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6 16:13:0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热门】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及练习七1、2、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师: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利用课间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教师: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

  教师:为什么这次很快找到了?]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类与整理。师板题分类与整理。

  2、感知分类

  出示例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师问: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当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动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那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成像方式的特点。]

  ①边数边画;②先分,再数一数;③图和数相结合。

  (2)还可以怎么分?

  [按颜色分类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学生分组活动后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小结:

  [教师: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在汇报第2题时,可让学生回答:“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继续推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与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颜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行统一标准下的分类整理,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学生用不同的计数方法进行了统计,我引导学生对计数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体会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孩子们可以用边数边画、先分再数、图数结合的方式呈现统计的结果,最终学生发现了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分类的结果相同。

  第2课时不同标准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4-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有大人和孩子、有男有女)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是按什么分类的,又是怎样记录分类结果的?]

  汇报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按大人和小孩分:大人8人,小孩4人。

  按性别男和女分:男6人,女6人。

  [可以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突出统计表的简洁性。]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完成做一做: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请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先逐步整理完成第(1)小题,然后填在(2)题的表格中。]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3.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学生自选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①按照行进的方式分为飞行的和爬行的;②按繁殖方式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等)]

  4.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5.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象形统计图或简单统计表中数据所表达的意思:①说说图中呈现的是什么统计结果。②问学生:小乌龟这一项上涂了3个圆圈,表示什么?是学生真正理解象形统计图的含义。]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学生自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了简单的统计表,并学会了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最终学生感受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到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之后,学习整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境,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从而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初步形成,而且探究知识的欲望较强,他们也很愿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生日礼物。他们参与的热情就更高。正因为这样我把课本中"参观博物馆"的情境改为"生日礼物"。参观博物馆的情境显得严肃,不生活化;而"生日礼物"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轻松,愉悦,感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周六是我们班小雨同学的生日,我听说我们班的许多同学去参加了生日会。那天小雨收到了许多生日礼物,板书课题:"生日礼物"。想知道吗?

  【电脑放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礼物

  师:看到这么多生日礼物,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这些漂亮的礼物是谁送的?

  生2:需要多少钱呢?

  生3:是一个人送的还是几个人合送的呢?若是一起买的,每个同学需要多少钱呢?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下面请送礼物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介绍礼物"生日蛋糕"

  1.提出问题:每个同学应付多少钱?

  小凡:小辰、小芳、小龙和我合买了一个生日蛋糕送给小雨,这个蛋糕需要26元钱,请大家猜一猜:

  (1)大约每个人花了多少钱?

  (2)算一算平均每个人到底应付多少钱?

  2.估一估

  师:先估一估平均每个人到底应付多少钱?,然后和同桌交流估算的方法及结果。

  全班交流:

  生1:26看作28,28÷4=7(元)得数不超过7元,还有24÷4=6(元),所以得数应在6元和7元之间

  生2:还可以这样想:(6)×4=24(元)(7)×4=28(元)

  所以得数也应在6元和7元之间

  3.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6÷4=

  先独立计算26÷4,算完后小组内交流。

  1.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们先用24÷4=6(元),再把2元化成角,2元=20角,20÷4=5(角)6元+5角=6.5元:

  生2:变成我们学过的:小数除整数的除法(在小数末尾添0,小数的大小不变。)

  26.0÷4 =6.5(元)

  方法五:直接用竖式计算。

  26÷4 =6.5(元)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算法以及探索过程。)

  5.师生共同完成用竖式计算。

  6.师生共同总结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从高位除起。

  (2)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有余数时,首先在商的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在余数的末尾补0再除。

  活动二:介绍礼物------钢笔

  1.提出问题并估算

  帅帅:我和波波、娜娜、扬扬等16个同学合起来买了一支12元钱的钢笔,希望她的学习越来越好。请大家先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不到1元钱);再请大家计算出正确得数。

  2.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研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4.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被除数不够除时,商的个位是0,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商写0,然后在被除数的个位后面添上小数点,并添上商的小数点,最后在被除数后面补上0再继续除。)

  (三)在应用中巩固,介绍礼物-----《趣味数学》

  小小:小雨喜欢数学,所以我们6个人送了她一本《趣味数学》,价钱是13元,平均每人应付多少钱?请大家算一算。

  介绍准备的水果----苹果

  小雨:那天,我准备了丰盛的水果,其中我买了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还有6个苹果共用了3.12元,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之后,学习整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这节课里,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以"生日礼物"的情境贯穿整节课;介绍礼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紧紧围绕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的知识点:第一个是除到个位还有余数;第二个是整数部分不够除。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的情境,因而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高涨,并探究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活动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活动二里,我改变了处理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解决12÷16,交流汇报时只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创设了学生熟悉、喜欢的"生日礼物"情境,充满了童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生日礼物"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利用资源,把资源用好,用足。

  3.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充分探究。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尊重学生的意见及个性,体现在算法多样化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5.教师善于组织与调控课堂,起到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建议:

  1.课堂活动形式不够丰富。

  2.课堂容量还应加大。

  3.算法多样化与优化要更好找准一个切入点。

小学数学教案5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6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按要求画图,教师用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同时指名汇报第3问,学生可能会说: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面积与边长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的。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原图1∶21∶4

  长(cm)∶88÷2=48÷4=2

  宽(cm)∶55÷2=2.55÷4=1.25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

  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

  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

  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

  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铺地砖一类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并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教学重点:

  学习应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在装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在建材市场一眼就看中了一块50cm×50cm规格的地板砖,我跟卖地砖的老板说,想用这样的地砖铺卧室,老板问:你们家卧室多大,我说大约20平方米,老板想了片刻,马上就报出了需要多少块地砖,大约需要多少钱,我很惊讶,问老板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老板说,他是这么想的同学们你们想想,老板是如何计算的?

  我们就一起来给老师家的卧室铺地砖(板书课题)———————铺地砖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情景图:老师家的卧室的长是5米,宽是4米。

  现有两种规格的地砖:第一种:40cm×40cm,每块5元;第二种:50cm×50cm,每块8元

  在铺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来估算一下,这两种地砖各需要多少块?

  师:谁能来估算一下呢?

  生:(125块)你是怎么估出来的?(一平方米大约能铺5块,客厅20平方米,所以能铺100块)那第二种地砖呢?(大约80块)

  说的很好,那大家估的准不准呢?我们就来实际计算一下,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一下书中93页的内容。

  生1、(可以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地砖的面积,可以看长能铺多少块,宽能铺多少块再乘起来,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生2、看1平方米能能铺多少块,再看有多少米。

  生3、用方程解,设,能铺x块这样的地砖。

  师:在计算前,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就带着注意事项,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解答方法来计算一下第一种地砖要多少块?多少钱?(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多少?(教师板书)主要看看学生都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把学生做的拿来投影。比较三种做法,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那就让我们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一下第二种地砖要多少块?多少钱?

  在交流方形砖时,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砖的'面积的结果不是整数,让学生明确这时要利用进一法来取近似值,而这道题用另一种方法的结果还不同,让学生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时利用课件演示两种情况,用客厅面积除以一块砖的面积来计算比较节约,而利用长铺几块,宽铺几块再乘起来的方法计算比较美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铺地砖的时候是以美观为主的,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不会出现一些切得太碎的地砖拼凑在一起的情况。

  现在我们把两种地砖所需的块数和金额都计算出来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选哪种地砖比较合适?(第一种,既便宜又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为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5块够吗?

  2、李林家准备给客厅铺地砖,如果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需要300块;如果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给老师家的客厅铺地砖(用手指着课题)老师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已经想好了该买哪一种地砖,同学们今天表现不错,那同学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铺地砖

  客厅的面积÷一块砖的面积

  方程:一块地砖的面积×块数=客厅的面积

  长铺的块数×宽铺的块数

  (解题过程,三种方法的算式)

  5×4÷(0.5×0.5)

  0.5×0.5×X=5×4

  (5÷0.5)×(4÷0.5)

  六、作业安排

  完成书P93“试一试”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储蓄的含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利息的计算。

  2、经历储蓄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税率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和原因)

  1、师生共同小结: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得个人钱财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即到期可以取出比存入的要多些的钱。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最后去取的时候钱会变多呢?同学们知道吗,在不同的银行,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利息,因为它们的利率不同。那么,什么是利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2、教师板书课题:利率。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质疑,理解相关概念。

  (1)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11页,不理解的内容可在小组讨论或做上记号。

  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汇报交流。

  师:通过看书学习和讨论,你知道了储蓄中的哪些知识?能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存款方式

  1)活期

  2)定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5)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4)教师说明: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

  (3)到期后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应加上利息。

  (4)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方法一:5000×3。75%×2=375(元)5000+375=5375(元)

  方法二:5000×(1+3。75%×2)=5375(元)

  (5)教师讲解:存期是几年,就要选取相对应的年利率。本金与年利率相乘,得出的是一年的利息,求两年的'利息就要乘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页“做一做”。

  先提问本题中本金、利率、存期分别是多少?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14页第9题。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存款凭证后提问:存期是多长?半年用多少年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思考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中概念较多,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在解决有关“利率”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错误:计算利息时忘记乘存期;没有注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性;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的单位应是年等。要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学习资源,在纠错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学具钟、实物展示平台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

  看,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

  森林里的运动场离我们可远了,我们要乘车去。老师要求我们这个时间出发(出示7时钟面),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在这个时间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出示6时钟面),结果一个小朋友也没发现。又有一个小朋友在这个时间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出示8时钟面),他也一个小朋友也没看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小朋友请举手,真能干!这节课你们认真听了,回去一定能当小老师教你的弟弟、妹妹。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小朋友也没关系,只要你们认真听了这节课,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二、探究新知

  1、揭题

  要想顺利到达运动会场,我们必须先认识一位新的朋友——钟表。

  生齐读课题

  2、认识钟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找找钟面上有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汇报。

  认识分针、时针及顺时针方向。

  3、认识整时

  认识7时、6时、8时的钟面,教育学生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找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拨钟练习,认识整时。

  4、写法

  我们认识了钟表,该怎样把他写下来了?

  同学们看老师范写。同桌讨论:该怎样写呢?

  师小结。

  三、认识电子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运动会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第一场比赛是龟兔赛跑。小朋友都知道,在第一次龟兔赛跑时,小兔子太骄傲,比赛时睡大觉,结果输给了乌龟,而这一次小兔子要汲取教训,争取赛过乌龟。

  (课件演示)果真,兔子跑得很快,一会就到达了终点,请看,他是几时到达终点的?(9:00)

  乌龟还在不懈地努力,终于他也到达了终点,请看,乌龟又是几时到达终点的?(10:00)

  找出电子记时法相同的地方。

  寻找生活中的电子记时法。

  教学两种记时法。

四、应用

  小动物们见到我们也来参加运动会,非常高兴,于是就想留我们在那住一晚,还特意为我们把第二天的时间做了合理的安排。小动物们是怎样安排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完成书上练习。

  四、游戏巩固:找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3×15=12×6=5×13=

  13×4=4×21=18×2=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15

  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

  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

  (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

  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巩固延伸,实践运用

  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

  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

  (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总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确识别。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5-30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4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1-03

小学数学教案【精】11-03

小学数学教案【荐】11-0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1-03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