴趣。虽然统计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但对于学前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只停留在数数的阶段。引导他们找到更加有效、简单的统计方法,可以满足他们与日俱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为了丰富班级的植物角,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之间互相询问:“你的种子能结出什么?”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吃苹果,我带来的.是苹果种子,能结苹果。”“我带的是鸭梨的种子。”……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我便说:“老师爱吃什么你们知道吗?”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起来。我接着说:“让我们统计一下我们爱吃的水果好吗?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孩子们鼓着掌说:“太好了!太好了!”

  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用数、贴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体验符号统计的方便。

  ⒉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统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⒊喜欢游戏,能够在游戏中团结、互助,进行快乐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贴图及符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难点:能用统计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图表一张,水果图片若干,汽车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用数数的方法进行统计,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⑴利用开汽车游戏导入,引导幼儿用数数的方法统计车子的座位,填统计表。

  ⑵根据统计结果,摆放座位。

  ⑶唱歌出发。

  二、 (基本环节)用贴图及符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1、用贴图的方法进行统计,体会象形统计的直观性。

  ⑴到达水果店,说一说水果店里都有什么水果。

  ⑵引导幼儿用贴图片的方法统计水果数量。

  ⑶提问: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⑷建议水果店老板多进一些××,少进一些××。

  ⑸幼儿每人挑选一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2、用符号进行统计,了解符号统计的方便。

  ⑴随着音乐开车,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

  ⑵创设情境,用符号统计小朋友最爱吃的水果。

  三、(结束环节)提问总结

  ⑴看到统计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⑵你想对食堂阿姨说些什么?

  四、(延伸环节)把统计图送给食堂的阿姨,告诉阿姨多准备一些××水果,少准备一些××水果。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数学教案02-22

数学教案12-30

趣味数学教案03-07

《分类》数学教案05-02

初中数学教案06-29

关于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分类的数学教案11-16

初中数学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