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方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3.渗透比较、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三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读题,与复习题1题进行比较,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告诉了吗?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并引导学生画线段
(2)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口述,教师书写小标题,形成板书,其他学生把书中第14页的空白填写完整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共274人
(3)引导总结:从问题入手,推想出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看这两个直接条件题中是不是直接给出了,如没有直接给出,再思考利用哪些条件可求出直接条件,进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算什么?
2.类推学习例4
(1)出示例4.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天修了120米,第二天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2)分析题意,指名学生在原例题的线段图上标注所求问题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分步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最后集体订正
①第一队每天修多少米?
120÷3=40(米)
②第二队每天修多少米饭?
102÷3=34(米)
③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40-34=6(米)
答:三年级比四年级多46人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步应用题的解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可以从问题入手,并先求出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
四、巩固发展
1.少年宫装了8串彩色灯泡,每串15个,还安装了6串普通灯泡,每串20个,一共安装了多少个灯泡?(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口头列算式解答,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三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
五、布置作业
应用题: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有香蕉375千克,有桔子500千克,第每25千克装一筐,香蕉比桔子少几筐?(用两种方法解)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上的例3,完成“做一做”中第1-2题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小黑板出示复习题。
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2、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书上的复习题。
让学生填上适当的条件,然后独立解答。解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二、新课
教师将复习题改成例3,(四年级的人数不直接给出,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请一位学生读题。
读题后,让学生想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将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
教师指名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第一步要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由“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算出三年级的人数:
40×4=160(人)
第二步的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由“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算出四年级的人数:
38×3=114(人)
第三步把两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求出两个年级的人数。
分析完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解答完后,再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面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之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5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4
教学内容: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材第18-19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五1-2题。
教学目的:
1.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4.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22=45÷(3+2×6)=
168-17×4=100-100÷5×3=(100-100÷5)×3=
2.复习题: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利用转板改复习题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6.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只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而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发展
1.做一做第2题、第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计算应用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只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练习五第2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练习六第15~1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比较熟练地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我们今天继续练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的练习)通过练习,要进一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比较熟练地列式解答,并且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基本题练习
1.解答练习六第15题。·
让学生看表格,说明前两题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1)题可以怎样想?第(2)题按这样的思路要怎样想?(指名几位同学分别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来说两道题的思路)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哪一道题还有别的解法?为什么?
指出:因为第(2)题里桃树和梨树的行数是相同的,所以有两种解法。
让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在练习本上解答第(2)题,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这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算式里第一步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计算呢?
提问:你根据表里的数据,还能求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和算式,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结: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从条件开始,想条件能求什么问题,(板书:条件一问题)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也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数量关系,找出需要的条件,(板书:问题一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出问题的结果。
2.解答下面各题。
(1)果园里有14行桃树,17行梨树。桃树有168棵,梨树有170棵。每行桃树比每行梨树多多少棵?
(2)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各14行。桃树有168棵,梨树有140棵。每行桃树比每行梨树多多少棵?
提问:这两题求的都是什么问题?第(1)题从条件开始怎样想?从问题开始怎样想?第(2)题从条件开始怎样想?从问题开始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这两题前两步都用除法算?
指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联系解答。
提问:第(2)题还有别的方法解答吗?请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怎样列式?(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三、对比题练习
1.说一说下列各题分别用哪个算式。为什么?
(1)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后来又行了90千米,正好到达乙地。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后来又行2小时,每小时行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40x3+45x2; 40x3+90]
(2)①买了6束红花和5束黄花。红花每束24元,黄花每束15元。买红花比买黄花多用了多少元?
②买了6束红花和5束黄花。买红花付了24元,买黄花付了15元。每束红花比每束黄花多多少元?
[24x 6—15x5; 24÷6—15÷5]
2.做练习六第17题。
(1)让学生先做第一个问题。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种方法,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做第二个问题。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种方法,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两种方法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每一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3)对比。
提问:两个问题的第一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两个问题的第二种解法哪里不相同?为什么不一样?
指出:解题时要看清题目,先思考数量之间的联系,再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选择正确的方法列式。
四、发展题练习
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提问: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问题,老师板书。
追问:根据所提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应用题。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想的时候,可以根据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看问题找需要的条件。在列式计算时,一定要按照数量之间的关系,想用什么方法解答。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六第18题,根据黑板上所提问题列式解答。
2.做练习六第16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较熟练地应用一般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列式:
2.准备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并与复习题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要知道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路的总长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这两处条件都是是未知的`,要求路的总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计划每天修多少米和几天修完)要求现在每天修多少米,又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来每天修多少米与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的米数),这两个条件在题目中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列式解答这道题。
板书:
分步列式:
〖1〗.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2〗.现在每天修多少米?12+3=15(米)
〖3〗.现在几天修完?120÷15=8(天)
列综合算式:
12×10÷(12+3)=8(天)
(3)检验与答案。
3·补充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这道题与复习题、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求可以提前几天修完,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要先求什么,再求考验什么?
(4)学生尝试练习。
4、指导看书,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课本第50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二第12、13、14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7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
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
引导学生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8
教学目标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3.继续培养学生类推、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6×2+56= 78×4-22= 45÷(3+2×6)=
168-17×4= 100-100÷5×3= (100-100÷5)×3=
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二、探究新知
1.改复习题为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形成板书:
(1)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2)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3)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反馈练习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三、巩固发展
1.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树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棵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同桌互相说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狮子可以活40年,大象活的年数是狮子的2倍,海龟活的年数比大象活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海龟能活多少年?(先画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第一: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
第二: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第三: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五、布置作业
学校组织数学比赛五没,年级参加60人,四年级参加45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画图并计算)
板书设计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16页上的例4,完成“做一做”中第1-3题和练习四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
第一队每天第二队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修多少米?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上“做一做”的第1、2、3题。
第1题,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纠正。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例1、“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六第l一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从条件开始想起和从问题开始想起的两种分析方法,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解答复习题(1)。
出示教材第24页复习第(1)题。
学生口头提问题,并说明理由。再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相关的问题。(板书:根据条件求问题)
2.解答复习题(2)。
出示教材第24页复习第(2)题。
学生口答说数量关系式。
指出:根据要求的问题,可以想数量关系式,找出需要的条件。
(板书:根据问题想条件)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根据条件想问题以及根据问题找条件的方法来分析、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
提问;题里有哪几个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谁来说说看,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例l的题意?(画线段图)
请哪位同学来看着线段图,说说例1的意思。
(2)请大家看着线段图想一想,从条件开始想,可以怎样想?
如果从问题开始想,又可以怎样想呢?根据什么来求杉树的棵数和杨树的棵数?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要分几步做,每一步算什么?
请同学们自己分三步,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谁来说一说,怎样列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3)提问:算式中4x24求的是什么?3x20呢?第三步为什么要相加?
请同学们在第25页上把这道题算完。同时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指出:例1是先求出两个部分各是多少,再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
2.教学“想一想”。
(1)请大家看下面的“想一想”,书上又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
出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让学生读题。
(2)提问:这道题根据条件想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问题找
条件又要怎样想?按照这样想的过程,这道题会解答吗?
让学生做在自备本上,指名学生板演。
(3)请同学们把这两道题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这两步会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不管用哪种方法想,都要按照题目里数量之间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提问:题里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用两种思路说一说,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然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六第l题。
(1)提问: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哪两个问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提问:这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先要求出大米的千克数和面粉的'千克数?
为什么最后一步计算方法不一样?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解题的过程?
说明:在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以后,还要注意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联系,确定每一步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2、3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4题。
提问:这里的计算题,哪几道可以用简便的过程使计算简便?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从条件开始想起和从问题开始想起的两种分析方法,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新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
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相关的问题。(板书:根据条件求问题)
出示复习题,学生口答说数量关系式。
指出:根据要求的'问题,可以想数量关系式,找出需要的条件。(板书:根据问题想条件)。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根据条件想问题以及根据问题找条件的方法来分析、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2)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思考:第一步要先求出什么?第二步呢?第三步呢?
(5)把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6)学生自己看书上的有关内容,质疑问难。
2.学习“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
(2)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3)引导学生比较例1与“想一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做“练一练”的题。
指名学生用两种思路说一说,这道题可以怎样想?然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讲评。
课后感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题目,所以教起来比较轻松,完成得也比较好。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7页例4和“做一做”的第1、2、3题,练习三十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通过解答有关三步四步计算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2.做教科书第187页第(七)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知
1、自学复习题。
2、小组讨论:把这道题改编成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么办?做在练习本上。
3、汇报结果。
4、教师把学生可能列出的条件全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分别讨论每道题的解法,(以编题者为主)
5、出示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6、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7、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差生。
三、应用新知: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三十三第1题。
先分析题,画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2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集体正。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这些应用题也是在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要按照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去想、去做,注意弄清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解答出各种不同的应用题。
四、作业:练习三十三3、4题。
板书设计:应用题
例4: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多少棵?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例2、“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六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有两种方法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1.行杉树的棵树+1行杨树的棵数=( )
2.每行杉树的棵数x3=( )
3.每行杨树的棵数x3=( )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杉树和杨树各栽了3行是什么意思?
线段图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出线段图。
(2)用第一种方法解答。
提问:按照例1的解题思路,要求杉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先要求出什么? ’
学生回答后,自己在书上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在学生说出分析过程的同时,教师出示板书:
3行杉树的棵树+3行杨树的棵数=杉树和杨树一共有的棵数
(3)讨论第二种解法。
教师在线段图上表示杉树棵数和杨树棵数的第一段画上红色。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提问:线段图中上面第一段的红色部分表示什么?下面第一段的'红色部分表示什么?这两段红色部分合起来表示什么?求出了一行杉树和一行杨树的棵数后,再怎样求栽的杉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用手势表示一共的棵数是这样的3部分)
按照这样的方法,要先求什么?怎样求呢?(板书算式和结果。)
接下去怎样算呢?请大家在书上把题目做完。
指名说出每一步求的各是什么。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这一题的分析过程。可以从条件开始说,也可以从问题开始说。(先由老师带着说,再指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说,然后由同学问互相说)
在学生说出分析过程的同时,老师出示板书:
1.行杉树和1行杨树的棵数x3:3行杉树和3行杨树共有的
棵数
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在算式中加上括号?
组织比较。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几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几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
提问:24x3表示几个几?20x3表示几个几?3个24加上3
个20表示几个几?(3个44)
提问:(24十20)x3表示3个多少?(3个44)
所以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
说明:第一种解法算式表示3个44是多少,第二种解法算式也是表示3个44是多少,计算结果相同。但因为解题思路不同,解法也不同,第一种解法先求出杉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杉树和杨树共有多少棵,用三步计算;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1行杉树和l行杨树有多少棵,再求出杉树和杨树共有多少棵,用两步计算。
2.讨论。
把问题改成“栽的杉树比杨树多多少棵”。出示完整的题目。
提问:用第一种解法,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集体列式解答。再指名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提问:用第二种解法,应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集体列式解答。再指名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这道改编后的题和例2比,第一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第三步计算不一样?两题的第二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云第一步计算不一样?
3.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今天学习的例题因为栽杉树和杨树的行数相同,因此有两种解法,一种解法是用三步计算,另一种解法是用两步计算。今后在解题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
1.数量关系训练。
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1)1盒皮球和1盒乒乓球的个数x5=( )。
(2)1盒皮球比1盒乒乓球多的个数x5=( )。
(3)每行的人数x男生和女生共有的行数=( )。
(4)每行的人数x男生比女生多的行数=( )。
2.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辅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的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做练习六第7、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9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相关文章: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06-14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案参考09-10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案分析10-14
三步应用题经典教案09-04
三步应用题的教案07-06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06-06
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教案06-02
《三步计算式题》教学反思05-26
数学教案案例:归一应用题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