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26 14:07:3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训练。

  2.训练学生熟练运用口诀的能力。

  3.在游戏过程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口算练习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乘法表,那就让我们先来补完下面口诀,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吧!

  (学生填写乘法口诀)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师:看谁计算又快又准确(快速抢答)

  (学生快速抢答)

  2、师:请你根据答案把口诀分类(连线)

  <25 36="">50

  探究二

  1、让我们来比一比谁造房子又快又好?利用什么口诀?

  12学生练习

  小结:同一条乘法口诀,可以解答不同的算式;不同的乘法口诀,可能得到相同的积。

  (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相同)

  2、出示:书本P76-2

  学生利用口诀练习

  探究三

  1、师:小火车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生:后一节车厢的数是前一节车厢两个数字的乘积

  2、练习:你能找到合适的车厢吗?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书本P76-2

  练习二: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练习三:书本P76-3

  练习四:书本P76-4

  课堂小结

  同一条乘法口诀,可以解答不同的算式;不同的乘法口诀,可能得到相同的积。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课后习题

  练习册第50页、第5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第7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1-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4、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4、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学习任务。

  二、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 )或( )

  (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三、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第4题

  (1)、请大家先在书上圈出相应的积。

  (2)、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第6题,(1)观察第6题的算式,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独立计算,观察每一列算式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第8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5、第10题:

  (1) 观察图意,找到第一个问题并解答。

  (2)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4)学生小组内提问并解答。

  6、第11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四、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课本第1、3题。

  2、 随堂练习。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 dm=10 cm,1 m=100 cm,1 m=10 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 mm,2 cm,5 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6、淘气的日记

  (1)20xx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淘气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20xx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气:晴

  下课了,我发现教室里的一块玻璃坏了,于是,我赶紧量好玻璃的尺寸记下来,让爸爸帮我们重新安好。可是,爸爸拿着玻璃来到学校时,却安不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加上窗框的宽度。)

  (3)20xx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来。我想,老师大概出错题了吧?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思考题,不作全班要求。)

  1()—9()=1()

  1()—59()=1()

  1()—99()=1()

  1()—999()=1()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宽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案例点评〗

  刘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设计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交流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淘气的爸爸为什么安不上玻璃;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 --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 14 页例 2 图。

  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汇报。

  2、“想想做做”第 2 题。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 3 题。

  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动手完成。

  5、“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是不同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见得比较少,所以这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比较,才能掌握它的特征,从而知道它的应用。这节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 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 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 1 松果的个数 5 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 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 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 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 填一填:P11第3题。

  3. 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5×7=35,五七三十五, 5×8=40,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先向我们展示了几幅设计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到图形的美。接着,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我们学校的班额较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城市。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一些平面图形有了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够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从中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图形的美,也没有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意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

  3.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初步具备了收集信息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或自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引入

  师:经过几天的收集,同学们发现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收集的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过程。

  1.请一两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介绍其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如果学生所找的物品较小可以利用展示台,以方便学生观看。)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都有些什么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4.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我们现在跟着一个小组到街上看看他们找到的图案。

  请注意观察这些图案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教学课件播放学生收集有关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发现。)

  师:从刚刚播放的录像中你发现在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图案?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是自己熟悉的同学,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这一小组同学的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师出示准备的四幅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中找一幅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用教学课件出示图案,学生介绍哪幅图案,点击它可以放大。)

  2.请学生交流意见

  (1)师:你认为这几幅图案,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各抒己见,想法多种多样。)

  (2)请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图案有什么感觉。(他们感到能用这么简单的图形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很了不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多种工具设计图案

  师:欣赏完别人的设计,现在请你们自己当设计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先想一想用哪些图形,按什么规律排列。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他们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或自己喜欢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教师提供给学生多种工具,可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绘画,也可以用彩纸贴出作品,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品。)

  (一些学生已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用计算机上的一些软件可以很方便、快捷地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填充颜色时只需点击相应的按钮,就能均匀地涂上想要的色彩,学生对此也十分有兴趣。)

  (五)展示学生作品

  对一些有独创性、设计新颖、美观的作品,可在展台上展示完后再贴在黑板上展览,对于其他学生也要给予鼓励。

  (评析利用展示台能够放大的特点,向全班展示作品,让学生再次熟悉学过的几何图形,感受图形的美。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并亲身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成功与遗憾共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录像或照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画面、声音等)对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睛、耳朵等)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或全部学生都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各自的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而且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学生,比采用传统方式(用彩笔、贴纸)的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作品也更完美(颜色涂得均匀、图形规范),增强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或贴纸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一些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图案,并通过课堂展示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基本理念。如果教师能恰当地把握好课堂节奏,并能在学生寻找图形规律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一年级时认识了位置和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从不角度观察恐龙的各种活动,从而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太零散,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表象。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创设多种观察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并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建构观察物体的方法,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在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②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

  能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大恐龙一只;课件一套;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在课室内四个方向围坐。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1、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和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3、本课的各教学环节都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教学素材,意在让孩子感悟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

  4、在“课间小歇”环节中,播放恐龙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拍手”、“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新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也不同,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和拍照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

  2、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指向课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本节课我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如:拍照、看照片猜同学、观察本校的教学楼、碉塑、钢琴照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4、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把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品行优秀的人。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为祖国作贡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并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4课时

  4、整理复习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7×57×67×47×77×2

  7×13×75×72×76×46×5

  4×76×75×21×76×6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214228

  7×57×65×74×73×77×4

  6个75个76×77个3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7×5+7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

  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

  二七()四()二十八三七()

  ()三十五六七()()七四十九

  三五()()七得七三四()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7×37×66×45×2

  7×27×47×76×56×2

  5×76×63×75×5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212816351442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号;第二个星期日是()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号;第四个星期日是()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

  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倍”,(板书:倍的.认识)你对“倍”有哪些了解?你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2、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3、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4、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5、师:这还有一道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小组合作摆一摆。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

  1、画一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的3倍、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的5倍。

  小组里1人画一个。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76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3、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

  5、练习十七的第2、4题。独立思考,然后计算,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6.开放题:玩具店里有8辆小汽车,补充一条信息,和一个问题,并计算出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

  从情景图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借助线段图或学具操作,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6的5倍是多少?7的2倍是多少?

  列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末的大扫除同学们都在认真的打扫卫生,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擦桌椅的有几人?

  2、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决。

  3、汇报: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

  擦桌椅的人数是7的2倍,求擦桌椅的有多少人,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小组中再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问:求跳蹦床的小兔有几只?也就是求什么?如何列式?

  2、出示动物园的情境图。

  熊猫2只,

  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

  斑马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

  孔雀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羚羊比斑马多4只,

  学生任选问题进行解决,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想法。

  3、根据算式摆一摆,说一说。

  3×45×2

  4、开放题:你在生活中哪遇到关于倍的问题,举出例子。

  一人说,一人解决。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动手操作,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

  (1)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

  2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

  4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

  5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

  学生边摆边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6个圆,你能看图说一句话吗?

  (3)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

  (4)第一行摆7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几根?

  2、算一算。

  (1)7的6倍是多少?4的5倍是多少?

  3个7是多少?2的7倍是多少?

  (2)苹果有5个,桃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桃有几个?

  (3)一支铅笔6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7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4)小红今年5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6倍,妈妈今年几岁?

  二、拓展练习: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6倍,第一行有几个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小猴有几只?

  让学生思考,这个题能解决吗?为什么?怎么办?

  3、小华有5本画报,故事书的本数是画报的7倍,?

  学生补充上问题后,再解决。说出解决的想法。

  4.清选初数来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28.6.4.7.42.3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分物体的一些方法,为教学除法作准备。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我能行)

  1、口算(题略)

  2、填空(题略)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预习,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数学书上66页的例题1,并动手分一分,有6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想一想:要分什么?分几份?有几种分法?)

  2、什么叫做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一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例1)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生齐读。

  2、当堂达标

  ⑴判断以下各题是不是平均分?

  ⑵判断: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x 。

  (三)合作探究二

  1、分铅笔,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例2)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三堆,小组内交流各种分法。师请生汇报演示。

  2、老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1个1个地分

  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次2个2个的分

  每次4个4个地分

  3、想一想:每次都这样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想:3个几是12,也就是

  3 ×(4)=12

  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支铅笔。(生齐读)

  [点评:让学生结合一共12支铅笔和3个盒子先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放多少支铅笔,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交流各种分法时突出一次分完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平均分和乘法联系起来,为学习除法的认识作准备。]

  4、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68页练习十五的1、2题。

  三、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地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谜语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你能猜出吗?课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课桌)是的,课桌是我们每个同学的好伙伴,它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课桌有多长。(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自由测量。

  (1)估。请估计或比划一下课桌有多长。

  (2)量。自己选择一件物品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3)汇报。让学生说出自己测量的结果。

  (4)为什么一样的课桌量出来的数据都不一样呢?分析原因: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有的用书测量,有的用笔测量,还有的用手测量,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那该怎样测量呢,我们来听听智慧爷爷怎么说吧!适时用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2.认识测量工具和厘米。

  (1)介绍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简单介绍各种尺子的名称、用途),我们手中拿的是直尺,课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2)认识直尺。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完整介绍:直尺上标有许多刻度线,0表示开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小结: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写作cm。

  (3)认识1厘米。师:从刻度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能比划1厘米的长度吗?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指甲宽约1厘米,图钉长约1厘米。师:在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生:从1到2,从5到6……

  小结:直尺上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数一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到8之间呢?猜一猜,从数字2到5之间,6到8之间,0到6之间分别是多少厘米?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4厘米有多长?5厘米有多长?3.量铅笔。

  (5)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写字的铅笔有多长,量完后请一学生上台展示,大家评论。

  (6)出示小熊量铅笔图,说一说它量对了吗。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第一幅图:铅笔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所以是错误的。第二幅图:量对了。第三幅图:从1开始量,最后到6就该用6-1=5,长5厘米,不是6厘米,读数错了。第四幅图:对了。出示智慧爷爷说的话: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是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画一画。完成教材第51页问题三。对于画4厘米长的线,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相邻两个数字间的长度是1厘米,所以只要画出4厘米长都可以。

5.小练习。用尺子测量一下课桌到底有多长。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物体两端所对刻度的差表示物体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拓展提升

  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

  2.下面这把尺子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可以直接量出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六、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4、5题。

  学生猜谜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教师出示尺子,学生观察汇报,发现尺子的特点。仔细观察,发现并感受1

  cm的实际长度。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测量的方法。动手操作,画一画。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1.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画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组织教学,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时间过紧。测量方法的指导不到位。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 填表

  2. 复习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 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 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 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 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 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习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 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能根据条件正确找出有关倍的关系。

  3.根据情景图,围绕几是几的几倍来自己编题并回答。

  教学重难点:

  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三、练习

  1.师出示情景:

  (1)小丁丁们一起到动物园玩耍,看到了什么?大象:10只长颈鹿:5只大狮子:2只小狮子:6只

  (2)大象、长颈鹿只数作为已知条件,可以提哪些问题?算式呢?一共多少只?10+5大象比长颈鹿多多少?10-5还有吗?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

  (3)像这样,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是今天要学习的本领。

  2.出示:几是几的.几倍1.认识“倍”。

  (1)问: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你是怎么知道的?10里面有2个5。

  (2)如果请你来列个算式,可以怎么列呢?用除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求大象是长颈鹿的几倍,就想10里有()个5,算式是10÷5=2

  师:倍不是具体的单位,所以2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2.找有关倍的关系。

  问:除了大象和长颈鹿,还有哪些动物的只数也有倍的关系呢?找一找,说说()是()的()倍,列式计算。

  1.P37页2填一填,算一算。

  你还能提其他哪些问题呢?自己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

  2.P37页3、4,看图填一填,列式完整解答。

  3.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桃子9个20元苹果3个5元梨6个15元用学过的本领编题并列式计算。

  看图个别说同桌讨论个别说说齐读个别说说指名说同桌说说个别说自己说说指名说独立练习汇报交流独立练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3-20

苏教版数学广角一二年级上册教案08-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2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1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6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09-26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2-10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02-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23